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民俗作文 >

關於民俗作文錦集七篇

關於民俗作文錦集七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民俗作文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民俗作文錦集七篇

民俗作文 篇1

除夕是春節的前夜,又叫年三十。關於除夕,有一個傳説:古時候有個兇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除夕這天,是人們吃、喝、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之夜,我們這兒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吃了年夜飯之後,我們小孩子就迫不及待地等待穿新衣,嚷着叫媽媽把新衣服拿出來。媽媽説:“不急,不急,還要洗頭,洗腳,把一身的髒氣洗掉,迎接嶄新的一年。”説着,媽媽就從早已準備好的大鍋裏舀起了熱水為我們洗頭、洗腳。穿新衣,戴新帽,從頭到腳一身新,心裏美滋滋的。我們蹦蹦跳跳地走出家門,和別的孩子比比誰漂亮。個個孩子的臉上喜氣洋洋。

除夕夜的高潮是長輩們發“壓歲錢”。弟弟的嘴此時特別甜,圍着大人轉個不停。奶奶一個,爸爸一個,媽媽一個,大大的紅包,數了一遍又一遍,總也數不厭。

接着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並關上大門。到初一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

除夕,好熱鬧啊!人們忙得不亦樂乎,貼了對聯又掛年畫,噼裏啪啦的鞭炮聲就像在鍋子裏炒芝麻似的接連不斷;啪啪啪的焰火聲就像北京天安門舉行盛大的慶祝會似的,穿過了大街小巷,穿過了高樓大廈,把漆黑的夜晚照得如同白晝。家鄉的除夕之夜到處洋溢着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

是啊,現在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確是提高了不少,這一切,全靠黨的富民政策好,全靠黨的領導好啊!除夕,這一天是多麼的熱鬧,我最愛這一夜——除夕夜。

民俗作文 篇2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國家,和許多國家一樣,都有自己的節日,我們中國有很多節日:春節,婦女節,勞動節,兒童節等,這些節日中,慶祝得最轟轟烈烈的,習俗最多的,非春節莫屬。

春節的習俗實在歷史中沿襲下來的,比如“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掃塵,掃塵在民間的説法是因為“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春聯和窗花。春聯也叫春貼、對聯、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而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除了這些貼的,還有守歲,拜年,點爆竹,蒸年糕,包餃子等習俗,在小孩子眼中,也許拜年是最好的習俗,因為拜年可以得到壓歲錢,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着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着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你們知道餃子的來歷嗎?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辭官回鄉時,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老百姓飢寒交迫,兩隻耳朵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張仲景總結300多年的臨牀實踐,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等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麪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

中國的民風民俗的作文

民俗作文 篇3

我的家鄉坐落在一個沿海地區——美麗的湛江。每當正月初十的晚上,小廣場上都會聚集很多人,他們正在舉行的習俗是——請神求平安。

今年寒假,我有幸跟着母親回到湛江的農村,準備一覽這精彩的習俗。

當天晚上七點多,剛吃過晚飯後,小鎮上的廣播裏便傳來了一陣鞭炮聲。於是,我們急忙奔到廣場上,眼前的一幕讓我和小夥伴們驚呆了。只見場外站着許多圍觀的觀眾;在廣場的正前方,站着一大羣穿着統一黃色衣服的人,他們手上拿着各種各樣的樂器,有的在打鼓,有的在吹嗩吶,還有的在敲鑼,叮叮噹噹,演奏成一曲美妙的音樂;再把視線轉到廣場中央,天啊!廣場中間竟然堆放着一根根樹刺!每根都有4釐米長,一根根堆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直徑大約有8米長的圓形。我想,如果人躺上去,豈不是會血肉無存?那這個擺設是用來幹什麼的呢?

正當我納悶之時,一位身穿白色衣服的主持人拿着麥克風走到廣場的正前方,嘰裏呱啦地説着什麼。但我卻聽不懂,因為他是用湛江那獨具特色的語言——雷州話來為我們演講的這時,他把手一揚,指向廣場的另一端。原來是家家户户都派一個代表,抬着鞭炮向廣場中央緩緩走去。雖然在城市是不允許放鞭炮的,但在農村,它們可是重頭戲。

“噼裏啪啦!”在鞭炮聲迎接下,人們開始喚神了。他們拿起鞭炮,把它拆散,圍在了那一堆刺旁,開始燃放。場外的人立刻躲在一旁,一陣陣絡繹不絕的鞭炮聲噼裏啪啦,震耳欲聾。整個廣場立刻被一陣濃濃的煙霧包圍着,到處朦朦朧朧,白茫茫一片。但是,人們還在不停地放鞭炮,一陣連着一陣的鞭炮聲又響了起來……

