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習俗作文 >

【精品】端午節的習俗作文600字彙總7篇

【精品】端午節的習俗作文600字彙總7篇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600字 篇1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插艾每當念起這些兒時的歌謠,我就會想起家鄉的端午節來。

【精品】端午節的習俗作文600字彙總7篇

五味草

家鄉在壺公山下。山上的草木青翠,瓜果飄香;山下綠水環繞,田野肥沃。在一片鬱鬱葱葱的枇杷樹邊,有着整齊的紅磚綠瓦。一派安靜和諧的鄉野村落,這就是我的家鄉,也是明代狀元柯潛的故鄉。每年端午節來臨,我們便會挎上籃子和姐姐一起上山去採艾草,並配上石榴葉、枙子花等合為五味草。初五這一天,家家户户門上都會插上艾草,據説艾草會鎮邪辟災。當然在我們看來,只要聞一離那清新又奇異的艾草的清香,對我們來説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每年我們都爭着到山上來,採下大片的艾草,也採下大片的快樂。

當然媽媽會用五味草給我們煮上好多的鴨蛋,據説小孩吃了還不咳嗽呢?而對我們小孩來説我們總是拿着心靈手巧的姐姐用五彩的毛線編的袋子,裝滿鴨蛋到處炫耀。吃過午飯,媽媽又會用五味草煮鴨蛋的水給我們洗澡,真是又香又舒服,整個夏天都不長痱子呢

粽子和賽龍舟

在我們的記憶中,端午給人的印象除了玩就是吃。在端午節期間,我們除了可以吃上香噴噴的鴨蛋,還有讓人記憶深刻的粽子呢?

包粽子也是端午的保留節目之一。媽媽和阿姨總會買了好多的粽葉,用水少泡着,洗乾淨碼好。粽子的餡一般是糯米,配上綠豆、紅棗等,煮熟。然後在媽媽和阿姨的一陣靈巧的忙碌之後,我們小孩便饞貓般圍着蒸籠轉,等待粽子出籠的時刻的到來

長大了唸書才知道,包粽子的習俗和我國歷史上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呢?據説屈原跳入汨羅江後,羣眾為了不讓水裏的魚咬着詩人的身體便做了好多的粽子,扔到水裏。這樣魚兒有的吃就不會傷害到詩人了。於是,為了保護並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來有了更為熱鬧的賽龍舟。

我們村裏沒有賽龍舟,但在黃石每年都會有這樣的熱鬧非凡的場面出現:

在木蘭溪畔,人們早早地圍在岸邊,鑼鼓震天鞭炮齊鳴。水面,數支整齊的龍舟隊伍,衣裳鮮豔隨風飄揚,小夥子們激情澎湃躍躍欲試。隨着一聲鑼響,各支隊伍爭相競發,大家齊心協力,奮力爭先。這一刻,鼓聲、鞭炮聲人們的吶喊聲湊成一片熱鬧非凡的畫面。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600字 篇2

中國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端午節是中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中國人為什麼要過端午節呢?這裏有着不少的傳説,最著名的的就是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與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與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着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過端午節,中國各地有很多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懸鐘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中國中部的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鍾馗與一個離奇傳聞有關,相傳中國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夢見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稱鍾馗,醒後令畫家吳道子描成畫像,相貌兇殘醜陋,以為打鬼、驅邪、除祟之用。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據説中國古代百姓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600字 篇3

每到農曆5月初一,天才矇矇亮,母親便叫醒我説:“快起來,割艾草、菖蒲去。去晚了,就割不到了!”

哦,端午節又到了。我便歡天喜地的來到年年割艾草、菖蒲的野地裏,割了一捆回來,幾乎是每一個大門及房門口都掛上一副。一大清早,整個村子裏,散發着濃郁艾草、菖蒲的馨香。

早飯吃過後,不用母親吩咐,便邀好幾個夥計上山去摘箬竹葉扎粽子了。

其時的家山,新竹成林,蟬鳴嘶嘶。還有滿山的芒花,開得紅豔似火,“或一簇簇,或一片片,乍看似少女的笑靨,彷彿又如天邊的彩霞。”

箬竹葉一般長在地勢較陰的山坳裏。其竿細細,其葉碩大。山風吹來,葉葉相撞,沙沙作響。摘箬竹葉,要揀新葉,用拇指和食指夾住葉片,中指一頂葉柄,“啪”的一聲脱落。

我們這些孩子們,在故鄉的懷抱裏,這山望着那山高地跑着,跳着,留下一路歡笑。我們比着,誰摘得箬葉多,誰摘的箬葉大。

箬竹葉摘回家後,母親拿到鍋裏淖過,再拿到清亮的溪水裏,一張張洗刷乾淨,就開始包紮粽子了。母親把箬竹葉捲成圓錐型,然後用飯勺,填進糯米,用筷子插實,包好,將嫩竹篾一捆,一隻只稜角分明的粽子便紮成了。

