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議論文 >

最新萬能議論素材精選「名人篇」

最新萬能議論素材精選「名人篇」

高考將至,小編整理了關於議論文的作文素材,快來看看吧。

最新萬能議論素材精選「名人篇」

  萬能議論素材精選之嵇康

1、自我認識和別人的期待

“哐當、哐當……”聽見那清脆的打鐵聲了嗎?清風拂面,強健的肌肉散發出生命的氣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嵇康,這個時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這兒過着鐵匠的生活。和其他人一樣,你也對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勸他人仕嗎?是否忘了《與山濤(山巨源)絕交書》?那鏗鏘的言辭己經向所有人宣告了他對仕途的不屑,就讓他做他自己吧,讓“竹林七賢”永遠過着“鄴下放歌”、“竹林飲酒”、“曲水流觴”、“南山採菊”的生活,不要讓世俗的穢氣覆蓋了菊花淡淡的幽香。

或許這就是生命的真諦,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認為是對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嚴、追求英雄本色,拋開他人的期望,拋開他人的勸阻,向着自己的認識邁進。

2:心靈的選擇

歷來最為矛盾的便是文人,他們似乎生來就進行着心靈上的選擇,在進與退之間,在生與死之間。

魏晉出英雄——歷史學家如是説。

我不知道在別人心目中嵇康算不算英雌,但從他的每一次選擇中我斷定:他是個英雄。

嵇康也許天生一副傲骨,不屈於俗,不慕於官,過着白己田園隱士的生活。一代名將鍾會,慕名往謁,結果被拒之門外。鍾會在臨走時,沒忘記恨恨地瞪兩眼。於是嵇康便上了刑台,理由是謀亂。行刑前,執刑官問他還有何話説,他抬起頭,看着台下三千太學生稽首向着一個高高在上的人,司馬昭也看着嵇康。嵇康知道,以他的名望,只要向司馬昭説一句懇求的話,往後則皆大歡喜。他的心在動,心在痛,屈服嗎?不,他知道自己並沒有錯。於是他説了句:“把琴拿來。”……他勇於赴死的從容給了歷史一個雋永的背景,那已成絕響的《廣陵散》餘音繞耳,嵇康是在尊嚴與生命之間做出了令人回味的抉擇。

若干年後,我們會説:這是最令人迴腸蕩氣的選擇!

3:假如記憶可以移植

沙漠上的狂風颳過古堡的廢墟,書本中妄自描述着空中花園的美麗,人們希冀希冀着聽到消逝已久古樂的音律,時光帶走了古文字的意義。歷史的車輪緩緩軋了過去,軋碎了多少文明古蹟。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相信古老的文明也能在今天重現。

昔代“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臨刑之前歎息:“《廣陵散》從此絕矣。”一部名曲就這樣失傳了。當真是“後不見來者”。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現代人就將再次聽到這千古絕唱,嵇先生之記憶即是現代音樂家的曲譜。

4:包容

嵇康的死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一方面嵇康不能容於人,另一方面嵇康不能容人。山濤讓他當官,是善意的,他卻氣得要死,認為對方侮辱了自已,可就是這個山濤使他的兒子沒成為孤兒:鍾會非常崇拜他,想和他交朋友,他連正眼都不看一眼,這其實就是嵇康心胸狹隘的表現,不能像大山一樣包羅萬象,不能像大海一樣海納百川。

有人説,這是嵇康天性自然的執着。天性是什麼?天性就是包容。而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統治者也沒能容得下這樣一一個知識分子,把他作為一個異己給消滅了,這不能不説是一個遺憾。

5:家庭教育

凡人們的言論、思想、行為,倘若自己以為不錯的,就願意自己的朋友都這樣做。但嵇康不這樣,不願意別人來模仿他。嵇康,一看他的《絕交書》就知道他的態度很驕傲的:但我們看他做給兒子看的《家誡》——當嵇康被殺時,其子方十歲,算來當他做這篇文章的時候,他的兒子是未滿十歲的——就覺得宛然是兩個人。他在《家誡》中教他的兒子做人要小心,還有一條一條的教訓:

一告後輩要立志,志之必堅。

二告後輩要“見義而作”,賑災濟貧。

三告後輩要慎言。

四告後輩要少欲,要寬容謙恭,要有涵養。

五告後輩不要打探他人隱私。他説:“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強知人私。”

