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民俗作文 >

【實用】民風民俗作文彙總八篇

【實用】民風民俗作文彙總八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實用】民風民俗作文彙總八篇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中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一個大家庭。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的習俗。我是瑤族人民,我們的民風民俗多着呢!但是最讓我意猶未盡的,就是在端午節的那天,跟着媽媽一起做一鍋香甜可口的艾子粑粑。

在端午節前夕,媽媽會到市場裏買一大些竹葉和農民採來的艾葉回家做艾子粑粑。

回到家裏,媽媽把麪粉倒進盆子裏,摻一些白糖,放入適當的清水。把麪粉和水和成一團麪糰後,再把麪粉和和水和成一團麪糰後,再把艾葉洗乾淨,放到鍋裏熬幾分鐘後,倒掉艾葉,把剩下來的艾葉汁到在麪糰裏,多揉幾下。揉麪時要注意,不能揉太久,否則包出來的粑粑就會鬆鬆軟軟,沒有嚼勁兒,揉麪的力氣要適中,才能做出有嚼勁的粑粑。

接下來就是包粑粑了。首先,把2片大竹葉重疊在一起,然後從麪糰裏取出一些面,做成小麪糰,從中間凹下去一個小窩,放入準備好的餡兒,這餡兒是媽媽剛剛切好的,裏面有香花生、糖塊、和芝麻、美味十足。放完餡兒後,在把口封起來,裹上一層香噴噴的茶籽油,一則是為了更加的香,二則是為了避免粑粑粘在竹葉上。然後搓成一個小圓兒,放在竹葉上,把下面的竹葉向下折一下,再纏上帶子。一個香甜可口的粑粑就抱好咯!

就這樣,差不多一個下午的時間漸漸流逝了。終於,一鍋艾子粑粑總算是包完了,最後就是蒸粑粑了,可我早已經饞得口水流下上千尺了,迫不及待地打開火,蒸起了粑粑。

吃過晚飯,粑粑被盛放在茶几上,我拿起一個熱氣騰騰的艾子粑粑,“哎呀!”這粑粑可真燙手,手中的粑粑被我拋來拋去,嘴裏還吸溜吸溜地吹着氣,粑粑總算涼了下來,咬着清香美味的粑粑,我心裏美滋滋的。

到現在,提起端午節時做艾子粑粑的情景,我還是記憶猶新。

4我家鄉的民風民俗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户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説,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我的故鄉浙江和全國許多地方一樣,過年時都有一樣的風俗。如: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裏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户户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着處處的説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除了這些以外,我的家鄉還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舉其中一個來説吧。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

不一樣的節日、不一樣的穿着、不一樣的`食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體現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説起端午節,讓我想起了爺爺曾對我説的故事

據説,端午節是用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羅江,死後被蛟龍所困,世人衰之,每於此日,人們都會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從此後來逐漸發展為龍舟比賽。由於現在水污染厲害,人們通常吃粽子來度過端午節。

粽子是一種很好吃的食物。我姥姥會包粽子,聽奶奶説:包粽子非常複雜,要用各種材料,葉子。我全都不明白。我只知道粽子分兩種:一種是甜粽子,另一種是鹹粽子。

甜粽子用的材料不多,做出來是赤紅色的,如果直接吃,肯定會覺得味道不好,但如果粘點糖吃,吃起來會更美味。而鹹粽子用的材料很多,有:鹹蛋、黃豆、豬肉。所以吃起來會很美味,並且材料多,深受人們喜愛。我也愛吃鹹粽子。

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我最喜歡湖南的習俗!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一是我們江西特色餃子,我們每一次過除夕都要包各色各樣的餃子,有綠豆餃子,有韭菜餃子,還有豆腐餃子,甚至還有辣椒餃子等讓人目不暇接。讓人吃了還想要再吃一口。在除夕的酒席上啊,必須要有魚,有魚了還不能吃。有人會問不吃幹嘛呢?因為我們江西人把魚留在桌子上表示年年有餘,要是把魚吃了那不成了年年沒餘了嗎?

