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家風作文 >

家庭家風作文合集六篇

家庭家風作文合集六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庭家風作文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庭家風作文合集六篇

家庭家風作文 篇1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薰陶下,才能出類拔萃。最近,隨着家風一詞火了起來,腦海中不禁湧現出爺爺奶奶教育我的一幅幅景象。

小時候,每次上學校之前,奶奶總愛叮囑我幾句:孩子,到學校千萬別和同學磨牙,如果有人欺負你,就回來跟我説,我去找你們老師。!奶奶生怕我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老是有事沒事給我上政治課,講一些經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寬宏大量,在學校要和老師、同學和睦相處,不要動不動就和其他人發生衝突。在奶奶的諄諄教誨之下,我基本上沒有和老師、同學發生過矛盾。

爺爺愛給我講很多關於他當年服兵役的經歷,告誡我:現在的年輕人沒有幾個能吃苦耐勞的。你要從小學會能吃苦,否則不能幹成什麼大事!爺爺還教導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只有經歷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環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今後的工作和生活方可出類拔萃。也許這就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我想。

現在,我已經步入高中,成為一名高中生,早已養成了樂於助人、艱苦樸素等好習慣。仔細想想,這些都和我們家的家風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奶奶還是在每次去學校之前給我上政治課,爺爺還是時不時在飯前飯後給我聊聊關於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等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非常樂於聆聽他們的一言一語,因為那正是我們家的好家風。

我一直在想,樹立端正的家風,繼承優秀的家規和家訓,是值得弘揚的民族文化。如今社會一些不良習氣已逐漸退出人民的視線,正能量得以傳遞,如再加上優良家風以打造,那麼咱們社會的風氣將會更加純潔,人民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國家的未來將會更加繁榮昌盛!

家庭家風作文 篇2

什麼是家風?我理解家風是每個家庭祖祖輩輩總結積澱的生存、生活經驗。在農耕社會,勤儉持家、尊老愛幼、以善待人、平安是福、忍讓為安等是大多數家庭的共識;在文化素養較高的家庭講究耕讀傳家、好學上進;在經營商業流通的家庭把和氣生財、誠信為本作為家訓。這些都是積極向上、具有正能量的家風。當然,還有的家庭橫行霸道、恃強凌弱、坑蒙拐騙等,這是壞家風。

在一個家族、一條血脈、一個姓氏從古至今的興衰變化中,家風和遺傳因子一樣起着主導作用。我們在歷史上看到,有的家庭因為戰爭、災害、政治等外部因素家破人亡、流離失所、背井離鄉,但是隻要有一個人在,這條血脈還會延續、崛起,繁衍生息、以至興旺發達。而有的家庭富可敵國,富貴一時卻很快轟然倒塌,家破人亡,走向衰亡。究其原因,一個家庭的興旺發達不在於一時的富有,不在財產的多少,而在於良好的家風。我們不可能永久代替子女做事,卻能夠幫助子孫後代懂得如何做人做事。使得一代更比一代強。

家風靠家教,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姓氏、一條血脈環環相扣的鏈條中的一環,繼承先祖遺風,把自己這一環抓好,並且從幼小的孩子抓起,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把良好的家風融化在子女的心靈和血液之中,使其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這是一代代祖宗的希望,也是使血脈永久延續的根本。

家風是變化的。俗話説,村看村、户看户,外甥看老舅,侄女看親姑。看什麼?就看他們如何做人做事。把看到的故事在家庭成員中交流、探討,吸取其中的經驗教訓,這就是學習、觀摩的過程,就是充實、調整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做人做事的體驗變成準則,變成思想觀念,變成自覺,左右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即使外人不讓你那麼做都很難。家庭每個成員的共同自覺,就是家風。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注重家庭家風。一個社區、村落中的大部分家庭共同認知的家風內容,就是村風;一個社會共同認知做人做事的原則就是民風。民風也是一種文化在其人民中的共同表現

