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週記 >

關於保護環境的週記

關於保護環境的週記

關於保護環境的週記1

前幾天,我看到了由很多叔叔阿姨在馬路上隨地吐痰。

關於保護環境的週記

這不,今天放學又看到了一位穿着黑T恤的叔叔,他很隨意地把痰吐到了地上。我急忙上前阻止,沒想到叔叔看都沒看我一眼,繼續往前走。

有時,家裏的爺爺也會犯同樣的錯誤。開車開得好好的,突然來個急剎車,打開車窗吐一口痰。我阻止他時,他卻説:“沒關係的。”但我並沒有氣餒,看到有叔叔,阿姨隨地亂吐痰,我就會及時阻止他們。提醒他們下次注意。如果他們採納了我的建議,我的心裏會比吃了蜜還甜。例如,上次我和爸爸媽媽去公園玩,看見一位阿姨走進了草叢,吐了一口痰。我看了連忙阻止,阿姨友好地衝我笑了一下,説“不好意思,我下次會注意的。”那時,別提我多有成就感了。

每當爺爺不聽我勸告的時候,我就會跟他講道理。“吐痰容易傳染流行性感冒,肺結核等疾病,危害很大,這樣做不但自己不文明,還害了其他人,對我們的環境也會造成很大的破壞。”爺爺聽了我的這一番話就再也沒有隨地吐過痰。知錯能改還是好同志嘛!

為了一百天以後的青奧會,讓我們大家同心協力,從我做起,做文明南京人,創美麗南京城。

保護環境的週記3

在未來有一個山青水秀的城市,山上的森林鬱鬱葱葱;小溪的河水清澈見底;空氣清新甜潤。那裏沒有工廠排出的濃煙,沒有河上漂浮的塑料袋,沒有被砍伐的樹木,只有一片的綠色。

在未來,人類與動植物和平相處,變成了一隻只的小鳥,電鋸變成了一棵棵粗壯、結實、挺拔的大樹,原子彈在博物館展出,而工廠的煙囱被拆掉,鋪成了湛藍深遠的天空……那時世界上已經沒有了“籠子”這個詞,處處可見人類和動物一起散步、做遊戲的場景。為此,人類還建了一所學校來培養未成年人、動物,教學樓上閃着十二個金燦燦的大字:“大家和諧相處,共建美好家園!”

然而,未來也可能是另外一種景像:一排排的工廠整齊的被建在山坡上,它排出的濃煙把原本瓦藍瓦藍的天空污染成了灰色。河水變得臭了、黑了,樹木被砍光了,裸露的樹樁上有許多的、白色的塑料袋。許多年以後,一場沙塵暴徹底改變了這一切,那一天,沙塵暴鋪天蓋地地襲來,整個世界昏天暗地,沙塵暴一直颳了九天九夜,所有的城市、工廠全變成了沙漠,一切都消失了。

小朋友,以上兩種未來城市你想讓世界變成哪一種呢?如果想要第一種,就趕快保護環境,行動起來吧!

關於保護環境的週記2

地球是我們的家園,我們是地球的主人,應該好好保護地球。

每個週末媽媽帶我去上興趣班,我和媽媽都會相互提醒:“不要忘記帶水杯,不要隨意去買礦泉水。”因為,我知道那樣就會減少一個礦泉水瓶對周圍環境的污染。爸爸告訴我:“塑料瓶、塑料袋都很不容易腐爛,變成垃圾後會嚴重影響地球的生態環境,是一種‘白色污染’。”

對待我做作業的好朋友——鉛筆,我總是做到物盡其用。學校裏寫短了的鉛筆,回到家在畫畫、做課外題時我還會繼續使用,直到不好寫為止。接着,我會把這些不能再寫的短鉛筆收集起來,讓媽媽幫忙用刀削掉外面的“衣服”,留下許多短的筆芯,放到圓規裏用。這些短短的筆芯能幫我畫出好多好多的圓圈,可有用了!

平時用電,我會注意出門隨手關燈;上下樓梯儘量不坐電梯;洗澡儘量都用太陽能熱水器。我們家用水也很節約:外公總是用淘米剩下的淘米水來澆花澆草;外婆總是用洗衣服後的水拖地板;我也會用洗臉水衝抽水馬桶。這樣就能更充分地利用水資源了。

讓我們從身邊的細節小事做起,注意節約各種能源、減少環境污染。集合大家的力量,共同保護大家的地球。

關於保護環境的週記3

隨着人類經濟的發展,垃圾也越來越多,人類處理垃圾的方式也就只有幾種,要麼就是填埋,要麼就是焚燒,所以導致中國人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差。

“小夥子,你要把垃圾分類啊!”“老頭兒,關你啥事?”“如果你這樣的話會污染環境的啊!”張大爺竭力地解釋,小夥子聽了後終於知道了垃圾分類的重要。

以前,我總是希望下面的垃圾車快點送走,免得下面有一股臭哄哄的味道。今天聽了張大爺的教導,讓我對垃圾重新有了一番新的認識。我們人類每天都在產生垃圾,但是,我們人類的垃圾扔出來後去哪了呢?先是工人們把垃圾送到垃圾場,然後再填埋在地下,填埋垃圾的費用高昂,大概是每噸450元至600元,這些錢足夠讓貧困山區的小朋友支撐半年了。再者,如果持續填埋在地下,還會佔大量地方,同時會把蚊子引過來。

大家經常會看到公園裏有四個垃圾桶,分別是: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可回收垃圾是藍色的,不可回收垃圾是綠色的,有害垃圾是紅色的,其它垃圾是灰色的。