糯米需淘洗乾淨,晾乾,用少量的鹼和之。有時還在粽子中包上一些紅豆、紅棗、花生米及臘肉,味道就更好。

粽子紮好便是晚上了。晚飯過後,父親把粽子放在鍋裏,用準備好了的乾柴煮上三四個小時,再讓它燜到第二天天亮。食之,粽子餘温尚存,還帶着濃郁的箬竹葉的清香。

粽子從初二一直吃到初五。到初五那天,母親還要做包子,煮鹽水蛋,煨大蒜子。對了,母親還在蛋殼染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着,掛在我的脖子上。這種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蛋當然是越大越好,如果能在脖子上掛上一個大鵝蛋那就雄壯了。玩膩了,就用蛋打架,誰的蛋碰破了,就吃掉。最後留下的就勝利者了。

到了傍晚,母親把艾草、菖蒲收起來,蘸雄黃酒,撒到屋的每一個角落,消毒避蟲。還在我們的額頭上,手背上,腳背上塗一些雄黃。

故鄉的端午節,浸透着一種濃濃的'鄉親、親情。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600字 篇4

盼呀!盼呀!終於盼到了我們村一年一度的賽龍舟了。

農曆五月初六是家鄉的龍舟節。我剛吃過粽子,就和爸爸媽媽、哥哥一起來到潢湧河邊看賽龍舟。河兩岸人山人海。

下午2時,比賽開始了,龍舟隨着鞭炮聲起,來自各村的12條龍舟一字排開。鑼鼓聲霎時震耳欲聾。河兩岸頓時沸騰起來,升空的氣球、迎接的綵船、劃過的龍船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圖畫。你們看呀!那些龍舟多麼威風呀!像凱旋歸來的勝利者。撓手們分別穿着紅短衣、藍短衣、黃短衣、白短衣、青短衣頭上綁了塊白布,上面寫了幾個字——奮鬥!奮鬥!努力奮鬥!戰勝困難!他們如同軍隊一樣威風。比賽到了緊要關頭,人們的心開始緊張起來,突然,從人羣中爆發出一陣陣下二村加油!下二村加油!的吶喊聲,我放眼看去,原來是下二村旗子的紅隊落後了,在觀眾的的支持下,撓手們更沉着了,拼命地划着,下二村龍船,迎着洶湧澎湃的浪花,踏着乘風破浪的強風,在潢湧大河上劃出一條長長的水紋,衝上了前頭,其它龍船也你不讓我,我不讓你,你追我趕。最後,下二村龍船一舉奪冠。隊員們團結合作的精神鼓舞廣大羣眾。

據説,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楚國大詩人——屈原的:屈原生活在春秋時代的戰國時期,那時,七個皇帝各鎮守一方,分別是:楚國、燕國、秦國、魯國、齊國、魏國、趙國。其中,北方的秦國最為強大,虎視眈眈地想吞併其它六國,想成為中華民族的霸王,屈原推兼楚國與齊國合併攻擊秦國,但是,昏庸的楚王不但不聽的屈原勸告,還把屈原逐出楚國。最後,楚國被秦國消亡了。屈原不任心看見楚國人民流離失所,就在農曆五月初五胸中抱着沉甸甸的大石頭跳到舊羅江自盡了。楚國人民聽到這個消息後難以置信,紛紛划着小船去救他,又害怕舊羅江中小魚傷害屈原的屍骨,所以,楚國人民用小竹筒裝滿糯米飯菜,希望江中小魚不要傷害屈原的屍骨而吃楚國人民做的糯米飯菜。故事就是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

賽龍舟需要隊員們同心協力、奮力拼搏才能劃得快,它宏揚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也發揚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好精神。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600字 篇5

端午節到了。爸爸出差還沒有回來。媽媽説:“咱去姥姥家吧,姥姥家人多而且很熱鬧。”我聽了以後就別提多開心了,太好了!去姥姥家嘍!

到了姥姥家門口,抬頭就看見門上插了一株草,葉子的形狀有點像菊花葉,顏色發白。我很好奇,湊上去聞一聞,嗯!有一種説不出的味道。我説:“姥姥,你們家門上插的是什麼草呀?”姥姥説:“這個呀,是艾草,是端午節的一個習俗。每當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門上插上艾葉還有大蒜什麼的,象徵着驅蚊驅蟲的。”

一進門滿屋瀰漫着清香的粽子味道。我跑到廚房一看,啊!一大鍋煮好的粽子,靜靜的躺在那裏,好像就等我品嚐呢!

我看這一鍋粽子有點與眾不同,便問:“姥姥,你家的粽子怎麼和其他的不一樣啊?”

