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詩 >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古詩賞析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古詩賞析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為敍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那麼什麼樣的古詩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古詩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古詩賞析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古詩賞析

《樂遊原》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作。此詩讚美黃昏前的原野風光,表達自己的感受。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譯文] 夕陽真是無限的美好,只是已臨近黃昏時分。

[出典] 李商隱《樂遊原》

注:

1、《樂遊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2、【註釋】

① 樂遊原:在長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長安城內地勢最高地。漢宣帝立樂遊廟,又名樂遊苑、樂遊原。登上它可望長安城。 樂遊原在秦代屬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於西漢初年。《漢書·宣帝紀》載,“神爵三年,起樂遊苑”。也就是説,樂遊原本名“樂遊苑”,漢宣帝第一個皇后許氏產後死去葬於此,因“苑”與“原”諧音,樂遊苑即被傳為“樂遊原”。對此《關中記》有記載:“宣帝許後葬長安縣樂遊裏,立廟於曲江池北,曰樂遊廟,因苑(《長安志》誤作葬字)為名。”

據葛洪《西京雜記》載,“樂遊原自生玫瑰樹,樹下多苜蓿”,又“風在其間,長肅蕭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為“懷風”,時人也謂之“光風”或稱“連枝草”。可見,玫瑰和苜蓿都是樂遊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直至中晚唐之交,樂遊原仍然是京城人遊玩的好去處。同時因為地理位置高便於覽勝,文人墨客也經常來此做詩抒懷。唐代詩人們在樂遊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璣絕句,歷來為人所稱道,詩人李商隱便是其中之一。

李商隱二十五歲時由令狐楚的兒子令狐陶推舉得中進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將女兒嫁給了他。因為王茂之是李黨的重要人物,李商隱從此陷入牛李黨爭不能自拔,在官場之中異常失意,著名詩篇《樂遊原》正是他心境鬱悶的真實寫照。

② 不適:不悦, 不快。

這首詩是作者讚美黃昏前的原野風光和表現自己的感受。詩人李商隱透過當時唐帝國的暫繁榮,預見到社會的嚴重危機。而“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兩句詩也表示:人到晚年,過往的良辰美景早已遠去,不禁歎息光陰易逝,青春不再。這是遲暮者 對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於生命的偉大與不可超越,而藉此抒發一下內心的無奈感受。

3、語譯:

今天到了傍晚時,我心中有些不愜意,於是就坐上馬車,到古時的樂遊原上游玩。這時望見將要落山的.太陽,真是十分好看,可惜已近黃昏,不多時就要消滅了。

4、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漢族,字義山,號玉溪生(不同版本又有做“溪”的)、樊南生,晚唐著名詩人,有七律聖手之稱。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生於河南滎陽(今河南滎陽市)。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温庭筠合稱為“温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裏排行16,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有22首被收錄,位列第4。其詩構思新奇,風格農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滎陽。

5、前兩句“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是説:傍晚時分我心情悒鬱,駕着車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適”指不悦。詩人心情憂鬱,為了解悶,就駕着車子外出眺望風景。“古原”就是樂遊原,在長安城南,地勢較高,是唐代的遊覽勝地。這兩句,點明登古原的時間和原因。

6、後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説:夕陽下的景色無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黃昏。“無限好”是對夕陽下的景象熱烈讚美。然而“只是”二字,筆鋒一轉,轉到深深的哀傷之中。這是詩人無力挽留美好事物所發出深長的慨歎。這兩句近於格言式的慨歎涵義是十分深的,它不僅對夕陽下的自然景象而發,也是對自己,對時代所發出的感歎。其中也富有愛惜光陰的積極意義。

這是一首登高望遠,即景抒情的詩。首二句寫驅車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適”。後二句寫登上古原觸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種享受和滿足。“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二句,從古至今人們多認為意思是:“晚景雖好,可惜不能久留。”

7、這首詩是作者讚美黃昏前的原野風光和表現自己的感受。詩人李商隱透過當時唐帝國的暫繁榮,預見到社會的嚴重危機。而“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兩句詩也表示:人到晚年,過往的良辰美景早已遠去,不禁歎息光陰易逝,青春不再。這是遲暮者 對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於生命的偉大與不可超越,而藉此抒發一下內心的無奈感受。

8、 樂遊原之名,我們並不陌生,原因之一是有一篇千古絕唱《憶秦娥》深深印在我們的“詩的攝相”寶庫中,那就是:“……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玉溪恰恰也説是“樂遊原上有西風”。何其若笙磬之同音也!那樂遊原,創建於漢宣帝時,本是一處廟苑,—應稱“樂遊苑”才是,只因地勢軒敞,人們遂以“原”呼之了。此苑地處長安的東南方,一登古原,全城在覽。

