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兵馬俑作文 >

兵馬俑作文合集六篇

兵馬俑作文合集六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兵馬俑作文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兵馬俑作文合集六篇

兵馬俑作文 篇1

你們聽説過兵馬俑嗎?我聽説過,也在書上看到過,但對它的瞭解很少,很想親眼去看一看。五一的時候,媽媽就帶我去了西安,去看真正的兵馬俑。

剛剛到達兵馬俑博物館的時候,導遊就提醒我們説要仔細聽講解,否則看到的不過就是兩輛破車和幾個大坑、幾個陶人,沒啥新奇的,感受不到這是一個歷史的奇蹟。

我趕緊打起精神,先到一號坑,可走進去一看,裏面人山人海,根本看不到兵馬俑的影子。不過,我想那麼多人來看兵馬俑,必然有它的不同凡響之處,這更加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慢慢地往前走,湊到欄杆前,終於看到了兵馬俑,兵馬俑沒有什麼顏色,可是牆上圖片裏的兵馬俑卻是彩色的,怎麼回事呢?聽了介紹才知道,古時候用的是礦物質顏料,出土以後就被氧化了,顏色就會掉落,看來保存好兵馬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我仔細地觀察兵馬俑,一排排的兵馬俑排列整齊,看上去和真人差不多高,每個兵馬俑臉上的表情仔細看都是有差別的,表情雖然不一樣,神色卻都很堅毅,眼光都看向前方,他們身披鎧甲、手拿武器,再加上昂首挺胸、栩栩如生的戰馬,好像正整裝待發,準備奔赴戰場,看上去如此的威武雄壯,磅礴的氣勢把我給震撼了,好像一下就把我拉回到二千多年前的秦朝。真的很難想象在二千年多年前就能燒製出如此精美的兵馬俑,當然現在我們能看到這麼多完整的兵馬俑,很多都是專家通過碎片修復起來的。

後來看到的二號坑和三號坑,面積比一號坑要小一些,但裏面的兵馬俑還是很精緻。都説“耳聽為虛 眼見為實”親眼看到兵馬俑和書上看到的感覺還是不一樣的,當一排排威武的兵馬俑展現在我的面前的時候,我為古人的智慧而驚歎!

兵馬俑作文 篇2

在這個色彩繽紛的寒假,我與文學社的夥伴們一起研學遊古長安—西安。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那雄偉的秦兵馬俑博物館。

2月7日上午,我們一行人經過二個小時的車程,來到博物館。大家領了門票,過了兩道大門。迎面,三座兵馬俑坑出現在我的面前,右手邊彩繪銅車馬博物館。我們的輔導員魏老師先帶和我們參觀彩繪銅車馬。

一進大門,一張照片吸引我的眼球。這張照片是但是挖掘銅車馬前的模樣。上面的兩輛馬車已是破爛不堪,破碎的零片互相輾軋,慘不忍睹!魏老師和我們説,這裏展示的是1號銅車馬和2號銅車馬。我們跟着魏老師參觀了2號銅車馬,這兩彩繪銅車馬雖是仿製品,但是能感受到戰國時期秦國的高超鍊銅技術。2號銅車馬的車頂是一塊5毫米厚微微彎曲的銅板。車前是四匹矯健的戰馬,一位車伕握着韁繩,筆直站立在車門前。這輛馬車的奇特之處就在於設計精巧的車窗,如果你想從車外看車內,就是徒勞之舉,即便湊近了也看不真切。這可是利用了針孔原理。從車內往外瞧,外面的景象一覽無餘,十分清晰。

面對這些精巧的彩繪銅車馬,大家嘖嘖稱讚。進入二號俑坑,我的呼吸差點停止。眼睛盯着最完整的一座兵俑細看,我從老師的解説中瞭解到他是獨一無二的跪射俑。他造型奇特,從側面看就像一張陝西地圖,他身材魁梧,單跪在地上,炯炯有神的眼睛直射前方,哪怕敵人再兇悍,他也毫不畏懼。

