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詩 >

關於如何深度分析概括古詩的思想感情

關於如何深度分析概括古詩的思想感情

學案略語 把握古詩的思想感情是古詩學習和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近年來,高考對此的考查有了變化:從分析的對象上看,有詞語,有句子,有聯片,有全詩;從情感的內涵上看,有情感,有心情,有心境,也有觀點和理趣;從情感的程度上看,有表層更有深層,有析景中語更有典中語;從考查的題型上看,有直接概括題,也有深度分析題,更有情感評價題。在二輪複習中,考生不僅要強化把握思想感情的基本方法,更要適應考查的各種變化,能透過語言文字去深入分析其中的思想感情。

關於如何深度分析概括古詩的思想感情

1. 閲讀下面這首明詩,然後回答問題。

泊江州①

陶 安②

江雲紺綠夕陽邊,江水空明海氣連。

一點遠帆如白鳥,數聲急鼓隔蒼煙。

潯陽九派疑無地,廬阜千峯直造天。

清夜開樽酹司馬,琵琶亭下月當船。

注 ①江州:今江西九江。②陶安:元末明初詩人。

(1)最後一聯的表達技巧是什麼?表達了詩人何種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詩描寫了江州哪些景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運用典故。清夜在潯陽江頭,詩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釃酒祭奠,表達了詩人對白居易的憑弔和同情,同時也有一絲自身的傷感與喟歎。

(2)詩中描寫了江州傍晚湖山的優美景物。紺綠的江雲圍繞在夕陽的倒影旁,江水空闊明亮,與水上的霧氣相連。遠處一隻帆船,黃昏的急鼓聲在青靄中傳過來。江州支流眾多,水面廣闊,而遠處的廬山的山峯直插雲霄。作者借景抒情,表達了對江州美景的讚美,又有一絲人在旅途的淡淡的離愁。

2. 閲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浣溪沙

周邦彥

水漲魚天拍柳橋。雲鳩①拖雨過江皋②。一番春信入東郊。 閒碾鳳團③消短夢,靜看燕子壘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

注 ①雲鳩:形容墨雲行雨,其色如鳩。②江皋:江岸。③鳳團:一種名茶。

請找出下片中能表現詞人情思的詞語(至少兩個),並結合詞句分析詞人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閒”“靜”“又”。閒:傳神地描繪出詞人短夢後心有愁思難以排遣,所以借飲茶來消解夢後的惘然的畫面。靜:燕子築巢的忙碌與人的靜形成對比,暗示詞人並不平靜的心緒。又:時光流轉,不知不覺間,日影又已移上花梢,暗示了詞人無事可為,每日空對春光的傷感。

3. 閲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溪 居

柳宗元

久為簪組①累,幸此南夷謫。閒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夜榜②響溪石。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注 ①簪組:這裏是做官的意思。②夜榜:夜航。

清代詩人沈德潛評價這首詩的思想感情時説:“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詩人在長期為仕途所累之後有了親近自然、隱居田園的機會,於是在首聯用一個“幸”字表達了自己的“慶幸”,故言“不怨”。但全詩表面上寫溪居生活的閒適,字裏行間隱含貶居時的強歡強樂。詩中“幸”是含着抑鬱的笑,“閒依”包含着閒散的無聊,“偶似”説明並不真有隱士的淡泊、閒適,“來往不逢人”可見生活的孤獨。

4. 閲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酬李穆見寄

劉長卿

孤舟相訪至天涯,萬轉雲山路更賒。

欲掃柴門迎遠客,青苔黃葉滿貧家。

三、四兩句藴含了怎樣的感情?請作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反思

1. 你已積累好古詩常見的思想感情了嗎?你知道古詩常見的抒情方式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如同常見常用的表達技巧需要積累一樣,古詩常見的思想感情類型也需要積累,如懷古詩的借古諷今,山水田園詩的熱愛自然、恬淡閒適;又如羈旅之愁、壯志難酬、離情別緒等。

古詩抒情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抒情;一種是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託物言志、借事(人或史)抒情等。

2. 你是如何把握古詩的思想感情的?你覺得在理解、分析古詩的思想感情方面有哪些問題?對這些問題打算如何解決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把握的一般路子是抓住詩題、內容中的“情語”,再分析詩中的形象等。一般考生存在的問題有分析不準、不全,開掘不深或簡單比附等。

