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傳統作文 >

有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精選10篇)

有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精選10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説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有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精選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1

這是一個美好的早晨,我們教室中出現了許多精美的作品,有美麗的中國結,有遠近聞名的書法,有細緻的刻紙,還有雄偉的東塔的照片。這些作品讓我感受到了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 我最喜歡的是駿馬圖,那馬兒像在草原上飛奔,尾巴一甩一甩的,非常美麗!更有趣的是彌勒佛,他有着元寶一樣的肚臍眼,手抱着頭大笑。他的肚子大大的,裏面可裝着一條大袋子。俗話説:“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這可真搞笑。還有年年有餘的中國結,魚的鱗片金燦燦的,尾巴也是一樣。還有一個金元寶。 祖國可真好!我愛祖國的燦爛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2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舞獅子、風箏、中國織繡……但我喜歡的卻是其中的陶瓷。陶瓷可以分好幾種,如日用陶瓷、衞生陶瓷、藝術陶瓷等等。我通過網上了解了一些陶瓷的製作過程,現在讓我向大家介紹一下吧。 一、練土將泥土中的空氣擠壓出來。泥土中的氣泡會令作品在燒製時爆裂 ,前功盡棄。二、成形 用手捏或拉坯等各種方法,做出心目中的形狀。 三、泥坯裝飾 如果你要為你的作品進行上泥釉、化粧土、剔花等裝飾程序,就要在泥坯呈皮革干時進行。 四、風乾 完成的作品在架上自然風乾。一般一星期左右可以完全乾燥。 五、素燒 將作品先進行900度左右的素燒。 六、上釉 素燒後就可以為作品上釉。 七、釉燒 將作品進行最後一個步驟——釉燒。一般在1100--1260度左右。 還記得,有一次爸爸帶我去南宋官窯博物館玩。南宋官窯博物館不僅讓我知道了許多關於陶瓷的知識,看到許多古代出土的陶瓷品,還讓我親身體驗了一下陶瓷製作過程中的其中一項,那就是——成形。首先,走來了一位叔叔,他的手上拿着一塊乾巴巴的泥巴,然後那位叔叔走到了我的身邊,教了我一些讓泥巴成形的玩法和方法。可看看容易,做做難啊!叔叔手裏的泥巴可乖了,但一到我手裏就不聽話了,我讓它寬,它窄,但當我讓它窄時,它卻又寬,真不知道泥巴的心裏是怎麼想的。 中國傳統文化數也數不清,每一種傳統文化都有着許多許多的屬於它的故事呢!

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3

中國傳統文化我與中華傳統文化攜手。在不少作文裏,作者們為中華民族永不改變的傳統文化拼命吶喊,竭力控訴着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漠視。我與中華傳統文化攜手。在我國傳統節日裏,我“遙望”古代詩句而感慨。傳統文化在我的腦海裏似乎已轉化成了一串串飲食文化的符碼,為我品嚐中華“小吃”劃定了時間表,我津津有味的咀嚼着傳統文化的結晶,我不論在什麼時候,都察覺得到它的存在。正月十五元宵節,我知道吃湯圓的時候又到了。“湯圓呢?今天可是元宵節啊!”餐桌上的麪包既讓我驚訝又讓我納悶。湯圓湯圓,就是一大家子人要團團圓圓的意思。傳統文化在不同的節日裏,用不同的東西告訴我們。它沒有消失,就像大家春節一家要團聚在一起,吃着年飯。不同的人用它們不同的眼光看待它,它的重要性也隨之改變。傳統文化不僅是流動時間的凝固劑,更是民族個性的烙印。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用自己的個性情感,彷彿羣體無意識般地充實着傳統文化。內斂含蓄,善良仁義,樂觀信賴,天人合一……這是一種純粹的情感,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洗禮一路走來,不同時代的人們賦予了它不同的形式,有的至今為人們所熟知,有的已湮沒在時代的滾滾洪流中,而現在的我們,儘管奮力追溯着一切傳統文化的習俗,爭相效仿,但同時並存的,卻是日漸冷漠的人情,有的人可以為了工作利益而擠壓出更多的時間,卻從不為自己的親友,家人甚至是自己的心靈留一點空間。漸漸地,他們看不見世間的大象,聽不到世間的大音,他們與傳統文化分手,他們與人間真情絕緣。我們回憶着傳統文化,那我們何時能回味傳統文化呢?莎士比亞曾經説過:我們所謂的玫瑰,如果換一個名字,不也一樣芳香嗎?傳統文化需要我們的傳承,但花謝了無關緊要,我們所必須做的,是讓那餘香漸飄漸遠下關一小100班

