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新課程培訓的心得體會範文

新課程培訓的心得體會範文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新課程培訓的心得體會範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新課程培訓的心得體會範文

新課程培訓的心得體會1

在今年的新課程培訓中,我們觀看了兩節全國優秀地理教師的比賽課,兩節課同課異構,均講的是新課程必修二中的一節課,但風格迥異,一節是典型的傳統教法,一節課則充分的關注到了學生的學,滲透了新的教學理念,帶給了大家耳目一新的衝擊。是啊,新課程,如果沒有新的教學理念做支撐,必將落得和上一輪的課程改革一樣,沒有多少變化,國家的課程改革又將流於形式。

聽了張海晨校長的報告,我更加堅定了上面的想法,也堅定了課改的決心。特別是張校長展示的那兩幅關於“學生對所教內容兩週以後記住的平均率”的塔形圖的對比,更留給我深刻的印象。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此時還不積極投身於課改,那怎麼對得起國家、人民對我們的信任呢?

在我們學校的學導螺旋發展大課堂實踐中,我也存在很多的困惑,有的時候在課堂上我也會覺得彷徨,許多的地方在實際的操作中感覺不夠流暢,達不到我們預期的效果,這些都讓我難以平靜安心。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課堂時間不夠用,室展、簇展的關係未能很好協調,存在重複低效的現象,還有就是學生參與展示的積極性不高、或展示權老是集中在少數學生中的問題等。而在張校長的報告中,我受到了許多的啟發。

首先是簇展和室展的關係,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越來越認識到了簇展在一節課成敗中的關鍵性作用,只有簇展進行的充分,才能保證這一節課的學習目標在大多數同學中得到落實,保證新課堂的高效。而在實際的課堂實施中,往往我們的簇展、室展內容一致,導致許多同學對簇展的參與缺乏積極性,在簇展中常常置身事外,只是為了應付老師而站在一起。同時,簇展、室展的重複也是我們課堂時間緊張的主要原因,當然,這其中也暴露了我們教師還不夠相信學生,還不敢放手,總是擔心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夠準確、不夠到位,必須在室展中親自把關才行。聽了張校長的報告,我認為我們必須提高室展的針對性,使簇展、室展更靈活一些。室展我們應該展示的是學生簇展中普遍不能解決的問題,方式上可以是向我們以往的集中展示,也可以像李校長提到的真正放開、實施超市式的方式,即以黑板為載體,打破學簇的單位,學生根據自己的問題自選位置參與展示交流,由每簇確定一位題長來負責重點展示和組織展示。而如果簇展能夠把問題都解決了的話,我們完全可以不進行室展;又或者簇展困難重重,沒有明顯效果話,我們則可以將更多的時間用於室展,在室展的基礎上,再利用簇展的形式進行課堂檢測,深化學生的理解。

第二,是關於學情調查。張校長在報告中提到,每節課的實施中有三次學情調查,我認為這也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必要條件,也是我們今後在課堂實踐中要做到的基本要求。張校長介紹到的三查,一是在獨學階段,對學生自主探究結果的調查瞭解,二是在小展示環節,即我校的簇展環節,對學簇合作探究的結果的調查瞭解,三是在大展示即我校的室展環節之後的課堂檢測中,具體把握每位同學對當堂內容的掌握情況。在我們學校的課改中,也有對學情調查的要求,但是沒有張校長介紹的那樣理性、具體。三次學情調查,時間不同,我認為方式也應該有所不同,我們在具體的實施中一定要靈活、高效。比如第三查,張校長介紹的方法主要是依靠學簇的力量,以學簇為單位對每位同學當堂存在的問題記錄整理,這樣的`方式既節約時間,同時又將教學效果落實到每一位具體的對象,我覺得的就很好,很值得我們借鑑。

第三,是關於學生的預習。我們學校也曾提出獨學、對學、羣學的概念,但並沒有得到具體的落實。我認為在今後的預習課上,我們要逐步引入這樣的方式,可以將預習課進一步進行分割,第一階段由學生獨學,必須保持絕對的安靜,而第二階段則是學簇內的對學、羣學,通過合作,提高預習課的效果。當然,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簇建設座位的編排要合理,以保證各層次的同學在簇內都有比較好的合作伙伴,形成和諧的合作探究的氛圍。

第四,是關於學道的編寫。我們學校的學道編寫雖説領導層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但始終沒有達到其應有的效果,沒有得到師生的一致認同,這已經成為制約我校學導螺旋發展大課堂的一大問題。在我們檢查學生的學道時,經常會發現對於學道中的有些欄目如學習目標,學生並沒有認真閲讀,或者有的欄目學生並不喜歡去做。甚至於我們有的教師不喜歡使用學道,自己就對學道不夠滿意。張校長在報告中提到:“一切問題從學生中來,一切答案從學生中找。”我認為我們在學道的編寫中,也應該引入學生的思想,我們要了解學生喜歡的學道是怎樣的,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引導等。在充分的瞭解學生的需求之後,我們教師再結合我們的思考,融入我們的思想,設計出有效的學道欄目和內容,以起到真正的導學的作用。同時,從教師層面,我們一定要精誠合作,本着認真負責的態度,依據課程標準學情,充分參考不同版本的教材、多種資料等,精心設計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將知識問題化,一方面保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方面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提高高效的行動路線圖。