解決的途徑主要是:結合詩中語言,認真分析、揣摩,在平時訓練中多積累、多感悟

【問題剖析】 “自我診斷”第4題

問題一 整體打包,分析籠統

現場答案

剖析 分析分析,分開而析。原題要求分析三、四兩句,宜將三、四兩句各自分析,這樣的分析才真叫“分析”。該答案只是整體説明,顯得分析籠統。另外,後一種情感分析不準。

問題二 未能抓住隱性語言分析,致使漏掉答題要點

現場答案

剖析 分析,必須結合語言分析,該答案能抓住“欲掃”“貧”等詞語來分析情感,非常好。只是在抓住顯性情語(“貧”字)的同時,也要抓住隱性情語,甚至較含蓄的寫景語言分析。如本句中的“青苔”“黃葉”,院子里長滿了青苔,落滿了黃葉,這不是描述其家的貧窮,而是隱指平時少有人來,透露出平時的寂寞,在此情景下有人不遠千里而至能不驚喜嗎?可惜該答案未能在此展開深入分析。

問題三 就句析句,未有聯繫主旨意識

現場答案

剖析 該答案對第三句的分析不錯,對第四句的分析顯然離題了。因為該詩的主旨是“客至”,雖説單從第四句看有那麼點考生分析的意思,但從該詩主旨看,未免離題太遠了,缺少緊扣主旨分析的意識。

參考答案 打掃柴門迎接遠方的來客,既有對訪客的盼望,又流露出有客來訪的欣喜,還體現了好客之情。“青苔黃葉滿貧家”表明平時貧居無人登門,頗有寂寞之感,從而為客至而喜。

【破解之道】

學會分析

只要是分析題,考生總會暴露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顯得力不從心,這是通病。因此,培養自己的分析能力尤為重要,如何分析呢?

①在詩歌鑑賞中,對作品主題思想、作者思想感情或觀點態度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是多元的,但必須緊扣詩歌文本,這叫分析有據,不可任意拔高或轉移、一知半解不全面。

②分析時不可空泛、籠統、套用幾個術語,應結合語言文字作具體分析。同時要圍繞主題,突出重點,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的關係。

【趁熱打鐵】

1. (2012·福建)閲讀下面這首詩歌,然後回答問題。

望江南

[宋]李綱

江上雪,獨立釣魚翁。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①空。圖畫若為工。  雲水暮,歸去遠煙中。茅舍竹籬依小嶼,縮鯿圓鯽入輕籠。歡笑有兒童。

(選自《御選歷代詩餘》卷二十五)

注 ①玉花:喻雪花。

下闋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聯繫詩句簡要談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下闋表現了詩人對釣翁簡樸而自在生活的傾慕之情。“雲水暮,歸去遠煙中”渲染環境的高遠空曠,暗示釣翁生活的閒適自在;“茅舍竹籬依小嶼”描寫釣翁生活的簡樸與環境的清幽;“縮鯿圓鯽入輕籠”流露出釣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歡笑有兒童”凸現了釣翁生活的温馨和歡樂。

解析 要抓住體現作者感情的關鍵詞語,作者的感情是通過對釣翁的生活描寫體現出來的。“茅舍竹籬”寫釣翁生活簡樸,生活雖簡樸,卻有“歡笑”,更通過“縮鯿圓鯽入輕籠”這一細節表現了釣翁生活中的歡樂,從而表達了詩人對釣翁簡樸而自在生活的傾慕之情。

2. 閲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寄韓潮州愈①

賈 島

此心曾與木蘭舟,直到天南潮水頭。

隔嶺篇章來華嶽,出關書信過瀧流。

峯懸驛路殘雲斷,海浸城根老樹秋。

一夕瘴煙風捲盡,月明初上浪西樓②。

注 ①元和十四年,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寫了《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隔嶺篇章”即指該詩),傳到京師,賈島讀後有感而作。②浪西樓:潮州名樓。

請從借景抒情的角度,簡析尾聯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尾聯想象瘴氣總有一天會消散,到那時,皓月東昇,銀光將照耀在潮州浪西樓上。作者藉此表達對朋友的美好祝願,堅信友人無辜遭貶的冤屈自將大白於天下。