垃圾分類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工程,但是如果你不注意的話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工程。但如果你天天要做到那更是一個複雜的工程。正是因為有了它,少年才能學習到它,有了它,這個城市就會變得美麗,有了它,甚至整個國家都會變美麗。

關於保護環境的週記4

我們住在美麗的地球上,可惜地球每天都飽受着被各種臭氣、化學物品、毒汁、腐屍、汽車尾氣、生活垃圾、工廠垃圾等等骯髒污染,使我們可愛的地球逐漸退化。所以保護環境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花草樹木是人類的天然氧氣“製造廠”。但人們亂砍亂伐,使大自然的生態平衡遭到了破壞;沙丘吞噬了萬頃良田;洪水沖毀可我們可愛的家園。無情的雜物把我們清澈的河水變得渾濁。茂密的森林變得稀疏雜亂,蔚藍的天空變得灰暗,碧綠的青山變得光禿。泥石流、沙塵暴、水災……這些災害,都是由骯髒的環境造成的。所以我們更應該保護環境。

如何才能保護環境呢?首先,不能亂扔垃圾,看到垃圾就撿,是環境變得整潔優美。其次,不要任意踐踏花草樹木。要多植樹,多種花草。

電,給我們帶來各種便利,特別是給我們帶來了光明,照亮了五彩繽紛的世界。但是我們要節約用電,因為電大多是燒煤產生的`。節約用電就是節約用煤,少排廢氣,而在我國儲藏的煤只夠開採一百多年了!大家想想,一百多年以後,我們的子孫後代該怎麼辦?所以我們要節約用電,平時的照明燈,儘可能用節能燈。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讓我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

關於保護環境的週記5

我的家住在新業廣場的附近,每逢週六下午,爸爸媽媽都會帶我去向往已久的新業廣場玩兒。

我依稀記得,過去的馬路寬敞,空氣清新,鳥語花香讓我深深地熱愛我居住的環境!可是,現在你看這狗屎滿地,口香糖不下心成了廣場的裝飾品!以前的珍奇花朵已經枯萎了,我看到它們的眼淚在暗示我們自己的行為,因為我們許多人已經為所欲為了任性的環境態度。現在已經樹林綠不成蔭,髒空氣導致我咳嗽,經常是霧霾天,陰雨天......草地已經光禿禿了好幾年,它每天都和死神抗爭,小草在流淚,大氣被破壞,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們,您看到了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以前的小河清澈見底,如同一條透明的藍綢子。可是現在,人們可以喝的水剩得不多了,如果人類再不節約用水,全球還能用幾年水?

我試着從自我做起,保護環境,我應該從自我做起!我緊閉雙眼,想想那美麗未來的樣子,小狗的便便應該被主人默默地清理乾淨,並扔到垃圾桶內。我的新業廣場還那麼幹淨下去。

綠色是地球爺爺的夢,也是我們大家的夢。

關於保護環境的週記6

旅遊,是許多人的愛好。遊覽祖國的大好河山,飽覽名勝古蹟的同時,我們也在不斷的增長知識。不用説,我就是一個旅遊愛好者。今年寒假,我又登上了家鄉的南長城。

三年前的南長城十分雄偉,從烽火台向下望,可以看見碧波盪漾的東湖和數不勝數的各式各樣的樓房。三年後的南長城,又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懷着無限的遐想與期盼,終於來到了長城腳下——崇和門。向前望去,可以看見長城蜿蜒盤繞在山間,猶如一條長龍。雖説它們沒有北京的長城那麼長,那麼壯觀,但也非常雄偉,給我一種肅然起敬的感覺。

登上長長的台階,在不遠處望見了第一個烽火台。媽媽一邊欣賞着長城兩岸的風景,一邊給我講歷史典故。這是我更加了解了這座歷史悠久、風景如畫的南長城。

一路的攀爬,使我感受到了長城的變化。總的來説,一切幾乎都沒怎麼變,但我看到長城上有許多的垃圾。這,使我感到憤怒:華夏兒女的祖先千辛萬苦、風餐露宿才打下了天下。每一個名勝古蹟都有着它獨特的風景和一個個古老的故事與傳説。如今,人們不但沒有好好地保護它們,還加以破壞:在城牆上亂塗亂刻,隨地吐痰、亂扔垃圾。作為中國人,作為炎黃子孫,難道不感到羞辱嗎?

作為新世紀的少年,我們應該更加註重環境的保護。20xx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環境遭到破壞。草地不再是綠的,天空不再是藍的……世界末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類將自己毀滅自己!保護環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吧!

關於保護環境的週記7

現在在商場、街道、學校裏,都會看到有人隨手將吃完、喝完的垃圾亂扔。

我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撿起一片紙屑,那麼世界該是多麼乾淨、整潔。可是事情往往是那麼不盡人意,有些人身旁就有垃圾桶,可是他卻為了自己的一時方便,而不顧及大家生活的環境,就這樣,我們的生活環境逐漸惡化。

一組驚人的數字痛陳了身邊的事實:1996年,我國城市垃圾年產量已有1億多噸,人均垃圾產量440公斤,且每年以8%的速度遞增,連同我國城市垃圾歷史累計的62億噸存量,我國近700座城市中將有三分之二的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圍之中。全世界每年產生各種廢棄物約100億噸,具有放射性等危害的廢料約4億噸,向江河湖海排放的各類污水約4260億噸。

想必大家聽了以上這組驚人的數字後,心裏肯定會有痛恨垃圾的感覺,但是請不要忘記,這些垃圾是我們親自制造出來的,是我們毀了自己的家園。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我們要懂得保護環境、愛護環境,愛護我們的家園。保護環境很簡單,只要我們從彎下腰去撿起那微不足道的紙屑做起,儘量減少生活垃圾,我們的世界將會更加美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zhouji/kjgvo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