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週記 >

清明節週記八則

清明節週記八則

導語:在清明節裏,發生了許許多多有趣的事情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清明節週記八則,歡迎借鑑!

清明節週記八則

篇一:清明節週記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每年臨近清明的時候,心中總會有絲淡淡的莫名的哀愁,不甚強烈,卻也揮之不去,就這樣在心頭繞着、糾纏着。這幾天的天氣很是不錯,不知道,清明節那天,紛紛的細雨是否會如期而至。彷彿有了這雨,清明才更能顯得出它淡淡悲涼。

漸漸地,清明對於我,便多了一絲淡淡的哀愁,愈來愈重,特別是太公離去後,這感覺更加強烈了。在我的印象中,太公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對我特別的好,可能是我比較乖的緣故吧。太公走後,每年的清明和他的祭日,我心中都會很哀傷。有人説,對別人的思念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越來越淡。我想,或許對於至愛親人的思念恰恰與之相反吧。即使過了再長的時間,在每次憶起他們音容笑貌時,我們的心中總會有些酸酸涼涼的感覺吧。哪怕是十年、幾十年,這種感覺也不會減弱、消失,反而會變的更加強烈。正因如此,清明節才會成為一個流傳千年的日子;清明時節的細雨,才會綿綿不絕地紛紛而至,這大概是對於人們心中哀愁的感應吧。

篇二:清明節週記

清明的雨,淋濕了誰的思念;清明的雨,落寞的思念,如煙雨纏綿。

天空不知何時下起了雨,一個人走在路上一言不發的沉默。低着頭,看着路面的潮濕,心也跟着潮濕起來,潮濕的空氣中夾雜着莫名的壓抑,我狠狠地吸了下發酸的鼻子,然後,就有大顆大顆的眼淚從我的眼眶中砸了下來。

從不對任何人過多得提起您,是因為我做不到平靜的提起和想起,那些記憶每每觸及一次便是撕裂心肺的疼痛和淚流滿面的思念。所以我一直一直把您放在我的心底深處,那個誰都不能觸及的地方,在自己的世界裏小心翼翼的思念……從很小的時候,爸媽忙着衝事業,所以我就和外婆一起生活,他給了我快樂以及無憂無慮的童年……捉小蟲,挖野菜,種花草,每每想起,心裏總是一片暖意。

就這樣一日一日我在悄悄地長大,而外婆在一日一日的蒼老。

篇三:清明節週記

清明節是農忙的日子。人走在村莊的小道山只聽見呼呼的風聲,往日農閒時的歡聲笑語早已銷聲匿跡。此刻的路上連針落地的聲音都響徹雲霄。人們正三五成羣的在地裏忙活着,有種玉米的、點豆子的、壘田埂的……您可不要小瞧種玉米哦!它可是一項需要耐心才能做好的活兒。

今年我和老媽一起種玉米。早上,我和老媽準備好鋤頭、玉米種、化肥就往地裏趕。從我家到地裏需要爬過一個高高的山坡。剛開始,我和老媽還有説有笑的往前走。快到半山腰時,缺乏鍛鍊的我覺得喉嚨直冒煙、臉蛋滾燙滾燙的、豆大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滴、兩腳發軟,我再也挪不動步子了。老媽只好停下忙碌的腳步等我。老媽語重心長的對我説:“英英,你不會忘了你學畫的情景吧!以前你的畫總是一塌糊塗。在老師的耐心指導和你不懈的努力下,同學和老師對您的畫都刮目相看了。做一件事不管多苦多難都要堅持下去。”聽了老媽的話,我猶如加了油的汽車,衝勁十足。我奪過老媽手中的鋤頭扛在肩上向山頂衝去。

哎,這麼簡單的事都辦不好,我心裏非常愧疚。我汲取教訓認真完成這不起眼的活兒——丟種子、丟化肥。我和老媽的辛勤勞作總於讓種子們睡上了安穩覺。

我們把剩下的玉米種和化肥裝好,扛起鋤頭往家走。路上碰着許多晚歸的人羣。

夕陽的餘暉照在臉上,我一下就想起了“戰士打靶把營歸,把營歸”。您看我多象打靶歸來的戰士,微風吹動樹葉發出沙沙的聲響,好象在誇獎我。這個忙碌的清明節讓我明白了勞動的艱辛,懂得了要珍惜勞動成果——愛惜糧食。

篇四:清明節週記

清明時節,正是四月,氣候轉暖,萬物復甦,正是耕種的最佳時間,田裏到處都可以看到農民忙碌的身影,春天的時候,天氣很難把握,剛剛還是晴天,一會兒就下起了雨來。所以農民下田的時候,經常被雨淋濕。於是就有了在清明那日吃一種用艾草拌和製成的食品,如糕、餃等可保一年不被雨淋壞這樣的説法。

我的家鄉在紹興。紹興人過清明節也有與其他地方不同的過法。

每到清明,奶奶就會做很多艾餃,蒸在籠裏,熱氣騰騰,使人垂涎欲滴。我們有時做的很考究,不僅吃起來讓人讚不絕口,連看上去都十分漂亮,綠色的外衣,形狀美觀。

清明的時候還要上墳,也就是要去“看望”一下死去的親人。上墳的時候,我們會帶很多水果,和一些“活口”,就是將雞鴨鵝要等到用的時候才殺死。比如説“上墳鵝”。“上墳鵝”因為飼養精,飼養時間短,又是春季,所以它的肉又嫩又肥,實在是上品。不過紹興農家上墳用鵝,倒不是單單為了它的味道,而是另有寄託。“鵝”諧音“我”,列祖列宗、已故的親人看到之後不是很高興嗎?