總之,在張校長的報告中,我深深的認識到,高效的課堂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鑄成的,他們的那些成功的經驗背後也藴含着許多的汗水、許多的辛苦,“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要堅定課改的決心,要不斷的創新方法,積極實踐,認真反思、不斷提高,努力使我們的專業發展與學校的課堂改革相結合,創造出我們無悔的燦爛的教育人生

新課程培訓的心得體會2

為期三天的新課程培訓已經結束,作為一名高中政治教師,感慨很多。通過這次培訓,我更新了思想,明白了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短短的三天時間,收穫很大。我把自己的經歷説説,姑且作為梳理總結吧。

第一、要轉變觀念,更新教育教學理念。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是本次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要求以學生髮展為本,轉變學習方式,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堅持評價方式的改革等等。新課程把教學的實質定義為交往、互動,沒有交往發生的教學不能叫做教學。“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因此,我們廣大教師要徹底轉變教育教學觀念,以人的發展為本,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強化學生實踐,更新教學方法,改變教學評價,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強的創新型人才,樹立起全新的“學生觀”、“教學觀”、“質量觀”、“評價觀”。

第二、要把握新課標,吃透新教材。

課標是授課的靈魂,新教材的着眼點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簡單給予,而是把形成知識的過程的體驗、把獲取知識的能力的培養放到了突出的位置。我們在給予學生知識的時候,並不是像過去那樣把知識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而是要個學生提供案例、問題,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體驗、去選擇、去解決,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判斷是不是、能不能、該不該、值不值,讓學生自己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這是課標體現的思想。

第三、要做到“教無止境,研無止境”。

首先,學習型社會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到“活到老,學到老”。因此對於“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來講,這是尤其要做到的。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藴,才能在教育教學中不斷髮揮自己的光和熱。其次,教師要研究學情。掌握學生目前的知識儲備如何、智力發展到了什麼階段、情感價值觀怎樣、生活環境如何。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再次,教師要研究如何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能越俎代庖。評價一個教師一節課效果如何,不能看教師講得怎樣、板書怎樣,而主要看學生掌握的怎樣。所以,我覺得教師要在誘導學生上下功夫。

第四、要全面提升素質,增強課堂駕馭能力。

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陣地。教師通過這個主陣地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發展基本能力,陶冶情操,促進個性發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從而全面地實現教育教學目的。然而課堂駕馭能力不同的教師教育教學的成效大不一樣。駕馭能力強的教師一進課堂就有大將風度,成竹在胸,充滿信心,面對複雜、多變的課堂,能駕輕就熟、遊刃有餘地指揮調度;能牢牢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而駕馭能力差的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會不同程度地表現出自信心不強、情緒低落、教學環節紊亂、缺乏系統性、應變能力差、不能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等缺點。尤其是在新課改環境下,隨着教學方式的變化,對教師解決突發事件和課堂問題的能力要求增強,可以説,教師課堂駕馭能力的高低是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一個關鍵。作為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知識水平,潛心備課工作,運籌教學方略,講究提問設計,發揮教育機智,推敲教學語言,增強心理素質,才能不斷提高課堂駕馭能力,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培訓只是我們的一個加油站,但給了我們相互學習和結識的平台,相信這只是我們交流的開始,在今後的實際工作中我們一定會相互學習,共同提高,衷心的祝願大家在新課改的舞台上,舞出自己的奇蹟

新課程培訓的心得體會3

從20xx年8月27號開始,我們在南川中學進行了為期兩天的新課程跟進培訓。通過認真聆聽各位專家與實戰經驗豐富的名師的講解和觀看精彩的優質課,我收穫頗豐,感觸也極大。現將培訓心得總結如下:

第一、教師應該不斷潛心鑽研教材。高中的政治教材尤其是高二的《文化生活》,看似內容很雜、很亂,實則暗含着較強的內在邏輯,這就需要我們廣大教師靜心、認真學習和深入研究教材,找出貫穿其中的邏輯聯繫。只有這樣,才能系統把握整本教材,才能在講解時做到遊刃有餘。

第二、教師應該不斷加強自身學習。這一點要求在《文化生活》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文化生活》一書涉及範圍甚廣,包括文化、政治、經濟、歷史、科學、社會等,以至於有人説它:講政治又不是政治;講經濟又不是經濟;講歷史又不是歷史;講科學又不是科學……因此,我們廣大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學習,博覽羣書,博採眾長,嚴謹治學,不斷豐富自身知識和加強文化修養,成為一個通曉各方面的“雜家”,從而當好“教書匠”。

