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對聯 >

2016年最新關於中秋節的對聯精選

2016年最新關於中秋節的對聯精選

  對聯的起源和唐詩繁榮的時代非常接近。前面提到了,第一副春聯出自五代後蜀國君孟昶之手,其時離唐朝滅亡不過三、四十年。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最新關於中秋節的對聯精選,歡迎大家參考!
 

2016年最新關於中秋節的對聯精選

【最新關於中秋節的對聯精選】

上聯:今秋聞香桂,香桂八月香

下聯:明朝奔圓月,圓月中秋圓

上聯:碧海青天,嫦娥應悔偷靈藥

下聯:銀漢良宵,織女無怨下凡塵

上聯:孤峯隻影悲萬古,今古一幽情

下聯:夜市千燈映皎月,人月倆團圓

上聯:少年遊虞美人,相見歡花心動

下聯:楊柳枝柳梢青,沁園春綺羅香

上聯:碧空月圓逐花影,龍燈笑舞鬧中秋

下聯:荷塘清波魚戲水,蓮葉婆娑慶團圓

上聯:滿地月如霜,秋似水,天涯人思鄉

下聯:漫山楓勝火,蟬噪靜,孤舟客斷腸

上聯:千重遠山萬重水,十分相思百分念

下聯:三秋桂子十里荷,一輪明月兩地心

上聯:蝶戀花木蘭花解語花,一從花開滿庭芳

下聯:江南柳宛溪柳樓下柳,楊柳枝頭柳梢青

具有歷史典故和傳説,有關與“中秋月”這個主題佳聯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這是明末清初文學家金聖歎寫的對聯。相傳,金聖歎到金山寺閒遊,寺宇長老出對子難他:“半夜二更半”,金聖歎一時對不上,不歡而去。後來,他因哭廟案被殺,臨刑時正是中秋佳節,他猛然想起長老的出句,對出了下聯,歷史上稱“生題死對”。與此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一羣書生在中秋節歡聚一堂、飲酒賞月,其中一秀才出上句,讓大家對下聯,結果無人能對。到除夕夜,這羣書生又相聚飲酒守歲,還是那位秀才對出下聯。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對,被稱作“中秋出句年尾對”。

唐代詩人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人以為是絕對,後來曼卿對“月如無恨月常圓”,可謂天衣無縫。

過去,一夜分為五更,兩小時一更;古稱秋季三個月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這一聯是明代大學士楊廷和(1459—1529)父子的傑作。相傳楊廷和8歲那年,有一次,他父親與客人對飲到深夜,出上句讓客人對,可是無人對出,在一旁的小廷和隨即應對,語驚四座。冬至鼕鼕至,每冬先寒節而至。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圓時愈明。

清朝有個才子施伯雨,自幼聰穎敏捷。有一年中秋節,其父攜其出遊,夜宿臨江一樓。翌晨黎明入山,宿霧未霽,適有其父一文友同遊,遂出上句:“山徑曉行,嵐氣似煙,煙似霧。”讓小施續對。小施當即對出:“江樓夜坐,月光如水,水如天。”用水來比喻月光皎潔明亮之色,真是聯功不凡!

清代徐稚小的時候,老師出上句,他對出下句。“月明”指每月十五,有時也用來指“中秋”與“冬至”相對,此聯如下:中秋賞月,天月圓,地月缺。遊子思鄉,他鄉苦,本鄉甜。

相傳,清朝時廣東東鄉的才子宋湘,在一年的中秋之夜仰望明月時,吟得一句上聯:“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抓住了農曆每月月半便月圓的客觀規律這一特點。但他苦思冥想,就是擬不出可相媲美的下聯,直到當年年底除夕夜晚,想到明日是新年的頭一天,觸動靈感,才寫出下聯:“今夜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上下聯珠聯璧合,文采互映,從而成為傳世佳作。下聯也同樣揭示了一個符合客觀規律的問題,即除夕這一天,是一年的.年尾,明日就是第二年的年頭,每一年都是年尾緊接着年頭。

清代,有李北水和張南月於中秋登樓賞月。李北水眼望北斗出上聯:“北斗七星,水底連天十四點。”上聯巧妙嵌入“北水”之名。張南月忽見樓頂孤雁飛過,對出下聯:“南樓一雁,月中帶影一雙飛。”下聯嵌入“南月”之名,異曲同工,回味無窮。

