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民俗作文 >

精選節日民俗作文彙編7篇

精選節日民俗作文彙編7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節日民俗作文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節日民俗作文彙編7篇

節日民俗作文 篇1

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有五十六個不同的民族,每個民族肯定都有它獨特的風俗習慣。在我美麗的家鄉上海,就有許多不同的習俗。其中,元宵節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在我的家鄉,總是特別重視元宵節。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都吃元宵。因為元宵的形狀是圓形,圓就意味着團團圓圓,它能夠祈福家人團聚,每天都能幸福圓滿。

吃完元宵,接下來就是元宵節的高潮部分。要表演踩高蹺、舞獅子、劃旱船、耍龍燈等元宵節特有的節目。在表演時,每一個觀眾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都被表演所吸引了。

説起元宵節,最負盛名的便是觀花燈、猜燈謎了。在元宵節那天晚上,每天街上都張燈結綵,處處顯示出元宵節特有的氣氛。就像《東京夢華錄》中説的那樣: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遊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絕。”熱鬧的氣氛足以形成一條河流,讓所有看到的人們都跟他們一起歡呼起來。

正月十五之夜還有一個獨特的習俗:觀月。正如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中提到:“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一邊欣賞着天空中美麗的月亮,一邊看着人們歡慶元宵佳節的樣子,此時還有誰能坐得住呢?趕緊出來和人們一起慶祝象徵美滿的元宵佳節。

啊!這是一派多麼祥和、熱鬧的景象啊!這就是我家鄉最獨一無二的習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愛我的家鄉,愛家鄉獨有的習俗!

節日民俗作文 篇2

三月三是清明節,同時也是壯族的歌節。作為清明節是受漢族的影響。但也有的壯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過清明節掃墓的,與漢族大不相同。壯人對祭掃十分看重,屆時全家出動,帶上五色板、肉、香燭、紙幡到祖先墳上去供,行拜禮。山野間不時傳來鞭炮聲,久久不絕於耳,山崗上,林篁間,白色的魂幡在墳頂的竹竿上飄動,造成了一種神祕肅穆的氣氛。壯族風俗,供品必須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認為,帶回家會招鬼進門。

不少地方的祭掃的同時,還要舉行盛大的歌圩,是為三月三歌節。近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把這一天定為壯族的節日。1984年在南寧舉行了首屆歌節,700多名來自各縣的歌手登台獻藝,使三月的邕城成了歌舞的海洋。連外國友人也遠渡重洋與壯人同享節日的歡樂。這期間,常伴有祭神、打醮等迷信活動,然而更吸引人的則是搶花炮、演戲、雜技、武術表演、舞彩龍、舞綵鳳、唱採茶擂台賽詩等多彩豐富的文娛活動,近年還添加了演新戲、放電影、球賽等。不過青年男女們的注重力大多不在這方面,而是在如何通過歌圩找到中意的伴侶。

節日民俗作文 篇3

我活在節日裏,和民風民俗形影不離了,它的魅力吸引了每一個人。

端午節是古人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至今也非常受人喜愛,讓人重視。

端午節的早上,長輩就會起早貪黑的將艾葉。蒲草。桃枝貼在門上。常聽大人們説,端午節會有鬼在街上流蕩,也許這是驅鬼辟邪,治住這些鬼為非做歹吧!

端午節農村裏忙着插秧種地,也是媽媽們展現他們心靈手巧,賢妻良母的好機會。廚房裏的他們忙出的一身汗,都來不及擦。你看,這寬寬綠綠的粽葉,白生生的糯米飯,各種餡人,多麼誘人,令人垂涎三尺。

粽子包好,每逢親朋好友來訪,我們就賞他們一串,讓他們拎回家。我呢!就提着一隻只粽子和朋友們一起分享。

以前,心靈手巧的奶奶會眯着眼,左織右編給我織出一個網帶,然後在裏面裝一個鹹鴨蛋,神神祕祕的帶在我脖子上。我欣喜若狂,又有無限的好奇,奶奶掛好之後,對我説:“這會給你帶來好運。”我歡天喜地,寶貝的不得了。

中午,家鄉的和一片寂靜,家鄉的農田裏一片喜氣祥和。我們會給在農田裏的親人送飯。粽子。鹹鴨蛋。水辣豆。糯米粑粑,應有盡有,大小們一邊吃一邊談天説地,而我們就在田裏無拘無束得閒。

祖先留下的習俗有我們一脈相傳,不管科技有多麼發達,他都不能代替傳統的節日的吸引力。

點評:介紹了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插艾葉、包粽子、編網帶……娓娓道來,勾起了讀者對這個節日的回憶和喜愛,結尾畫龍點睛地讚美了傳統節日獨具魅力。

節日民俗作文 篇4

我的家鄉在福清。那兒山清水秀,人們生活美滿。而家鄉的習俗和小吃更是讓人大開眼界、讚不絕口:清明節吃光餅、冬至吃番薯丸、春節吃海蠣餅……其中我最喜歡的當屬春節時吃的海蠣餅了。

海蠣餅由麪粉、海蠣、胡蘿蔔絲、瘦肉、紫菜做成。入鍋炸完之後,外皮金燦奪目、香脆可口。裏面的餡料呈金字塔狀,上層的海蠣、瘦肉,柔嫩多汁;下層的胡蘿蔔絲、紫菜清爽美味。一口下去葷素搭配、海陸俱全。那味道,神仙走過都要停下嘗一嘗。