一、練就分析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的內家功

(一)會分析景中情

中國古詩最重要的內容是景情,所謂分析鑑賞,主要是能分析景物中包含的情感。分析景中情,從理論上講,要抓住景與情之間的內在聯繫,一種聯繫是景與情之間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即通常説的“哀景哀情、樂景樂情”;一種聯繫是景與情之間的相反性,即通常説的“樂景哀情、哀景樂情”。從操作層面上講,要會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飾語及後面的動詞、形容詞,把握景物特徵,從特徵中捕捉背後的情感內涵。還要會從景物冷暖體味悲喜。“墨分五彩,詞含七情。”冷暖是從色彩學的角度將詞彙分為兩大情感色系,以體味詩詞文賦中作者所傳達出來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調詞語傳達出來的多是悲傷,暖色調詞語傳達出來的多為喜悦。

邊練邊悟

1. 閲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夢中作①

歐陽修

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

棋罷不知人換世②,酒闌③無奈客思家。

注 ①本詩約作於皇祐元年(1049),當時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貶謫到潁州。②

傳説晉時有一人進山砍柴,見兩童子在下棋,於是置斧旁觀,等一盤棋結束,斧已爛掉,回家後發現早已換了人間。③酒闌:酒盡。

這首詩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因仕途失意而面對前途憂慮和無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離官場返回家鄉的心情。

解析 “路暗花迷”表現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結合註釋可知這是因為仕途失意所致。“無奈”“思家”等詞語則表現了無可奈何和渴望回家之情。

2. 閲讀下面這首元曲,然後回答問題。

[雙調]蟾宮曲·揚州汪右丞席上即事

盧 摯

江城歌吹風流,雨過平山,月滿西樓。幾許年華,三生醉夢,六月涼秋。 按錦瑟佳人勸酒,卷朱簾齊按涼州①。客去還留,雲樹蕭蕭,河漢悠悠。

注 ①涼州:即涼州曲。本為唐天寶年間樂曲。

曲子前三句和後三句都在寫景,但表達感情有所不同,試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三句寫良辰美景中作者的喜悦之情,後三句寫相逢不久後又要分別的惆悵之情。

3. 閲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

菩薩蠻

魏夫人①

溪山掩映斜陽裏,樓台影動鴛鴦起。隔岸兩三家,出牆紅杏花。 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走。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

注 ①魏夫人:北宋丞相曾布(曾鞏之弟)之妻,在詞史上頗負盛名。朱熹曾把她與李

清照並提,説是“本朝婦人能文者,唯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

(《詞林紀事》卷十九引)。

陳廷焯評魏夫人詞雲:“情景兼到,頗有周、柳(周邦彥、柳永)筆意。”請從詞中饒有情韻的景物描寫中選擇一處,賞析它的“情景兼到”之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樓台影動鴛鴦起”句,描繪了一幅在微風吹拂、溪水盪漾、樓台倒影晃動的背景下,鴛鴦飛起,生趣盎然的畫面。“鴛鴦”本是夫妻鳥,見“鴛鴦飛起”,自然引起懷遠離思,想念三年未歸的離人。借象徵恩愛的動物襯托詞人內心的孤獨寂寞,情因景生,從而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示例二:“出牆紅杏花”句,深院高牆,關不住滿園春色,一枝紅杏花,帶着嬌豔的姿態,硬是從高高的圍牆上探出頭來,寫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意味雋永。這裏以出牆的紅杏花映照自己的孤獨寂寞。

示例三:詞人時常徜徉溪邊,見三年(多年)柳絮紛飛,很自然會回憶折柳贈別的情景。這樣,哀怨之情,離別之恨,便隱然流於言外。“三見柳綿飛”是實語,而着一“猶”字,便化實為虛了,這裏虛實結合,傳達出詞人細膩的情思。

(二)會分析物中情

借物抒情也是古詩常用的抒情方式。要把握詩中“物”中情,最根本的是能抓住所寫之物的特點,如形態、色澤、品質、環境等特點,從而體悟所寄託的感情。在答題時要能把握住兩層情感,一是關乎物的,二是“物”中的深層感情。

