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家的滋味散文

家的滋味散文

有一首很流行的歌曲叫《想家的時候》,歌曲開頭一句便直奔主題“夜深人靜的時候是想家的時候”。其實我以為,這話可以從兩種含意去理解,如果因想家而失眠,進而達到輾轉反側、夜深不寐的地步,這是深層次的想家;如果因什麼事而無法入睡,進而胡思亂想,想到了家,這是淺層次的想家。

家的滋味散文

我最想家的經歷是剛上初中的那年(19xx年)。那年8月,我離開生活了十三年的家,來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集體生活的環境。面對起早貪黑的學習、做操、跑步的緊張生活;面對早晨窩窩頭、中午高粱米飯、晚上玉米粥,且吃不飽的單調的伙食;面對自己在全班年齡最小、又內向、不會交往的人際關係,自己一時無法適應。

那時,班主任老師要求特嚴,幾周才允許回家一次,所以想家的滋味時常湧上心頭。尤其是夜間到宿舍北面的露天廁所方便的時候,只要一抬頭便看見了北斗星,再向遠望一眼,便想到了正北三十里之外的家鄉。那時候還沒有“抬頭仰望北斗星”、“夜深人靜的時候”這樣的歌詞,但我心中卻明明有了這樣的感受。於是回房躺在炕上便開始想家,要想的事好多好多:想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音容笑貌;想朝夕相處的童年夥伴;想開心有趣的遊戲;想家中那頭歡蹦亂跳的小騾駒;想美麗的菜園;想缸裏的鹹雞蛋 ……

那種想家的滋味是錐心的,是催人淚下的。

後來,初中畢業了,參加了國防施工(19xx年),也有想家的時候,但這念頭一閃即逝,它常常被緊張的'政治學習、繁重的體力勞動沖淡了。

結婚後,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幾口人朝夕相守,想家也就無從談起了。

家中收入越來越多,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常駐人口也在不斷地變化。19xx年,添了女兒,兩口之家變成了三口,19xx年添了兒子,三口之家變成了四口。19xx年,女兒考上了北京林業大學,她走了,常駐人口又由四口變成了三口,19xx年兒子也考上大學走了,家中常駐人口又恢復到了原始狀態的兩口。20xx年,老伴內退,在北京找了份工作也走了,此時,我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了。是閒着無事,覺得對不起寶貴的時光?是覺得自己還有能力創造一些價值?也是因為討厭了一個人孤苦伶仃、自己伺候自己的無聊的日子。於是借單位沒有正式上班,秩序混亂的當口,我也離開了這個家,來到北京找了個不算掙錢、但不用自己伺候自己的地方住了下來。

如今的家是個什麼概念呢?是一個優質的防盜門關住了八十二平米的居室,裏面住着電腦、冰箱、電視、廚具和一些衣物。這就是家了,不是空巢的家,“空巢”的家裏還有兒女遠走高飛後的老兩口,咱這只是空殼的家,沒人居住的家。

過着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日子,偶爾也有幾分惆悵上心頭:想當年一家人熱熱鬧鬧的紅火場面,想而今天各一方的家人,想女兒居住的那個小區和她理想的家,想兒子還沒有入住的那所樓房的樣子,想老伴工作的那個美麗的校園。

然而,這些只能算作思念親人,已經算不上想家了。

當然,每逢春節,當一家人又齊聚故鄉,到老家喜迎新春共享天倫的時候,那個八十二平米的樓房便又成了一個熱熱鬧鬧的家了。

不知為何,明知道如今老家的家中已是空空如也,可我有時還會想家,這或許就是故土難離吧?

標籤: 滋味 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2v9qo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