姥姥説:“當然了,這是你舅媽自己包的,超市裏買的可無法相比!你舅媽昨天包的一下午,我又煮了半晚上,熟了以後就悶在鍋裏,現在温温得吃正好呢!就等妮妮寶貝兒來吃呢!”説着,姥姥從鍋裏拿了一個剝開遞給我,粽子很軟,糯米、蜜棗、花生融為一體,白白的糯米已被蜜棗染成了糖色。我迫不及待的就是一大口。蜜棗的甜,花生的香,糯米的粘軟,在我的嘴裏直打架,彷彿是在説:“是我的味道好,是我的味道好。”

我滿嘴粽子含混不清的問:“姥姥,為什麼端午節都要吃粽子呀?”

姥爺趕緊説:“過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位愛國詩人,因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不能實現,而感到絕望,最終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了汨羅江。人們熱愛這位詩人,怕河裏的魚蝦吃屈原的遺體,就煮米飯撒在江水裏,趕快划着舟打撈屈原的遺體。因此,後人為了紀念屈原,就在五月初五這一天,吃粽子,划龍舟。所以就有了 端午節。”原來如此。

我在姥姥家玩得好開心呀!和侯騰哥哥打羽毛球,和舅媽鬥嘴,在姥姥牀上撒嬌,聽姥爺講故事。不知不覺已經晚上9點半了,我和媽媽依依不捨的離開了姥姥的家。臨上車的時候,姥姥還從窗户裏探出身子説:“到家給我來個電話啊!”

回家的路上,五顏六色的霓虹燈在面前閃耀。透過車窗我看到街道兩旁,到處是人流湧動,賣小吃的,賣瓜果的,真熱鬧!我在想,今天過得真開心,同時也讓我懂得了端午節的習俗和來歷。插艾葉,賽龍舟,包粽子,真有趣!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600字 篇6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着悠久的歷史來源和獨特的傳統風俗。我要説的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端午節的名稱有很多,比如: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屈原日……

在我們宜昌秭歸,古代有一個名人,他叫屈原。據説,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因苦勸楚王無果,憂憤投江自盡。楚國百姓懷念這位為人清正的大夫,於是將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魚羣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屍身。後世延續為傳統,漸漸演化為端午節。“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

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一個是吃粽子,另一個就是賽龍舟。粽子一般用糯米做成。先採回一些蘆葦葉,洗淨,準備包粽子用。把糯米,還有這些葉子泡在盆裏一天一夜。再用葉子把糥米放進葉子裏,也可以放些紅棗等,包成三角形,再用棉線從粽子底部起,呈十字形捆包起來,捆好不散開就行。最後將粽子放入鍋裏煮一個小時左右即可。每年的端午節我們家都會吃粽子,粽子非常好吃,不等解開繩子,剝開葉子就會聞到香甜可口的棕子香味,嘴饞的人連口水都要流出來了。看着那噴香的紅棗粽子,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棕子。

端午節不僅會吃香噴噴的粽子,還會划龍舟呢。

雖然我沒親眼看見划龍舟是怎麼進行的,但是我聽奶奶和其他人説過。划龍舟是因為屈原投江死去,楚國人捨不得他,所以就有許多人爭先恐後地划船追趕拯救,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來紀念他,借划龍舟驅散江中魚。

划龍舟是一條龍船上整齊地坐着兩隊人,有一人坐在最前面,他有節奏地打着鼓,許多身體強健的壯漢,拿着木槳一齊有規律地划着船。只有每個人齊心協力,團結一致才能得到第一,相反如果不夠協調,那龍船就走不動!

中國的地方民俗就如一幅五彩斑斕的畫卷,上面畫有屈原、唐東傑布,還有那嫦娥仙子,正是有了他們,我們的歷史畫卷才會如此豐富,生活也才會如此多姿多彩。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600字 篇7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了。家鄉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鄉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還用竹筒做,我們家鄉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粽子葉做,且兩個粽子對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家鄉農村人過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沒説紀念什麼,只是學校的老師説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和楚懷王的後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襖扔”,那時人窮,沒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和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説,過了端午節,就可完全脱掉棉襖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採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後就插在門框上,據説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麼的疾病,就把那幹過後的艾葉採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着,讓艾煙來薰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乾,擰成“煙繩”,夏天用來薰蚊子,由於那時多數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為了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説可以辟邪保平安。剛紮上時,色彩十分鮮豔。時間一長,被水濕了,掉了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了。五絲不能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後扔到水裏,據説可以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裏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裏刨回來曬乾的。那時一種長在沙地裏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裏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十分香。這時候的小夥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家鄉的習慣是,戴着香囊,不能夠去瓜地,説一去就把瓜給轟了,光開花不結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xisuzuowen/w7pd3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