六告後輩不要受人之饋。他説:“匹帛之饋,車服之贈,肖深絕之”,因為“常人皆薄義而重利”,別人主動向你破財獻禮,則必有所求,必圖回報,這是“君子之所大惡也”。

我們就此看來,實在覺得很稀奇:嵇康是那樣高傲的人,而他教子就要他庸碌。因此我們知道,稚康自己對於他自己的舉動也是不滿意的。只是因為他們生於亂世,不得已,才有這樣的行為,並非他們的本態。

所以,後來被山濤推薦而做官的嵇紹,成了一個為皇帝忠誠保駕的馴臣。

有一次晉惠帝兵敗被困,文武百官紛紛逃散,惟有嵇紹衣冠端正地以自己的身軀保護了皇帝,死得忠心耿耿。

6:自虐

自虐,實際上是精神的流亡,是精神苦悶的象徵。魏晉士大夫的一個傾向是服藥、喝酒、身上多蝨,這與其説是隱逸、瀟灑,倒不如説是這些部含有自虐的成分。他們追求精神自由,追求高古的人格,不願與當時的社會達成妥協:在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中,生命的能量只能向內轉,通過自虐式的感官刺激來獲得暫時的宣泄和解脱。嵇康作為一位與時代相悖的人,他承受了太多的精神壓迫與打擊,他別無他法,只有把常常飲酒、服藥、裝瘋等自虐形式作為自我拯救的方式。在精神苦悶之際,用藥酒等刺激感官,借酒杯來澆心中塊壘。這也是一種無奈的自我保護方式。

7:堅持自我

其實嵇康是很有才氣的一個人,所以山濤就推薦他出來做官:但是按照嵇康的性情他是不願意接受的,於是嵇康就要和山濤絕交。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到嵇康的性格是很矛盾的,因為嵇康當初説“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

自己認為最好的朋友,就因為這樣就結束了來往,也可以看到嵇康是把他自己的本性看得極其重要的,不容他人干涉。嵇康的行為不是因為按照什麼現成的規矩去行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他的本性,所有這些都是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體現。

8:路

嵇康啊嵇康,憤世嫉俗,絕望了這社會的一切而毀壞禮教者是你,“非湯武而薄周孔”者也是你,你呀你,你可如何讓司馬氏安於枕蓆?你的一腔忠憤卻無人知,只好寄託於手中的鐵錘——第一錘,砸平世間不平事;又一錘,大泄胸中之悲鬱;再一錘,以警醒生前身後千年萬年所有的炎黃子孫:看一看,我生活在怎樣一個世紀?“砰砰”錘聲中,鍾會來了,你並不理睬,只拋一句“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會一句“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於是你拋錘仰天大笑:“哈哈……吾非湯武而薄周孔,看你何名篡權柄!”這一笑,驚掉了司馬昭手中的玉杯,殺機頓生。

人説你毀壞禮教,不事孝道。“冤哉!”一千七百年前那沒有發出的呼喊,就讓我替你喊出吧!或許,這有悖於你不屈的性格,但那是在路人皆知司馬心的時代,這是稱那個“冤”字己完全被世人理解的時代。我知道你表面上毀壞禮教,實則是激憤於掛羊頭賣狗肉者之流(如司馬懿)的胡作非為,激憤之極而轉為不言禮教不信禮教,甚至於反禮教!其實啊!司馬懿何嘗是孝子?可司馬氏就是以不孝為名殺了你。悲哉!“陰陽易位,時不當兮”,屈子幾百年前的這一悲吟,不幸卻又應驗在了你的身上。

9:交友

冤哉!嵇康!

再不見你縱酒之豪情,再不聞你打鐵的錘聲。一壺酒,澆鑄成你狂放的本色:一把錘,鍛造了你鐵樣的個性。如此本色,如此個性,才成就了你的一生。

你“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在你的眼中,這世界應如你杯中之清酒,無塵渣毫粒,無腐臭之氣,而是清冽如流玉之晶瑩,甜香賽芝蘭之悠長。可遺憾的是,翻遍一卷《中國古代史》,你的名字卻印在了最昏晦的那一頁:滿眼是野蠻的屠戮,滿耳是大眾的悲鳴。其時,有明哲保身者,更有持“忍飢寒我後當作三公”陋志者。你“常謂之知言”的山濤,此時便棄你而去,留你一人痛飲苦酒:“美酒今以之驅愁,良友兮不可不慎求。人之相知兮,貴識天性,曲者不以為桷兮,誠不欲以枉其天才。”面對山濤的誘薦,你嬉笑怒罵,接輿狂歌。一紙《與山巨源絕交書》阻斷了後路,更逞了淋漓之快意,成就了後人敬仰之聲名。

