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家長對孩子勞動後的心得體會(通用9篇)

家長對孩子勞動後的心得體會(通用9篇)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家長對孩子勞動後的心得體會(通用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家長對孩子勞動後的心得體會(通用9篇)

家長對孩子勞動後的心得體會1

據教育研究部門的一份統計:城市中小學生中完全不做家務的佔85%以上!筆者認為其中原因有三:其一,課業負擔重;其二,家長不重視這方面的教育,或不想讓孩子做;其三,學校放棄對這方面問題進行教育的責任。三者之中,前兩者已有不少分析文章,因此這裏只分析第三者。

不少老師認為:教育孩子在家適當從事家務勞動,是家長的責任,這話有道理。但不可否認的是,兒童的向師性、學校教育在兒童心中的權威性,往往是家庭教育代替不了的。依筆者意見兒童的家務勞動,學校應主要負責思想教育,家長應主要負責提供機會、指導操作,當然也要寓教於做。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説:“小學教育的價值,就在於打定小學生一輩子有真實明確的人生觀的根基。”(《今日中國的小學教育》)而家務勞動對於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的意識及能力,以及關愛他人、孝敬父母等觀念,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勞動,作為一種多功能的教育手段,是促進孩子全面發展,培養創造性能力的條件。也是小學生體、智、德、美髮展及學習勞動技能的條件。

小學生參與家務勞動的重要性如下:

(1)勞動,有利於學生開發思維、啟迪智慧,體現在技巧的形成上,能使小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

(2)小學生只有在直接參加勞動時,才能學會勞動。小學生參加勞動愈早,對他進行勞動教育愈有成效。

(3)兒童生來就有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如果不從幼年起就開始習慣於從事必要和有益的家務勞動,那麼這種心理傾向就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小學階段不讓學生參與家務勞動,就會錯失良機。增加了成年後成為一個熟練而勤勉的富有創新能力勞動者的難度。

(4)家務勞動,可以讓孩子憑着責任感,付出氣力,克服困難,取得成功,受到讚揚,引起快感,勞動後的快感又促使兒童更加熱愛勞動。

(5)小學生參與必要的家務勞動,能切身體會到勞動是生活的必需,是對家庭應盡的義務。家長委託孩子澆澆花,洗洗手帕、鞋襪及衣物,收拾玩具,抹抹桌椅等,有利於培養小學生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義務感等高尚的道德情感,養成有條有理的生活習慣。

(6)小學生與父母共同勞動,分工合作,各自完成指定任務,有利於培養小學生與人協同工作的合作精神,培養參加集體勞動的心理素質。

總之,家務勞動也是素質教育的一種多功能手段。勞動創造美好未來。

家務勞動一般是指家庭日常生活中帶有事務性的勞動,是家庭每個成員都應盡力分擔的義務,對學生來説,分擔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也屬自我服務勞動,我們要求低年級學生“學會鋪牀、疊被、刷洗碗筷、茶杯等,能幫助家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中年級學生要“瞭解廚房的衞生常識,學會洗刷餐具、茶具,會擇菜、洗菜、淘米等。在家長指導下,學會安全使用爐具,能燒開水和給飯菜加熱”。對高年級的學生的要求是“能有條理地放置、擺設室內小件物品,會曬被褥和疊放衣服,能冼外衣、毛衣等衣物”。通過以上這些自我服務勞動和家務勞動,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和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學生認真負責、勤於自理、樂於奉獻、尊重人、體貼人等優良品質。

要培養小學生良好勞動習慣,首先要結合教學開展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或主題班會,提高學生從事自我服務勞動和家務勞動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如開展“誰有一雙巧手”、“勞動光榮的小紅花”、“愛勞動的好孩子”等主題活動;舉行疊衣服、釘鈕釦等比賽,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其次要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並爭取家長的配合。為家長專門召開“讓孩子學會自己照料自己”、“學做家務”等專題講座,提高家長的認識,並同家長一道提出培養計劃及步驟;設立“家務勞動記錄卡”,由家長記錄學生的勞動表現,定期交班主任或學習小組;學期末進行考核和評定。

當然,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並不只是教師一個人的事,社會、學校、家庭也是兒童生存、學習、成長的環境。他們都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三者之間如果有不同的價值取向,行為標準,教育目的都會影響學生的思想,從而影響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緊密配合。要注意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的一致性。只有這樣,才可能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增加學識,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成為素質全面發展的人。

當然,讓孩子學幹家務首先要注意方法:

1、分配給孩子(尤其是年齡尚幼的兒童)的家務活不要太難做,因為太難了孩子往往做不好,這又會反過來挫傷他們的積極性,減弱他們做家務的興趣。

2、孩子幹家務一般不會像大人那麼有耐心。為避免枯燥乏味,分配給他們的家務活最好經常有所變化(如昨天買醬油,今天掃地,明天整理舊報紙等),也不要讓他們一連數小時“連續作戰”。此外,邊做家務邊給孩子講解有關知識也是增強孩子求知慾、減少乏味感的好辦法,如剝豆時可講講大豆的營養,洗手帕時可談談肥皂的種類。

3、有的孩子喜歡單獨幹家務,更多的則喜歡與父母一起幹――這是性格所致,家長要尊重孩子們的選擇。對喜歡“單幹”的孩子,家長必須事先做好指導和示範。同時,應讓孩子有選擇做哪種家務活和何時做的權利――這種對孩子的尊重可有效減少他們把幹家務當做負擔的感覺。

4、如果孩子對做家務有反感,家長千萬不要強迫命令。最好的辦法是對孩子曉之以理,讓他們明白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員,因而也有義務分擔家務。當這些“懶孩子”在幹家務的態度或質量上有所進步時,家長應及時表揚。

5、孩子幹完家務後不要賞以金錢――這隻能使孩子失去“主人翁”態度;也不要拿幹家務作為懲罰手段――因為這易導致孩子們對家務勞動的消極情緒;更不要故意把種種家務活分成貴賤兩種,專門要孩子去幹那些所謂“賤活”(如倒垃圾,洗廁所等)。

6、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分配的家務活也應“循序漸進”。如果孩子沒幹好,家長不要自己重新替他做一遍――這種“包辦代替”雖然省事,卻容易滋長孩子的依賴心。

