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習俗作文 >

立夏節氣的由來

立夏節氣的由來

每年四月初一前後(公曆5月5-6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農曆的立夏節氣,“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此時,太陽黃經為45度,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天的開始。

立夏節氣的由來

我國古代將立夏分為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即説這一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蜊蜊(即:螻蛄)蛄在田間的嗚叫聲(一説是蛙聲),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

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這時,萬物繁茂。立夏以後便是炎炎夏天,為了不使身體在炎夏中虧損消瘦,人們往往會在立夏進補,以使自己的身子強健有力。

南方大部分地區,因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也迅速滋長蔓延。客家人所居地方,立夏時節,已經完全進入夏季,天氣炎熱,人們食慾不振,開始消瘦,即“枯夏”。但立夏過後,卻是農耕時代,最需要人力的.時候,人們希望藉助於立夏“被養”,強身健體。另一方面,體質較差、抵抗力較弱的人們容易受到病菌侵襲而發生疾病。民間開始偷閒消夏,注意飲食補養,人們在立夏吃一些食物,往往寄託着祈福、保佑平安、發財致富的良好願望。

我國北方多種植小麥,立夏正是小麥茂盛時節,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區立夏時有製作與食用麪食的習俗,其意在慶祝小麥豐收。客家人大部分來自河洛一帶,有吃麪的習慣。來到偏遠的山村後,受到當地風俗的影響,改吃大米為主食,吃麪習慣也會發生一些變化,漸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麪食。

標籤: 節氣 立夏 由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xisuzuowen/32epr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