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習俗作文 >

精選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000字三篇

精選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000字三篇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000字 篇1

每到端午節,吃粽子、插艾草是我們奉化人必不可少的習俗。我知道我知道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可為什麼要插艾草呢?大人們都説艾草是用來祛瘟辟邪的,而我也知道艾草有着很大的作用,它不但可以驅蚊蟲,還能令人保持神清氣爽。我不想停留於表面,越是搞不懂我越想知道。我是個愛刨根的孩子,知道艾草的由來,於是我便去問爺爺,爺爺把艾草故事的來龍去脈講的一清二楚。

精選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000字三篇

傳説在很久以前,天上有位老神仙來到人間打探民風,因為那時候人們不愁吃,不愁穿,無憂無慮的生活着。老神仙來到了人間,變成了一個衣衫破爛、可憐巴巴的老乞丐。他右手拄着木棒,左手拿着一個破碗,來到一户普普通通的農户門前。家中有位大嫂正在餵豬,豬吃的不是糠皮,而是是雪白的面,老人看在眼裏,他不露聲色,把破碗伸了過去,在農婦眼前晃了晃,哀求道:大嫂,行行好吧,我已經三天沒吃飯了,你施捨點東西給我吃吃吧!大嫂瞪了老神仙一眼,説:去去去,臭乞丐,給你吃還不如給豬吃!豬吃了還長肉呢!老神仙哀求道:仁慈的大嫂,不給飯吃,給一點水喝喝吧!大嫂聽了,順手將牆上掛的被蟲蛀掉的破木勺拿了下來,扔給老神仙,兇巴巴地説:自己舀吧!老神仙一看,這東西怎麼能舀水呢?老神仙生氣了,用袖子往牆上一拂,牆上立刻出現了十個又大又顯眼的字:全村生瘟病,三天內死光。化作一縷青煙,升到空中,那女人嚇得臉色白裏透青,好久才反應過來,知道自己闖下了滔天大禍。

第二天,老神仙駕着雲朵,手中拿着瘟藥,正要向村裏撒瘟藥,忽然看見一個婦女一隻手裏抱着一個五六歲的大兒子,另一隻手裏攙着一個兩三歲的小兒子在匆忙趕路。老神仙感到困惑,怎麼大的抱,小的牽!於是又變成了一個老頭,倒在路發出一聲聲的呻吟,女人的看見了忙問,老人家,你怎麼啦?我腳被樹枝戳了一個洞。那女的一看,老頭腳上到處是血,把手中的孩子一放,隨手在路旁的草叢中摘了摘了幾片艾草葉,放到老人的傷口上,沒過多久,血就止住了。老人問了:你走得這麼急,上哪兒去呀?那婦女説:我村裏有個大嫂,脾氣不好,昨日得罪了一位神仙,神仙生氣了,説三日之內,讓我們全村人染上瘟病死光,我們急着去逃命。她邊説邊把老人攙扶起來,説:老人家,你也同我們一起去逃命吧!那你為何不抱小的走呢?老人家,不瞞您説,這大兒子是我丈夫和他前妻生的。現在我丈夫死了,我要把他們的命根子留下來,好好照看才是。噢!老神仙聽了一愣,心想,自己差一點兒就辦錯了事!天下還是好人佔多數,壞人畢竟少啊!他看了看艾草説:你們大可不必擔心,也不用逃命了,這艾草是防瘟的,只要把它插在房頂上,就不會得瘟病死去了。説完,便跳上雲朵,用拂塵把母子三人送回了村子裏。一到村子,女人就到處找艾草,又把這消息傳遍了全村。後來,老神仙雖然在天上投了瘟藥,但因人間處處都有艾草,所以也就都沒事了。

從此,端午節插艾草的風俗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同時我們也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有了新的理解。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000字 篇2

端午節少不了的一項活動就是划龍舟,很多人都會趁熱鬧,頂着烈日看這一年一度的賽龍舟盛況,其實賽龍舟的習俗早在先秦就已經有記載。而且賽況並不亞於現代的龍舟的比賽。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是日,競渡,競採雜藥。”