  萬能議論素材精選之孔子

1:山的沉穩水的靈動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多年來許多人都認為,儒家學派的一大特點是保守、守舊,以上古為黃金歲月,只重視“先王之道”而不關注事物的變化,而孔子則是一個方正迂腐的學究。其實,“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對道德的理解,結合白己對時代的期望,對經典作了新的闡釋的。他既將“如山”的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標準,也發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為之共鳴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極其詩意地闡釋了“變”,而且身體力行,收授弟子,用實際行動改造靈魂。如果他畏懼“變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會成為一位靈魂工程師,不會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職業教師。他作為中國哲人的獨特之處在於:他的“變化”如同萬物生長,是一種無聲而自然的過程,他心目中理想的發展,不是斬斷傳統的脈絡,而是以傳統為根基,如山中樹木,生長不息。

2:挫折

孔子一生不得志。但孔子不畏懼,不逃避,以一種達觀的態度對待人生。在樂天知命、通達自得上孔子並不比老莊差。“孔顏樂處”是對這種處世態度的概括。

孔子周遊列國時曾被匡人圍困,當時形勢非常緊急。孔子説:“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説:“天生德於予,桓魁其如予何?”

《論語•述而》表現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同時,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時對自己的安慰與鼓勵,是一種自我調適的做法。

3:理解

現在我們一談到孔子與《論語》,便有不少人脱口而出:“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半句話出自《論語•陽貨》第二十五章,後半句是“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很多人特別是女人都非常反感這句話並由此反感孔子。也有人替孔子打圓場,説這裏的“女人”不是指女人。

我認為,退一步講,即使孔子在這裏是指的女人,那也只能解釋為在男性中心主義的社會,對女人的歧視,是一種通病,是時代的印痕或時代的侷限。在西方,耶穌罵夏娃,亞里士多德罵女人,尼采罵女人,非常嚴厲,其程度大大超過了中國的男性思想家。就是休謨、黑格爾,對女性的歧視也很厲害。當然,無論東西方人士,對女性的歧視、蔑視、輕視,都是錯誤的。儒學、儒家中有對女性不尊重的表現,是需要批評的,但我們要放在時代的背景上加以理解與檢討。我們要學會容忍、理解、欣賞、研究外來文化,同時也要學會容忍、理解、欣賞、研究自己的固有文化。百多年來對於儒學的批判,有許多是非理性的,感情用事的,淺層次或直線性的,以致於今天中國大陸的多數中青年仍然沿用上世紀70年代批林批孔的方式和80年代“河殤”的方式來對待儒學。我們需要以同情理解的心態和理性批判的方法來面對這些複雜的問題、

4:選擇

古人柳下惠曾被迫宿於城下,晚上颳風下雪,氣温驟降,同宿城門下的一女子凍得快不行了,柳下惠將其抱在懷中,靠體温為之取暖,一直到次日天亮,沒有非禮之舉,留下了坐懷不亂的美譽。

無獨有偶。魯人有獨處室者,鄰居是一個寡婦,也獨處一室。半夜,暴風雨至,寡婦室壞,想進魯人室躲避,魯人閉户不納。寡婦在窗下哀求道:“你怎麼不懂得仁愛,不讓我進去?”魯人説:“我聽説男女不到六十歲不能同居一室。你現在年輕,我也年輕,所以不敢讓你進來。”婦人説:“你怎麼不學學柳下惠?”魯人説:“柳下惠能做到,我是萬萬做不到的,我現在是用我的做不到,學柳下惠的能做到。”孔子説:“善哉!要學習柳下惠者,沒有像魯人這樣會學的,希望向善的方面發展,卻不因襲別人的行為,算得上智了。”

在孔子看來,柳下惠的選擇是對的,魯人的選擇也是對的。

5、幽默

公元前496年,焦急的子貢四下詢問走失了的老師孔丘,這時候有一個鄭國人對他説:“東門口有一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產,可是從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憊的樣子好似喪家之犬。”子貢找到孔子後把這話告訴他。孔子笑着説:“他説的形狀,那倒未必。但説我像喪家之犬,是啊!是啊!”這就是孔子,一個渾身上下充滿幽默細胞的老頭兒,全然不是千百年來端坐在畫像中,端坐在中國人意識深處的“大成至聖先師”的形象。在孔子眼裏,要想真正不朽,不在於權力,而在於文化與教育。所以後來儒家稱譽孔子為“素王”。沒有土地、沒有人民,只要文化存在,他的王位就永遠存在。

