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民風作文 >

民風的作文

民風的作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説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民風的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民風的作文

民風的作文1

在福建廈門,每逢中秋佳節臨近,夜色闌珊中的廈門,大街小巷便會傳出博餅時骰子撞碰瓷碗的悦耳叮噹聲。廈門的“博餅”,也叫“博中秋餅”、“博會餅”。這一風俗的形成與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據傳是300多年前,鄭成功屯兵廈門,每到8月15日月圓之時,滿懷反清復明之豪氣的將士們,難免有思鄉思親之情。為排解和寬慰士兵佳節思念家鄉親人之苦,鄭成功的部下洪旭發明了一種博餅遊戲,讓士兵賞月博餅。鄭成功親自批准從農曆13至18,前後6夜,軍中按單雙日輪流賞月博餅。這獨特的遊戲,後逐漸在民間流傳和改進,成為一種有趣的民俗活動。早年,博狀元餅,多為親友或結拜兄弟姐妹間大家出錢,購買一二會月餅,共同博之,誰得“狀元”,來年中秋節要贈送一會給大家博。其中有人生男孩的要送兩會。這樣,年年有增無減,會餅越來越多,只好再分開兩獨立組。一般家庭由長輩主持,每年買一二會,全家圍成一圈博之。

皇家祭月修造的。現在不也是有大多數部分的人圍坐在桌前”吃餅賞月”嗎?

民風的作文2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據説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衞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説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説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説吃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説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説吃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民風的作文3

那達慕大會是內蒙、甘肅、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在每年七、八月這一水草豐茂、牲畜肥壯、秋高氣爽的黃金季節舉行。

那達慕,蒙語是“娛樂”或“遊戲”的意思。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適應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那達慕大會有着悠久的歷史。過去時那達慕大會期間要進行大規模祭祀活動,喇嘛們要焚香點燈,唸經頌佛,祈求神靈保佑,消災消難。現在,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賽布魯、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排球、籃球等體育競賽項目。此外,那達慕大會上還有武術、馬球、騎馬射箭、乘馬斬劈、馬競走、乘馬技巧運動、摩托車等精彩表演。參加馬競走的馬,必須受過特殊訓練,四腳不能同時離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

夜幕降臨,草原上飄蕩着悠揚激昂的馬頭琴聲,篝火旁男女青年輕歌曼舞,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歡快之中。作文

民風的作文4

春節後就到元宵節了,我喜歡吃湯圓。

元宵節晚飯過後家人打着牌,可我們小孩只能默默看電視。多麼的無聊,我提議去xx廣場。大家都贊成,我還説今天過節在姐姐出錢。走路來到了xx廣場看到滿光場的人,馬路邊也有警察和消防員防止發生火災。廣場上的人們買煙花和許願燈,我和弟弟在蹦蹦牀上玩耍。到後來玩累了,我們躺在上面看着天空的煙花五顏六色好美。天空數不清的許願燈,這美好的時光總是不長久。哥哥説:“下來吧,去放煙花。”下來後買了兩種沖天炮,可並不像玩。很晚了,當想回去時一區人圍這一羣在幹什麼?過去一看,有人在求婚哇過節看到這一幕。太幸運了,蠟燭擺成的桃心一束藍玫瑰後來大家説親一個……。

美好元宵節到晚上十點多還是滿的人,還看到求婚精彩的一幕。

民風的作文5

王安石的《元日》裏有一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又過年了!春節將要來臨了,大家都忙裏忙外的,連小孩也要幫大人幹活,大人們每天都在準備着過年用的,吃的,玩的,連小孩也不能閒,每天都在家裏啃瓜子,看電視。專門給大人添亂,即使這樣年還是來臨了。

除夕是家鄉最值得慶賀的時候,因為今天除了特殊原因外,一般情況下,所有的子女,父母都會吃團圓飯的,大家聚在一起的時候會説一年中發生的所有有趣的事情,一年中的所有收穫,還有説説下一年的生活目標。吃過團圓飯,所有的人都坐在客廳裏,大人們在打麻將,而家鄉這些讀書人會在一起對別人訴説着自己在學習中的趣事。“嘭!彭!彭!"窗外五顏六色的,哦!原來是每年必要的節目開始了——放鞭炮,每家每户都點燃自己準備的節目——煙花!