二是抓週,抓週這個詞大家可能沒有聽説過。抓週的意思就是慢一週歲的人都要抓週。先拿一個大一點的盆子,讓那個小孩子坐上去,上面放上本子,玩具,計算機,一些東西。我們在門外打爆竹,那個小孩子開始抓,要是抓到本子那他長大以後肯定是一個學習非常好的人;要是抓到的是玩具他長大以後一定是非常貪玩的一個人;要是抓到計算機的話他長大的工作一定是計算機。讓後我們趁他在抓的時候扔錢給他們,要是小孩子不拿錢的話,我們大人都把錢放到他的手上。因為我們都想要他長大以後做個有錢的人。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歡快、最隆重的節日。春節又叫過年,含有辭舊迎新的寓意。春節的習俗很多,下面我就為你一一介紹吧。

第一大習俗應該是“春聯”了。“春聯”也叫“對聯”,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更加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都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載説中的降鬼大神的名字,可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隨着社會的發展,我們現在的春聯是在紅色的紙上,用毛筆蘸墨,書寫一些象徵吉祥、祝福的話語,寄託人們美好的心願。現在春聯已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呢。

第二大習俗就是“爆竹”了。當午夜鐘聲響起的時候,就會響起雷鳴般的爆竹聲,為什麼要燃放爆竹呢?這兒有一個傳説:相傳每到過年時節,年三十的晚上,出來一頭叫“夕”的怪物,它常常出來吃人、吃牲畜,人們就想了一個辦法,把竹子截成一個小筒一個小筒的樣子,把桶裏裝上火藥,把它們放在“夕”出沒的地方,當“夕”出來的時候,點燃火藥,立刻發出震天的巨響,“夕”聽到這聲音,嚇得撒腿就跑,人們就平安了。所以就把這種發出巨響的東西叫做“爆竹”。

第三個比較重要的習俗就是“守歲”。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這種習俗,既有對過去一年的留戀,又有對來臨的新年的美好希望。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傍晚開始,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一邊吃東西,一邊聊天,古人有作詩、打麻將等風俗,而我們現在更增加了豐富的內容,除夕之夜收看春節聯歡晚會,成了大多數人盼望的事情,連小孩子都非常喜歡。

春節的習俗還有很多,每一個習俗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説,請大家記住我們中華民族的春節習俗吧,它是一筆可貴的財富呢!

民風民俗作文 篇5

潑水節最初起源於印度,後傳入到緬甸,再傳到泰國、老撾和我國雲南省傣族地區。潑水節要進行潑水、丟包、划龍舟、放高升、拜佛、趕擺等活動。

關於潑水節的來歷有一個傳説:在很久以前,金沙江邊的一個傣族村寨因樹林起火,村民處在危難之中,一個名叫李良的農家漢子,為保護村莊,從金沙江裏挑來一桶桶水,經過一天一夜不停地潑灑,大火被撲滅了,李良因為勞累流汗流乾了,渴倒在山頭上。後來李良一頭撲到江中,變成一條巨龍,順江而去。

傣族人民為了紀念李良,每年的這一天,每家房屋清掃一新,用綠樹搭起長500米的青棚,兩旁放上盛滿水的水槽,午間太陽當頂的時候,眾人穿行於青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灑身,表示對李良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祝福。這項活動延續至今,成為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祝福吉祥的潑水節。

潑水又分為文潑與武潑。文潑是對長者,潑時舀一勺淨水,説着祝福的話,讓水順脊樑淌下,被潑者高興地接受祝福。武潑無固定形式青年男女互相潑水對戲。人們用銅缽、臉盆以至水桶盛水,擁到大街小巷,嬉戲追逐,逢人便潑。民間認為,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可以消災除病。不論潑者還是被潑者,雖然全身上下濕透,但還是高興異常。

只見一朵朵水花在人羣中盛開,在陽光的映射下形成一道道彩虹。每逢潑水節日的到來,傣族村村寨就變成了歡樂的世界,飛灑着水的柔情和友誼。

民風民俗作文 篇6

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是我們布依民族一個喜慶的日子——三月三。這個節日讓我永遠難忘!

盼呀,盼呀,終於把三月三盼來了!

三月三頭一天,奶奶準備了好多好多的材料。光是染飯的材料就有三四種,加上做菜的總共有十多二十種,爸爸、媽媽都上坡種地了。我看到奶奶忙得團團轉,雖説是陰雨天,可是奶奶滿頭是汗!我在旁邊只是乾着急,總是插不上手,只好在一旁一邊看,一邊聽奶奶講着三月三的食俗。奶奶説:“三月三這一天,我們布衣人家要吃五色糯米飯,五色表示五穀豐登。五色飯要在頭一天做好,因為有色的飯都是用山上植物的葉或花煮水後分別泡製,然後單獨蒸好攪拌而成,要的材料多,手續也多。”奶奶還説:“蒸糯米飯不單單為了吃,更重要的是為第二天上墳祭奠做準備……”。聽奶奶把故事講完,五色糯米飯已做好了,看着看着,我的嘴角漸漸濕潤起來。

