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敍事作文 >

岐陽蜜茶記敍文

岐陽蜜茶記敍文

最近喝到一種新茶——蜜茶。蜜茶顧名思義,有鐵觀音茶的香氣雅韻,又有蜂蜜的甘美之味,是二者的結合體。因茶主是安溪縣感德鎮岐陽村人,我便給這茶安上“岐陽蜜茶”的名頭。

岐陽蜜茶記敍文

説起與這茶結緣,還得感謝同事。那日同事盛情邀約,我與另一位同事不約而同都去了,三個人坐着邊喝便侃大山。同事接連泡了幾種不同的茶,我的脣齒之間洋溢着被不同氣味洗滌的快意。

許是談話太過投入了,不小心驚醒了午睡中的人。一位老先生從我們聚坐的廳堂邊的小屋中走了出來。看年紀大概有花甲之歲,但精神十分矍鑠。只見他微微示意,就走到作坊中去了,不一會兒從作坊中取出一些茶葉來。同事見狀,立馬離席,笑着説:“我爸比我更懂得泡茶。”

老人家不緊不慢地把茶放入茶盅裏,懸壺高衝,刮沫,洗杯,斟茶,一氣呵成,微微香氣撲鼻而來。在同事為我們簡單介紹後,老人家開口道:“這是蜜茶,經過五十個小時烘焙的,你們試試。”他説話時,眉宇之間充滿着慈祥。

後來得知,老人家姓王,從事茶業工作已有三十多年。三十多年是一段漫長的歲月,如果一個人對一樣事物不是真心喜好,甚至是熱衷、痴迷的話,是很難如此堅持的。我們一邊品味蜜茶,一邊聆聽老人家講述有關蜜茶的故事

岐陽蜜茶的生成説來頗具傳奇色彩。聽王老先生説,他曾祖父曾身患重疾,因肝脾濕熱致使其腹大堅滿,以至雙腳浮腫,行走不便。聽人説有一味蜜茶可以療治此病。王老先生的曾祖父幾經周折,弄來了一些蜜茶,裝在竹筒裏,堅持服用,病情隨後有所緩解,最後竟不藥而癒了。切身的體會讓他開始潛心研製蜜茶。如此一傳百年有餘,至王老先生一代已有四代,目前他的子女是岐陽蜜茶的第五代傳人了。

據王老先生回憶,在藥品供給匱乏和醫療意識較為淡薄時期,村中曾有人遇邪火過旺、腹有脹氣、腹瀉難止的情況,便前來請贈蜜茶。老先生記得那蜜茶是裝在竹筒裏,掛在農家屋頂煙囱的外沿,需要時再取下來用。這種獨特的保存辦法,靠的是煙囱温度的調節,適宜的温度使得茶葉不會因為過潮而發黴,同時又保持了茶葉的新鮮度。在那個保鮮技術尚不高超的時代,這種方法無疑閃爍着製茶人的智慧之光,不得不為之擊節稱讚。

談話之際,王老先生拿出了岐陽蜜茶的課題研究報告和獲認證的國家專利證書。我粗略看了一下,蜜茶製作先是將茶和蜂蜜按一比一的比例調和,接着放置一小段時間發酵,之後按照一定的厚薄度將茶鋪在茶焙中,擱置於約四十至五十度之間的容火器上烘焙數個小時,其間須定時進行翻拌。適才王老先生為我們新沏的'茶烘焙了五十五十個小時,每兩小時翻拌一次,前後共翻拌了二十五次之多,確實令人咋舌驚歎。如此看來,製茶的過程是勞心勞力的。而想製作出佳茗的,除了嫻熟的技藝、好的天時,更需要經驗的運用了,可以稱得上集“天時地利人和”一體之功。

早期剛制好的蜜茶,色澤黑亮,呈粘稠狀。乍看之下,令人難免心生潔淨與否的擔憂。後經技術改良,顆粒雖因蜂蜜的緣故未能一一分立,但已大有緩解,只須輕輕搖晃,茶米自然分開,每一粒飽滿獨立,油黑髮亮,煞是奇特。

對於茶,我向來是敬畏的。料想這一片薄薄的葉子,任山風盪滌,歷雨霜濯磨,涵養天地之精氣,後經巧手斟酌素心調製,方以成茗。一片葉子的生命得以轉化,更高的生存價值從此舒展開。我想岐陽蜜茶、鐵觀音苦瓜茶等茶的狀態是相似的,它們都有茶的本色底氣,又在與其他物質糅合的過程中,產生蜕變,創造出新的價值。

都説人生如茶,由上觀之,人生其不是也當如此?

我們的本心在這世俗的大染缸中,不知經過了多少形色味氣的交雜。只是有的人面對再多的外界薰染,既能如這蜜茶擁有融合包容的胸懷,又能保留住本真,帶給我們一種新鮮獨特的氣息。

人的豐腴可以習於天地自然,也應當有延續天地自然大法之思想和責任。眼下蜜茶的製作流程顯然是有異同的。然而不管它們之間有多大的差異,在時下文藝大興的時代,從於人類生生不息的長遠發展,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的領域,為蜜茶這種優秀傳統制作工藝開闢一隅,或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臨行前,王老先生親切贈予蜜茶,並邀我們常來聚坐喝茶,一想到今後又多了一個好去處,便滿腹欣然,岐陽蜜茶的那種微酸微甜的味道,正在脣齒喉間不斷潛溢。

標籤: 記敍文 岐陽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ushizuowen/zxyep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