作為家長,當孩子做好一件事後,要給予他一個微笑、一個擁抱,或者説一聲“謝謝”。家長要用自己的行動讓孩子產生勞動以後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總之,讓孩子勞動是必要的,但過多的勞動、家務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所以爸爸媽媽在培養孩子勞動觀念的時候也要把握“度”的問題,只要養成了良好的勞動觀念,並不是説非要做到什麼樣的“量”才算成功。

在培養孩子勞動技能方面,家長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幫助孩子確立明確的勞動目標。勞動不單純是為減少父母負擔和學會幹活,而是通過勞動,使得孩子參與家庭建設的機會,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獨立性、自信心和動手能力。在勞動中孩子還可以學會與人交往。

其次,激發孩子勞動的慾望。設法使孩子從勞動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得到肯定。不要讓孩子做力不從心的事,不好做的事,家長可以示範,不要對孩子勞動中的事物責備過多,同時克服物質刺激的負面影響。

再次,要指導孩子的勞動技能。由於孩子在體力和技巧方面和成人有差距,對於一些比較複雜的勞動,家長應進行具體指導,傳授一些“訣竅”,幫助孩子改進勞動技能。

最後,要為孩子參加勞動創造機會。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和身體特徵進行合適的安排,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有些家長不讓孩子去倒垃圾,不許孩子吃完飯後洗碗,是怕孩子打碎碗或把衣服弄濕弄髒,反而給自己添麻煩。所以,關鍵是家長捨得、放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按説勞動應多於發達國家,卻為何如此之少呢?最根本的是一個觀念問題。無數家長反覆叮嚀孩子:只要你把學習搞好了,別的什麼都不用你管。這是一句非常典型的話,其含義是分數決定命運,一切為了考試,什麼道德呀、體育呀都算不了什麼,勞動更是不必提及的事。客觀一些講,家長們講這樣的話也是無奈,是被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教育體制逼出來的。但是,不論有多少理由,我們應首先弄明白孩子是否需要勞動,勞動對於兒童成長有何意義?

從孩子的成長需要講,孩子其實是喜歡參加一點勞動的,更喜歡負一些責任,以確立他們在家庭中的位置,並增長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自然需求,我們應該滿足他們。否則,他們長大之後會發覺,這一生有無法彌補的缺憾。

從教育的角度看,獨生子女的勞動與健康人格密切相關。這次調查我們發現:

第一,獨生子女勞動時間越長,其獨立性越強;

第二,獨生子女從事勞動時間越長,越有利於形成勤勞節儉的品德。

因此,父母們應當從小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並以此作為培養優良人格的一個切入點。譬如,在家務勞動中,為孩子選擇一個適合他的勞動崗位,鄭重其事地交給他,使他具有光榮感和責任感。父母應當經常鼓勵孩子,並給其具體幫助,使他感受到勞動的高尚與勞動內容的豐富多彩。

家長對孩子勞動後的心得體會2

“你不用掃地,你去幹你該乾的事情!”“你要是這次考不好,我就罰你做一禮拜家務!”“我一天到晚幹家務,你就這點分兒你對得起我嗎?”我在準備寫這篇文章之前,腦子裏播放出這樣一組組畫面——我想,是時候給家務勞動平反了。

當你聽到勞動這兩個字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階級鬥爭?勞苦大眾?髒活累活?窮人?或者……高級勞動與低級勞動?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我想,可能這個詞是一個最能夠引起人們浮想聯翩的詞彙,你總會帶有複雜的情感去看待這個詞。你也漸漸發現,除了五一過節的時候我們會用到這個詞,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很少再提及這個曾經處於中國人思想核心的詞彙。勞動是如此的抽象,又是如此的中性,讓我們可以忘記它的存在。在中國人,尤其是很多中國家長的眼中,勞動與大老粗是劃等號的,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卻從沒有人説勞動可以改變命運。有趣的是,成功人士在介紹自己的成功經驗時,也往往會強調知識和理念,卻不願意大談特談他在背後付出的艱辛勞動……知識總是給人以高大上的感覺,勞動卻讓人覺得不足掛齒。

我們為什麼不幸福?這個問題我想了很多年,我在與很多朋友進行深度訪談之後,得出了一個結論——我們不幸福,是因為我們不欣賞自己的勞動。我畢業後到一所公立學校工作,而後由於“世界很大,想出去走走”,便來到一家出版社做少兒出版。到了出版社,很多同事們就對我的選擇表示不解,“學校多好啊?怎麼選擇來這兒了呢?你看,學校有寒暑假,也不用出差!”聽到這些話,我有些發懵,但仍然堅持做了3年,後來由於明確了自己的親子教育工作方向,便辭職再一次來到一所中學任職,到了那裏,新同事又來到我的身邊,對我的選擇表示好奇,“出版社多好啊?聽着就覺得高大上!能認識很多作家吧?來這兒幹什麼啊?”聽了這些話,我恍然大悟,原來人們都不滿意自己現在所從事的工作,都對於自己未曾接觸且不瞭解的工作表示嚮往和欣賞。於是,為了讓大家心態平和,我跟大家分享了各種工作的苦衷,聽完大家忍俊不禁。

我還做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統計,教師的孩子大多有四個毛病:懶惰、邋遢、磨蹭、盲目,這確實與老師的勞動性質有關——大人過多的説教與指揮,小孩過少的自主判斷與挫折體驗。這還不是最震驚的發現,最震驚的發現是教師在談到自己孩子的擇業時,100%不同意自己的孩子繼續做教師,他們是有多麼不認同自己的勞動呢!我在採訪不同行業,包括銀行、媒體記者、公務員、程序員等不同的人員時,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所以,你又會理解一個答案。中國的家長把希望寄託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他們不要在成為想自己一樣的勞動者——雖然,他們也不知道孩子應該成為什麼樣的勞動者。他們只知道努力學習,才能改變命運,考全班第一就比考全班第五更有希望。在他們拼命要求自己孩子的同時,也意味他們不再樹立自己的夢想,他們已經放棄了對於自己的改變。他們把對自己現狀不滿的內心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孩子的成績成為了他們的焦點與賭注。更有荒唐的人,便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之語掛在嘴邊,讓孩子放棄一切興趣愛好,一門心思功課考試。家務勞動成為了耽誤學習成績,浪費時間的事情,正好以此為説法,逼迫孩子刻苦讀書。