邊練邊悟

1. 閲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望梅花

蒲宗孟

一陽初起,暖力未勝寒氣。堪賞素華長獨秀,不併開紅抽紫。青帝只應憐潔白,不使雷同眾卉。

淡然難比,粉蝶豈知芳蕊。半夜捲簾如乍失,只在銀蟾影裏。殘雪枝頭君認取,自有清香旖旎。

詩中梅花的形象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詩託梅花以言志,表達了詩人對梅花孤傲高潔、淡然自守、卓爾不羣的品性的追求以及對梅花的讚美喜愛之情。

2. 閲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阮郎歸

歐陽修

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鞦韆慵困解羅衣,畫堂雙燕棲。

請結合下闋簡要分析末句“畫堂雙燕棲”所藴含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天色漸晚,主人公踏青歸來坐在鞦韆上,感覺到疲乏,欲解衣小憩,抬頭看見畫堂上立着兩隻燕子,猛然感到自己的孤單,心生悵惘,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3. (2011·山東)閲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詠山泉

儲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問不知名。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

轉來深澗滿,分出小池平。恬淡無人見,年年長自清。

這首詩中的“山泉”具有什麼品格?詩人借詠山泉表現了怎樣的情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這首詩在表現山泉得天地之聲色,具滿澗平池之能的同時,又表現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詩人借詠山泉表現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懷。

解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首聯敍事點題,緊扣“泉”字。靜寂的深山裏,一股清泉緩緩流動,給這僻遠之所平添一股活氣;面對此番景象,詩人真想問山泉有無一個讓人記得住的名字,可是無從知曉。頷聯承接上文,描繪山泉的脱俗形象。詩人從廣闊的立體空間着筆,生動地摹繪出山泉的澄澈與靈動。此聯通過大膽的.想象,細膩的刻畫,把飄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繪得生動可感。頸聯從正面角度立意,寫出了山泉具有滿澗平池之能。這些描寫,意在為後文蓄勢。尾聯關合全詩,由敍而議,點明詩旨:山泉的“恬淡”無人關注,可它仍然年復一年,自潔自清,保持着一塵不染的秉性。作品採用擬人手法,寓情於景,寫山泉的“不知名”,説山泉的“無人見”,寫山泉的“恬淡”,説山泉的“長自清”,都在暗示人們:山泉即詩人自己,山泉的特點即詩人要追求的個性。

(三)會分析典中情

古代詩人創作時,有時藉助一些典故來表現其深刻的主題。運用典故既能使語言精練,又能增加內容的豐富性、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從而收到言簡意深、耐人尋味的表達效果,增強詩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果我們關注這些典故,瞭解這些典故,無疑會有助於把握作品的主題和情感。例如,長亭:古代驛站在路上約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供遊人休息送別。後“長亭”成為送別之地的代稱。如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樓蘭: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後傅介子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故“樓蘭”常代指邊境之敵。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又如李白《塞下曲》:“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這就要求我們在理解時應將典故所涉及的古人古事與詩人的現實狀況進行多角度的對比,準確把握詩人的感情。在高三複習備考過程中,應注意積累古詩詞中常見的典故,牢固記住該典故的含義。

邊練邊悟

1. (2012·天津)閲讀下面這首律詩,按要求作答。

野 菊

[宋]楊萬里

未與騷人當糗糧①,況隨流俗作重陽。

政②緣在野有幽色,肯為無人減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黃。

花應冷笑東籬族,猶向陶翁覓寵光。

注 ①糗糧:乾糧。首句典出屈原《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

“正”。

尾聯化用了陶淵明哪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採菊東籬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解析 理解作者志趣,首先要理解尾聯的意思,尾聯説野菊嘲笑一些追隨陶淵明的人,還要到陶淵明那裏尋覓高潔的品質。言外之意是野菊無須向人尋覓,自有像陶淵明那樣的高潔品格。這種品格就是作者的志趣所在。

2. (20XX·江西)閲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後面的題目。

水調歌頭

壬子被召,端仁相餞席上作①

辛棄疾

長恨復長恨,裁作短歌行。何人為我楚舞,聽我楚狂聲?餘既滋蘭九畹,又樹蕙之百畝,秋菊更餐英②。門外滄浪水,可以濯吾纓。 一杯酒,問何似,身後名?人間萬事,毫髮常重泰山輕。悲莫悲生離別,樂莫樂新相識,兒女古今情。富貴非吾事,歸與白鷗盟。