新的一年,新的開始。希望今年所有的同學們一起努力吧!用一個好成績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民風的作文6

每到農曆的三月初三,我的家鄉湖南便有一個習俗,就是用地菜煮雞蛋吃。

其實“地菜”這種野生小草,其真正的學名叫“薺菜”。這薺菜在田邊、地頭、溝坑、叢林哪兒都長,它雖是野菜,但營養豐富,含有大量的胡蘿蔔素,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而且鈣鐵的含量也比較高,具有清熱止血、清肝明目之功效。

那麼,三月三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又是從何而來的呢?資料告訴我:“三國時期,名醫華佗來沔城採藥,一天偶遇大雨,在一老者家中避雨時,見老者患頭痛暈症,痛苦難堪,華佗隨即替老者診斷,並在老者園內採來一把地菜,叮囑老者取汁煮雞蛋吃,老者照辦,服蛋三枚,痛即痊癒。華佗給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初三,因此三月三地菜煮雞蛋便成了習俗。

每到三月三,家中的長輩便會用地菜煮雞蛋給家裏吃,它那清甜的滋味時常讓我回味,這雖然只是家鄉的一種習俗,但儼然已經成為我心中最温暖的一部分。

民風的作文7

我的家鄉在山西,我喜歡我的家鄉,爺爺和奶奶經常給我講山西的一些民間風俗和傳説,所以我瞭解一些山西的民間風俗,比如:二月二龍抬頭、添倉節、桃花節、寒食節、走麥節、乞巧節、敲鑼兒節、中元節、過唱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節日是二月二龍抬頭。

傳説中,農曆二月初二是萬物復甦的日子,二月二龍抬頭是山西民間普遍流傳的節日。在山西,老百姓都習慣在這一天理髮,農村則是剃頭,圖個吉利的意思,所以一到這個節日奶奶總會讓我去理髮。

但我不喜歡理髮,小時候總擔心剃頭刀子傷到我,所以每到這個時候就嚎淘大哭,幾個人都按不住,媽媽和奶奶為了讓我順利理完髮,會答應我一些平時不能滿足的.要求。在二月二時,家鄉的人總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餃子,吃麻花,吃煎餅。我特別喜歡吃餃子,奶奶包的餃子好吃極了!每到這個時候,我還會和奶奶和媽媽一起包餃子,我喜歡幫媽媽擀餃子皮,還會包象包子一樣大的餃子。所以每到這一天,我很開心,我喜歡這個節日。

歡迎大家到我的家鄉山西做客!

民風的作文8

家鄉的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剪紙藝術啦!

剪紙藝術的種類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禮花、鞋花、門筏、灣州布影、斗香花、剪紙藝術團花、剪紙藝術旗幡、剪紙藝術漢字、剪紙藝術圖畫等等。剪紙藝術的內容包含着濃濃的生活氣息。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這些人們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成了人們剪紙藝術的花樣。每逢過年過節或是喜事臨門,人們都要剪一些“福”字、“喜”字等表示慶賀。剪紙藝術圖畫就是在一張紙上剪出一副畫來。你先看看這幅“書生”,上面有一位正在拿着書在讀的先生,一看他的樣子就是一位書生;再看看這幅“鳳凰戲牡丹”,上面有一隻鳳凰在一朵牡丹上玩耍,像一個小孩在玩耍……中國還有很多傳統文化,比如:書法、刺繡、戲劇等等。

怎麼樣,家鄉中國是不是有很多傳統文化呀!

民風的作文9

在我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端午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傳統的風俗習慣。

春節的腳步聲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而在春節裏,我們的習俗就可以裝上一籮筐。年三十的晚上,親朋好友都會回家,大家團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並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飯,我們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盡情的玩,而大人們則是在房間裏打牌,看。直到很晚,我們才上牀睡覺。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牀,喝一碗香濃甜美的棗子湯,暖暖身子,喝完棗子湯後,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迴響在耳邊,新的一年就在這爆竹聲中開始了,這種場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加上這一句詩的薰陶,春節的氣氛是不是更濃了呢?伴隨着一聲聲祝福語中,新年的拜年環節開始了,我和一起去串親戚。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環節,因為每當此時,我的腰包便變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中便會綻放出一朵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啊!看後真讓人覺得其樂無窮呢!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你們的家鄉是怎樣過春節的呢?