三月三一大早,天空下着濛濛細雨。我和爸爸、媽媽、大伯、哥哥、姐姐、弟弟等一大家人揹着一塊臘肉、一隻公雞、一盆蔬菜、一些作料和昨天蒸好的五色糯米飯,帶上一些炊具、香燭錢紙,扛着鋤頭,拿着刀,就向我們的墳山走去。來到墳山後,大伯就為大家分好了工。大伯、爸爸負責殺雞炒菜,媽媽等女同胞負責熱飯洗菜,我們哥弟幾個負責找柴和燒火。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忙碌,飯菜終於擺上了墳前的石桌,爸爸和大伯點上蠟燭,燒了錢紙,我們哥姐幾個磕了頭,放了火炮,爸爸們倒了一碗酒後,我們就高高興興的吃飯了。不知是什麼原因,這頓飯我吃得特別的香,味道就是特別的美。可能是我完成了一個美好心願的緣故吧!

吃過飯,我唱着老師教的《三月三》歌兒回了家。三月三呀三月三,您真是一個讓我難以忘記的日子!

民風民俗作文 篇7

在少數民族人口中,壯族人口最多,其中全中國35%以上的壯族人居住在廣西。壯族人的傳統民居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着一棟棟木樓,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這點與侗、瑤、苗民族有異曲同工。但是壯族人的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這又是壯族人特有的方式。

壯族人服飾多用自織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種多樣。女子服裝一般為一身藍黑,上衣是左衽無領闌干衣,腰部扎有緊身帶,下身穿長褲,褲角稍寬,褲腳有蘭、紅、綠色的絲織和棉質闌干鑲邊。褲外套短裙,裙也有鑲邊。頭上包黑毛巾,穿繡花鞋,戴耳環、手鐲和項圈,褲腰左邊懸掛一個彩穗筒。壯族男子多穿對襟上衣,鈕釦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襬往裏折成寬邊;下褲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繡花紋的頭巾,穿布鞋。

壯族民歌特別發達。壯族人無論男女,從四五歲的童年時代就開始學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學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傳幫帶習俗。在農村,無論下地種田,上山砍柴,婚喪嫁娶,逢年過節或青年男女間的社交戀愛等,都用山歌來表達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員之間的對話、吵架有時也以歌代言。唱歌幾乎成為壯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人人能歌,個個會唱。因此,廣闊的壯鄉,素有“歌海”的美譽。被詩人稱為“鋪滿琴鍵的土地”。歷史上,還湧現出不少像劉三姐、黃三弟這樣被稱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

民風民俗作文 篇8

我是土生土長的廣西人,我愛廣西,愛廣西的山、廣西的水。

廣西有許多處山水城市,有桂林、陽朔、北海、賀州……最能代表這個特點的便是全國聞名、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兩千多年的歷史,使桂林有了豐富的文化底藴,便形成了其天然的各種溶洞、清澈見底、水平如鏡的灕江、貌似大象的象鼻山。有浩瀚蒼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險峻的峯巒幽谷、激流奔騰的溪泉瀑布、天下奇絕的高山梯田……各種天然奇觀盡聚桂林,象鼻山,就是桂林的象徵,它因山形酷似一頭大象。她神奇壯觀、形象兼備,鼻腳之間的水月洞就如同一輪臨水皓月,構成“象山水月”的奇景,瀟瀟灑灑。

桂林的山水也是獨一無二的。人們常説“人間仙境、夢幻灕江。這話一點也不錯。看第一眼灕江,只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清澈而平靜。山的倒影再倒映下來,美得無與倫比。灕江是美的,它不會被任何天氣影響以至醜陋—晴天,青峯倒影;陰天,漫山雲霧;雨天,漣漪圈圈。

我愛廣西的景色,也愛廣西的食物。

廣西有三大名粉:桂林米粉、柳州螺絲粉、南寧老友粉。桂林米粉以爽滑而聞名,桂林米粉入口香,爽滑,細嫩,容易入味;柳州螺絲粉與南寧老友粉都是以辣聞名,辣讓食客更有胃口,為食客增加了食慾。

我們廣西人,熱情好客,有客人來,他們會唱起山歌,跳起山舞;他們又會拿出最好的食物與客人分享,還會搞一些活動讓客人增添樂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minsuzuowen/d7wor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