注 ①紹熙三年(壬子),辛棄疾奉召赴臨安,在陳端仁的餞行席上賦此詞。②“餘

既”三句出自《離騷》:“餘既滋蘭之九畹,又樹蕙之百畝”“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指出“聽我楚狂聲”和“富貴非吾事”典故的出處。詞人借它們分別表達了什麼情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兩個典故分別出自《論語》和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前者以楚狂接輿的典故,表達了詞人抗金復國理想無人理解的悲憤;後者以陶淵明自況,抒發了詞人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情懷。

解析 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把握。這裏要了解詞的寫作背景:由於北方金朝襲擾,戰亂不息,被佔領地區的人民處在金人統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卻非但不圖恢復,還對主張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壓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擊。所以詞人首句便慨歎“長恨復長恨”。“聽我楚狂聲”用楚狂接輿的典故。接輿,春秋時代楚國著名的隱士。姓陸,名通,字接輿。平時“躬耕以食”,因對當時社會不滿,剪去頭髮,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們稱為楚狂接輿。詞人用此典故,正是表達了詞人抗金復國理想無人理解的悲憤。“富貴非吾事”則是出自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的“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詞人以陶淵明自況,認為“富貴非吾願”,抒發了詞人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情懷。

3. 閲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過勤政樓①

杜 牧

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②世已無。

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③。

注 ①勤政樓:唐玄宗開元前期所建,是玄宗處理政務的地方。②承露絲囊:每年一

度的千秋節,玄宗都舉行盛典,大宴羣臣,接受羣臣祝壽,“士庶以結絲承露囊更相問遺”。③金鋪:宮門上的安裝門環的金屬底託,多鑄成獸形以為裝飾。

簡析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感昔傷今(昔盛今衰的歷史興亡之感)。暗寓了對唐玄宗晚年荒淫享樂而荒廢朝政的批評。同時借古諷今,也是對晚唐的統治者的諷刺與批評。

二、學會多角度、多層面答題

古詩情感中,有單項(單一)的,更有多項(豐富、複雜)的,而情感內容的豐富、複雜而變化的特點,在近幾年的高考中體現得特別明顯。

情感類試題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切口小,多為對局部語句思想感情的理解、領悟,但需要多角度、多層面挖掘;一是從整體上理解,要求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關涉思想感情。無論是哪一類,其答案都是多點、多層面的。因此,答情感題時應特別注意多角度、多層面地開掘,以免缺失要點。

邊練邊悟

1. 閲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

望遠行

李 璟

碧砌花光照眼明,朱扉長日鎮長扃。餘寒不去夢難成,爐香煙冷自亭亭。 遼陽月,秣陵砧,不傳消息但傳情。黃金窗下忽然驚:徵人歸日二毛[注]生。

注 二毛:頭髮斑白。

“黃金窗下忽然驚”一句中“驚”字藴含了哪些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對丈夫久徵歸來的驚喜和年華老去的驚訝。

2. 閲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懷金陵

張 耒①

曾作金陵爛漫遊,北歸塵土變②衣裘。

芰荷聲裏孤舟雨,卧入江南第一州。

注 ①張耒:北宋淮陰人,曾任太常少卿等職,後受牽連數遭貶謫。②變:染色。

詩中第二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達了詩人對金陵爛漫之遊的懷念,對自由自在生活的嚮往,暗含對仕途的心灰意冷。

3. 閲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淡黃柳

姜 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闌橋之西,巷陌淒涼,與江左異,惟柳色夾道,依依可憐。因度此闋,以紓客懷。

空城①曉角,吹入垂楊陌。馬上單衣寒惻惻。看盡鵝黃嫩綠,都是江南舊相識。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②。強攜酒,小橋宅。怕梨花落盡成秋色。燕燕飛來,問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 ①空城:合肥曾被金兵掠奪一空。②寒食:清明節前一天,禁生火,吃冷食。

此詞所抒發的情感比較複雜,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客居他鄉的寂寞淒涼,“馬上單衣寒惻惻”“岑寂”。(2)一片空城的家國之思,“巷陌淒涼”“空城曉角”。(3)怕春易逝的惜春之情,“怕梨花落盡成秋色。燕燕飛來,問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1. 閲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

