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比的應用》教學心得

《比的應用》教學心得

本節課公開課教案主要抓住比例解答應用題的特徵進行的。首先進行復習,一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關係,二是根據條件提出問題。在新課的教學中,設問:用比例解首先要找到什麼,(兩種相關聯的量)判斷什麼,(這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正比例相對應兩個數的什麼一定,(商一定)等。然後通過“練”達到鞏固和提高。

《比的應用》教學心得

教學設計設計主要體現在“問”與“練”字上,怎樣問,練什麼,怎麼練,我都做了認真的考慮,深入研究,特別是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把同學放在首位,考慮同學已經會什麼,他們現在最需要什麼。同學通過什麼途徑來解決,是獨立考慮還是合作交流呢。同學在這次教學活動中能得到什麼?不同同學有什麼不同的收穫等等問題。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因此,一節課自始至終讓同學參與體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同學根據教師的巧妙設問,和富有啟發性的引導,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很快同學就掌握了新課的內容。這節課既重視比例解應用題的解題方法的教學,又鼓勵解決問題戰略的多樣化,從中發展同學的個性,課堂結構嚴密,同學練得多,掌握得好。當堂驗收絕大多數同學全部正確,學困生都掌握得不錯。

最後有一個疑問,用比例解答應用題,難度降低,正確率比較高,但是為什麼同學不喜歡用這種方法,還是喜歡用算術方法解答,是因為嫌設未知數麻煩,還是其它原因呢。

------------------

課後反思:

比的應用一課是按比例分配應用題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長期以來,應用題教學在教材和課堂教學等方面,其應用性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使得教學流於簡單的解題訓練,這種現狀必需改變。我在設計此課時,力求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體現應用性。由於按比例分配計算應用較廣,同學有很多應用機會,因此,課前讓每一個同學到生活中調查生活中的比,並且説一説你是怎麼獲得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課,使同學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計算就來源於自身的生活實際。通過從生活實際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計算,並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了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同學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繫,數學來源於生活,並能解決實際問題,充沛體現了應用題教學的應用性。數學教學活動必需建立在同學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向同學提供充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協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同學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

在一個班上完以後,我隨即就在另一個班上課,這次和上一節課基本相同,但有同學們沒有説出象上一個班説出了多種方法,而是直接就説出來按兩個班人數分配,我當時為了讓同學想出更多的方法,沒有和時處置這個同學的想法,而是繼續啟發同學還可以怎麼分,同學們終於還是説出了更多的分配方法,然後我又把那個同學所説的,按人數比例分配的方法拿出來討論,最終完成了教學任務。整個過程並沒有出現較大的問題,但在我心裏,我總覺得我沒有很靈活地處置課堂上所出現的問題,而是一味的追求與提前預設的統一,在我看來,上一節課,同學們都能按我的既定方案完成教學,為什麼這次就不行了呢?所以,硬生生的把同學的想法拉過來,最後又不得不送回去。課後,我就想,其實上課過程中,完全可以先處置同學的這種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先把這節課的核心教學任務完成,然後再來討論除了這種方法以外,還有別的不同的方法嗎?再對同學進行思維多樣化的培養也是可以的。

教師在課堂上,有些時候還是要特別注意靈活地處置課堂生成,而不能一味地追求自身預設的完成和順暢。學無止境呀!

---------------------

今天上午,教學了《比的`應用》一課,這一節課,實際上就是“按比例分配”,教學前我詳細的閲讀了教師用書,其中特別指出教材中沒有給出這個名稱(即沒有把課題定為《按比例分配》)的原因有兩個:第一,由於按比例分配問題有一定的解題方法,引入這個名稱後,教學時會把這一問題歸成一種類型,並很快引入解這類問題的方法,把解決問題變成套用方法。不給出這一名稱,同學通過比的意義完全可以自身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第二,假如引入“按比例分配”的名稱,同學可能會詢問什麼是比例,於是又要引入比例的概念。這樣一來,在同學剛剛接解比的學習,就引入了比、比例、比值等概念,會使同學將大量的精力放在區分這幾個概念上,而忽略對比的意義的理解。基於以上原因,教材沒有把這節課定為按比例分配,而是定位於比的應用。

在教學前,我還參考了其它很多公開課教案,其中有一個設計是這樣的:

甲乙兩個工人做了一些零件,共得報酬120元,你認為應該怎麼分?(同學説自身的看法)然後教師出示:甲完成了5個零件,乙完成了3個零件。然後教學以後的內容,把120元按5:3分配。在最開始的時候,我也是想利用這個例子來引課的,可是後來,我覺得這樣有一定的弊端,這樣很自然地就把同學的注意力引到按比例分配這件事情上來,而且同學現在在外面學習奧數的相當多,而按比例分配大都已經在奧數班學過了,這樣一來,這節課就變成了並沒有多大意義的複習課了。所以,後來我沒有采用這樣的設計,我用了課本上的例子:

師:把一筐桔子給大班和小班兩個班,你覺得應該怎樣分?

生1:平均分,這樣兩個班分得一樣多。

生2:我覺得應該給大班分得多一些,大班同學大,吃得多。

生3:我覺得應該把他們人數比找出來,然後按比例分配。

師:你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生3:這樣無論大班小班每個人都分得的同樣多。

師:好。大家説得都有一定的道理,假如我們要求每個人都分得同樣多,應該怎麼辦?

(出示大班30人,小班20人。同學交流)

生1:把大班和小班同學人數加起來,是50人,所以,把這筐桔子平均分成50份,每人一份,這樣,就能保證每個人都分得同樣多。

師:你們聽明白了嗎?還有什麼問題要問嗎?

生2:那如何給兩個班分呢?

(考慮後答)

生3:大班30分,佔總人數的3/5,所以,應該給大班分得這筐桔子的3/5。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生:也可以看大小班的人數比的30:20=3:2,大班是3份,小班是2份,這樣總共就是5分,那大班人數就佔總人數的3/5,所以,分得的桔子數也應該是這筐桔子的3/5。

師:真好!

我這樣上課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讓同學形成一定的程式,依照一定的“套路”來套用公式解決問題。而是讓同學經歷給大班分3/5的來由,緊緊結合比的意義,使同學理解具體操作過程。

標籤: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indetihui/rpgw0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