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4

秦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個作業蒐集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料。於是我想了今年元宵節的舞龍。 今年元宵節我和媽媽看舞龍,我看見那望不到尾的布龍,就像一條無尾龍。好不容易看完布龍,我想回家了,可是又“飛”來了荷花龍。荷花龍把我的腳給勾住了,不讓我走,我只好有看着他們舞龍。荷花龍猶如一條五彩繽紛的繩子,這條“繩子”是由許多人拿着假荷花形成的,。 接着來了一條板凳龍。這條板凳龍是很多人舉着板凳從我們眼前“飛”過,此時我想起了一個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個勤勞善良的夫婦,男的叫百葉,女的叫荷花,他們相敬相愛,他們住在荷花村。這年荷花懷孕了,過了是十來月,孩子卻沒生下來,又過了一年,還是沒有生下來,直到九百九十九天,才生了一個男駭。百葉見孩子生得端正健壯,他好喜歡,仔細一瞧,倒是錯愕不已:孩子的胸部和脊背上長着細細的龍鱗,金光閃閃,有九百九十九片。旁邊的人看見了,就喊着:“你生了個龍種。”過了很長時間小龍的身體漸漸變大,化作了數十丈的長龍,飛上天空。自此以後,每逢乾旱,小龍就來散雲播雨。百姓為了它,就採摘了七七四十九朵荷花,用了九百九十九片花瓣,製作成一條花龍。 每年春節,老百姓就要敲鑼打鼓來舞龍。舞龍的創造和流傳是全中華民族光輝歷史的一部分,為我們的民族和人民所喜愛。我覺得中國的傳統文化十分有趣,你也可以查一查,你會發現中國傳統文化有多麼豐富多彩。

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5

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有瓷器、京劇、小吃、笛子,有鼓、紅旗、天安門、皇冠,還有國畫、花轎、中秋節、對聯等。其中最為有名的要數龍井茶了。 龍井茶有四絕:色、香、味、美。茶泡在水裏,顏色由淺變深,漸漸變綠,然後聞到一股淡淡的香味。嘗一口,味道棒極了!泡茶的樣子就更有趣了,透明的杯子裏放一小簇茶葉,用開水一衝,於是有的葉子像是急性子,“嗖”的一下就竄到水面上了;有的葉子性子不急,緩緩地向杯底沉下去;還有的葉子很固執,既不沉下去,也不上升,就在杯子中間來回晃悠。 龍井茶不但味道好,而且對人身體有好處。它含有多種礦物質,能提神醒腦,消除疲勞,增強記憶力。 正是因為茶對人有好處,所以許多人都愛喝它,也就有了中國傳統茶的文化了。

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6

中國的傳統文化豐富多彩,有京劇、茶、詩、詞、飲食、畫......但人們接觸最多的還是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多得數不清,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第一線一個節日的背後都有數不盡的故事。如,春節放鞭炮是為了驅趕年怪,端午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大詩人屈原...... 此外,篆刻、剪紙等把我的祖國裝點得絢麗多彩。 暑假裏,我還在奧運會開幕式上看到了古代的指南針司南、蔡倫發明的造紙術、中國人的造字等許多傳統文化。 做一箇中國人真自豪啊!

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7

關羽其人,大家都不陌生,三國蜀將,字雲長,河東解州(今山西臨猗西南)人,美鬚髯,武藝超羣,勇猛過人,為蜀國統兵鎮守荊州,敗死麥城,諡為壯繆侯。然而就是這個赫赫有名的蜀國戰將在赤壁大戰中卻華容放曹,後又敗走麥城,大意失荊州。可以説歷史中的關羽和《三國志》中的關羽都還是活生生的人,他有別人無法企及的過人之處,同樣也有不可挽回的過錯與失誤。那麼關羽為什麼會從一個人被尊為王,推為帝,最後演化為一個神呢?我想這與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如果我們要找其類似於骨架血脈的東西,卻也並不難,自佛教傳入中國後,儒、釋、道三家鼎立,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國人的價值觀,正是在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為主體的引領下,融合了道教、佛教思想的精髓逐漸形成的以儒釋道為一體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統一於我國古代人民創造的一種重要哲學思想五行學説中。五行學説把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作為構成宇宙萬物及各種自然現象變化的基礎,五種元素在天上形成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在人就是仁、義、禮、智、信五種德性。這五種德行正散見於儒釋道各教主張中(我們仔細分析和研究,就會發現儒家思想中的“禮、義、廉、恥、仁、愛、忠、孝”等價值觀,道教提倡的“慈、儉、忍、樸、愛、誠、信、義、真、清、虛、靜”等美德,佛教的“尚善,慈悲為懷”等一直是指導絕大多數中國人日常行為的基本意識規則),恰是以儒教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所張顯出的核心價值觀。