分數能不能改變人的命運,我們不做深談,但至少一點,我們從高考趨勢改革能夠看出未來人才需求的端倪——社會需求的是具有綜合素養的人才,這個素養便包括你的勞動意識與勞動能力。從這一點講,家務勞動乃是培養孩子這方面素養的最好的親子互動形式。曾經有一篇文章在朋友圈瘋轉,它以圖畫的形式告訴大家中外家長在孩子1—6歲,每一年的要求有和不同。大概是這樣的,在1歲的時候中國家長要求背數字,外國家長要求1歲的孩子可以撿一些簡單家庭垃圾;在2歲的時候中國家長要求孩子背唐詩,外國家長要求孩子收拾餐具……以此類推,你會發現外國的家長非常看重家務勞動,而中國的家長非常看重“精神勞動”。在我看來,家務勞動至少有以下一些好處:

1、家務勞動增進了親子情感。任何的親子互動都可以增進親子情感,家務勞動也不例外!父母為孩子分配的簡單工作,是對孩子極大的信任!他們非常情願與家長一道完成各種“有趣的”任務。

2、家務勞動產生家庭責任感。怎麼能產生家庭責任感?只有參與家庭生活,成為家庭的共建者,才能有價值感與責任感。責任感不一定體現在做出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只要心中有家庭、能夠從家庭的角度考慮問題,便是具備家庭的責任感。

3、家務勞動激發了合作與團結意識。在家庭勞動面前,人人平等。孩子與家長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便是讓這個家庭變得乾淨、有序、美麗。這個目標考一個人是完成不了的,需要每一個家庭成員共同配合完成,這也就訓練了孩子的團隊協作能力。

4、家務勞動培養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家務勞動告訴了孩子,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什麼事情可以堅持去做。“好的行為多了,壞的毛病便減少了”,心理諮詢也常常用這樣的思路與方法來處理孩子的一些問題行為。

5、家務勞動推動了孩子的社會化。家庭式孩子的社會化場所,通過什麼讓孩子接受社會規範與文化呢?粗暴的説教,不利於孩子接受社會文化;共同的社會勞動卻讓孩子很容易明白社會規範與人之常情。參與家務勞動,必將影響孩子的一生——“愛勞動的人總是最招人喜歡!”

我的女兒不到一歲時,便喜歡坐在學步車裏拿着掃帚“掃着玩”;二歲的時候她便與媽媽一起在廁所“洗衣服”,三歲的她已經成為了真正的勞動者,她願意和外婆一起擇豆角、自己收拾碗筷、扔垃圾……她並沒有覺得勞動是一件麻煩的事情,反而她樂在其中!倒是有的時候,我會自私地想,她如此“賢惠”,將來會不會太累?

家長對孩子勞動後的心得體會3

一、培養幼兒家務勞動的意識

家務勞動是維持家庭正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父母應有意識地讓孩子感受到他也是家庭中的一分子,有責任和義務為這個家做些什麼。要讓孩子明白,參加掃地、洗菜、擦桌子等家務勞動是他的義務,而不是幫別人幹活,這樣孩子在幹家務時,就會心甘情願去做,而不是討價還價地講條件了。最好不要以賄賂的手段利誘孩子做家務勞動,否則,沒有“實惠”作強化物時,孩子就不願幹家務活。許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總是不捨得讓他一起參與家務,等到覺得孩子大了可以幫忙了才開始指揮,吆喝孩子做這做那,結果發現孩子根本就不情願。如果從孩子的幼兒期開始,就讓其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愉快地參加,而且沒有辛苦的感覺,更不會認為是額外負擔。

二、培養幼兒家務勞動的興趣

首先,成人要成為孩子熱愛家務勞動的榜樣。平時父母在做家務時不要因為做家務太累或討厭做家務而在孩子面前發牢騷,以免給孩子造成做家務活很煩人的印象。父母做家務時可以放點音樂、哼哼歌,以營造良好氛圍。

其次,讓孩子模仿成人做家務。孩子在幼兒期是充滿好奇和喜好模仿的,他們在看到家長整理房間、洗衣服、洗菜時,會有一種新奇感,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非常樂意模仿家長做這些家務活。這時,我們一定要抓住時機,引導孩子做一些十分簡單的事情,如:洗衣服時,可以引導孩子洗小手絹、襪子等小件物品;打掃房間時給孩子也準備一塊抹布等。

最後,要讓孩子體會到勞動的快樂。開始的時候可以安排一些能和孩子一起做的家務。當孩子做完一件事情後,家長一定要給予肯定,或者在眾人面前表揚孩子,這樣孩子便會更加願意參加勞動。

三、培養幼兒家務勞動的習慣

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應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幼兒進行經常的家務勞動。

首先,應正確看待孩子的年齡特徵及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家長應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提出相應的要求。如:三四歲的孩子可以讓他們學習飯前擺放餐具、洗手絹、整理圖書玩具等;五六歲的孩子可以讓他們學習疊被褥、洗碗、收拾飯桌、掃地等。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儘早學會去做家務勞動,並能做好,這是人之常情,但家長也應看到孩子的實際能力。除了必要的幫助外,不宜要求過高、過嚴,應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讓孩子一點一點進步。

其次,在習慣的養成中一定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孩子剛開始做家務,往往做得很慢,有時甚至“闖禍”,家長不要因此就不讓孩子動手,而要給孩子示範正確的動作,耐心教他們怎樣做,鼓勵孩子堅持勞動。有些家長有時心血來潮,讓孩子做家務,看到孩子做得不合心意,便大聲呵斥孩子:“看你乾的啥?越幫越忙!”這樣做的後果只會打擊孩子做家務的積極性,讓他們形成“你做得好,你做吧”的消極心態。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長期堅持,所以合理的要求一經提出,就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第三,用記錄表的方式,評價孩子在家的勞動情況。