不知過了多久,響徹雲霄的鞭炮聲終於停了下來,開始請神了。只見五六個年輕的小夥子抬着神像用力地搖來晃去,尾隨後面的,是一些赤着膀子的大漢在手舞足蹈,嘴裏還在念念有詞地説着什麼。而場外的人都懷着激動的心情,有的老大爺在興致勃勃地觀看,有的年輕人想用手機把精彩的一刻拍下來,有的奶奶手裏拿着一小撮香在拜神,還有一些膽大一點的叔叔,點燃了一些小鞭炮,擲到圓刺裏去。

過了一會兒,只聽母親喊:“來了!”我的視線立刻轉移到廣場中央,只見一位大漢赤着膀子,手舞足蹈地揮舞着。他的眼睛大如銅鈴,鼻翼張開,嘴巴呼出的彷彿不是氣,而是法力。他把手高高地舉起來,好像要把天撼動了;腳用力地踏舞着,彷彿要把地震動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又躺在了那個堆滿刺圓堆裏,滾了一大圈。我倒吸一口涼氣,害怕地問母親,為什麼那個大漢被刺扎到卻沒有感到疼痛呢?可母親卻説,他已被神附體了,根本不知道在就在幹什麼。當那位大漢滾過刺堆後人們便紛紛湧上去,爭先恐後地想把那些刺。聽説,把刺放在家裏,家人就會平平安安,放在牲口舍裏,牲口就會長得肥肥壯壯。

家鄉習俗真是有趣又神奇!

民俗作文 篇4

山神節:由於長白山盛產人蔘,雖然清初嚴設禁令不準人們進山採挖,但是私採的人還是與年俱增的,特別是康熙後期,山東、河北農民大量破產,這些破舊產農民為生活計便翻山過海來到長白山老林子裏偷入禁區採挖,絡繹不絕。進山採挖人蔘,俗稱“放山”,是一項十分艱苦危險的勞動。既要躲避官府的緝拿,又要與嚴酷的大自然環境作鬥爭,因此需要由五、七人或十幾人組織起來集體行動。領頭的叫“把頭”,人多時再設個“二把頭”。進山時,先由把頭領着大夥祭拜山神爺(俗稱老把頭),燒香擺供,磕頭許願,禱詞曰:“山神爺老把頭在上,弟子進山取貨,請給指路,讓我樣開眼,拿了大貨,發了大財,回來一定殺雞宰豬給你還願。”

放山季節一般是開始於農曆三月清明至白露期間,這時的採參叫作“放芽草市”,也叫“放掃帚市”,六七月叫“放紅榔頭市”。由於放山是在農曆三月開始,故而人們將每年的農曆三月初十,作為山神爺把頭節。山裏農家,特別是進山挖參的人都要燒香上供,給山神爺把頭過生日,人家做些好吃的舉杯慶祝。祭祀時,還有一套似唱非唱的禱告詞,曰:

“家住萊陽本姓孫,翻山跨海來挖參,三天吃了個喇喇蛄,挖不到人蔘不甘心!”

人蔘節:近幾年來,長白山區的撫松、渾江、通化等市縣,常於每年七、八月間舉行人蔘節。屆時,全城張燈結綵,載歌載舞,展開一片以人蔘為主題的文化娛樂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富有濃厚的山區特色和風韻,有許多精彩的地方是外地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因此,每年節日期間吸引來大量遊客,其中有許多外地的以及國外的客商趁此機會來洽談生意要,協商各種投資與開發項目。

在人蔘節舉辦的各項文化活動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莫過於“摹擬式深山採參活動” 。參加這項旅遊活動的人,事先都要穿上當年放山人的服裝,帶上蚊帽,背上揹筐,分頭地拿上剪刀、快斧、鏟子、鹿骨、籤子、索寶緄、銅錢、紅頭繩等器具,然後由把頭帶領進山,按照事先設置好的路線進山挖寶。當把頭將他們帶到預定的地點後,把頭在前面用索寶棍撥開草叢放“頭棍”,在他旁邊的三把頭放“二棍”,然後一字排開每人相距十米左右,放“三棍”、“四棍”,最邊上的.人叫“放邊棍”。這樣的並排前進尋找,叫作“壓趟子”。按照當年的老規矩,壓上趟子後,人們便不準説笑打鬧,必須聚精會神地尋找。有誰發現了人蔘,便高聲喊:“棒槌!”這叫作“喊山”,別人聽見後,立即接問:“幾品葉?”這叫作“應山”。喊山人發現瞅準後,馬上回答説,三品葉或者是四品葉、五品葉。