民風的作文10

早上起牀後,我匆匆的吃完早飯,就和媽媽幹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帖對聯。家中有兩副對聯,一副貼屋門上,則另一幅帖街門上。

家鄉説幹就幹,我和媽媽拿着椅子和膠帶,放好位置用膠帶固定好對聯,將對聯貼好以後。家鄉就要打掃屋子了。媽媽負責屋頂和牆壁的乾淨,而我負責擦桌和掃地。為什麼沒有爸爸呢?因為爸爸在忙着掛燈籠。我認真的把桌擦得乾乾淨淨,媽媽更是誇張,她把家鄉的家打掃的一塵不染。我把抹布弄得張兮兮的,就跑去水管洗。水管裏的水可真涼呀,把我的手凍的直髮抖,可是我並沒有退縮,繼續着我的工作。直到中午十一點左右,家鄉才把家裏收拾完。

到了晚上,家鄉都會熬夜,一晚上都不睡覺。直到過新年的早上,噼裏啪啦的炮聲響了起來,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歡樂的節日之中。我出門一看,真是滿是“紅花”紅滿地呀。也讓我想起了一首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光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民風的作文11

端午節的中午,我和媽媽在江邊散步。突然,我聽到一陣振奮人心的鼓點聲,很多人都跑到江邊。啊,江上正在賽龍舟!

這可是我第一次見到賽龍舟!我急忙跑了過去,發現江上有4條龍舟,舟上整整齊齊坐滿20個頭纏紅巾的彪形大漢。每個龍舟前端都有一個敲鼓的人,只聽見“咚咚,咚咚”聲音震耳欲聾,振奮人心。敲鼓的人敲得越快,劃的人就劃得越快,敲得越竭盡全力,劃的人就越拼命地搖擺着手臂!快!再快!更快!龍舟伴隨着鼓聲,越來越快!一條條龍舟就要變成一真正的巨龍,飛向廣闊的天空!

好一場賽龍舟!

水波盪漾,所有的劃手都不停地擺着手臂,似乎駕起龍舟想“飛”到終點,獲得冠軍!他們跟着鼓手的節奏,鼓點一落就用力,一敲一劃,一敲一劃,龍舟像離弦的劍一樣飛速前進。“加油!加油!”鼓聲似乎在不停地吶喊,四條“龍”像爭奪金珠一般,不停地向前飛!永不停歇!

好一場激動人心的賽龍舟!

劃手們的手臂每一次搖擺都是那麼剛勁有力,那麼有氣勢,那麼有激情!使岸上的人們激動無比。

衝線了!獲勝的“龍”像獲得了金珠一般,不停歡呼着!

鼓聲消失了,水波消失了。

江面又恢復了平靜,似乎什麼也沒有發生。

民風的作文12

我的家鄉在農村,家鄉的風俗很多,最熱鬧的就是元宵節的走會。我們村分為三個排:中排,東排、西排。每年的元宵節都要走會,一般是三天,正月十五中排走,正月十六、十七東西走。這三天,全村的人都會參加,加上串門的,看親戚的,看朋友的,還有三裏五鄉來湊熱鬧的,簡直是人山人海,把大街小巷捂得嚴嚴實實。

為了這個會,一進臘月,村裏人就開始忙活,打掃衞生,屋裏屋外,屋前屋後,都打掃乾淨,所有東西都煥然一新,還要備足年貨皂甙親戚朋友。街道要張燈結綵才能顯示節日的氣氛,村裏的能工巧匠大顯身手,製作了各式各樣的花燈,掛在街道兩旁,一到晚上,燈火通明,異常壯觀。

到了正月十五,村子開始熱鬧起來,顯示各排的大鼓聚在一起,鼓手們一個個精神十足,把鼓敲得震天響,顯示着各排的氣勢。各村的表演隊也上場了,扭秧歌的,唱戲的,練武的,每隔不遠就是一個。觀眾們把場地圍得水泄不通。