6:源泉

瞭解孔子的人都知道,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的處境。他所宣揚的仁愛和禮教,有時候被拋在一邊,可有時候,又搞得登峯造極。不是嗎?直到今天,幾乎是全世界都有研究儒學的人,可研究什麼?我想:不過是為我所用罷了。可是,無論如何,孔子是偉大的。是的,絕對是偉大的。他的經典的論述,是人性,是人倫。有人説:地球上的萬物是共生的,是平等的。所有的報應,是因為人類打破了生態平衡,不顧一切地滿足人類自己的慾望。所以,人類呼喚人性,呼喚平等。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在呼喚人性。是的,封建的歷代王朝,都在以儒學治國還是以法治國上,顯現一個天子的抉擇的。是的,直到今日,孔子的倫理道德觀念仍不過時。道德淪喪,必然是四面楚歌:理智的時候,就會向孔子討教。

7:誠信

誠信是治政之道。古人認為,治理國家,掌握政權,必須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擁護,否則就會自取滅亡。孔子講:“民無信不立。”是説人民不信任政府,政府就無法立足。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説,足食、足兵、民信這三項,讓你去掉一項,你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説首先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在兩項中再去掉一項,還去掉哪一項?孔子説去掉糧食。因為沒有糧食最多不過死亡,自古以來人就難免一死,而人民對政府沒有了信心,政府就站不起來。

8:尋覓

從那一簇藍瓦黃牆的村莊裏傳來,餘音綿長,和那一條並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蒼茫裏蜿蜒而來又蜿蜒而去,瀰漫着,如麥田上濃得化也化不開的霧氣,我聽見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聲音,從孔子一直説到了現在。

我的祖先,那個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經焚過書坑過儒的。如今,他的後人如我者,卻千里迢迢來拜孔子了。我來山東,除了拜孔子,當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給我以藝術上的想象和力量。接待我的濟寧市的朋友説:哈,你終於來了!我是來了,孔門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沒有給偉大的先師帶一束乾肉,當年的蘇武可以唱“執瓢從之,忽焉在後”,我帶來的惟有一顆頭顱,在孔子的墓前叩一個重響。

  萬能議論素材精選之荊軻

1、荊柯卻不明智,他不能清楚地認識自己。他在衞、在榆次、在邯鄲之時,人們對他的期待很低,衞元君不用他,蓋聶“怒而目之”,魯勾踐“怒而比之”,這些人都看不起他,而他自己卻認為自己不是平凡之人,整日與高漸離飲於市,歌於市,旁若無人,最後還真被太子丹看中,擔負起刺秦的重任。結果,秦王沒死,自己這方先死了田光、樊於期,最後自己死了不算,還加速了燕的滅亡。太子丹開始説他能刺秦時,荊柯還説“恐不足任便”,沒想到,經不住太子的“固請”,荊柯竟不顧此“國之大事”而接了這個活,俗話説:“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他荊柯就被別人的期待弄昏了頭。結果,在他死後,魯勾踐笑話他説:“惜哉其不講於刺劍之術也!囊者吾叱之,彼以為我非人也。”

2、感情,似乎是一種十分縹緲的東西,但它卻時時刻刻都存在着,時時刻刻都圍繞着我們。親情、友情、愛情……而我們正是有了感情,生活才更加精彩,我們正是有感情,才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人。

3、我常常懷念遠古,那是一個充滿人格魅力的時代。那些君子翩翩風度的背後,是一個用誠實、信用、執著的信念支撐的人的結構。那別蕭蕭易水而去的壯士,難道他不留戀自己的家園故國?難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險惡與危難?他義無反顧地去了,去得那樣堅定,帶着一腔對國君的忠誠和滿懷對誓言的忠貞。那手執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陳詞的藺相如,難道不知秦王的陰險與貪婪?他在出發前已經許下完璧歸趙的諾言!他正是循着一條實踐諾言的艱難道路在英勇地捍衞國家的利益和個人心靈深處那份不朽的契約。

人在做事時總會受到感情影響。感情是促進人正確認知事物的催化劑,正是有了感情,人對事物的認知欲更強,更能加深對事物的認知。易水河邊那位高唱着“風蕭蕭今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荊柯,正是因為對燕國的感情,使他認知了為國犧牲的意義和人的價值。在抗擊“非典”那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我們多少可愛的白衣天使付出了他們寶貴的生命,其中一個就是鄧練賢。他説過“選擇當醫生就選擇了奉獻”,從中我們看到了他對人民、對病人的那一份真摯的感情。正是這一份真摯的感情,促使他勇敢地戰鬥在“抗非”第一線;在病房裏,正是這一份真摯的感情,使他不畏被感染的危險,堅守一線搶救照顧病人,最終不幸因感染病毒而去世。