家長可以設計“小能手勞動情況記錄表”,記錄幼兒在家獨立生活及勞動的情況。如:完全獨立完成的項目打“√”,有時獨立完成的打“△”,常需成人幫助完成的打“×”。五六歲的孩子可以設計洗碗、收拾飯桌、掃地、整理書桌書櫥、整理牀鋪等欄目,請孩子自己把每天做的情況用符號標出來。為了調動勞動的積極性,開始可以用“貼畫”記錄,後來慢慢用打“√”代替。

家長對孩子勞動後的心得體會4

中華延綿五千年,有許多是教我們要勞動:勞動創造了一切。勤勞的人再窮,也會有富裕的一天。懶惰的人再富,也會有貧窮的一天。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字樣,應該永遠牢記我們心中。勞動是體現一個人有修養有道德有文化,有內涵的最明顯的標誌。是呀,老舍先生也曾經説過: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句話真是耐人尋味,,即諷刺了不會勞動的人,又體現了勞動的可貴。有一位商人曾説過:辛勤的勞動是發家最關鍵的本錢。

勞動是什麼?很多人並不能真正瞭解,他們都認為勞動是苦的,是累的。其實這只是“勞動”一詞的障眼法,勞動是甜的是快樂的,只有親身才能體會。

每一次我幫媽媽打掃衞生,擦玻璃,掃地,都把我和媽媽累得滿頭大汗。可是,我和媽媽的臉上卻掛着燦爛的笑容。這是因為我和媽媽都體會到了勞動的樂趣。

勞動的樂趣無窮無盡,比如説你可以體會到用自己的雙手勞動而創造出一個個成功,這種樂趣,這種喜悦,就像在蓬勃生機的春天辛勤的勞動,在滿地金黃的秋天得收穫那樣無法語言來形容的感覺。

勞動像一塊甜甜的豆沙糕,讓你體會到樂趣。勞動像一個苦果,讓你感受到疲勞。有喜有憂,有苦有甜,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

家長對孩子勞動後的心得體會5

失敗當然沒有關係

想要將勞動的價值傳遞給孩子,必須從孩子很小開始,讓他/她自己去體驗生活,面對現實,獲得經驗。當然父母的解釋、支持和陪伴是必不可少的。這包括:不知道和失敗都沒關係。告訴孩子,即使是最博學或最成功的人,小時候都和你一樣不知道或不會做很多事情,他們的知識和技能都是逐漸學會的。如果全力以赴地做某件事情,遲早是會成功的。獲得成功是非常快樂的。你會感到自豪,並得到別人的讚許。成功後喜悦能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孩子只有在懂得以上事實後,才不會在失敗的體驗中感到無能或低人一等,在不會在孩子的埋下心理疾病的隱患,由此變得勇敢、勤奮,並一直保持下去。因為,按照這種方式培養長大的孩子,“勞動的價值”是與“慾望”和“快樂”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這是比説教、打擊、約束更可靠、同時更有利於孩子自我綻放的支撐點。

允許孩子思考

“勞動”並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意識。它實際上是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意味着人必須有思考、想象、渴望和行動的能力和長期堅持的毅力。這些事每個人都具有的嗎?顯然不是。有的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沒有獲得獨立思考和行動的權利。父母替他們思考和作出決定,替他們打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孩子只能被動地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同時,一手包辦的父母又口口聲聲稱他們“懶惰”,絲毫沒有意識到身陷父母製造的桎梏之中,無從獲得努力的意識,體驗奮鬥的快樂,更別説品嚐成功的喜悦了。

不那麼情願的規則

那麼如何面對那些人們一點也不想做,卻不得不做的`事情呢?因此,我們必須有第三個支柱,即“規則”,它代表着每個人在社會中都必須遵守的義務。孩子應該懂得:不論是誰,都不能為所欲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義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義務。每個人的成就大小都是和他/她付出的代價成正比的。很多時候,人們為了以後獲得更多的快樂,必須犧牲掉一些眼前的小快樂。想要把不情願也要做的規則傳遞給孩子,需要父母長期不懈充當督導者的角色。直到有一天,孩子獲得的經驗使他/她能理解規則和限制存在的.必要性。

心理解讀:這三點對於將“勞動價值觀”傳遞給孩子是至關重要的,一旦形成了“勞動價值觀”,孩子將不會把工作和努力視為一種必須忍受的束縛,而是一種把握自己生活、不斷更新的可能性。

孩子必須學會的為人處事

故意讓孩子單獨出面

凡是讓孩子單獨上陣的機會都可鍛鍊孩子的膽量,使他們敢於在任何時候表現自己的才華,與別人相處不羞澀。比如到小朋友或鄰居家去串門,到親戚家去做客,讓孩子獨自去,這都是鍛鍊孩子交際能力的機會。孩子出遠門不讓大人陪送,安排孩子去送封信、打個電話,讓孩子獨自在家迎接並招待客人。特別讓孩子代替父母去串門拜訪,看望一個病人,去給某個長輩過生日,故意讓孩子代表家長去送一份禮物,去給家長開點藥,去為家庭購買物品等等。串門做客,需要寒暄和問候,也需要交談和有關禮物的收送。與家長一道去,孩子是附屬,充當“配角”的角色,不用應付,也沒有壓力,因為此刻交際的主角是家長。如果讓孩子自己去,孩子成了主角,與對方的一切接觸都得由自己來應酬,促使其考慮如何交際;如果家裏來了客人,有時不妨讓孩子去接待,特別是與孩子年齡相仿的客人或朋友,作為家長千萬不要包辦代替。總之,讓孩子見見世面,讓他們既可嚐到經過自己努力後的甘甜,也讓他們遭受點挫折之苦,提高孩子的心理調節能力。

鼓勵孩子多交朋友

可以帶領孩子或單獨安排孩子去親戚、朋友或鄰居家串門、做客。使孩子儘量多結識一些朋友,包括異性小朋友與成人及老人等忘年朋友。讓孩子在廣泛交往與結交眾多形形色色的朋友中學到更多知識,增加主動結交的膽量,使孩子的性格變得更為開朗、活潑、大方、合羣,並逐步養成文明禮貌、謙虛與尊重朋友的良好品德。

