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習俗作文 >

家鄉的習俗初三作文

家鄉的習俗初三作文

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鄉的習俗初三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家鄉的習俗初三作文

家鄉,是夢想的搖籃,是温暖的港灣,也是童年的樂園。我永遠忘不了那熟悉的面孔,熟悉的味道,還有那泥土淡淡的清香。

小時候,記憶裏的家鄉是天堂。在那裏,我可以無憂無慮地玩耍着。累了,可以坐在綠油油的草地上休息;餓了,可以吃奶奶做好的香噴噴的飯菜;渴了,可以喝那甘甜的泉水。那時候,家鄉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我覺得可以在那裏待一輩子。長大了,又覺得家鄉是個“魔法”盒子裝滿記憶的盒子,每次回到這,都能勾起兒時温馨的回憶。不過,最令人難忘的,莫過於元宵節時的迎龍燈(俗稱板凳燈)了。

龍,是吉祥的化身,寄託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龍燈,顧名思義,就是把燈放在用紙糊成的“龍”裏。龍由龍頭、龍身和龍尾組成,所以,龍頭就屬最重要的.部分了,要選在正月初八進行。先是準備材料,因為整個龍頭是用毛竹加工過後紮成的,所用的毛竹也是有講究的,去砍的人叫“偷”,砍好後要放鞭炮,同時邊上還要放點象徵意義的“禮士”(紅包)。龍頭做得高大威武,兩隻眼睛大如燈泡,嘴如臉盆,口裏還含着一顆大龍珠,頭上插滿了彩旗。背龍頭的人要經過精挑細選,年富力強,一點兒馬虎不得。中間的“龍身”,就是用一塊塊木板接起來的,每塊木板上都插着兩支蠟燭,最後用燈罩罩上,如果人越多,“龍身”自然也就越長,不過迎起來也越困難。最後就是龍尾了,有的用魚當尾,意欲年年有餘的意思。

迎龍燈,是一個很傳統的習俗,農民伯伯為了一年的風調雨順、安居樂業、平平安安,每年的正月十五期間都用這樣的活動方式來祈福。所以,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遠遠地便聽見了那鑼鼓聲,響徹雲霄。那喜氣洋洋的氣氛,至今也在我的腦海裏揮之不去。

那時的我可真開心,牽着由外公給我做的兔子形狀的燈籠滿大街跑,龍燈去哪,我也跟到哪,即使小臉和小手已凍得通紅,也不放棄,繼續追趕着。

記憶中,一條“龍”要去許多地方,隔壁村子都要地“遊覽”一遍,只要看見龍燈來了,家家户户都拿出最好的鞭炮,“霹裏啪啦”地響起來。大街小巷也都圍滿了人。最好看的,就是轉圈了,在平時農民伯伯用來曬糧食的空曠的場地上,“龍”開始“跳舞”了,一圈一圈不停地在展現它那婀娜多姿的身體,龍頭在裏,龍尾在外,當整條龍圍成一個圓時,突然中間一串鞭炮響起,鑼、鼓等樂器也加快了節奏,這時看見龍頭高高抬起轉了一個身開始從裏向外,這就是俗稱的龍翻身,速度也加快了,這時整條龍一圈高一圈低相對而行,煞時好看,當龍頭出來後,龍尾乖乖的往裏鑽了,慢慢的,龍尾越來越靠近中心了,又形成了一個圓,聽大人們説這樣意喻團團圓圓。

夜漸漸深了,可“龍”還在四處轉悠,我卻玩累了,肚子也開始咕咕叫了。剛進家門,就飄來了一陣香味,原來是奶奶把夜宵給燒好了,那就是我最愛吃的—粉幹。深澤的粉幹,那可是名副其實、味道一絕啊。吃起來爽口,而且很有彈性,煮久了也不會糊。小時候的我,經常吃這個,每次端着小板凳,把碗放在板凳上,自己蹲着吃。而如今,再也找不到那種熟悉而陌生的味道了。

鄉土上,一個個腳印來來往往,隨着時間的推移及時代的變遷,以前的土石路變成了水泥路,一座座樓房也拔地而起……長大了我們守着的是那片自己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的土地。我們得留住鄉土的記憶,別讓它溜走,讓它在我們的腦海裏永遠、永遠……

標籤: 家鄉 習俗 初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xisuzuowen/kpj4x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