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敍事作文 >

關於廟會作文

關於廟會作文

【篇一:廟會】

5月1號早晨,我剛起牀,就聽到外面傳來嘰嘰喳喳的説話聲……好奇的走出門一看,原來是廟會。興奮的走進廟會,人們比肩接踵,一個個面帶微笑,一派喜慶的景象。眼前一串串大糖葫蘆彎了腰。還有賣栗子、瓜子、果凍的,轉身一看,前面是賣衣服的,還有賣農民伯伯種田的工具。每個小攤前都圍蠻了人,可熱鬧了。

關於廟會作文

我和爺爺漫步走在這條人山人海的小街上,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一雙雙可愛的襪子還有漂亮的髮飾,我禁不住叫爺爺幫我買了幾樣我自己挑選的新襪子,好開心。

繼續走,只聽到處傳來拖長腔的叫賣聲,廟會還有很多表演節目,真讓我大飽眼福,也讓我知道了許多民間習俗。

【篇二:趕廟會】

昨天晚上,我輾轉反側,一點也不想入睡,為之興奮,想着明天去趕廟的事情。好不容易熬過可昨天晚上,今天早早地我就起牀,吃過早飯就去找同學,一起趕廟會。

來到廟上,可熱鬧了,人們摩肩接踵,有的賣主和買主的討價還價聲,有賣主的吆喝聲,有人們打招呼聲……我和同學去唱戲的地方轉了一圈,還買了一個冰淇淋,接着我們走回來,來到賣菜的地方因為今天媽媽特地囑咐我説:“給你二十元,你買點蔬菜,買一點豆芽、小油菜。”我隨口就答應,來到集市上有那麼多賣菜的,我看的眼花繚亂,我也不會挑菜,也不知買什麼樣的好,只知道要貨比三家。於是,就問了一下賣菜的叔叔,叔叔説:“油菜最好要是綠綠的,豆芽的芽是短的。”於是,我就去挑了,不一會兒就買起了,媽媽的吩咐我完成了。於是,我就開始我的搜吃,只要是能吃的我都嚐嚐。不一會,還剩5元,我都吃得飽飽了,實在吃不下了,再這樣下去我的肚子就爆了,我給媽媽買的吃的吧!買什麼那?於是,我就看見紅薯了,我就買了3塊。一看錶都11點了,於是,我們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了。

時間如流水,一天過的太快了,我真希望每天都有廟會。

【篇三:趕廟會】

星期六,壽昌迎來了一個重大的節日廟會。我心癢癢的,讓媽媽帶我去趕廟會,一下了公共汽車,我看見趕廟會的人真多啊!你擠我,我擠你的,街上的人不知是從哪兒冒出來的,到處都是人,我迫不及待地拉着媽媽的手,隨着人潮向街上湧去。

到了西門西湖橋邊,只見街道兩旁及中間搭滿了帳篷,帳篷裏堆滿了東西,琳琅滿目,令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叫賣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走到東門街的時候,我和媽媽足足花了兩個小時。看着看着,我忽然被一個烤羊肉的小攤子吸引住了,只見幾位賣羊肉串的大叔,頭上包着頭巾,身上穿着長袍,他們隨着音樂拼命地扭動着身體,手裏拿着長長的羊肉串,不停地翻烤着,嘴裏不停地吆喝着:“羊肉串10元4串,快來買啊,正宗的新疆羊肉串,走過路過,不要錯過。”看着他們熱情地呼喚,聞着香噴噴的氣味,聽着發出的“噝噝”聲,我饞得口水直流,趕緊跑上去買了4串,和媽媽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吃完羊肉串,覺得還不過癮,又買了一串糖葫蘆,一大包爆米花。媽媽笑着説“貪吃蟲,可別把肚子撐壞了。”

過了一會兒,媽媽也被一個攤位上一件很漂亮的衣服吸引住了,也擠進了人羣,不停地和攤主討價還價。經過討價還價,媽媽終於將一件標價是100元的衣服還到了50元,看着媽媽心滿意足地笑了,邊走邊開心地説:“趕廟會真合算,不僅東西多,而且價廉物美。”

這次廟會,我們玩得真開心!

