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議論文 >

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議論文

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議論文

《莊子·徐無鬼》雲:“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這話道理雖深,言辭卻淺,稍有學識的人,都能抓住這話的深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議論文,歡迎大家閲讀

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議論文

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議論文 篇1

孔子云“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此之謂君子。可見,正如魚兒離不開水,人離開了行動,話説得再漂亮也什麼都不是。只有行動才能證明一切。

1861年3月4日,林肯正式就任於美國第16任總統。白宮一位職員替他寫了一個簡單的通知給當時的國庫祕書,要他在每月1日發給林肯月薪。林肯認為從3月5日才能全日辦公,所以他把那份通知中的“1日”給成了“5日”。當時美國總統的年薪是2.5萬元,就這樣,這位一絲不苟的總統用行動替美國人民節省了73美元97美分。--他用行動履行着責任。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無所知”。説這句話的人是誰?--歐洲哲學的開山鼻祖,偉大的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當法官告訴他,如果他承認錯誤,他就會得到赦免,他拒絕了。他的朋友來到牢房告訴他,他們已經買通了所有妨礙他獲得自由的人時,他也拒絕了。他淡淡地説:“告訴人們,他們殺死的只是我的肉體。”是的,他的肉體在當時被輕蔑地毀掉了,但是,他的思想,他的智慧,卻給人們打開了思想之們,也給他帶來了不朽的千古聲名。--他踐行為求真理。

趙括自幼學習兵法,曾經和他的父親趙奢談論兵事,趙奢都難不倒他,但並不稱讚他。趙奢説:“如果趙王不讓他當將軍也就罷了,如果一定要讓他當將軍,打敗趙軍的一定是趙括自己。”後來,趙括替了廉頗之後,因沒實戰經驗,最終導致趙軍大敗,數十萬趙軍投降了秦國。--不躬者自敗。

晏子云:“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常為而不至(“至”應改為“置”,放棄),常行而不休。”可見,上帝在給了你生命的同時,也賦予你行動,而只有在行動中,生命才能煥發出璀璨奪目的色彩!

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議論文 篇2

“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 意思是説:狗,不因為它善叫就認為是好狗;人,不因為他能説會道就是賢人。莊子借這句話警示我們,不能把是否“善言”當作評判是否賢能的標準。

當全家人在沉睡的時候,有小偷光臨,此時需要有一條善吠的狗;當主人遇到危險時,需要有一條善吠的狗。人在搭構人際關係的時候需要有一張會説話的嘴,當有時處於尷尬場面的時候需要一張靈巧的嘴……我認為“狗以善吠為良,人以善言為賢”,但是其前提必是一個“善”字方可如此而言。

戰國時期,鄒忌形態昳麗,問其妻妾及客説:“我與城北徐公相比,誰美?”他們都回答:“你比城北徐公美的多。”一日,徐公來訪,鄒忌自認為不如徐公美。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由己及人,入宮朝見齊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鄒忌巧言進諫,不失為一個善言之人。他善言,令齊王廣開言路,戰勝於朝廷,利國利民,可稱為賢人。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子?’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這個寓言故事,表現了晏子的機智敏捷、能言善辯的才幹,表現了他熱愛祖國、維護祖國尊嚴的可貴品質。如果晏子不是善言之人,如何維護祖國尊嚴?

倘若鄒忌、晏子不是善言之人,即便有赤膽忠心,也不能使齊國戰勝於朝廷、保全齊國的尊嚴。

不過,莊子所言亦不無道理。觀古今歷史有多少巧舌如簧的奸詐小人。自古以來,奸詐小人多是善言者,其善言,但言非良語。善言者而非賢者,不在少數。歷朝歷代,奸臣當道之時,小人弄權,小人伶牙俐齒,混説黑白是非,禍國殃民,如何稱的上是賢人呢?

我並無反對莊子之言,我所講的“狗以善吠為良,人以善言為賢”是以“善”字為先。一個人所講的是良善之言,其人定是良善之人,又善於言辭,當稱為“賢”。

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議論文 篇3

有的人巧舌如簧,有的人卻不善言辭,更多的人也許會認為自己介於兩者之間,我自認為屬於最後一種。

很多人都會很羨慕巧舌如簧的人,羨慕他們從來不打結的舌頭,羨慕他們擦滿潤滑油的雙脣,也很羨慕他們比光還快的思維。在世人眼裏,他們有才~~這猶如墨守的陳規,猶如永恆的真理。

莊子不服。《莊子·徐無鬼》雲:“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這對千言萬語卻説不出口的大傢伙來説可是莫大的鼓勵呵。就是!巧舌如簧的'人並不是都值得羨慕的啊。