第三、教師應具有創新意識。通過觀看各種教學短片,我發現:不同的老師具有不同的風格。同樣的一課,不同的老師可以通過不同的導入方式來上,結果卻也是一樣地精彩。因此,我們廣大教師應該具有創新意識,不斷挖掘教材和提升自己,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發現切入點,講出課堂亮點,使課堂具有特色和自己的風格。

第四、教師應創設教學情境,豐富課堂教學。在課堂上引入生活實例與時事會給學生設置教學情境,給學生帶來思維活動空間,此時運用好情境來進行教學,能夠為學生創建施展才能的舞台,並使他們在感悟到自身主體地位的過程中不斷增強其學習責任感,這樣就會營造出師生雙向互動的高效課堂氛圍,使教學收到良好效果。作為老師,就是要不斷提高自身創設教學情境和鑑別不同情境的能力,充分利用情境來豐富和昇華課堂教學,從而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

第五,教師應注意對學生認識觀的引導。高中生正處於認識和人格的發展與成型期,因此其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能否引導他們形成健康、科學的認識觀和價值觀,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尤其是政治教師不可推卸的重任。我們要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密切關注學生的認識發展,積極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認識,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爭做社會主義新人。

願我們廣大政治教師都能做一棵樸實的小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歲月的“野火”燒不盡我們奉獻的精神,只有走進那片土地,我們將隨時播撒青春的激情!

新課程培訓的心得體會4

當今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的發展變革給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因此中國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教育部對普通高中《政治課課程計劃》及《政治學科教學大綱》進行修訂的基礎上,又按照新課標的理念和要求對高中政治課內容都作了局部調整。課堂教學是政治課教學的基本形式,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完成政治課的教學任務,要從實際出發,教好每一節政治課。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的。

一、以趣引思,使科學性寓於趣味性之中

新的課程理念強調要使學生在快樂中成長,重視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如何在高中政治課課堂教學中貫徹這一理念呢?我想首先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都知道興趣是產生注意力的基礎,是求知的動力。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學生對政治課不感興趣,不願聽,不願學,但又迫於高考壓力不得不學。要上好政治課首先要扭轉學生中的這種思想和情緒,使學生感到政治課有趣,有理,有用,使他們快樂的學習政治課,並且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所提高。高中政治課的科學性比較強,因此我在講課的過程中非常注意以教材為主,把科學性和趣味性統一起來。當然科學性和趣味性主次要分清,科學性是基礎,要把趣味性寓於科學性之中。

在備課選材和講課語言的運用上注意恰當使用成語典故,漫畫,比喻等,可變抽象的理論觀點為形象生動,變深奧的道理為淺顯易懂,變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為活潑有趣。

二、採用靈活的教學策略,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

《高中政治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重視在教學活動中靈活運用教學策略,把教師主導的“目標—策略—評價”過程與學生經歷的“活動—體驗—表現”過程結合起來,在明確基本標準的前提下,結合相關內容,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在新課標指導下,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比較生動的教學形式,讓學生親自去體驗去嘗試,而且努力創設問題情境,製造矛盾,使學生有思維碰撞。學生在經歷觀察、操作、討論、質疑,並富有個性發表見解的過程,不僅學會了知識,而且培養了求真務實的態度和創新精神。新課程理念還強調學生既是評價的對象,也是評價的主體,應重視學生參與評價。在日常教學中,我經常讓學生撰寫政治小論文,然後在班裏交流,學生經過打分、得分、答辯、同學間互提問題再打分等環節,培養了自我評價意識和評價能力。

三、鼓勵質疑,巧設思維情境

學源於思,思源於疑。疑問是思維的火種,有疑問才有思維,經過思維才能釋疑解疑,有所進取。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愛因斯坦曾精闢的説“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科學上的實驗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都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着科學的真正進步。”在課堂教學中設置疑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創設積極思考的教學氛圍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要求。高中政治課新教材對概念既有理論的闡釋,又有事例的説明,似是無疑可循,貌若“一池死水,風平浪靜”。

此時教師應投石激浪,巧設疑問,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促使他們積極思考。當他們苦於“山窮水盡疑無路”,教師適當點撥,因勢利導,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如在講“價值”概念時,我設疑如下:“既然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人類勞動,那麼,價值也就是勞動本身,對嗎?”問題一提出,如投石擊水,意見分呈,或説正確,或説錯誤。我提問持肯定態度的同學:“既然價值就是勞動本身,那麼農民自產自食的糧食有價值,是商品,對嗎?”這又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波濤。

多數學生作了否定的回答,我便順理成章的歸納指出:“農民自產自食的糧食雖然耗費了人的勞動,但它沒有用於交換,因而不是商品,沒有價值。”接着,我又提出:“有些商品不是勞動產品也可以出賣,也有價格,這是否與勞動價值論相矛盾?為什麼?”這又引起學生們的熱烈爭論,大有“一石激起千層浪”之勢。這樣,使學生在“無疑——釋疑——無疑”的過程中掌握了“價值”的概念。通過不斷的設疑,讓學生是始終處於積極思考的狀態,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indetihui/egxqm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