【篇四:趕廟會】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北京地壇廟會。下了公共汽車我看見趕廟會的人真多啊!你擠我,我擠你,像潮水一樣推着我向前走去。購買了門票,我們隨着人流進入廟會。

進到裏面,眼前一亮,看見許多紅紅的大燈籠高高掛着,火紅的一片,多喜慶呀!廟會上要買的、要看的、要吃的、要玩的太多了!目不暇接、應有盡有:手工藝品、非洲表演、民間小吃、嘉年華……我們繼續向前走,由於人太多,我沒有買到什麼東西,只買了一串棉花糖和兩串羊肉串吃。其實我想買“長江七號”那個玩具,可是媽媽説太貴了。

快到中午了爸爸説:“咱們該出去了”。快到門口時,看見一個牌子上寫着“成人智力玩具”。我們使勁擠進去,看到好多智力玩具:華容道、七巧板、九連環、魯班鎖……媽媽拿起兩個u形套環玩具,試了又試兩個環怎麼也套不在一起,媽媽問賣玩具的叔叔怎麼玩?叔叔説他們還沒有研究玩法,還真不會玩。我拿起這兩個環試了一小會兒,兩個環就套在一起了。叔叔説:“哇!你真聰明啊!快快……獎勵這小朋友一個智力玩具。”我自己對自己説:“我真棒呀!媽媽花了八十元給我買了一套“成人智力玩具”。我也知道媽媽為什麼不給我買“長江七號”那個玩具了。其實,“長江七號才三十元。”

我對爸爸媽媽説:“快點走,我要回家玩成人智力玩具呢”!

【篇五:春節逛廟會】

今天一大旱,我和爸爸、媽媽就來逛一年一度的龍潭春節廟會了。老遠,我就看見只充氣的塑料小羊飄浮在藍藍的天上,雪白雪白,非常可愛。

今年是羊年,它們也趕來為廟會助興,給人們拜年!走進廟會,人們摩肩接踵,一個個面帶微笑,一派喜慶祥和的景象。看,一串串大糠葫蘆笑彎了腰;聽,嘎嘎作響的小風車笑得合不攏嘴。這邊捏麪人兒的捏了個孫悟空,那邊吹了一個小羊羔。各種玩具、各式絹花、各樣商品,真是琳琅滿目、應有盡有。人們邊走邊看着、挑選着、評論着。咦?哪裏飄來陣陣肉香,原來到了食品街。我買了一份羊肉串吃,味道蠻不錯。“咚,咚咚,咚咚咚……”噢!花會表演已經緊鑼密鼓地開場了。我們一溜小跑來到會場。嘿,人真多,圍得裏三層外三層。我鑽到前面,那一陣陣雄渾的鼓聲,立刻把我吸引住了。開封代表隊表演的節目真叫棒。他們一個個頭扎白巾,腰繫紅帶,身挎大鼓,昂首挺胸,真是威風。手中鼓槌上的綵綢隨着鼓點上下翻飛,像一隻只飛舞的'蝴蝶,非常好看。鼓點有節奏地變化着,隊形也在不斷地變幻着。最精彩的過木橋,只見他們橫着身子,螃蟹似的一步一跨走上橋,手中鼓點仍然整齊地敲着,絲毫不亂。

他們鏗鏘有力的鼓聲贏觀眾一陣陣喝彩,我也不由地為他們鼓起掌來。

【篇六:春節逛廟會】

據《北京晚報》新聞目擊欄目報道:春節逛地壇,是京城不少老百姓沿襲多年的習俗。作為京城恢復最早的廟會,地壇春節文化廟會以地道民俗、傳統民間特色聞名。從最初簡單地為人們提供春節休閒娛樂活動場所,到今天成為北京春節標誌性一景,地壇春節廟會已經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品牌,使得每屆廟會都要吸引遊客百萬餘人次。

在古壇的紅牆碧瓦、蒼松翠柏、壇台殿堂之間,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在琳琅滿目的商品、特色迥異的各地小吃和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中,人們既能品味到承傳百年的舊禮兒也能感受到許許多多的個性與時尚。