將軍俑威武雄壯,氣壓四方。看他昂首挺胸,嘴角微微上揚的樣子,定是對自己的部隊感到驕傲。

這些栩栩如生的兵馬俑都是用古人的汗水和智慧創造的,他們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兵馬俑作文 篇3

秦始皇,姓嬴名政,十三歲繼位,二十二歲親理朝政,在三十八歲時統一六國,建立了大秦帝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一統的封建王朝開始在他的手中,所以他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偉大人物。陝西遊的第二天,我們來到了臨潼,參觀這個偉大帝王的陵墓。

其實,秦始皇早在繼位之初,就派出數萬大軍來修建自己的墓,修了有三十六年。下面,就讓我變成一位大秦的使者,帶你領略世界第八奇蹟吧。

一號坑裏主要有士兵組成,前半部分的兵馬俑一個個高2米左右,高大魁梧,身穿鎧甲,製作精美。別看兵馬俑這麼多,考古學家把兵馬俑全部輸入電腦,進行比對,發現喜怒哀樂,臉型和表情沒有一個重複的,可見秦朝的工匠手藝多麼巧。在一號坑的後半部分,出土的兵馬俑都是東倒西歪的,地上灑滿了碎片,專家推測這是西楚霸王項羽搞的破壞。原來前面那些精美的兵馬俑,出土時都是破碎的,我們的考古專家們精心修復了他們,導遊介紹説修復一個兵馬俑需要一個專家整整一年的工作,花費材料三十萬,如果是星期一到星期五來參觀,還能看到他們在俑坑裏辛勤工作呢。這裏,為這些考古學家們點贊,不然,我們看到的只是一片狼籍,就感受不到大秦帝國的雄壯和偉大了。

在銅馬車陪葬坑裏出土了兩輛彩繪銅馬車,是現代馬車的二分之一比例。一號車又名高車,因為車伕是站立着駕馭馬匹的,又叫立車。一號車由四匹馬來拉,中間兩匹馬負責跑,旁邊兩匹馬負責掌控方向,上面還設有一個遮陽篷,製作精美,做工優良。所以説陝西省最貴的車,不是凱迪拉克,不是蘭博基尼,是這輛獨一無二的一號車,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二號車才是皇帝乘坐的車,馭手是坐着駕車的,所以又叫安車。車子有門有窗,車廂內還有為主人配備的折巾和方型酒壺,可以想象秦始皇的生活多麼奢華。

還有一把青銅寶劍,出土時被壓在兵馬俑下有些彎曲,取出來後竟發出錚錚的聲音,一夜之間變直了,專家們震驚了,兩千年前的秦朝可以製作柔韌性這麼好的合金,而且抗氧化技術這麼先進,而國外的抗氧化技術是1938年才申請專利的.。

秦始皇帝陵,從多個角度告訴了我大秦帝國的強大軍事力量和科技水平,向我們訴説了大秦的繁榮。

兵馬俑作文 篇4

嗨!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小靳,歡迎來到西安的兵馬俑遊玩,今天由我來為大家提供全程服務。

現在我們的車正行駛在去兵馬俑的路上,我先來給大家講講它的歷史。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他的陵墓在西安城東30公里處。而我們今天的目的地只是位於秦始皇陵墓東側1.5公里處的一處兵馬俑。那裏展出的武士俑和兵馬俑共計80000個,它們各式各樣,排隊列陣,氣勢壯觀,十分震撼。

好了,目的地到了。請大家隨我下車,這裏共有三個坑,我們就按順序觀看一號坑吧!

大家跟着我往這邊走,一號坑面積最大,東西有230米長,兵馬俑有6000多個。大家往下走,看,這個是武士俑,他有1.8至1.97米高,它身穿戰袍,披着鎧甲,相當於當年的“防彈衣”。他腳上穿的鞋很獨特,前端還向上翹起。手裏還拿着長矛!大家發現沒有,這裏的武士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都長着八字鬍。瞧它神氣的樣子,準能把敵人嚇地屁滾尿流!