才華並不需要舌頭來展現她的美麗,舌頭也無法展現才華全部的美麗。巧舌如簧,不過是嘴皮子上的功夫,不知哪位大俠曾經用嘴皮子坐上了武林盟主的寶座啊?!金庸的江湖好像沒有,古龍的江湖好像也沒有。武俠小説裏的大俠,功夫蓋世吧?嘴皮子的功夫怎麼樣?不咋的吧?!武俠小説太虛幻,回到現實,也沒有什麼大的出入。賈平凹,在公眾場合,他顯現出他的“弱項”:不善言辭,説話對他是一種負擔。他,沒才嗎?誰敢説他沒有才華?你聽説過哪個無才之人能像他這樣,寫出幾十本散文、小説?據説他年輕時,有一年竟創下了每週發表一篇作品的奇蹟。這不但與“無才”絲毫聯繫不起來,而且簡直可算得上天才了。用汪曾祺的説法,賈平凹是個“鬼才”。鬼才啊~~~世間有幾等人可算鬼才?屈指可數。

巧舌如簧,不一定有才;不善言辭,可能內涵深厚。當然,巧舌也有才氣橫生的非等閒之輩。

三國演義》讀過吧?沒讀過?諸葛亮總聽説過吧?沒聽説過?今天就説給你聽:舌戰羣儒哪兒來的?諸葛孔明那兒來的,人家可了不得。《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諸葛亮隻身隨魯肅過江、遊説東吳羣臣。時值劉備新敗,退守夏口,曹操大軍壓境,東吳上下主降之風日盛。在此情勢下,諸葛亮以其超人的膽識同東吳羣儒展開舌戰,並以其滔滔辯才使對手一個個皆成“口”下敗將,並最終説服了孫權,使吳蜀聯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諸葛亮在東吳諸儒的詰問中從容做對,侃侃而談,縱橫捭闔,遊刃有餘,終使“張昭並無一言回答”,“虞翻不能對”, “步騭默然無語”,“薛綜滿面羞慚,不能對答”,“陸績語塞”,“嚴 低頭喪氣不能對”,“程德樞不能對”,以至眾人“盡皆失色”。真可謂三寸之舌能抵百萬之兵。這可不是單純的嘴皮子功夫啊!肚子裏的武功祕籍那可是用堆計算的啊,那可是等閒的巧舌所有的?

佩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了吧?羨慕,就要羨慕這樣的!

説實話,我偏愛賈平凹那樣的。沒什麼可説的幕布後面,是滿腹經典的宏偉場景。

不要總是羨慕巧舌如簧的人嘛。看看“鬼才”賈平凹,如果你真的很固執,就是要羨慕他們,我也不攔着,但請羨慕比諸葛亮有才的。

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議論文 篇4

孔子云“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的意思是一個人是否賢能並不是以他是否能能説會道作為依據,誇誇其談的人不一定有才德,關鍵是看他行為和言行是否一致。但是在我看來沉默往往是最好地回答,真正厲害的人並不是靠嘴上功夫,得看實際行動,嘴上的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形式上的靜止,並不代表思考的停滯。正相反,深邃的思想,正是來源於那看似沉默的思考過程。有的人喜歡誇誇其談,將並不成熟的思想,過早地説出來。這樣,對於他自己,失去了進一步思考、提高的機會,使本來可能很有價值的想法,隨口溜走了。而對於聽的人,由於説者的滔滔不絕,很容易忽略了其談話的重點及思想的核心,隨耳一聽罷了。還有的人因為説話前缺少足夠的思考和語言的組織,造成言不達意或邏輯不清,反而影響了感情的交流,真是欲速則不達:難怪有人要感歎:“要了解一個人的思想,最好是看他寫的文章,而不是和他交談。”為什麼?因為人們在寫文章前會仔細推敲,然後才落於紙墨,所以清楚、流暢。

由此可見,思想需要語言的表達,而語言的形成更需要經過冷靜思考和反覆推敲潤色的過程。記得有一次,正當我説得眉飛色舞之際,一個朋友對我説:“你知道人為什麼有兩隻眼睛,兩個耳朵,卻只有一張嘴嗎?為的是讓人多看、多聽、多想,而少説兩句!”

大地的沉默孕育了金秋的收穫,雄鷹的沉默藴蓄着有力的衝擊,冬日的沉默更是奉獻出一片奼紫嫣紅的春天。有古語云:“君子厚積而薄發。”沒有一點一滴的積累,沒有孜孜不倦的耕耘,哪有成功者的喜悦,哪有勝利者的歡呼?人們往往只看到博學的人侃侃而談,卻忽視了他寒窗苦讀的默默無聞;人們往往只讚揚瀟灑自如的談吐,卻小瞧了正在沉默中醖釀的思考。

沉默不是緘口不語,而是把話説出來之前,首先得沉默,先想清楚説出這樣的話會怎麼樣。沉默給了我們足夠的時間去思考,三思而後行,讓我們的生活之中多一些高質量的談話,少一些無謂的爭吵。做一個藝術家的生活方式,去改善,去進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yilunwen/r4exl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