這些年北京城裏的廟會是越來越多了,不光地壇、龍潭湖、廠甸有廟會,就連我們家附近的蓮花池公園裏都辦起了廟會,聽説北京今年舉辦廟會的地方有三十多處。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跟着爺爺和爸爸、媽媽去逛過廟會。什麼龍潭湖、白雲觀、琉璃廠、大觀園的廟會,還有石景山遊樂園的“洋廟會”我都去過。每年春節的廟會上都會有好多人,有好多有意思的活動,我喜歡廟會上熱熱鬧鬧的氣氛。這不,那天去大姑家拜年,小姑又給了我幾張大觀園廟會的門票。爸爸説第二天就可以帶我去逛廟會,我聽了可高興了。

早就知道大觀園是曹雪芹在文學名著《紅樓夢》裏描寫的賈寶玉和林黛玉住過的地方,也是電視劇《紅樓夢》的拍攝地點,可是我已經不記清那裏面到底是什麼樣子了,因為以前逛廟會的時候我只顧看那些好玩兒的東西了。這回在大觀園裏,我和爸爸把怡紅院、瀟湘館、稻香村、大觀樓等等這些《紅樓夢》人物居住、生活的地方都仔仔細細看了個遍,特別是每到一個地方我都認真去看看這是誰住的地方。漫步在雕樑畫棟的屋舍和迴廊裏面,穿行在秀麗的假山和翠竹之間,我彷彿真的走進了《紅樓夢》的故事裏,和那些紅樓夢中人一起竊竊私語。

走進來來往往逛廟會的人羣,看着那些紅紅綠綠的福牛吉祥物,看着那些香氣四溢的各地小吃,我的思緒才又回到了現實生活中來。

廟會不僅保留了老北京特有的風俗習慣,也繼承了老北京悠久的文化傳統,讓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夠欣賞到許多年前老北京的風貌,都能夠領略到中華民族的祖先留給我們的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希望以後的春節廟會能夠越辦越精彩!

【篇七:逛廟會】

從小到大,我都是在南方過年。南方過年的傳統習俗是逛花市、點燈籠。今年,我要在北京過年。我很好奇,北方是怎麼過年的?

大年初一,我們全家一起來到地壇廟會。還沒有進門,我就看到地壇門口一片人海。有爸爸媽媽帶着小孩的;有一羣朋友結伴同行的;還有互相挽着手的情侶們……大家臉上都洋溢着歡笑。

一進地壇廟會的西門,我就看到一條大大的卡通蛇,聽工作人員説,這條蛇是今年地壇廟會的吉祥物。站好位置,我連忙讓媽媽給我拍照。拍完了照,我們再向前走幾步,就看到了很多小攤:有烤肉串;有梨汁;還有狗不理包子和一些新奇的小玩具。真是應有盡有啊!

咦,那裏有一個“米上刻字”的小攤鋪,是幹什麼的?我連忙擠到小攤鋪前。只見一位三十歲左右的藝人,他正低着頭,專心地用工具擺弄着一顆米粒。不到十秒鐘,就在一顆小小的米粒上刻上了精美的字。真是技藝高超啊!

繼續隨着人流向前走去,我們來到了一個很大的舞台前。我看到一位雜技演員正在表演“壘鐵圈”的平衡節目。他把幾個鐵圏用不同的方法把它們給壘成1。5米高。他再把一塊木板放在壘高的鐵圈上。然後,雙手張開,猛地一下,跳到木板上,真像一隻老鷹在展翅飛翔啊!台下爆發出了熱烈的掌聲,我也大叫起來“好,好!”

我們一路走,一路逛。這裏有“泥人張”的福娃,那裏有空竹的表演……我們的眼睛怎麼也看不夠,我們的嘴巴怎麼也吃不夠。

天色漸漸地暗了,當天的廟會也到了尾聲,我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地壇公園。原來北京的傳統過年習俗就是逛廟會呀,真讓我大飽眼福加口福啊!

標籤: 廟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ushizuowen/z4ey2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