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議論文 >

中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對比芻議論文

中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對比芻議論文

引言

中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對比芻議論文

所謂學習能力,是指圍繞着一個特定的學習目標,學習者通過綜合駕馭各種學習方法和手段,做到所學為所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僅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幫助他們將知識轉化為能力,而且還有助於他們去適應未知的工作環境。[1]

以本人所在的學校為例,對中國學生與留學生以及不同國籍的留學生之間的語言學習能力進行比較分析,希望藉此幫助學習者取長補短,提高學習能力和水平,促進漢語的傳播和發展以及英語的學習和交流。

中外學生在學習狀態上的差別

不久前,我們對中外學生語言學習的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了中外學生的學習狀態,發現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差異:

1.學習驅動力方面的差別

在近五年的漢語教學中,當每個留學生被問到“你為什麼來中國學漢語?”時,他們的第一個答案就是“興趣”。毋庸置疑,國外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就是個人興趣。而中國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學習英語也是兩年時間,但都是大班教學(少則五六十人,多則超過一百人),由學校統一編班,統一安排教學進度和課程設置。由於學生學習水平參差不齊,帶課教師不能照顧到每個學生,只能根據多數學生的語言掌握情況安排教學,從而被動地忽視了個體的差異性,也導致了許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我國許多學生爭取高成績是為了拿到獎學金,將來畢業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為家裏減輕負擔;有的是為了考取研究生或推免而本碩連讀;有的也僅僅是為了考試及格;有的是為了追求真理;也有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總之,中外學生在學習上的驅動力差別較大。

2.學習目的的差別

中外學生學習的目的都包括為了實現個人的價值、理想。然而,除此共同目的之外,有些中國學生的另一目的是為了父母甚至是教師而讀書。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為了不負某個教師的期望而日日苦讀。這就是學習目的中的“指向自我的學習目的,指向社會的學習目的”以及我國學生具有的“指向他人的學習目的”[2]。

3.學習條件的差別

國外高校基本上每個教室都配有多台電腦,無線網絡覆蓋面廣,學習者均可免費使用。圖書、電子文獻等資源都可以隨意使用。國內的高校配套設施相比較國外來説要落後一些,再加上學生眾多,因而“僧多肉少”的局面時有發生。除此之外,在中外學生的居住環境方面,我國的大學一般都會讓留學生單獨居住,住宿環境安靜舒適;而我國學生人數眾多,通常都是統一安排住宿,這樣一來學生想要把宿舍當作書房來學習並養成良好的宿舍自修習慣就變得很困難。

中外學生課堂表現的差別

中國的學生在英語課堂上往往比較“乖巧”。通常給中國學生上課,只是授課教師在唱“獨角戲”,而在給留學生上漢語口語和聽力課的時候,尤其德國、美國、英國、日本的學生們會比較踴躍,積極思考,主動提問,能夠作到以學生為中心進行課堂討論。

1.中國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模式產生的主要原因

(1)英語教學的時間短,經驗不夠充分。英語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引進到中國的課堂,至今也只有四十多年的教學歷史。承擔外語教學的教師多數都是在中國院校畢業,知識層次也不盡相同,又一直受到儒家傳統思想的影響,因而教學手段略顯呆板,教學氛圍仍顯凝滯,教師的權威仍顯得至高無上。帶着師生間的這種“等級”觀念,學生不敢也不好意思與教師進行探討。

(2)考試只要求分數,不需要討論。參加高考上來的中國學生都知道英語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可高考時只需要分數,所以不曾練過口語。陝西省為了城市與農村考生之間的起點平等,也取消了高考的英語聽力。因此,大多學生都只是會考試不會用英語交流,停留在“啞巴英語”階段。上了大學,繼續為了考試,瘋狂地記單詞、背句子。教師也不得不為考試而教學,再加上班級較大很難進行純英文的討論活動,只好教師扮演演講者的角色,學生扮演聽眾的角色。

(3)按照統治階級的意志辦教育。學校秉承政府的安排,沒有更多的自主辦學權,只能認真地遵守規定,難以創新。

2.國外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模式產生的主要原因

(1)由各國不同的教育理念而決定的。首先以美國的教育為例。第一,美國的教育是培養創造能力的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美國的教育注重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鼓勵學生對知識的權威性進行質疑的能力;第三,美國的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信、自主、自理的精神。同樣,大多數英國大學在學生的培養和教育上更重視獲取知識的方法的培養,而不是簡單的'知識輸送。此外,英國大學的課堂教學提倡自主學習和調查實踐,很多課程的導師都會在每堂課前給出相關的閲讀書單,讓學生提前進行閲讀和思考。課堂教學一般分為兩大部分,即講座課環節和討論課環節。學生們準備討論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自主學習的過程。在這種啟發式的討論模式中,教師僅僅充當參與者的角色,更多的發言和表達機會都留給了學生。德國的教育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以人為本、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先進的教育理念。日本的父母從小就教育他們的子女凡事要先考慮別人,儘量不要麻煩別人,要獨立,他們還注重“與他人協調”等有關羣體教育的內容。日本父母很注重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精神,很重視對孩子的挫折教育和創新教育。顯而易見,中日兩國的家長對子女適應環境的生存能力有着大相徑庭的認識。

總之,美英德日國家在教育理念上有着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看重培養學生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積極創新的能力,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相對來説,主觀能動性要強一些,所以在課堂中常常是中心。

(2)與對知識與教育的重視程度以及國家經濟發展狀況緊密相關。美英德日等國家無疑對教育是非常重視的。這些國家對教育的高度重視體現在對教師的培養和選拔上,這些國家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鑑。美國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在根本上得益於其師資隊伍的精幹和優良,源於其對職教師資的入職嚴格把關。為確保師資質量,德國對職教師資實行嚴格的“入門把關”和“過程控制”。[3]當然,對教育的重視與一國的經濟實力也是息息相關的,經濟搞上去了,國家有錢了,自然就有資金支持教育的發展。

結論

中外學生在學習狀況上有較大差別,這主要表現在學習驅動力、學習目的和學習條件的差異上。總之,國外的學生在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上強於中國學生。中國學生看重的是現存的知識,而國外學生看重的是有沒有想法和創意。因此,我國應該在教育理念上不斷完善和更新,順應時代潮流,在提高對教師的培養和選拔的前提下,教會學生如何獲取知識,提高他們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在結合市場需要的基礎上,積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和對知識的現實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妙麗:《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第2期,第46-47頁。

[2]彭鵬:《比較中外學生學習狀況對我國高校學風建設的啟示》,《價值工程》2010年第5期,第184-185頁。

[3]王壽斌:《職教師資的培養和選拔:美德澳的經驗與借鑑》,《教育與職業》2013年第12期,第106-107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yilunwen/dn3vd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