促使孩子多參加活動。可以帶領孩子或單獨安排孩子去旅遊、探險、參加夏令營等,爭取讓孩子多參觀展覽、觀看演出、參加遊戲競答、競猜、演講或上台表演節目等活動,從中讓孩子接觸到儘可能多的陌生人,在觀察世界時鍛鍊交際能力,開闊眼界,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

培養孩子的説話能力

口語是社會生活的入場券,交際能力的核心是説話能力,因為交際的最直接形式是説,不會説,或者説不好,怎麼與人交際?會説,説得巧,答得妙,其交際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大。家長可經常出一些模稜兩可的辯論題與孩子進行辯論;也可以故意提出一些不正確或片面的觀點,讓孩子據理反駁;對孩子平時話語中的差錯,家長得做必要的糾正,及時幫助孩子提高認識。平時,如果有可能的話,應鼓勵孩子參加演講比賽,鼓勵孩子上課或開會時積極發言。

多給孩子鍛鍊機會

旅遊是一種開放性的活動,交際也是開放性的,兩者是相通的。利用節假日與孩子一起走出家門,到大自然中去,到感覺一新的地方去,讓孩子感受新的環境。在旅遊中,假如家長有意識地帶孩子去買車票、聯繫住宿、購買遊園門票,那麼,孩子就可以直接接觸到一些新的對象,瞭解新的交際內容。通過與陌生人打交道,這樣可以增強孩子的交往能力,提高孩子在新環境的應變心理素質。旅遊結束了,孩子的見識廣了,與人的談資多了,還能給以後的交際增加不少的話題。

如今的家長的庭教育可謂是費盡心思,他們知道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髮展對於家庭的重要。只是當下教育理念和方向的缺失,孩子一路學習成長中過多的還是沉迷在應試教育中——讀死書死讀書,似乎只要成績好日後就有出路,而對於孩子成長中所需要培養具備的各種能力卻視而不見,關心關注少之甚少。如今大多是獨生子女,外加課業負擔過重,孩子間難有空閒時間在一起交流玩耍,很多孩子不懂得相處交朋友,交際能力很是缺乏。在這個高速發展開放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對於每個人日後的發展關係極大,所以在培養好孩子提升他們各種能力中,交際能力的培養是不可小視。相信這篇文章會使家長們有所受益,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培養樹立起孩子的交際能力。

每個家庭裏的都需要寬容

有一個14歲的男孩,在放學的路上,看到書亭裏有一本喜歡了很久的書,可是自己身上沒有帶那麼多的錢,於是就大着膽子把書藏進了懷裏,誰知被剛轉身的老闆發現了。

這個男孩被瘋狂的老闆拽進了派出所,幾名警察輪流審問他。男孩嚇得眼淚鼻涕一起流了下來。民警打電話通知了孩子的父親。很快,他的父親就趕到了。男孩低着頭,默默等待父親的責罵。 “我想,這一定是個誤會。”父親淡淡地開口了,“因為我非常瞭解我的兒子,他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他一定十分喜歡這本書,同時又沒帶足錢,才這樣的。你們看這樣行不行,我出三倍的錢買下這本書,這事就算結束了。” 然後,父親掏出了錢包。男孩驚呆了。他看着父親,父親也看着他,眼裏沒有責備,有的只是愛憐。

出了派出所,父親停下了腳步。他捧起孩子那張滿含羞愧與感動的臉,一字一句地説:“兒子,人這一輩子或多或少都會犯錯誤。聽着,忘記它!不要讓它在你心裏留下陰影,好好學習和生活,只要以後不再犯這樣的錯誤,你依然是一個讓父母驕傲的孩子!”説完,他鄭重地將這本書放到孩子手中。這種慈愛的溝通技巧下男孩控制不住地放聲大哭,父親慈愛地將他摟進了懷裏。

寬容是一種美德,是一種修養。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懂得寬容有缺點的孩子,善用寬容教育孩子,多關心青少年心理,這更顯出家長的一種智慧。孔子的學生子貢曾問孔子:“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作為終身奉行的原則呢?”孔子説:“那大概就是‘恕’吧。”所謂“恕”,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寬容。人生在世,處世要寬容,做人更要寬容。除了寬容,家長還要具備以下幾點修養:擁有感恩的心,具備人格魅力,注重為人處事,有社會責任感。

親子教育:孩子愛哭怎麼辦?

怎樣培養孩子面對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家長來説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這是一種思維,從小就需要培養好。

問題:

我的女兒五歲,從小就愛哭,遇到困難不懂求助,只會哭和發脾氣,曾和幼兒園老師溝通告訴孩子哭不能解決問題,但沒有起到明顯效果,孩子膽子小,不敢表達自己,是不是孩子也缺乏自信,我該如何引導?請專家指導,謝謝!

回覆:

家長你好,孩子遇事愛哭,不會自己解決問題,這與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有關,而如果自主能力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又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自信心,沒有自信的孩子遇到問題,自然會容易陷入無助。所以這兩方面是息息相關的,也是孩子身上常見的問題,但如果養育環境與方法有所改善,相信孩子在這兩個方面也都會漸入佳境。

首先我想問問,在孩子遇到挫折哭和發脾氣時,家長是怎樣迴應的?老師説“哭不能解決問題”之後有沒有告訴孩子怎樣才能解決問題?

年幼的孩子能力尚弱,很容易遇到挫折,會因為積木倒了,拼圖亂了,衣服釦子扣不上就陷入天塌了一般的痛苦中,這種因為失敗帶來的痛苦一點不比成人輕。這時孩子害怕再失敗,很容易選擇放棄。家長如果因為不忍孩子傷心,哄她,轉移她的注意力或者幫忙代勞,那麼孩子在迴避了痛苦的同時也失去了學習如何面對挫折,迎難而上,轉敗為勝的寶貴機會。

如果我們在孩子遇到困難哭泣時,不急於插手,只是迴應她的情緒“你做的很努力,沒成功一定很難過吧”允許她用哭泣來宣泄痛苦,默默陪伴,讓她與自己的情緒呆一會,這同時也鍛鍊了她對負面情緒的耐受力(如果持續過久,可以以擁抱或做些孩子感興趣的事來安撫)等孩子平靜以後,鼓勵她再做嘗試。一旦成功,她就有了在失敗後通過自己努力獲得成功的經驗,她對失敗的應對就會越來越自信,面對失敗願意再嘗試的次數也會越來越多。