4、古時,荊軻因勇刺秦正為人稱頌。的確,荊軻的勇氣是非同一般的,然而,我總覺得荊軻死得糊塗。記得《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句話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縱觀歷史,此話可算得至理名言了。戰國後期,七個諸侯國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許多小國,中國被分得支離破碎,多年戰事,弄得民不聊生。這時候,建立一個強大統一的帝國是民心所向,可惜,荊軻不知這個理,他一心一意要殺秦王,促成那一批勢單力薄的小國。不過,荊柯畢竟只是一介書生,戰國以前的歷史也不很長,他不明白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不足為怪的。荊軻死了不算,秦王惱羞成怒,下令立刻攻打燕,救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滅亡,荊軻實在太失算。所以,荊軻不但沒救燕,還加速了燕的滅亡,真是太糊塗了。

5、荊軻刺秦王是一個在中國民間流傳極廣的故事。“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用今人的眼光去看,荊軻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職業殺手,説不定還可能被扣上“恐怖分子”的罪名呢。依筆者看來,燕太子丹僱傭荊軻去刺殺秦王,以為刺殺了秦王就可以阻攔住秦軍的東進步伐,真是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是一種太幼稚的想法,根本解決不了當年的政治問題。事實上燕國很快就滅亡了,這與荊軻刺秦失敗不無關係。但是荊軻絕不是一個我們所想象的普通簡單的“恐怖分子”,更不是一個寄人籬下的亡命之徒,看《史記•刺客列傳》,似乎又很難界定其身份:表面上看確為一個殺手,但是卻與聶政這樣目不識丁只有匹夫之勇的粗人不同,他“好讀書擊劍”,稱其為知識分子也不無道理。在那個分裂割據戰爭迭起的年代,荊軻的出現,實為罕見和奇缺,遺憾的是能文能武的荊軻未能實現白己的目標,人們就更對其懷有無限的同情和哀憐。

6、據《史記》所載,燕太子丹囑咐荊柯:“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這就是説,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贏政,脅迫他退還己侵佔的諸侯國領土,如果這一步能取得成功,他們未必想害贏政的性命,倘若贏政不肯,他們才準備殺掉他。荊軻刺秦體現了一種阻擋秦國繼續攻打其他小國的企圖。無論是退兵之計也好,或僅僅是緩兵之計也罷,這應尚是荊軻為解燕國之困,更是為所有諸侯國所做的最後一次努力、

7、有人説,荊軻僅僅為了一個承諾,為了一種方式,為了燕太子丹設置的情感和信義的羅網而無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異化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個人的悲劇。也有人説,荊軻為了去兑現那個時代所崇尚的“士為知己者死”的信條而用生命擁抱信仰,這就註定了其完成的必定是個時代悲劇。其實,在那個大悲大歌風起雲湧的時代,荊軻也猶如一顆沒有決定輸贏勇氣與權利的棋子,在那個時代,荊軻的選擇是二元對立的,同時,他的選擇也是步履維艱的。無論哪個時代,生命與生活都充滿了悖論,面對撲面而來的機遇與挑戰,我們也常常走出了一個陷阱,卻又陷人了另一個困境。人總是處於一定的時代,我們從一個時代去反觀另一個時代的侷限時,往往忽略了自己所處時代的侷限。我們不能用白己所處時代的價值作為標準去衡量荊軻那個時代的信仰價值。因而,荊軻的選擇是那個時代的必然,也是那個時代的無奈。其信仰的成功度己體現在其悲劇行為過程的執著中。

8、有一種觀點認為,秦王固然該刺,但荊軻的人品行為並不足取,他也不是一個稱職的刺客或俠士。唐代文豪柳宗元就寫詩責備荊軻“愚蠢”,與東晉詩人陶淵明對荊柯的盛讚形成鮮明對照。就在今天,很多人對荊柯也有不同看法,甚至同一個人對他的印象也是一波三折……

有人認為:面對因劍長拔不出的秦王和皆沒有武器的羣臣,荊柯竟然沒有能刺傷秦王,他被秦王的淫威懾服了,固有的不學無術,整日與高漸離擊築唱歌的消極一面都在這一刻顯露得淋漓盡致……

兩千年彈指而逝,荊柯到底是俠士還是刺客其實已不重要。客觀地説,他既是崇尚節義的俠士,也是冷血無情的刺客。歷史上多少英雄人物仔細分析起來都具有兩面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yilunwen/gmvyp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