街道旁有各種擺攤的,賣糖葫蘆的,棉花糖的,畫糖人的、吹糖人的,還有各種小玩意,真是琳琅滿目,應有盡有。

民風的作文13

跟其他地方比,安陽的民俗基本與內地一樣。

春節吃餃子,放鞭炮,穿新衣服,走親訪友;端午節基本只有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走親訪友。義烏物產豐饒,紅糖、火腿、南棗被稱為義烏“三大寶”飲譽海內外;豆腐皮、腐竹、白字酒、山花梨等名土特產,歷史久、產量大、質量上乘。而安陽的送羊卻很獨特:女兒結婚生子後,每年農曆五月,備上燒餅、油條等四樣禮品,攜子回孃家看望雙親,稱“瞧羊“。民間流傳有“割罷麥子打完場,誰家閨女不瞧娘,瞧娘不是瞧娘,是讓孃家去送羊“之説。

六月由孃家用白麪蒸成羊形麪食24個(大、中、小羊各8個),兼有麻糖、水果、西瓜等夏季食品送到女兒家,謂之“送羊“。此舉取“羊羔跪乳“之意,教育外孫長大成人要孝敬雙親。如外祖父母已故,由舅父、妗子送羊,民間有“妗不倒,羊不了“之説。送羊時間一般是在農曆六月二十日之前,二十日之後送的羊稱為瘸羊。有的只送3年,有的送到外甥結婚後,有的只要外甥在一直送。安陽城鄉頗為重視此俗。

豫北好幾個地方都有這個風俗,倒也不是隻有安陽這樣。

民風的作文14

我的老家在山西,我喜歡我的老家,因為那裏的風俗習慣深入我心。

比如:二月二龍抬頭、添倉節、桃花節、寒食節、走麥節、乞巧節、敲鑼兒節、中元節、過唱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節日是二月二龍抬頭。

傳説中,農曆二月初二是萬物復甦的日子,二月二龍抬頭是山西民間普遍流傳的節日。在山西,老百姓都習慣在這一天理髮,農村則是剃頭,圖個吉利的意思,所以一到這個節日奶奶總會讓我去理髮。

但我不喜歡理髮,小時候總擔心剃頭刀子傷到我,所以每到這個時候就嚎淘大哭,幾個人都按不住,媽媽和奶奶為了讓我順利理完髮,會答應我一些平時不能滿足的要求,在二月二時,家鄉的人總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餃子,吃麻花,吃煎餅。我特別喜歡吃餃子,奶奶包的餃子好吃極了!每到這個時候,我還會和奶奶和媽媽一起包餃子,我喜歡幫媽媽擀餃子皮,還會包象包子一樣大的餃子。所以每到這一天,我很開心,我喜歡這個節日。

我們老家的風俗習慣還有很多,歡迎大家到我的老家山西做客!

民風的作文15

我的家鄉雖然是個不起眼的小山村,但是我們村的民風民俗卻非常引人注目,下面我就説説我們家鄉最大的節日,春節的風俗。

我們這兒的第一節日是春節。春節還沒到,家家户户進入臘月後會陸續殺豬,特別是在農村裏,殺豬後會請村裏人大吃一頓。我的家鄉除夕定會吃雞、魚、肉這三樣菜,雞必須是雄雞,將它整隻清燉,出鍋裝盤時要讓頭昂起,不僅喻義“步步高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節後的又一輪高|潮無疑就是元宵節了。元宵節吃元宵,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軟軟的白麪裏裹着一團又香又可口的夾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裏慢慢融化開來……元宵節時,什麼事都圍繞着“圓”,那麼自然就離不開燈了,家鄉有一個持續了好多年的習俗——燈會。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總會亮起“徹夜不眠”的紅燈籠,為家鄉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正是因為這樣,每次燈會,現場都擠滿了人,真可謂是人山人海。所以,後到的我無奈極了。

我們家鄉的民風民俗除了體現在節日的氣氛裏,最大的體現還是在我們家鄉人的熱情好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minfengzuowen/3q8e7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