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詩 >

芒種的古詩詞

芒種的古詩詞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芒種的古詩詞,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芒種的古詩詞

惜農人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税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唐·白居易《觀刈麥》

春日美好已遲暮,何必再貪戀。

夏時農忙正搶收,農人最辛苦。

這首詩白居易取的是田園芒種節氣耕種景,道的是農人播種辛苦,無清詞麗句,亦無驚天動的筆墨,用尋常手法寫田園農人耕種尋常事,用字極樸素、極淺顯,感情卻極深摯。

關於芒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而在《孝經緯》中説:“小滿後十五日,鬥指丙,為芒種。後十五日,鬥指午,為夏至。曰芒種者,言有芒之谷可播種也。”但對於田園人家的芒種節氣而言,尤其是在白居易筆下,是耕種勞苦,百姓清貧。

在我國古代,芒種分為三候,即:“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芒種芒種,忙着夏收夏種。這首詩的前四句:“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是寫農家芒種節氣時的繁忙。芒種節氣,小麥成熟,是田園人家農人最忙的時候。

而一切的忙碌皆與農事相關。芒種芒種,農人忙着播種。

男子下地幹活,婦人們則擔着熱騰騰的飯菜,小孩兒也提着湯水去給男子送飯,常常是夏收的忙碌使青年們連飯都顧不上吃。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麥田裏,男子雙腳受地面熱氣的刺激,背也受灼熱的太陽曬得黝黑,很是辛苦。儘管已是進入了炎熱的夏天,但農人們仍然搶抓白日裏的收割,不怕炎熱。

詩的前面十二句白居易用真摯的感情與通俗易懂的語言,寫出了農人們的辛苦與勞累。

“嗷嗷萬族中,唯農最辛苦。”白居易一生十分關心百姓疾苦,尤其是耕種的農人。他寫了太多的詩篇來諷刺當時社會的.殘暴、世態的炎涼。

接着,詩人又用深入淺出的筆墨寫出了這樣一幅悲涼的畫面:六月天熱,不知誰家貧苦婦人眼神哀傷,抱着嗷嗷待哺的孩子撿拾麥穗。婦人右手拿着別人丟在地裏的麥穗,左手挎着破舊的籃子,向人訴説着自己的悲辛。流離失所的戰亂年代裏,家中男子鎮守疆土,剩她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子操持家務,卻又奈何是“家田輸税盡,拾此充飢腸”。

詩人聽完婦人的訴説,內心十分酸楚。他憐憫婦人的遭遇,同情農人們的辛苦,可是在一個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他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無可奈何。所以,在詩的最後六句中,白居易慨歎自己從不耕種,不知糧食貴。

今日觀麥收以後,他內心十分慚愧。於今時今日的我們而言,在享受安逸生活的同時,也應該有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態度,珍惜今天所得到的一切來之不易。

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説:“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通過這篇詩,白居易不僅深刻揭露了那個年代封建統治者的殘暴無情,同時也提醒我們要珍惜農作物,因為粒粒皆辛苦。

古時,有文人墨客們憂國憂民,他們寫詩傾吐心中的不滿,憐憫社會底層人物的不幸。比如杜甫、蘇軾、陸游、辛棄疾、范仲淹等。

也有雅士們獨善其身,喜好風雅。他們正月掃雪開徑,二月尋梅清供。三月釀桃花酒,四月看杏花舞。五月賞石榴花開,六月荷亭賞魚。七月劃舟採蓮,八月摘桂泡茶。九月把菊賞月,十月登高葬秋。十一月參禪讀史,十二月圍爐夜談。這些,是詩情畫意的歲時雅趣。

歲月是一塊布匹,上面染得顏色繽紛,除了幽怨,也有美好。農忙時節集中在夏日,而在此期間,除了朝耕暮收的芒種,亦有盛大而熱鬧的端午節。與端午節相關的民俗活動倒很有趣,拈來幾個淺説。

首先,關於端午節,名字好聽且繁多,比如端陽、菖節、重午、夏節、女兒節、龍舟節等。是日,要佩五彩絲,飲雄黃酒、菖蒲酒,以及用艾葉、菖蒲洗澡祛病。舊時百姓更要舉行相關活動,以最熱鬧的方式慶祝,故而漸成風俗。

賽龍舟,在我的家鄉最為熱鬧,俗稱為“劃龍船”。南朝梁吳均在《續齊諧記》裏記載説:“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五月初五)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

端午節的起源眾説紛紜,有説是紀念春秋時期伍子胥,或是緬懷東漢孝女曹娥,抑或是一種古代沿襲至今的民風民俗活動。但是在我們這武陵桃源深處,卻是與紀念屈原,要吃粽子,掛艾草。龍舟比賽完了以後還有“搶鴨子”的傳統習俗,歡聲笑語高過水花。此外,在唐代,龍舟競賽若是贏勝,還能得到官府給予的銀碗,被稱為“打標”。劉禹錫寫的《競渡曲》就繪聲繪色地寫出了賽龍舟的熱鬧。

端午節要吃粽子。關於粽子,最早稱之為角黍。在鄉村,一般都是自家制作粽子。也有碰上趕場(趕集)天,農夫們挑着籮筐賣粽子,旁邊還會搭着幾小袋桑葚或枇杷賣,光顏色的搭配就很令人垂涎,再加上熱騰騰的粽子在粽葉的包裹下散發着陣陣清香。

插艾草,指採摘新鮮的艾葉插在門上祛病辟邪。俗語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艾草是一種草本植物,可入藥,常在端午節配着似劍的菖蒲一起或掛或插在門邊。此外,舊時百姓於五月五日端午這天,還要戴硃紅色的飾物保平安。至於兒童則更要額頭點王字,脖戴長命鎖,保佑健康快樂成長。

採藥,是端午養生祛病的一項重要活動。因端午農曆五月有“惡日”、“惡月”之稱,所以南宋陳元靚在所撰寫的《歲時廣記》中引《歲時雜記》中説:“端午午時,聚先所蓄時藥,悉當庭焚之,闢疫氣,或止燒術。”記得幼時,母親會在屋前的院子裏擺上個大木盆讓日光把水曬熱,待水温合適時,又在裏面放菖蒲、艾葉侵泡幾分鐘左右給我洗澡。母親邊給我洗澡邊拿艾葉拍我的脖頸,嘴裏還唸唸有詞,説是洗了艾葉澡,不怕蚊蟲咬。

鬥草,亦稱為“鬥百草”,約莫出現於南朝(具體時間暫不可考),是舊時閨閣女子與兒童喜愛的遊戲。南朝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這樣記載:“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鬥草遊戲是閒趣的,比的是歡樂,圖的是趣味。“鬥草”在文人墨客的眼中,分為“文鬥”與“武鬥”。宋人鬥草,陸游作詩云:“且伴羣兒鬥草忙。”至於清代,曹雪芹在《紅樓夢》裏更是詳細地記載了香菱與丫鬟們玩鬥草遊戲。

只是,當你我在貪圖美好與閒趣時,不要忘記芒種節氣是與耕種相關的。

也不要以歡樂之名,掩蓋芒種節氣農人們的辛苦。而你我,更要珍惜這世間的一切來之不易。

標籤: 古詩詞 芒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shi/7k2vv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