看,這邊就是二號坑了。大家順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那站第一個的就是將軍俑。您瞧,他的身材是多麼魁梧,頭戴鶴冠,身披鎧甲,手裏還拿着寶劍,可以想象當年這寶劍金光閃閃,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它若有所思的樣子,好像在考慮如何退敵的策略。那邊跪在地上的兵馬俑是跪射俑,看他炯炯有神的眼睛,就像盯緊獵物的的老鷹。

大家再跟我向左走,這個就是騎兵俑,他騎在馬上,手持弓箭,好像在等將軍一聲令下,就出去與敵人做殊死搏鬥。

好,我的講解到這裏就結束了。現在大家自由活動,一個半小時後我們在門口集合。

各位遊客,我們今天的行程到這裏就全部結束了,現在我們的司機陳師傅送大家回賓館休息。以後您再來西安遊玩,我樂意再次為你服務,我的電話XXXX,期待再次與您重逢!

兵馬俑作文 篇5

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是李玟。我是這次旅遊的導遊,我很高興為大家服務,希望我能給大家帶來愉快的旅遊體驗!這次我們去西安臨潼參觀舉世聞名的兵馬俑。在此請大家注意不要損壞文物,不要破壞公物,讓我們的文化遺產變得更加美麗!好了,秦兵馬俑到了,各位朋友們排着隊下車,我會在車下等各位,然後我們一塊參觀。

朋友們請看,兵馬俑是不是特別整齊有序?猜一猜兵馬俑的俑坑有多少平方米?是的,它有2萬平方米,相當於5個足球場那麼大呢!俑坑裏有兵馬俑約8000多個,每個都個性鮮明。敲,那尊武士俑面帶微笑,像剛剛打打完勝仗回來的樣子;看,那尊騎士俑瞪大眼睛,彷彿在怒視敵人……秦兵馬俑是如何建造出來的呢?傳説秦始皇快離世的一個月前,他命令手下的將領去給他建造許多的兵馬俑。始皇帝子所以建造這麼多的兵馬俑,是因為他想在他思後也有生前那樣強大的軍隊,讓他永遠有着至高的權利。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雖然我們只在短暫的時間內參觀了兵馬俑,但是秦兵馬俑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永遠都會刻在我們心中。讓我們銘記這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秦兵馬俑吧!

兵馬俑作文 篇6

去年,我和爸爸一起參觀了名揚中外的秦始皇兵馬俑。

我們隨着人羣走了進去。啊,這個博物館好大呀!有許多展廳。其中一座圓頂建築最引人注目。我迫不及待的拉着媽媽走過去。此時,我有一種説不出的激動,不由驚歎道:“太神奇了!”我掃視了一週,被那比我想象中不知雄偉多少倍的場面驚呆了。只見大廳的地面上有一個非常大的坑,坑裏站滿了排列得密密層層、整整齊齊的陶俑武士,一個個跟真人一般大小,彷彿就像活人正站在那裏操練。你看,他們穿戰袍,套鎧甲,蹬戰靴,多麼威武。有的拿着長戈;有的拿着利劍;有的持着盾牌。各個圓睜二目,緊閉雙脣,神態嚴肅,栩栩如生,好像正等候與敵人決戰。還有許多弓箭手,一手拉弓,一手搭箭,一聲令下,就會萬箭齊發。還有許多騎士,他們牽着馬,挎着刀,正準備上馬出征……

參觀結束了,腦海裏總閃現着一個個兵馬俑的形象。以前,我聽老師講過,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今天,我親眼看到了。我為我能生長在這個有着燦爛文化的古國而感到無比自豪。

標籤: 兵馬俑 六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bingmayong/4wxmd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