浣溪沙

蘇 軾

徐州石潭謝雨[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

旋抹紅粧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挨踏破篟羅裙。

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卧黃昏。

注 當時徐州乾旱,蘇軾作為知州率眾祈雨,得雨後前往徐州石潭謝雨。

全詞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既有對初降甘霖、作物豐收的喜悦,也有對農村樸厚風俗及村民的喜愛。

2.閲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

木蘭花

韋 莊

獨上小樓春欲暮,愁望玉關芳草路。消息斷,不逢人,卻斂細眉歸繡户。 坐看落花空歎息,羅袂濕斑紅淚滴。千山萬水不曾行,魂夢欲教何處覓。

“千山萬水不曾行,魂夢欲教何處覓”兩句,俞陛雲在《五代詞選釋》中稱之為“情至之語”,請作具體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由日間的相思到夜裏的幽夢,可見相思之深;②因玉關道路未曾走過,所以擔心夢中也無從尋覓,可見相思之切。

3. 閲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題報恩寺上方

方 幹

來來先上上方看,眼界無窮世界寬。

巖溜噴空晴似雨,林蘿礙日夏多寒。

眾山迢遞皆相疊,一路高低不記盤。

清峭關心惜歸去,他時夢到亦難判。

這首詩的首尾兩聯各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聯通過寫詩人興致勃勃登上寺院上方後,發現這裏可以盡情擴展視野,表達了詩人異常驚喜之情。尾聯通過寫寺院上方的美景久久地縈繞在詩人的心田,可惜眼下就要歸去了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報恩寺之景流連忘返、情難自已的無限依戀之情。

解析 本題考查詩歌的內容及其藴含的詩人的思想情感。題幹要求把握詩歌首尾兩聯所藴含的詩人的思想情感,而詩歌中的某些關鍵詞語往往就藴含着詩人的思想情感,因此,要抓住首尾兩聯中的關鍵詞語。如首聯中的“來來”“無窮”“寬”等,這幾個詞語雖然不是直接抒情,但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它們寫出了詩人登上寺院後興致勃勃的情形,透露出詩人的驚喜之情;尾聯中,只要抓住“惜”“難”兩字,結合詩歌內容,就不難明白尾聯抒發了詩人無限的依戀之情。

4. 閲讀下面這首元曲,然後回答問題。

[雙調]碧玉簫

關漢卿

秋景堪題,紅葉滿山溪;鬆徑偏宜,黃菊繞東籬。正清樽斟潑醅,有白衣勸酒杯。官品極,到底成何濟!歸,學取他淵明醉。

最後一句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典。最後一句借用陶淵明隱居山林的典故,表達了作者絕意仕途、歸隱山林、醉酒消憂的激憤之情。

解析 陶淵明曾為彭澤令八十餘日,賦《歸去來兮辭》,自免去職,開始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最後一句説學習陶淵明,表示了作者與仕途訣別、歸隱田園的決心。

5. 閲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

虞美人①

[清]屈大均

無風亦向朱欄舞,情為君王苦。烏江不渡為紅顏,忍使香魂無主獨東還。 春含古血看猶暖,巧作紅深淺。花前休唱楚人歌,恐惹英雄又喚奈虞何。

注 ①虞美人:詞牌名,初詠項羽寵姬;也是一種花名。

試從詠史的角度,簡要概括作者的觀點和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觀點:認為項羽當年不過江東的主要原因是君王不忍讓虞姬香魂獨留而東還。

情感:作者對項羽(虞姬與項羽的愛情)給予了充分的同情(答“歎惋、肯定”等也可),作者藉此抒發了英雄無奈的感慨。

6. 閲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鷓鴣天

晏幾道

守得蓮開結伴遊,約開萍葉上蘭舟。來時浦口雲隨棹,採罷江邊月滿樓。 花不語,水空流,年年拼得為花愁。明朝萬一西風動,爭奈朱顏不耐秋。

詞的下片主要採用了什麼藝術手法,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請具體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象徵。採蓮女為花愁實質是為自己愁,朱顏經受不住時光摧折,作者用好花易謝象徵少女青春易逝,表達了對青春容顏易逝的傷感(憂愁)。