春節期間,福清很多人家都會炸海蠣餅,這成了福清特有的習俗。春節期間,你若去福清鄉下,便能聽見那不絕於耳的噼噼啪啪的炸海蠣餅聲和煙花爆竹聲。我們家也不例外。只見外婆將油倒滿了鍋,拿出了一個鐵製帶柄小圓鏟,將麪糊均勻地塗抹在上面。然後又將紅寶石一般的胡蘿蔔絲放於底下,再將褐色的紫菜放在上面,接着將海蠣和肉放在上面。這海蠣可是整個海蠣餅的點睛之筆,沒了它,海蠣餅定會失掉一半的美味。這海蠣必須用剛剛撈上來的.新鮮海蠣,只有這樣,海蠣餅才會那麼鮮、那麼香。最後再塗上一層面糊,入鍋用中火炸10分鐘左右便好了。可10分鐘對我來説卻很漫長,我像只饞貓似的不停地在油鍋旁轉悠,等着做第一個吃海蠣餅的人。海蠣餅終於出鍋了,我一口咬下去,香軟的海蠣在口裏慢慢融化,再加上香脆的皮,美味至極,一股香氣直沁心田,簡直比山珍海味還好吃呀!

説起海蠣餅,還有一個傳説呢!當年荷蘭軍隊佔領台南,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海蠣、番薯粉混合加水然後炸成餅吃。這便是海蠣餅的起源。可見我們福清的海餅還是小吃界的“長老”呢!

我愛我的家鄉,愛那可口誘人的海蠣餅。

節日民俗作文 篇5

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牛魂節,又叫做脱軛節。在壯人的意識裏牛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凡間的一般牲口。有一個故事説它四月初八誕生於天上,所以這天是牛王誕日,當初因為陸地巖石裸露,黃土望不到邊,塵沙彌漫,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活,牛王奉命從天上來到人間,播種百草,原定是三步撒把草種,誰知它弄湖塗了,竟一步撒三把,使得野草叢生,侵凌田禾。因此被罰留在人間吃草。但天上並沒有忘記它,每年四月初八,牛魔王便從天上下到凡間,保佑牛不瘟死因為是給牛過節,這一天人和牛都停止勞動。主人用楓葉水泡糯米蒸飯,然後先捏一團給牛吃。牛欄外安個小矮桌,擺上供品,點香燭,祭奠牛魔王,人們還要唱山歌,唱彩調,歡慶牛的生日。

節日民俗作文 篇6

霜降節是紀念反抗外來侵略的女英雄岑玉音的節日,已經有360多年的歷史。這個節日流行在大新縣的下雷、雷平及寶圩一帶,但影響擴大到天等、靖西、德保等縣。正降日凌晨人們便帶餈粑、年米、肉、香燭等聚集玉音廟宇供祭。在清代,不但百姓祭奠,州官也必身着官服,率眾頂禮拜祭。1949年以後雖不舉行供祭。但紀念活動依然十分熱烈,有演戲的,有唱山歌的,有舞獅的,等等。

節日民俗作文 篇7

傣族是雲南特有的民族,世代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氣候的肥沃富饒的壩子,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德宏兩州和耿馬、孟連、新平、元江的河谷壩區,小部分居住在景谷、景東、金子、雙江等30多個縣區。根據雲南省人口普查統計,雲南省境內的傣族人口有114.21萬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自遠古以來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國西南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就已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稱其為“滇越’、“撣或擅”、“僚或鳩僚”;唐宋時期,稱其為“金齒”、“黑齒”、“花蠻”等;元明時期,稱其為“白夷”、 “百夷”、 “伯夷”等。

傣族人過去自稱為“傣那”、“傣雅”、“傣繃”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名為傣族。“傣”有兩個含義:一是“穀倉”,古時候傣族自稱“滾傣”,意為“穀倉人”,見面則以“毫丁傣”(意為谷滿倉)相問候祝福;另一種解釋是,“傣”即傣語中的“犁”的諧音,傣族自稱“滾傣”,意即“犁田的人”。兩種解釋都説明傣族的族稱與水稻有密切關係,是一個水稻民族。傣族有民族的語言和文字。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居住在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屬傣泐支系,講傣泐方言;居住在德宏地區的傣族屬傣那支系,講傣那方言;居住在景谷、雙江、耿馬等地區的傣族,是傣泐與傣那兩個支系的結合部,故通用兩種方言。傣文屬拼音文字,主要有西傣文和德傣文兩種。西傣文又稱傣泐文,主要通用於西雙版納地區;德傣文又稱傣那文,主要通用於德宏地區。

傣族喜歡飲用“竹筒茶”,傣族語“臘跺”,這是一種充滿詩情畫意的飲茶方式,先用曬乾的春茶放入剛砍回的香竹筒內,放在火塘的三腳架上烘烤,6—7分鐘後,竹筒內茶葉軟化,用木樟將竹筒內茶葉舂壓後再裝進茶葉,這樣邊裝、邊烤、邊舂,直至竹筒內茶葉填滿舂緊為止,待茶烤乾後,削開竹筒取出圓柱型的茶葉,掰少許茶葉放人碗中,沖人沸水約五分鐘即可飲用。這種竹筒茶,既有竹子的青香,又有茶葉的芳香,非常可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minsuzuowen/mjy83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