另外,當孩子自己在努力嘗試做一件事時,如果沒有主動要求幫忙,家長應給予耐心等待,不要急於替她解決問題,即使是她能力做不到的,也可以先幫助她完成一半,讓她自己再做一半。成功之後,家長要積極肯定孩子的進步,欣賞她的努力。

針對孩子不自信的程度,除了在平時生活中孩子自己的事要求她自己完成之外,還可以創造一些讓她成功的機會,比如上街買東西,請別人幫忙,問人借東西之類的人際互動情景,家長可以事先在家幫助孩子演練這些情景,鼓勵她勇敢去嘗試,一旦有進步,要積極鼓勵肯定,也可以適當的給予獎勵。平時還可以多突出孩子的優點,減少責備,讓孩子多接觸自己擅長的事。

以上這些引導方法都需要家長擁有足夠的耐心,克服代勞的衝動,能夠心平氣和的等待以及對孩子始終保有信心,做起來困難與否,也與家長的人格特質有關,你可以觀察一下自己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內心是什麼感受,如果更多是急迫和焦慮,那麼再追溯一下這些感受是從哪裏來的?為什麼孩子的種種會引起你這樣強烈的情緒?跟自己有關嗎?也可以藉助心理諮詢師的幫助做更深入的自我探索。

其實,孩子是大人最真實的一面鏡子,做個輕鬆愉快的家長,一個樂觀積極的榜樣,是我們能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

如何讓孩子覺得懲罰其實是為他好?

別打着愛的名義,逞大人一時私慾

這其中的區別看似微妙,其實非常重要。大家現在都知道推行不打不罵的“愛的教育”,但更重要的是,父母必須要讓孩子感受到管教的背後是“愛”,而非冷漠、孤立、報復,或是以‘愛’為由,但出發點實為逞大人一己之私慾的“假愛”。

小孩是弱勢的。大人有時候單方面發泄一時的情緒,或是以管教為表、實質是拿孩子來出氣,甚或大人自己心態不平衡而用言語或體罰折磨孩子……這些都是沒有愛的管教,很容易就讓孩子感到委屈、不平、不滿、憤怒。忍氣吞聲長大的孩子,親子關係嚴重受傷,在這樣的狀況下,逆子弒親也就不足為奇。

可是,在處罰孩子時,要怎麼樣讓孩子知道,你是愛他、為他好?這一點其實並不容易。尤其,孩子在被責罵時,往往會誤以為你的愛有條件:要乖乖聽話、考一百分、按照媽媽的要求去做、好好練琴、寫功課……媽媽才會愛我,否則就會不愛我、罵我。在這個狀態下,孩子並不能體會你的責罵,其實是一種愛。

讓孩子意識到“爸媽為我好”是個技術活

上上星期日,我去台中演講,孩子們的爸爸週末帶他們去新竹露營。演講結束,我匆匆趕到新竹跟他們會合。我很開心見到兩天不見的孩子們,於是在車上興致勃勃地轉頭問坐在後座的女兒:“好玩嗎?你們這次有去玩滑水道嗎?”但是女兒卻低頭看着她的腳,完全沒有理我。她不動如山,眼也不抬、嘴也不張。

後座一片靜默。我連續問了三次,都得到一樣的結果。空氣似乎凝結,連坐在旁邊的朋友小孩,都尷尬地盯着我和女兒,一副準備“看你們什麼時候會吵起來”的表情。所有人都不明白,女兒為什麼故意不回答我善意的詢問?然而,她仍然低頭看着她的腳、不理不睬。

我被澆了一頭冷水,心裏當然十分不悦,於是我回頭坐好,無奈地聳聳肩説:“好吧!既然你不想理會我的關心跟問候,那就算了。媽媽不會再問了。不過我要告訴你,裝作沒聽到這種行為,十分不禮貌,讓人感覺很不舒服。”

女兒聽到我語氣不悦,才不情願地抬起頭來:“我剛剛在看我腳上的傷口,沒聽到你説話嘛!”

我本來已經不太高興,一聽這句話更是火冒三丈!這明明是一個爛藉口,因為剛剛車上再安靜不過,依照我三次説話的音量,除非是個聾子,否則絕對不可能“沒聽見”。

於是,我勉強壓抑心頭怒氣:“好吧!算你沒聽見好了。但是等一下你如果跟我講話我沒回答,也是因為我‘不小心沒聽見’哦!”

女兒聽出我話中有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意味明顯,知道我接下來可能會整個晚上都不理她,於是當場大哭起來:“好啦!對不起啦!下次你跟我講話時,我不會不理你了!”

被教訓後,女兒“強行索吻”求證我還愛她

我正準備要曉以大義時,剛好車子已到目的地,於是我便先下車。女兒立刻靠過來,伸手握住我:“媽媽!牽我!”

其實我心裏還是有點不高興,不過我一向秉持的處罰原則就是,孩子已主動道歉認錯,我便要立刻“既往不咎”,不要讓自己的情緒破壞接下來的氣氛。於是,我牽着她往餐廳走去。不料,就在這時,女兒竟又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拉住我,一邊哭一邊説:“你‘牽’我!我要你‘牽’我!”

我覺得莫名其妙,一邊走一邊回答:“有啊!我已經‘牽’你了啊!”

沒想到,女兒仍邊哭邊跺腳、停在路邊口齒不清地喊:“不是,我要你‘牽’我!”