按照當地人的習慣,管人蔘都叫棒槌;人蔘鳥叫棒槌鳥。幾品葉是指人蔘枝幾簇對生的葉子而言。品葉越高,人蔘的生長年限越長,價錢也就越高。如果發現有數棵人蔘生長在一起的,便叫“幾品是堆”或“幾品葉片”。

喊山過後,大家便趕湊過來,由把頭帶領挖參。挖之前先用兩端拴銅錢的紅頭繩將參繫住

(據説是怕人蔘跑了,實際是取得準確定位的意思),然後用樹棍支個架子將人蔘罩住,這才能動鏟子破土挖參。遇到參鬚子要特別小心謹慎,一根也不能挖斷。挖斷鬚子的參,便不那麼值錢了。等到把鬚子周圍的土用鹿骨籤子都剔除乾淨後,便由把頭將人蔘起出來,然後有人剝下附近的樺樹皮將它包好。

整個採參過程,規定十分嚴格,操作十分謹慎,也帶有一股神祕的色彩。摹擬採參活動,也必須完全按照這個規程來做,因此也就倍感到有味道,而且,由於事先在旅遊路線上都栽埋下了人蔘,所以參加者一般都能找到人蔘的,因此操作起來情趣盎然,決不會掃興而歸,一棵也找不到的。

民俗作文 篇5

鬼節,顧名思義,即鬼過的節日。光是看到這個“鬼”字,我就有點膽顫了。在上古神話中難以見到死後世界的描繪,“鬼”字最初也並不是現在的意義。甲骨文中“鬼”本是會意字,下面是個“人”字,上面是個可怕的腦袋,意即像人的怪物。 這樣的鬼,這樣的節,也難怪大家都懼怕了。

我們先來説説鬼節的傳説吧。傳説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説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朝地府,被關在牢房裏少不得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説。那些跑回家鄉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希望早日託生。

下面我們來説説鬼火吧。如果酷熱的盛夏之夜,你耐心地去凝望那野墳墓較多的地方,也許你會發現有忽隱忽現的藍色的星火之光。這迷信的人們所説的:“那是死者的陰魂不斷,鬼魂在那裏徘徊,”即所謂“鬼火”。有的人還説,如果的有人從那裏經過,那些“鬼火”還會跟着人走呢。難道真的是鬼火嗎?是死人的陰魂嗎?不是的,“鬼火”實際上是磷火,是一種很普通的自然現象。它是這樣形成的:人體內部,除絕大部分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外,還含有其他一些元素,如磷、硫、鐵等。人體的骨骼裏含有較多的磷化鈣。人死了,軀體裏埋在地下腐爛,發生着各種化學反應。磷由磷酸根狀態轉化為磷化氫。磷化氫是一種氣體物質,燃點很低,在常温下與空氣接觸便會燃燒起來。磷化氫產生之後沿着地下的裂痕或孔洞冒出到空氣中燃燒發出藍色的光,這就是磷火。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聽了以上敍述,你對我們這的鬼節也有了些瞭解了吧。你的家鄉又有哪些民風民俗?

民俗作文 篇6

壽誕喪葬

福建重視給長輩祝壽,寫民俗的作文。福州傳統是男慶九,女慶十。比如男人六十大壽,必須提到五十九歲那一年做,因為“九”與“久”諧音,象徵着長壽。此外,在正壽前一天,必須先做“鑲壽”。即在壽誕前一天,把小輩們送來的壽燭在祖先靈前全部點燃,三碗壽麪分別插三朵紙花,族內小輩對過壽者叩拜,然後落座喝酒賞樂。小輩如果有錢,可請儒道設堂唸經,替過壽者向北鬥星求福壽,稱“拜斗”。

福州喪葬習俗十分繁瑣和奢侈。當逝者彌留之際,親人必須將其牀上蚊帳拆卸掉據説是為了讓死後的靈魂好出竅;逝者斷氣後,必須為死者更衣,並在大門口“貼白”放炮。然後派人四處報喪,再準備好裝滿土沙的大腳桶,將素燭點燃後插在桶內,將其放置逝者牀前地上,彷彿為死者奔赴黃泉路上照明。逝者臉上需蓋上白紙,以示陰陽有別。

信仰禁忌

福建民間普遍存在着對樹木山石的崇拜。凡是較為古老的樹木,都被看作為有靈氣的神木。如楓神、榕神、樟神、鬆公等。其中榕樹作為吉神化身而更受信仰。無論城鎮鄉村,大凡在濃廕庇日的著名古榕下,都會有人在樹下敬香,祈求平安。