9、 自古詩人詞客,善感多思,而每當登高望遠,送目臨風,更易引動無窮的思緒:家國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錯綜交織,所悵萬千,殆難名狀。陳子昂一經登上幽州古台,便發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歎,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如若羅列,那真是如同陸士衡所説“若中原之有菽”了吧。至於玉溪,又何莫不然。可是,這次他驅車登古原,卻不是為了去尋求感慨,而是為了排遣他此際的“向晚意不適”的情懷。知此前提,則可知“夕陽”兩句乃是他出遊而得到的滿足,至少是一種慰藉—這就和歷來的縱目感懷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所以他接着説的是:你看,這無邊無際、燦爛輝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黃金世界的斜陽,才是真的偉大的美,而這種美,是以將近黃昏這一時刻尤為令人驚歎和陶醉!

想不出哪一首詩也有此境界。或者,東坡的“閒庭曲檻皆拘窘,一看郊原浩蕩春!”庶乎有神似之處吧?

10、 以往人們把這兩句詩理解為“晚景雖好,可惜不能久留,比喻人到晚年,亦難長久”,當是不確切的。李商隱一生只活了四十六歲,並沒有老態龍鍾、風燭殘年的經歷和苦楚,再者説,詩人原本是“意不適”才“登古原”,不可能是專門為了尋找那種感傷、無奈、和歎息吧。另外,把詩詞中的“只是”理解為今天的“但是”、“可是”等轉折之類的詞語也有失對古典詩詞的正確理解。從詩人的政治經歷和追求,到他的另一首同題詩:“萬樹鳴蟬隔斷虹,樂遊原上有西風。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陽更向東。”縱觀一生,詩人李商隱一直是個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恰恰應該是詩人積極生活態度的真實寫照。若果説無奈,那也是對當時腐敗的朝廷的無奈。

11、在晚唐詩人李商隱的許多寫景詩中,經常出現象“西風殘照”那樣的意境,最為人稱道的這首五言絕句《樂遊原》就是其中之一。樂遊原本來是西漢宣帝時的樂遊苑,位於長安東南,是唐代的遊覽勝地。據《長安志》記載,這裏地勢較高,視野開闊。遊人站在最高處俯瞰長安,樓閣參差,樹木葱翠,鳳城佳氣,盡收眼底。遙望巍峨雄偉的昭陵和逶迤西去的咸陽古道,令人油然而生思遠懷古之情,唐代許多著名詩人在樂遊原上游目敞懷,寫出不少名句,如李白的“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杜牧的“玉把一揮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都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不衰。

12、可惜,玉谿此詩卻久被前人誤解,他們把“只是”解成了後世的“只不過”、“但是”之義,以為玉谿是感傷哀歎,好景無多,是一種“沒落消極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無此義,它本來寫作“祗是”,意即“止是”、“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別家之例,且置不舉,單是玉谿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錦瑟》篇中寫道:“此情可待(義即何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其意正謂:就是(正是)在那當時之下,已然是悵惘難名了。有將這個“只是當時”解為“即使是在當時”的,此乃成為假設語詞了,而“只是”是從無此義的,恐難相混。

創作背景

樂遊原是唐代遊覽勝地,直至中晚唐之交,樂遊原仍然是京城人遊玩的好去處。同時因為地理位置高便於覽勝,文人墨客也經常來此做詩抒懷。唐代詩人們在樂遊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璣絕句,歷來為人所稱道,詩人李商隱便是其中之一。

李商隱所處的時代是國運將盡的晚唐,儘管他有抱負,但是無法施展,很不得志。李商隱二十五歲時由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推舉得中進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將女兒嫁給了他。因為王茂之是李黨的重要人物,李商隱從此陷入牛李黨爭不能自拔,在官場之中異常失意,這首《樂遊原》正是他心境鬱悶的真實寫照。

程夢星《李義山詩集箋註》:“此詩當作於會昌四、五年(844、845)間,時義山去河陽退居太原,往來京師,過樂遊原而作是詩,蓋為武宗憂也。武宗英敏特達,略似漢宣,其任德裕為相,克澤潞,取太原,在唐季世可謂有為,故曰‘夕陽無限好’也。而內寵王才人,外築望仙台,封道士劉玄靜為學士,用其術以致身病不復自惜。識者知其不永,故義山憂之,以為‘近黃昏'也。”

標籤: 黃昏 古詩 賞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shi/ezo0x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