民風的水平決定着一個社會的文明水平。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中,就包含了無數家庭優秀的家風,先哲們經過仔細觀察、深入思考、高度概括優秀家風形成的《弟子規》,把優秀家風具體化,條規化,稱之為“聖人訓”,作為自己家庭和全社會的行為規範。這些規範經過歷史的橫流不斷衝擊錘鍊,至今仍顯示出無窮的魅力。

優秀的家風並不是高深、玄奧,令人感到不着邊際的.大道理,嚴格的説,只是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識。關鍵是要把這些常識性的東西變成每個家庭成員的自覺。

家庭家風作文 篇3

閲讀的最大理由是擺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這是爸爸常用來教育我的話。爸爸是個建造師,他非常重視學習。爸爸告訴我他從小在農村長大,家裏很窮,他不想一輩子都在農村種地。為了擺脱貧窮,爸爸説他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他意識到讀書能夠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因此養成了勤學好讀的好習慣。在我的記憶裏,爸爸的書桌上總是擺放着一摞子的書,他不停地學習,參加各種考試,常常書不離手,而這種好習慣也漸漸地影響了我。

在我剛上一年級的時候,老師要求每天讀書半小時。那時我認字少,我把讀書當成作業,覺得很累,總想看會兒電視休閒一下。爸爸知道了我的想法後,告訴我其實電視裏的人物都來自書中,書中對人物描述的更生動,更有意思,還可以邊看書邊發揮自己的想象。你要換一種態度對待讀書,讀書可以豐富你的詞彙量,可以增長知識。於是隨着識字量的增加,我開始讀一些簡裝本的名著,也常常被故事中的人物所吸引。讀書對我寫作幫助很大,在一次作文課上老師讓寫我的同桌,我想到同桌有一個特點很像《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於是我把它運用在我的作文中,也得到老師不少的誇獎。還有一次我參加了華人作文大賽,得了三等獎。現在我感覺讀書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每天回到家我就會拿起我心愛的書讀一會兒,有時讀的入了神,連媽媽叫我吃飯也聽不見。讀書讓我受益匪淺,讓我更自信。

我家的勤勞之風是媽媽樹立的,媽媽就是勤勞使者。她每天早早起牀,把家裏打掃的井井有條、乾乾淨淨。打掃完還要給我做早餐,等我起牀後,吃着包含着愛的早餐。但媽媽自己卻顧不上吃早飯又開始洗衣服。我每天都穿着乾淨的衣服去上學,就連我的鞋子也是一塵不染。媽媽的勤勞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我也越來越勤快。我每次學習完,不僅把書包收拾好,還會把我的學習桌整理乾淨。每當看到媽媽幹活,我也會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學校我也同樣積極勞動,每次值日時,我都會認認真真打掃衞生,而且總要比別人多幹一些。

爸爸媽媽不經常批評我,但他們用自己的行動指導着我,讓我不禁想起一句詩,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爸爸的勤學好讀,媽媽的勤勞成就了我現在的好習慣。

家庭家風作文 篇4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薰陶下,才能出來拔萃。

最近隨着曬家風一詞(火)了起來,腦海中不禁想起在家爸爸媽媽教育我的景象。

記得我第一次踏入校園學習無窮的知識,媽媽在家千叮嚀萬囑咐千萬別和同學吵架,如果有什麼困難一定要及時告訴老師,在家聽父母的,在學校一定要聽老師的。老師就像父母那樣把最好的都傳授給你,更要讓我記住給我講一些教育我的故事,告訴我遇事要寬宏大量,要與人和善,在校要和老師同學之間和睦相處。

當然還有我的爺爺總愛給我講很多關於他當年服兵役的經歷,部隊的生活特別艱苦“告誡”我現在的年輕人沒有幾個能吃苦耐勞,你要從小學會吃苦,否則長大後不會有什麼大的本事。爺爺還教導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在有就是最讓我感動的是爸爸媽媽,奶奶身體不好經常吃藥,媽媽不管怎麼累,也不忘了每天晚上給奶奶洗腳。記得有一次,媽媽的手背開水燙傷了,起了大泡。但還是堅持不忘給奶奶洗腳。當時我看見了,眼淚不由自主的流了下來,我跑過去抱着媽媽説:“媽媽等我長大了,也要向你對爺爺奶奶那樣,孝順您。”而爸爸每天下班都要陪爺爺聊聊天,下下棋。這就是我們家的家風。