篇五:清明節週記

清明,在遙遠的周代已經流行。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歷代的詩人詞家都有關於清明盛況的描寫,自古以來人們在清明節留下了很多習俗。

清明掃墓,追祀祖先,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掃墓,又叫墓祭、祭掃、上墳。清明掃墓是因為驚蟄、春分已過,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墳瑩,有沒有狐兔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到墳上一方面清除雜草,整修樹枝,給墳上添幾杴土;另一方面準備一些祭品,燒幾張紙錢,給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個簡單的祭掃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肝聞吹笙”、“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記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這一日,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後圍坐野宴,抵暮而歸。

清明前後還流傳着很多傳統的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拔河、盪鞦韆、放風箏、打馬球、鬥雞等活動。清明節的習俗豐富多彩,歷代的記載十分浩繁。詩人懷清明之作更是爭豔奪彩,不可勝記。從這些意義上講,清明既是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的節日。

篇六:清明節週記

今天是四月四日,星期二,農曆顯示清明節。

下午,天陰沉沉的,正應證一首唐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時,我正和爺爺去“靈祗”公墓掃墓。

一路上,我看到了道路旁有許多新建的廠房;不時還見到一片一片油菜大田。金黃色的油菜花,引來了無數的小蜜蜂,它們忙碌在花海中,辛勤地採着蜜。

不一會,爺爺開着車已經來到了“靈祗”公墓。爺爺按照傳統方式,下車買來了“香”和“紙錢”。我的太祖父和太祖母都安葬在這裏。

我們在墓地東看西找,首先找到了太祖母的墓,太祖母是我奶奶的母親。在墓碑前,爺爺用打火機點燃了紙錢。我雖未見過太祖母,親情的連續,同樣鈎起了我的懷念。我太祖父的墓在墓地東北角,太祖父是我爺爺的父親。我和爺爺一道,動手打掃起太祖父墓碑上的塵土。爺爺用同樣的方法,再次點燃了“香”和“紙錢”。我在碑前鞠了躬,爺爺誇我真懂事。其實,我心中早就存在着追宗尋祖的期盼,今天終於如願認識了我的太祖們。

懷念先祖,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要一代一代地傳下去,明年菜花盛開時,傳統清明節,我還會再去為先祖們掃墓。

篇七:清明節週記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一詩句正是描寫清明節這個節日的。家家户户都要在清明節這一日出門,或祭拜祖先,或緬懷革命烈士。我們家也不例外!

今天早晨,我們吃完飯後,爸爸就忙着準備東西,説是要回村祭拜我死去的太爺。只見他收拾好了泛黃顏色的紙錢,一些貢品和“香”之類的物品,準備妥當後,我們坐車很快到了村裏的墳地,只見四周矗立着很多墓碑,我們不一會兒就找到了太爺的墳墓,開始了祭拜儀式。

只見爸爸從一堆東西中拿出三柱香,點燃,插在了太爺的墳墓前並拿出貢品,一樣一樣把它們放好。接着,又取出一堆泛黃的紙錢,將它們點燃,口中還唸唸有詞。儀式將近結束,爸爸讓我們下跪行禮,還説這是祭拜祖先這個儀式中最重要的'。

當儀式結束後,我在太爺的墳前默立了一會兒,願他佑我考試成績好,並祝福他老人家在那邊一切安好。再看看這香上飄出來的一縷縷煙,就好象是太爺在告誡我們要好好學習,一切還是要靠自己的拼搏來實現願望的!我默默地記住了這些浮現在我腦海裏的話,不由地點了點頭。

清明節掃墓,更是體現出孝子孝女的孝心。這就是中華民族“百善孝為先”的優良傳統。

篇八:清明節週記

歷史的車輪啊,在中華大地已滾滾向前幾千年了,在歷史的長河中,成千上萬的革命先輩,為了國家的獨立,為了人民的解放,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首首一曲曲悲壯的詩篇。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們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澆鑄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基石,他們的光輝形象與日月同輝,與山河共存。

先烈們,感謝您們,是您們用自己寶貴的生命換取了我們國家的尊嚴和獨立,使我們過上安寧而又幸福的生活。是您們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去戰鬥,去拼搏,才換回我們祖國的美好江山,使我們的祖國從貧窮走向富強。

我們牢記:黃繼光叔叔,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口,為戰鬥開闢了新的道路,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我們牢記:湖南衡陽火災,十幾個英靈為了國家的財產和人民的安全英勇捐軀。我們牢記……在裝有“國家”和“自我”兩個砝碼的天平上,您們永遠傾向前者。就是有這樣成千上萬的英雄們,才拯救了我們的祖國,挽救了我們的民族。我們永遠記住您們,我們永遠尊重您們!

當我們看到祖國面貌發生日新月異變化的時候,當我們幸福地偎依在祖國母親懷抱裏的時候。我們不曾忘記,祖國母親曾經遭受過的巨大磨難。我們不曾忘記,無數革命先輩前赴後繼,才換來了祖國的新生。我一想到這些先烈們,想起這些活着的和死了的無名、有名的英雄們,我就捫心自問:你能達到這些英雄們的要求嗎?你的一言一行能代表他們的心願嗎?你能多做點對社會有益的事嗎?是啊!我們是祖國的新一代,是革命的繼承人,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一定要繼承革命傳統,學習革命先輩為人民的獻身精神。為了祖國美好的未來,從今天做起,要勤奮學習,努力拼搏。“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後來人。”我一定要做這樣的後來人!

標籤: 八則 週記 清明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zhouji/lvxyq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