示例二:雙關。“朱顏”,既指荷花的色澤嬌豔,又指少女的美麗容顏,它們都經受不住時間的變化,表達了對青春容顏易逝的傷感(憂愁)之情。

7.閲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①

韓 愈

荊山②已去華山來,日出潼關四扇開。

刺史莫辭迎候遠,相公新破蔡州回。

注 ①此詩寫在淮西大捷後作者隨軍凱旋途中。當時唐軍抵達潼關,即將向華州進發。張十二閣老使君:張賈,時任華州刺史,故稱使君。②荊山:又名覆釜山,在潼關之東,距潼關西面的華山二百餘里。

詩的後兩句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心情?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達了勝利後詩人的得意自豪之情。表達上的特點:①換用第二人稱的語氣,②直抒胸臆。

8. 閲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喜見外弟①又言別

李 益

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鍾。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注 ①外弟:表弟。

“語罷暮天鍾”一句描寫了什麼情景,表現了作者什麼情感?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這句詩表現了詩人與表弟久別重逢後交談的情景。他們從白天一直談到月落黃昏、寺院鐘聲響起的時候,表現出兩人交談時間之長。詩人明寫他們交談時間長,暗寫他們相互傾訴的內容之豐富,交談的氣氛之熱烈,從而表現出他們之間情誼的深長。

9.(2010·四川)閲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減字木蘭花

向子 [注]

斜紅疊翠,何許花神來獻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孫錦一機。 真香妙質,不耐世間風與日。着意遮圍,莫放春光造次歸。

注 向子 ,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對秦檜議和而被免官。

本詞隱含了怎樣的傷感之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既有對自然“風與日”摧殘百花的傷感,又有對社會“風與日”摧殘香花所喻君子的傷感。

解析 這是一首詠唱春日百花爭豔的迷人景象的詞作。上闋僅用寥寥四句,便寫出了一片花團錦簇、燦爛奪目的豔陽春光。“斜紅疊翠”,使用借代手法,以“紅”代花,以“翠”代葉,達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個“斜”字,寫出花朵嬌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態;一個“疊”字,則強調了葉子繁密的長勢。“何許花神來獻瑞”,是對眼前花繁葉茂的美景充滿驚奇的讚歎。“粲粲裳衣,割得天孫錦一機”二句是説:花神們身上色澤鮮豔、光華奪目的衣裙,都是用從天上手藝最高的織女的織錦機上割下的錦繡製成。這是詞人對令人陶醉的春光發出的由衷讚歎。下闋四句寫花的內在質地及對春光的愛惜。“真香妙質,不耐世間風與日”,以純“真”寫花的香,以美“妙”寫花的質,真可謂玉質天香,它們怎能經受得住濁世間的狂風吹與烈日曬?“着意遮圍”句承上啟下,小心翼翼地為百花遮風擋雨,不使它受到傷害;要使百花常開不敗,關鍵是“莫放春光造次歸”,千萬不要讓春光隨便地歸去。詞人顯然沿襲《詩經》《楚辭》的傳統,以香花喻君子,而摧殘香花的“風”“日”則隱喻朝中奸佞的權臣,賦予該詞以深刻的社會含義。

10.閲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陳師道

惡風橫江江捲浪,黃流湍猛風用壯②。

疾如萬騎千里來,氣壓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殘更。

少年行路今頭白,不盡還家去國情。

注 ①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作者因黨爭之禍受牽連被罷職。這首詩作於離任途中。②風用壯:表示風力壯猛。

這首詩表現出作者哪些方面的情感?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惡風”“黃流”暗示作者生活環境的險惡,藉此表達出作者被罷職後的憤懣之情;②“空荒”“待殘更”則表達出歸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頭白”、情“不盡”表達出韶光已逝、壯志未酬的悲辛。

解析 結合本詩的註解,詩歌的很多意象都有喻指。如在江上的“惡風”“浪”“黃流”,這些都是指作者在生活中遭受到的險惡與打擊,表達出一種憤激之情;頸聯中的“空荒”“待殘更”表明作者的寂寞孤獨;尾聯中的“今頭白”“不盡還家去國情”表明詩人對時光流逝、壯志未酬的感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shi/9mnk7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