從小我就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不管到哪,我都會有樂於助人,舉止文明的好習慣,爸爸還時不時給我講一些關於勤儉節約道德文明等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父母就是我們學習得好榜樣,我非常喜歡他們的一言一行。因為那正是我們家的家風。

樹立端正的家風繼承優良的家規和家訓是值得弘揚民族文化正能量得已傳遞,我們每個人要為社會樹立榜樣。一起努力凝聚更多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堅守高尚文明道德情操。

我們要從小事做起,要互相幫助,舉止文明,團結向上的好孩子好學生,勤儉節約,中國風尚。

家庭家風作文 篇5

我們每一個人,從脱離母體呱呱落地,降臨人世,作為一個社會成員,首先進入家庭生活。家庭是每一個小孩子的第一個生活環境,家長,其中特別是父母,是小孩子不可任意選擇的首任教師,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接受教育的開端。嬰幼兒的頭腦象一張白紙,很容易塗上各種顏色。在小孩子生活的早期,家長和家庭生活對他們實施着各種各樣的影響,這些影響在他們的心靈上留下極為深刻的烙印,很難消失。家長實施的各種教育,他們終生不忘,成為他們一生成長的基石。

最初的言語是從父母那裏學會的,最初的感情是受父母感染的,小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接受着家長的影響和教育,是父母手拉手教小孩子邁出人生的第一步,是在父母指導下進入社會生活,瞭解社會的。小孩子小時候,是形成習慣的最佳時間,良好習慣的形成在人的一生成長中起着打基礎的作用。孔子説:“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説早期形成的習慣象是與生俱來的一樣穩固。

兒童階段,小孩子們的思想尚未定型,“心知未有所主”,有很強的可塑性。他們興趣廣泛,對於周圍的一切都感興趣,善於模仿,有很強的感受能力,有驚人的學習和記憶能力。

兒童時期,小孩子們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父母的照料,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對家長有極大的依賴性,他們的活動能力和活動範圍有限,主要是在家庭,在父母身邊同家長朝夕相處,家長的影響和教育幾乎天天都在強化。由於父母和子女有天然的血統關係,在朝夕相處的生活中建立了十分真摯深厚的感情,家長在小孩子心目中很有威信,小孩子十分信賴家長。因此,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自然成為小孩子們效仿的榜樣。家長的教育成為小孩子生活的準則,家長對周圍人和事的評價標準,成為小孩子道德評價的標準,甚至父母的作風、習慣、氣質、興趣、愛好、個性特徵等,都深深地影響着小孩子。

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對於每一個人的德、智、體的發展起着奠基的作用,特別是對人的思想品德和個性品質的形成,甚至可以説是起着型塑的作用。有人説:“小孩子是家長的影子”,“小孩子是家長的翻版”,這種説法,都説明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對子女身心的發展水平有決定作用,馬克思説過:“法官的行業是法律,傳教士的行業是宗教,家長的行業是教育子女。”革命導師的教導十分深刻。作為法官,必須執行法律,否則就是失職;作為傳教士,必須以傳播宗教為本分,否則就是不虔誠;同樣,作為家長,必須以教育子女為天職,否則就是不稱職的家長。做父母的,必須象法官傳教士那樣忠於職守。

小孩子們在入學之前,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庭裏渡過的。入學以後,每天仍有三分之二的時間生活在家庭裏,在父母身邊的時間遠遠超過在學校的時間,再加上雙休日、寒暑假,小孩子接觸家長的時間、機會要比接觸教師多得多。因此,儘管小孩子在入學後學校教育起着主導作用,但家庭教育仍然是經常起作用的重要因素