關羽生平義氣貫乾坤,以“仁、義、禮、智、信”著稱:千里尋兄為“仁”,華容放曹為“義”,秉燭達旦為“禮”,水淹七軍為“智”,單刀赴會為“信”,他的人生觀正暗合了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所以千百年來,倍受各階層人士的推崇。

關羽受官方的崇祀,始於北宋末期。當時金軍不斷南進,北宋江山岌岌可危。宋徽宗認為可以關羽的“忠勇義氣”,激勵士氣和民心,20餘年間,三次追封關羽為忠惠公、武安王、義勇武安王,由公升為王。南宋時期又分別加封壯繆義勇王、英濟王。在宋王朝的褒崇下,關羽成為以忠義氣節相號召的人間楷模,同時成為求雨祈晴、拯救生靈劫難之神。到了元朝,元文宗加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遣使祀其廟。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神宗敕封關羽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由王晉為帝。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敕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並將關帝廟定為武廟,與崇祀孔子的'文廟並稱。從此,孔子與關羽並稱為文武二聖。清世祖於順治九年(1652年)在北京敕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又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至光緒五年(1879年),關羽的封號已長達26個字。

為王朝所推崇的關羽成了國家的保護神,在民間的地位也同時達到了頂峯,關聖帝君被視為神通廣大的神靈而受到各階層的廣泛崇祀。廣大羣眾以其信義耿介,奉之為驅邪除惡、扶正保民的大神;士人以其忠義正直,奉之為道德偶像;將士以其神武善戰,奉之為克敵制勝的軍神;商賈又奉之為招財進寶的褔神。

中國民間宗教自漢以來,漸漸融合儒、釋、道三教而為一的民間信仰,然而民間所信仰的神明,大多數可分出其所屬的系統,但是,關聖帝君卻是儒釋道三教共同的神靈,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成就的神明,在中國民間信仰中並不太多。儒教尊關公為五文昌之一,尊他為“文衞聖帝”,或尊他為“亞聖”或“亞賢”。道教奉他為玉皇大帝的近侍,尊他為“翊漢天尊”,“協天大帝”或“關聖帝君”。佛教也以其忠義足可護法,並傳説他曾顯聖玉泉山,皈依佛門,而尊他為“蓋天古佛”、“護法伽藍”。可以説,在淼若星海的歷史長河中,關羽就像一個觀察點,通過他,人們終於撩開了文化神祕的面紗,找到了美的興奮點,發現了一位可以信賴、可以依託、可以追求、可以膜拜的完美形象,於是某種可以寄託的宗教情懷,某種可以共同推崇的價值需求便以一個三維立體的神的形象出現了,以至於他的缺點也變成了美德,他的失誤也成就了他悽美的人生終結,“人無完人,孰能無過”?這正符合大多數人共同的審美要求。所以關羽為統治階級所用,又為三教所推,為平民所崇。這個時候的關羽,已經成為了一種象徵,成為了一個偶像,成為了眾多人的一種心靈寄託。所以關羽脱離《三國志》中的關羽本來面目,而成為具有多元化的神明,就自然不難理解了。

以儒釋道為文化背景所產生的以“仁、義、禮、智、信”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在關羽身上,人們找到了契合點,造就了一代神明關聖帝君。千百年來,關聖帝君又給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這種在傳統文化中所形成的核心價值觀,就是在當今,仍有他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8

我聽過各種各樣的樂聲。有自然中的聲音:水流、蟲鳴、鳥叫……也有汽車鳴笛聲、工地施工聲……但我最喜歡的是樂聲,尤其是喜歡洋樂聲。對於京劇等“本土劇”,我倒不太喜歡,直到那一次西安之行,才讓我有了改觀。

西安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藴,也孕育了“秦腔”這一劇種。那一天,我們去了“易俗大劇院”。這是全西安最古樸,最正統的秦腔社。易俗社門邊是幾根大紅的柱子,給人以一種熱情的感覺。

看到這裏,我不禁哼了一聲。秦腔不就是吼嗎?有什麼好聽的?