福州的生活禁忌可謂無處不在。主人請吃飯是,往往將飯盛得山般高,客人儘可以表示吃不了這麼多,將飯往主人飯碗裏撥,但千萬不要猶豫不決,更不要順手將筷子插在飯碗上,這樣極不吉利。因為福州在供奉靈堂棺頭時,有一碗裝得爆滿的“喪食”,上面直插一雙筷子。赴結婚宴席時,不能將盤碗重疊,否則就意味着重婚,中學生作文《寫民俗的作文》。説話禁忌更多,“要碗飯”應稱“來碗飯”,以避要飯之意。

飲食與飲茶

在我國京、魯、閩、粵、蘇、皖、川、湘八大菜系中,閩菜別具一格。

福州菜是閩菜的主要代表,有着獨特的風味。福州菜餚用料和調味均以地方材料為主,操作注重刀工、火候,色、香、味、形俱佳,烹調上擅長炒、熘、煨、燉、蒸、爆諸法,其主要特點是:(一)善用糖。福州人煮菜,喜用糖調味,偏於甜、酸、淡,與川菜、湘菜多用辣椒形成不同的風格。用糖可以去腥,用醋是酸能爽口,適合福州炎熱氣候口味;淡是為了保存原味和鮮味。(二)常用糟。紅糟是福建特產,福州菜餚有炮糟、淡糟、醉糟等十餘種用糟法。此外,在調味品中也有用蝦油。(三)多湯菜。福州菜善於以湯保味,有“百湯百味”之説。湯是閩菜的精髓。福州菜花色品種有20xx種以上,其“佛跳牆”、“淡糟炒竹蟶”等都是名揚海外的名菜。

福建雨量充沛,多紅黃土壤,具有種植茶葉的優越條件。綠茶、烏龍茶、紅茶、花茶、白茶和緊壓茶是我國六大茶類,除主要為少數民族飲用的緊壓茶外,其他五大茶類福建都有大量生產,且幾乎每縣都產茶,與浙、湘、皖、川並列為我國五大產茶區,其中一些珍品,如安溪“鐵觀音”、武夷山“大紅袍”、福鼎“白毫銀針”等聞名遐邇。福建茶葉生產歷史悠久,南唐時閩北已有“北苑御茶園”,飲茶風俗為全國最盛之地,已成“家不可一日無茶”,

希望你滿意哦

民俗作文 篇7

家鄉的民俗民風我的家鄉在美麗的餘杭我愛我的家鄉,因為那裏是我生長的地方那裏有我童年的回憶有我童年的快樂。

説起家鄉的民俗民風啊,那可是説上三天三夜也説不完的,因為每個民俗民風的歷史都是十分的長遠的。

吃鹹茶,是其中的一個民風,特別是在過年的時候喝上一杯心裏喝得暖暖的,這喝鹹茶其實是一種獨特的喝茶方式,只有在餘杭本地才能喝到,頗有情趣,這喝鹹茶已經流傳了很久了至今還廣為流傳着,這鹹茶是以少量的茶葉配上多種材料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隨意的搭配但是這其中必不可少的是橙子皮、烘青豆、野芝麻,用水沖泡,透過玻璃杯可以看見杯中的茶葉在翻滾釋放出自己的香味,這麼多材料在杯底構成了一幅畫似乎呈現的就是這餘杭的青山綠水,十分的美。

輕聞一下啊!這橘子的濃香、茶葉的清香、芝麻的醇香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成為一種更加清新完美的香味,令人不願重重的去聞這香味生怕破壞了這完美的氣息,喝上一口茶中帶有淡淡的鹹味,為什麼叫做吃鹹茶呢?這也是有原因的,其實這杯底的材料也可以吃,可是這杯底的材料這麼吃呢,可用手堵住杯口,另一隻手輕拍杯底,這材料就出來了,可以吃,真可謂是聞之清香,食之可口啊,待客時主人家必須捧出這清香的鹹茶,這是待客之禮。

喝上一杯茶邊喝茶邊拉家常,談笑風生,有的會唱山歌,一唱眾和,哼哼小曲。

直到吃完這茶中的材料,大家才會起身離開。

你們是不是也想來嚐嚐這鹹茶呢?不喝不知道,一喝忘不了。

歡迎你來我的家鄉—餘杭,來品嚐這美味的鹹茶。

標籤: 錦集 民俗 七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minsuzuowen/nwpzm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