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青簫抒情散文

青簫抒情散文

我是在深秋一個滿月的夜空下走進這個山村的。大山裏沒有足夠的平地把村民的房屋集合在一起,但山裏村莊是別緻的。山中能有一塊平地實屬不易,起一幢碩大的四合院,有食堂、旅舍、小賣部,當然也有村委會的辦公室,自然就成為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山民的農舍依着自家的自留山,尋着背風向陽的山坡山凹,星星點點地散落在四周環抱的山峯上。入夜農舍的燈燃起,如同半空裏稀疏的星辰。

青簫抒情散文

我是和幾位驢友翻了幾座山來到這兒的。洗漱完畢,夜已深沉,今夜的滿月格外濃郁,四合院的房檐似一個鏡框,把天璘般的明月鑲在右上角,彷彿能攥出乳汁的月輝流滿了整個院落,甚似一池恬恬的秋水。不能浪費了這月光的沐浴,一杯清茶剛坐定,須臾間一曲渾厚的簫聲隨着月色滲透過來,我如中了印度魔笛,不由自主地尋聲走去。

朗朗的月光照在崖壁上,崖壁'下有一仄農舍,坐在門前石凳上的是一位頭髮花白精瘦的老人,他鼓着雙頰,輕巧地運用着多節的手指,雕塑般地吹奏着一管青簫。老人每晚必是幾曲之後才肯進屋休息。似乎已成定製。

“唉,年老嘍,瞌睡少嘍,做不了大事只這點能耐嘍,寧心靜氣的曲子,給大家一個安穩吧。”

山裏的深秋,夜靜的秋涼徐徐降臨。

第二天尋着村民追問,才得知他是隨着“老三屆”插隊落户的音樂學院的知青。由於當年成份不好,加之親人已逝,便不再返城,娶了當地的姑娘,在村裏的學校做了音樂教師,老伴去逝沒再續絃。如今村裏的孩子少了,學校集中在一個地方,他也退休了。可他放不下他的音樂,放不下他的學生,每天三鄰五村的跑着,上門去教那些有愛好有天賦的學生。不論走到哪家都把他當着親人。但每晚他都會返回家中,在門前準時為村民吹奏幾曲,讓村民們享受着他給予的優雅和美妙,已成難捨的習慣。

村民們講,如果有一天,不再有老人的簫聲,還真不知如何是好呢。

我在理解中重新回味着昨晚在這空寧的山谷裏飄然翻飛的簫聲,入駐心靈的天籟之音。

我順着絕壁懸掛的一條小道走去時,老人已在半壁的道旁砍一根青竹,背後揹着一把胡琴。這兒的青竹滿山遍野,不似江南那種粗大的竹筒,做成簫笛的材料隨處可取。老人竟然還有這門手藝。

“前幾年山裏人窮,買不起樂器,我就學會了制琴”。

“現在不用了吧”。

“大傢伙還是喜歡我做的'簫笛,誰要我就給誰”。

難怪老人手中永遠是一枚新竹做成的青簫。

揮揮手,我要離開這裏了,回望着昨夜月空下的“雕塑”,吹簫人的人生永遠定格在這邊遠的山村。我猜想他是可能走進音樂殿堂的,命運卻給了他另一個舞台。一頭花髮、一把彎鐮、一枚青簫、一身褪色的蘭布衣褲、一雙套進裸腳軍黃色的”解放鞋”、背在身後白粗布袋裏的樂琴,組成了在崖壁上行走的背影

我每走過前面的一個山村,總能隱約地感到身後傳來斷斷續續的簫聲,為教學示範、為村民演奏,在村民圍坐着的場地中,上演着吹簫人的人生。

標籤: 抒情散文 青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43xqx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