很快,我們就落了座。秦腔歷史悠久,歷代西北文人都稱讚它。

正當一劇場的人吵吵鬧鬧之時,“噗”一聲,秦腔開演了!

大廳立刻安靜了下來,只聽見時快時慢的鼓聲。又是幾聲樂響,演員出來了!她身上穿着藍色的裙子,臉上化着不濃不淡的粧。她扭動幾下腰身,吸足了眼球。

誰也沒想到,這樣一個女子形象,一開口就是一聲“炸雷”。隨着幾下吼叫,演員又換個姿勢,接着唱了起來。

這是什麼歌?我的興致又降了下來,“真是難聽死了。”但漸漸地演員的音調略柔和了些,更富表現力。第二個人物粉末登場,第三個也唱着來了……

我忽然覺得,秦腔越聽越好聽,越聽越有味了!看似粗獷的唱腔,其實極富表現力,聲音也不斷變化着,昇華、旋轉,飛到藝術殿堂。

秦腔太有內涵了,每個動作都有板有眼,每個唱腔都一絲不苟。從豪邁的樂聲中,我聽出了:壺口瀑布的宏大氣勢,黃土高原的廣闊無垠;我聽出了,老農休息時閉上眼的哼唱,新郎新娘結婚時的鼓樂;我聽出了陝北男人的俊秀豪爽,女人的賢惠堅強;我聽出了文人墨客的典雅,陝北的淳樸民風……我甚至聽到了陝北人保家衞國、抵抗侵略的決心與志毅!

好一個秦腔!好一個西安!好一個陝北!這真是中華文化的大成!我從此再也沒有了對地方劇種的偏見,只有尊敬獨存。你問為什麼?我的心早已和美妙的秦腔樂聲一起,飛上了天。

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9

我家有個牛兒像,爸爸説,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有了,可能它在我家呆了好幾代了。

我很喜歡這個牛兒像。沒事時,就去摸摸它,所以我對它特別熟悉。這是一隻不知什麼骨頭做的,但雕工卻很細膩的雕刻品。不僅動作、神態雕刻的栩栩如生,連牛身上的毛雕刻的也很細密,感覺很柔很軟,就像真的一樣。這是一隻卧着的牛,一隻腿藏在身體下,一點也看不到,好像缺掉了似的。牛背上趴着一個牧童,手裏拿着鞭子,背上揹着斗笠,好像是剛剛爬上去,還沒來得及趴好。牛神態安祥,好像正在回頭與牧童説話。 這種情景總讓我想起那個關於“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牛郎是個沒爹沒媽的孩子,嫂子對他不好,總逼他幹很多的活。有一天,牛郎遇到一頭正生病的老牛,牛郎心地善良,對老牛悉心照顧,很快老牛的病就好了。其實老牛是金牛星下凡。有一天,老牛對牛郎説:“山上的湖裏正有幾個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紅色的衣服拿走,那件衣服的主人就是你的媳婦了。快來,我帶你去!”於是牛郎就趴在老牛背上,被老牛帶到湖旁,果然有幾個仙女正洗澡,湖邊放着一堆衣服。牛郎按照老牛的囑咐拿了那件紅色的。衣服的主人織女因此與牛郎相識、相愛,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這個牛兒像可能就是根據“老牛要帶牛郎去找織女”的那段故事雕刻的吧!

你看,一個不起眼的牛兒像,不但反映了古代人民精湛的雕刻藝術,還藴含着神話傳説呢!中華傳統文化包羅萬象,遍及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只要我們留心,就能感受到它,觸摸到它。因為我們生活在有着豐富、燦爛文化的國度裏,我們是炎黃的後代,我們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

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10

今天下午,老師給我們開了一節有意義的班會:走進傳統文化。

老師點名我們這一組上台表演,同學們紛紛鼓掌,我的心情很激動,更多的是緊張,我和許子君還有組長一起背誦了《論語》中的一個小節,然後回到了座位上,我常常的噓了一口氣“好險呀,由於緊張,差點背錯了”!哎!班會就這樣一組一組的進行下來,同學們聚精會神地聽同學們講解,黑板上貼上了各種各樣的圖片,同學們照着圖片演講,大家都聽得很明白,他們蒐集的資料真好呀!傳統文化有剪紙、武術、青花瓷、皮影戲……還有很多很多…都等着我們去發現和探索呢!

我開心地説:“我好喜歡這次班會!由於我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這堂班會真有意義,開拓了我們的視野!”你們喜歡我們的班會嗎?

標籤: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chuantongzuowen/rjzym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