明末清初的戲曲理論家李漁有一次遊覽揚州桃花庵,好客的方丈與李漁同登繹經台賞月。兩人興致勃勃,邊賞月邊作對。方丈道:“有月即登台,無論春夏秋冬。”李漁對:“是風皆入座,不分南北東西。”方丈又出上聯:“天盡山頭,到了山頭天又遠。”李漁對:“月浮水面,撬開水面月還深。”普普通通的自然現象,一經詩化,便使人感到格外優美。

江蘇揚州瘦西湖中小金山島上,有清初所建供人們月夜賞景的“月觀亭”。有一年中秋,清朝著名的詩人、書畫家鄭板橋遊覽於此,手書一聯:“月來滿地水,雲起一天山。”此聯形象、貼切,充滿詩情畫意,後人把它刻在柱子上,為瘦西湖增添了秀麗的風景。

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自幼聰明過人,抱負不凡。16歲那年的一個晚上,月上中天,老師即景生情出一上聯:“雨過月明,頃刻呈來新境界。”讓他應對。李自成望着一輪皓月,想起當時一片腐敗的朝廷,隨即對道:“天昏地暗,須臾不見舊江山。”對仗之工整,藴意之深長,令人佩服不已。

明末清初,作家、戲曲理論家李漁遊江蘇揚州桃花庵時,庵中方丈好客,邀李漁同登繹經台賞月。兩人興致勃勃,邊賞月邊作對。方丈道:“有月即登台,無論春夏秋冬。”李漁對:“是風皆入座,不分南北東西。”方丈又出上聯:“天盡山頭,到了山頭天又遠。”李漁又對:“月浮水面,撬開水面月還深。”普普通通的自然現象,一經詩化,便使人感到分外的生動、優美、迷人。

“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那最圓、最亮、最大的中秋之月來臨時,往往使寶島台灣同胞思鄉傷懷。原國民黨“總統府”的俞大維先生曾書一聯:“母親淚落吳江冷,望月魂歸蜀道難。”抒發了台灣同胞思鄉念親和迴歸故里的強烈感情,同時也表達了台灣同胞渴望祖國早日統一的願望。

據説,有一年中秋夜,蘇小妹隨兄東坡及佛印和尚泛舟賞月。小妹出上聯:“五百羅漢渡江,岸畔波心千佛子。”佛印和尚望望圓月後對道:“一個美人映月,人間天上兩嬋娟。”最妙的是把蘇小妹倒映在水中的窈窕身影描寫出來了。

清代,有李北水和張南月於中秋登樓賞月。李北水眼望北斗出上聯:“北斗七星,水底連天十四點。”上聯巧妙嵌入“北水”之名。張南月忽見樓頂孤雁飛過,對出下聯:“南樓一雁,月中帶影一雙飛。 ”下聯嵌入“南月”之名,異曲同工,回味無窮。

現代大文豪郭沫若,在童年時就很有才氣,但是他很調皮,曾與同伴去偷摘桃子吃。有一年中秋節他與小夥伴在一起賞月時,童友吟一上聯戲笑他:“昨日偷桃鑽狗洞不知是誰。”文思敏捷的郭沫若看看中秋圓月當即回敬:“他年攀桂登月宮必定有我。”一來一往針鋒相對,對仗工穩自然,真是“天生的一對”!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每逢中秋月圓之夜,海峽兩岸不知有多少離散的親人仰望明月,勾起盼統一、思團聚的切切之情。有一去台人員中秋撰聯思親:“中秋賞月,天月圓,地月缺;遊子思鄉,他鄉苦,本鄉甜。”聯語中的“地月缺”隱指人不團圓。中秋節乃除夕、元宵之後的中國人的又一團圓節,每逢佳節倍思親,誰不盼望天上月圓,家人團圓呢。中秋賞月,天月圓,地月缺;遊子思鄉,他鄉苦,本鄉甜。

“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那最圓、最亮、最大的中秋之月來臨時,往往使寶島台灣同胞思鄉傷懷。原國民黨“總統府”的俞大維先生曾書一聯:“母親淚落吳江冷,望月魂歸蜀道難。”抒發了台灣同胞思鄉念親和迴歸故里的強烈感情,同時也表達了台灣同胞渴望祖國早日統一的願望。母親淚落吳江冷望月魂歸蜀道難

相傳粵東才子宋湘約幾個秀才中秋賞月,即景吟上聯:“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幾個秀才對不出與之相媲美的下聯,直到除夕,宋湘想明天是新年,觸景生聯:“今夜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此聯結構嚴謹,疊詞天然,妙不可言。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今夜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標籤: 對聯 中秋節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duilian/7qg39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