我簡直是一頭霧水。這時,旁邊的朋友小孩見狀便幫忙解釋:“安安阿姨,桐桐是要你‘親’她、不是‘牽’她啦!」

我低頭一看,果然看到女兒一臉的眼淚鼻涕,卻眼神堅定地把頭仰得高高的,等着要我“親”她。我被突如其來的“索吻“給弄傻了!看她那委屈、倔強又一臉堅持我親她的表情,實在很好笑。於是,我雖然心裏仍然有點生氣,但還是順從她意的彎下腰、在她那濕漉漉的圓臉上用力親了一下。

關注孩子受罰後的“幼稚反擊”

事後,女兒滿臉眼淚、卻仍然‘倔強索吻’的這件事,一直停留在我腦裏。

直到那天錄完節目,我才恍然大悟,女兒當時的索吻,便是一個典型的“被責罵時,依然要確定媽媽還是愛我”的證明。她想要知道,我在盛怒之下,是否依然愛她?因此,她用“媽媽願不願意親我”這個辦法驗證。

在她小小的心裏,一定是這樣想的:如果媽媽親了我,那麼表示媽媽雖然生氣,但仍然愛我。若是媽媽不肯親我,那麼她一定是因為我做了不好的事,所以不愛我了!想當然爾,這樣的拒絕對孩子來説,是很大的打擊:她小小的腦袋可能會因此而覺得,媽媽的愛,是有條件的!

女兒性子憨直,是個有話直説的小孩,雖然她已經九歲,仍然會用這樣有點“幼稚”的方式驗證媽媽的愛。有些孩子不若她直接、憨厚,可能會用其他較為轉折的方式去驗證。這時,媽媽的態度就很重要了!你是否接收到孩子想要確認你的愛的訊息、然後做出愛的保證?讓你的責罰後面,充滿着他感覺得到的愛?

給孩子一條清晰的界線

回想我的童年,在接受父母嚴厲管教的同時,我也接受到他們付出的愛。媽媽雖然兇,但是很喜歡跟我聊天、開玩笑,爸爸雖然對我的功課要求嚴厲,但他經常帶我出遊、每天睡前讀故事給我聽。在受到嚴厲要求的同時,我仍然擁有雙親很多的愛。因此,我知道,父母是愛我的。

還記得一次我做作業不認真,爸爸氣得拿小竹條鞭了下地板,不小心甩到了我的耳後,當時還出了血呢。結果當天夜裏,爸爸一連起來好幾次,看看我睡覺時有沒有壓到耳朵的傷口。雖然我裝睡不理他,但是我心中卻已經接收爸爸的歉意。

我想,讓孩子感受到“愛”,這的確是管教上很重要的一點。孩子不能夠只有嚴厲的管教,而沒有温暖的懷抱。孩子需要雙親清楚豎立的界線,也需要雙親柔軟貼心的體諒。愛與管教,必須是並行的。這樣的孩子,才能體會什麼是“愛的管教”呀!

親子教育:孩子為什麼總要別人幫忙

在育兒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令我們頭疼的問題。在這些問題的背後,我們首先要看的是否是我們的教育出現了問題,是否是我們自己給孩子樹立了一個不好的榜樣。

Q:“老師你好,我家寶寶做什麼都要其他人幫忙,不給幫忙就説不會。做什麼事都不讓説,一説就撒潑,該如何是好?”

A:一般來説,總是要別人幫忙,不幫就説不會的原因一般會有以下幾個:

1、包辦過多,剝奪了孩子自我成長能力的鍛鍊,所以,孩子遇到困難時沒有辦法自己解決,就需要尋求幫助。

2、大人要求比較多,或者大人比較急躁,老是説:“寶寶,不對,不是那樣做的,是這樣的,你看媽媽來做”或者老是催促:“寶寶,快點,你怎麼這麼笨啊,這個都不會”........打消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索性就不做了,不敢做了,怕做錯了,還是大人幫忙做比較保險。不用被批評。

如果以上2種都不是,那麼説明孩子只是階段性的需要,孩子可能上了中班,遇到一些新的困難和挑戰,心理上覺得不是很安全,需要請大人幫助的方式來尋求支持,如果是這樣的話,儘量滿足孩子,孩子需要什麼幫助就給他什麼幫助,即使是上廁所陪,也儘量滿足他,因為孩子在用行動告訴家長,我需要被關注,我需要大人的支持,他用行動的支持來表達大人對自己心理的支持!

這種階段性的情況也不會一直都有,滿足幾個月後,孩子心理得到支持和安全的力量,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如果是第1、2種情況,家長需要做的就是不包辦,多鼓勵,少催促,少在孩子面前逞能,多在孩子面前示弱。

家長對孩子勞動後的心得體會6

一、培養孩子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

小孩子漸漸地成長,他們開始對家的主人感和責任感都是模糊不清的,要從無意思的狀態上升到有意識的狀態,這就是當下父母親要做的事情。家長們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讓孩子多家參與家務勞動,多讓孩子發表自己的個人意見。家長也應該合理地採用他們所提出的意見。當孩子覺得自己的想法收到大家重視的時候,就會對主人和責任感也開始產生了新的認識,從而認為自己應該為家裏最一些事情。

二、公開家務的安排。

每個家庭的家務活可以有序的安排,讓孩子知道每天要做些什麼,當然在安排之前可以和孩子進行商量,在落實到細節上,讓孩子知道做家務的分配是母親做的比較多,讓小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會主動替母親做更多的家務,另一方面也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艱辛與付出。

三、對孩子的勞動給予積極反饋。

大多數的小孩都是需要表現的,當家長吩咐小孩子做的事情,在第一時間完成之後,父母也應該給予積極的獎勵與表演,這樣一來能夠讓小孩認為自己的勞動有了更多的收穫,心裏邊存在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以為也會更加積極地做家務。

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勞動精神?以上的所有介紹,都是從家務活為出發點,專家説無論父母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方法,都應將自己的要求轉化為孩子的自覺行動,只有小孩子,有了自覺做家務的動力,才會懂得享受勞動的樂趣,對勞動產生樂趣,便不再認為所做的勞動是一件辛苦的事。小孩子培養了良好的習慣,長大之後也會自動維持積極向上的精神,而不是為了其他某個目的才去做的。

四、有關批評孩子的技巧

1、有的家長[微博]批評孩子時嘮嘮叼叼説個不停,卻説不到要點上,盡説一些廢話和孩子反感的話,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於是索性左耳進右耳出。所以批評的話不在多,要言簡意賅,恰到好處。