此後,歷代詩賦、筆記、志書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龍舟,與普通船隻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 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市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紮、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製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而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佈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注:“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鹹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又如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説她下江尋找父屍。

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説,“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000字 篇3

明天是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的節日端午節。端午節亦稱“端五節”、“端陽節”、“蒲節”,流傳於漢族和壯、布衣、侗、土家等少數民族。

據考證,端午節源於遠古先民對部落圖騰-龍的崇拜。又相傳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遭讒言被流放江南,於當日自沉汩羅江以身報國,當地居民為防止魚類食其軀體而將粽子投入江中。此後便形成民間傳統節日,代代相傳,兩千多年來綿延不斷。人們插艾蒲、吃粽子、飲雄黃酒和在小兒衣襟上系香袋、手腕腳腕上掛五色線等,以求滅災疫、去五毒。我國南方各地區還舉行龍舟競渡等活動以示紀念。

20xx年的端午節(20xx年6月25日),國家郵政局發行20xx-10《端午節》郵票一套三枚,其中第一枚“賽龍舟”,第二枚“包粽子”,第三枚“避五毒”。

第一枚“賽龍舟”,以我國傳統的木版年畫構圖,兩條龍舟你追我趕,舟上插着“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彩旗,一派吉祥氣息。第二枚“包粽子”,圖案是五顏六色的粽子。第三枚“避五毒”,是被古代人稱為“五毒”的五種小動物---蛇、蠍、壁虎、蜈蚣、蜘蛛,色彩鮮豔,生動逼真。

我從小就喜歡集郵,今天突然想起來郵票上的端午節,於是晚上從婆婆家回來我就把集郵冊翻了出來。

我的端午節--端午節作文我的端午節--端午節作文

端午節到來的時候,我的假期還沒休完,因此,可以跟家人踏踏實實的過個節.按照家鄉風俗,爸爸一大早起來做釀苦瓜,而我也一大早起來幫忙.

十點多的時候,給他打了個電話,問他考完試沒有,他説沒有,可能會比較久,考完再給我電話.不想去連隊吃飯,十一點,我就跟家裏人吃了個飯,算是過節.

中午十二點,接到他的電話,準備行裝,帶上滿滿一盒的釀苦瓜,頂着烈日,到他那去過節.

一點,到了部隊,他來接我.到了他宿舍,他説他剛回來吃完飯,還不想吃,先去衝個涼.

一點十分,上來了,他説為了考試才睡了四個小時,要眯會,一眯就眯到了兩點半.期間,我在玩電腦.

原本,他説下午沒什麼事,訓練讓別人帶,要跟我過個好節.但是,兩點四十五分的時候,營部來通知他去開會.他留了塊西瓜給我,説等你把西瓜吃完,我就回來了.這塊原本五分鐘能吃完的西瓜,我吃了兩個多小時,五點,他終於開會回來了.

五點,剛進房門,把帽子一扔,又去準備第二天考核的事了.

五點半,我看到他在下面,給他打了個電話,他説,我馬上就好了,協商好就回來.這一個馬上,就到了五點五十.期間,我還在玩電腦.

五點五十,終於跟一個排長一起回來了,可能餓了,他給副指和排長都裝了一碗釀苦瓜,狼吞虎嚥的吃起來,那一刻,我一點都抱怨都沒有了.

六點,集完合回來吃飯,我問他,晚上有事嗎,他説有,七點開會,沒事,你在這玩會,等我開完會就好.我説開多久,他説半個小時.我再問,開完以後呢,他説還要準備一下.

低頭吃飯,吃完飯六點半.我説送我回去吧.今天能不能送我上車.他説來不及啊,七點要開會.我説,服務態度越來越差了.他説,沒辦法,忙啊.我板着臉,不理他,豈有此理,我的端午節都玩電腦去了.

最後,他還是送我上車了.等車的時候,我讓他回去,因為我知道一等有可能就等半個小時,他説沒事,來一趟不容易,反正時間過了,今天我無論如何都要送你上車.帶着內疚,上了車,覺得自己還是太任性了,其實他也挺辛苦的.結婚後的端午節能跟他一起過,我已經很滿足了,即使我們説話的時間都沒有多少,我覺得還是幸福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xisuzuowen/8nkl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