小孩子在入學之前所受到的家庭教育起着打基礎的作用。但學齡前家庭教育並不是家庭教育的全過程,而是家庭教育全過程的一個重要階段。應當承認,小孩子入學以後,隨着年齡的不斷增長,知識的增加,社會經驗的日漸豐富,他們遇事有了一定的獨立見解,

不象小時候那樣聽話了。但家庭教育還在繼續發揮作用。以到小孩子們長大成人,走上社會,獨立生活,仍然直接或間接地接受着家庭教育的影響。

小孩子到了初中,就進入了青春發育期。他們獨立活動能力增強,社會活動範圍擴大,要接受來自各個方面的影響。周圍環境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這一時期,正是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小孩子在思想和學習上開始分化。同時,這一時期,也正是小孩子和家長重新調整關係的時期。調整好了,家長就可以繼續保持教育的主動權;如果調整不好,把關係搞僵了,就要喪失教育的主動權。因此,小孩子進入學校以後,家庭教育不但不能放鬆,反而更應當抓緊。

家庭家風作文 篇6

一個好的家風對一個人很重要,一個好的家風可以培育一個心智健康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風影響人的品德,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我家的家風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孝敬長輩,二是鍛鍊身體,三是愛讀書。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我們家裏都非常孝順老人。奶奶每週都來我們家裏,見了奶奶後首先問好,然後讓奶奶坐下。爸爸拿出家裏最好的茶葉,一邊泡茶、一邊聊天,和奶奶談笑風生。中午爸爸媽媽準備午飯,做一些奶奶愛吃的飯菜。吃飯時總是讓奶奶先坐下,等奶奶先動筷子之後,我們才開始夾菜吃飯。吃完飯,奶奶詢問我生活、學習的情況。奶奶走的時候,媽媽總要給她帶一些她喜歡吃的麪食,如包子、窩頭,饅頭等。

爺爺去世好幾年了,我們都很想念他,每逢重陽、清明節日,我們都會買一些祭品,去墳前燒紙。

對姥姥和姥爺也是經常探望,因為姥姥身體不好,媽媽就為他們做一些事情,買些他們喜歡的東西,媽媽還讓我每週五給姥姥打電話問候,爸爸媽媽的這種孝敬行為已經影響了我。

健康的身體是快樂的基礎,我們家的人都愛鍛鍊身體、注意飲食。爸爸的好多同事由於不注意鍛鍊都血壓高、血糖高,爸爸每天早晨都起來鍛鍊身體,身體健康、紅光滿面。有了爸爸的引導,我們全家都注意鍛鍊身體,每天我會和媽媽一起打一個小時羽毛球,早晨和爸爸帶我一起活動、訓練。後來,我們發現要想有好的身體,不僅要鍛鍊,還要健康飲食,我們家很少食用深加工食品,經常吃素,漸漸通過健康飲食、鍛鍊身體,我們全家人很少生病。使我們擁有健康的身體。

書籍能給人帶來智慧,讓人明白事理。爸爸愛喝茶、喜歡紫砂壺,家裏存放各式各樣的紫砂壺,他喜歡看茶文化之類的書籍。通過讀書他的茶文化知識很豐富,也知道了很多茶道禮儀,關於茶道他説起來頭頭是道。媽媽喜歡看生活類和教育類的書籍,增長生活經驗和教育心得。我喜歡看軍事類和歷史地理類的書,像兵器知識,歷史上下五千年,明清歷史,《三國演義》,《水滸傳》等這些書拓寬了我的知識面。為了積累詞彙,我還購買了意林雜誌,意林雜誌上推薦的好書,我們也從網上買,為此我們家每個月都要為書專門設立一筆賬呢!

家庭是最好的學校,父母是最好的老師,我的父母的好習慣好作為影響着我,讀書健身,孝敬老人,好的家風影響着社會好的民風,我的小家庭為這個大社會增添一點和諧的色彩。

標籤: 家風 六篇 家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jiafengzuowen/782j9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