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詩 >

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詞鑑賞

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詞鑑賞

古詩原文

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詞鑑賞

對酒寂不語,悵然悲送君。

明時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澤國從一官,滄波幾千裏。

羣公滿天闕,獨去過淮水。

舊家富春渚,嘗憶卧江樓。

自聞君欲行,頻望南徐州。

窮巷獨閉門,寒燈靜深屋。

北風吹微雪,抱被肯同宿。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時。

舟中饒孤興,湖上多新詩。

潛虯且深蟠,黃鵠舉未晚。

惜君青雲器,努力加餐飯。

譯文翻譯

面對着酒杯沉默不語,今日裏滿懷愁緒為您送行。

聖明的時代得不到重用,突然皓首攻文。

到江南水鄉去當個小官,風波經歷幾千裏。

諸公擠滿了朝廷,只有您一人在渡過淮水。

我家曾住在富春的江渚,常常回憶起那臨江的高樓。

自從聽説您要前去,叫我頻頻望着那南徐州。

獨居僻巷緊閉着門,夜晚寒燈靜照着深屋。

北風吹起微雪,抱着被子願意同住宿。

您這一路走到京口,正是桃花盛開之時。

舟中自會大發感興,湖上定能多寫新詩。

虯龍且要深潛屈蟠,黃鵠高飛也不論早晚。

請愛惜您青雲之器,努力添加餐飯。

註釋解釋

王大昌齡:王昌齡唐代詩人

悵然:失意不樂貌。悲送君:一作“愁送君”。

明時:指政治清明,國泰民安的盛世。

攻文:一作“工文”。

澤國:水鄉,江南水量豐富,故云,此處指江寧。從:任職。

天闕:皇宮前的望樓,此處指朝廷。

淮水:即淮河,赴江寧須經此河。

富春渚:富春江,為錢塘江上游,在今浙江富陽縣南。渚:水中小洲。岑參父植曾任衢州司倉參軍,衢州在富春江上游衢江,參隨父曾居此。

卧江樓:無考。當指富春江畔一小樓,岑參曾居於此。南徐州:東晉南遷,僑置徐州於京口(今江蘇鎮江),故云。參父植曾任江南東道潤州句容縣令,治所屬南徐州轄地。

頻望:一作“頻夢”。

窮巷:冷僻簡陋的小巷。

京口:今江蘇鎮江。

桃花時:桃花開在陰曆二月,送別時是冬天,等王昌齡走到京口時,已在二月桃花盛開的季節了。

饒:多。孤興:陸機《文賦》:“對窮跡而孤興。”指感時觸景,而獨自幽賞。

虯:傳説中有角的龍。蟠:深屈而伏。此處以潛虯比擬王昌齡才華橫溢而不得重用。

黃鵠:天鵝。舉:高飛。黃鵠非燕雀,雖暫且屈伏,終有一日必高舉之上。此處也以黃鵠擬王昌齡。黃鵠舉:一作“鶴飛來”。

器:才具。青雲器,指廊廟才。

努力加餐飯:借用《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句,此處告慰好友遠行多自珍重。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盛唐著名詩人。史載,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因“不護細行”被貶謫江寧,岑參為之餞行,並作此詩以寄感慨。

詩文賞析

此詩為送別王昌齡而作,作者對王昌齡懷才不遇、仕途多舛給予同情,並勉勵友人再展鴻圖,青雲直上。

“對酒寂不語,悵然悲送君,明時未得用,白首徒攻文。”此四句寫為將赴貶所的王昌齡餞行,而悲涼憂鬱的.氣氛籠罩着大家,使他們把盞對斟,欲説還休。君子臨治世,當有為於天下,而王昌齡卻難君臣遇合,被貶外官。詩人歎息王昌齡徒有生花之詩筆和可幹青雲的文章,卻得不到朝廷重用,以展自己的經世才華。

“澤國從一官,滄波幾千裏,羣公滿天闕,獨去過淮水。”此四句寫王昌齡赴江寧任一微官,而路途遙遙,跋山涉水,又轉而歎惋朝廷官員濟濟,獨君被“明主棄”,流落異地,寂寞孤獨。

“舊家富春渚,嘗憶卧江樓,自聞君欲行,頻望南徐州。”此四句寫由王昌齡將赴的江寧貶所,引起作者對往日居住地的追念,詩人對好友的殷切關懷與牽掛,也隨好友征帆一路追隨到江南水鄉那個有過少年時的歡樂與眼淚的地方。

“窮巷獨閉門,寒燈靜深屋,北風吹微雪,抱被肯同宿。”此四句寫窮巷獨居的詩人,熒熒一盞孤燈相伴,北風捲着雪花在屋外肆意飛舞,如此寒涼之景,作者想起將遠行的好友王昌齡,漫漫征程孑然獨往,好友的淒涼光景當比自己尤甚。情動之下,臨別之餘,詩人邀好友再抱被同宿,一敍寒暖。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時,舟中饒孤興,湖上多新詩。”此四句為詩人想象王昌齡南行至京口時,當是桃花爛漫的季節。雖然孤舟孑行,無人做伴,見此桃花紛紜、春意盎然之景也必當詩興大發,佳篇連成,精神煥發起來。

“潛虯且深蟠,黃鵲舉未晚,惜君青雲器,努力加餐飯。”此四句寫詩人讚賞王昌齡的高才大器,雖不得明君賞識,一時重用,亦當如葆真之潛龍,待舉之黃鵠,終有一日青雲直上,鴻圖再展。

詩人感歎好友遠謫他鄉,孑然獨往,同情好友抱名器而蹀躞一時,不得重用,勸慰好友不必計較一時得失,當珍重自我,葆光守真,以待人生之轉機。全篇瀰漫着詩人對好友的真切掛念和殷殷祝福。舊居的追憶、陋屋的同宿、遠途的想象、春光中的詩興,詩人設身處地地與好友同悲歡,真摯的友誼不言而喻。語言樸素自然卻感情豐沛,思緒萬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shi/lvgqg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