2、不要給孩子下結論,貼標籤。如不要因孩子做錯了一件事,就給孩子下結論説孩子笨。因為孩子愛睡懶覺就説孩子懶。

3、不要當眾批評孩子。不要在公共場合和孩子的朋友面前批評孩子,要給孩子留面子。批評最好在只有兩個人的時候進行。

4、父母對待孩子犯錯誤的態度要一致,如果父母的看法都不能統一,孩子就更不能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5、不要翻舊帳,不要因為孩子這次的錯誤而把孩子過去的所有錯事重新數落一遍,這樣會讓孩子反感,覺得自己只要犯了錯誤,就永遠無法擺脱,既然擺不脱,改又有何用。

家長對孩子勞動後的心得體會7

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而如今的幼兒缺乏勞動意識.是何原因?主要還是家長造成的.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爸爸媽媽慣,爺爺奶奶疼.孩子一切都有家長包辦,生怕有什麼閃失.漸漸的家長卻發現,孩子越來越不懂事,不會關心別人,越來越懶散.自理能力差。

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勞動習慣。那麼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勞動和生活自理能力呢?家長要多給孩子提供鍛鍊的機會,儘量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時要培養孩子參與家務勞動的意識。家長在培養孩子勞動習慣和興趣時要注意方法方式。

一.以遊戲或兒歌形式引發孩子做家務的興趣。

比如説,孩子洗手帕,可以邊洗邊和孩子一起念兒歌:“洗衣粉,泡泡多,我洗手絹唱着歌。唱着歌,慢慢搓,搓開一盆花朵朵。爸爸笑,奶奶樂,大家齊聲稱讚我。”這樣孩子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完成了洗手帕這個勞動。同時我們也可以把勞動過程變為遊戲的形式,這樣幼兒不會將家務當做一種負擔,而產生厭煩情緒。

二.在培養孩子勞動和生活自理能力的過程中,家長要多鼓勵和表揚孩子。

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要表揚孩子願意做事情,並進行正面提醒,比如説:“你真能幹,如果這個地方再這樣做就更好了。”我們還可以獎勵孩子,告訴孩子做一件家務事可以得一個小紅花,若干個小紅花可以換一個孩子想要的東西,讓幼兒勞動由被動變為主動。

三.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家長要注意培養幼兒持之以恆的毅力。

對於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必須讓他自己來完成,家長不要包辦代替。家長可以在家制訂一份值日表,把每人每天該做的家務事畫出來,讓孩子知道什麼是他應該做的。1歲半的幼兒可以為自己拿尿布,從地上撿起小東西。2歲的孩子可以自己收拾玩具。3歲的孩子可以擦掉傢俱上的灰塵,起牀時疊好小被子。4歲幼兒可以收拾圖書。5歲幼兒能整理牀鋪。6歲幼兒可以清掃房間,摺疊一般衣服等。

家長在培養孩子的勞動興趣和習慣時,要注意有耐心,切不可操之過急,以免孩子對勞動產生厭惡反感。勞動能使幼兒的自理能力提高,能培養幼兒合作交往能力,鍛鍊幼兒手腦並用,勞動更是幼兒全面發展的一個體現。家長要讓幼兒在勞動中學習,在勞動中成長!

家長對孩子勞動後的心得體會8

“五四”期間,公司青年團員們主動參加公司組織團員入社區義務勞動的活動。為期兩天,地點是我公司用熱用户:紫欣園與國華經典小區。當然這也是我入公司以來第一次參加的入社區內義務勞動。

公司團員都充分發揮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在當天室外温度接近30度的情況下,完成了對紫欣園和國華經典小區內生活垃圾的拾撿,以及發放用熱手冊,對用户進行用熱宣傳和滿意度調查,同時對用户解釋熱計量及外牆保温等公司正在進行的項目。大家帶着團徽,豎起青年團員入社區的旗幟,許多用户走上前來詢問熱費等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供熱問題,團員耐心的為他們一一講解。雖然天氣有些炎熱,但參加活動的熱情不減,有付出就有收穫,這次活動,受到了用户的好評。

處於這個時代的我們,大多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我們的寵愛,使我們對勞動的概念瞭解膚淺。這次的義務勞動,使我體會到了集體的力量、集體的温暖,也讓我親身體會到了勞動的光榮感。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努力做一個愛勞動、願奉獻的人。

家長對孩子勞動後的心得體會9

一、培養幼兒家務勞動的意識

要讓孩子明白,參加掃地、洗菜、擦桌子、分碗、分筷子等家務勞動是他的義務,而不是幫別人幹活,這樣孩子幹家務活時,就會心甘情願,而不討價還價了。最好不要以賄賂的手段利誘孩子,否則,得不到“實惠”孩子就更不願意幹了。

許多父母在孩子小時不捨得讓他參與家務,覺得等孩子大了就會自覺來幫忙,結果發現孩子越大越不懂事,理解不了父母的辛苦。如果讓孩子從幼兒期就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他們會習慣的自然地愉快地參加,而且沒有辛苦的感覺,更不會認為是額外負擔。

二、培養幼兒家務勞動的興趣

首先,成人要成為孩子熱愛家務勞動的榜樣。平時不要當着孩子的面抱怨家務的煩和累。

其次,讓孩子模仿成人做家務。當孩子對家務勞動好奇時,會產生濃厚的興趣,非常樂意模仿家長做些家務活。這時,我們一定要抓住時機,引導孩子學做一些簡單的家務。例如:打掃房間時也給孩子準備一塊抹布等。

最後,讓孩子體會勞動的快樂。當孩子完成一件家務時,家長一定給予肯定,或在眾人面前表揚孩子,孩子會大受鼓舞,更加願意參加勞動。

三、培養幼兒家務勞動的習慣

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應有目的、有計劃的讓孩子進行經常的家務勞動。

首先,應正確看待孩子的年齡特徵及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例如:三四歲的孩子學習飯前擺放餐具、洗手絹、整理圖書玩具等;五六歲的孩子學習疊被褥、洗碗、收拾飯桌、掃地等。

其次,在習慣的養成中一定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孩子剛開始學做家務時會慢一些,有時甚至會“闖禍”,家長不要因此就不讓孩子動手了。而要耐心給孩子做正確示範,鼓勵孩子堅持勞動。

總之,力所能及的勞動是孩子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孩子的一門必修課。關係到孩子一生的自立生活,因此,我們要創設良好的條件,讓孩子從小就自然而然的參與並熱愛勞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indetihui/w42ew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