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中秋節心得體會700字(通用7篇)

中秋節心得體會700字(通用7篇)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秋節心得體會700字(通用7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中秋節心得體會700字(通用7篇)

中秋節心得體會1

兒時,中秋節印象最深的就是每當中秋之時,全家一起在院子裏賞月,那時住的都是平房,旁邊有個小菜地,菜地邊上種了很多桂花樹,空氣中瀰漫着桂花和青草的氣味。記得母親談的最多的就是那個古老的故事,月亮上有棵桂花樹……

然後工科出生的父親就來糾正母親的觀點,教育我到月亮上什麼都沒有。所以兒時的記憶永遠是最美好的,每次中秋心中總有一份快樂和希望,希望明年的中秋早早到來!

長大以後,感覺過節的氣氛越來越少,還曾記得自己第一個不在家過的中秋節,就是剛讀高中之時,那時候家離學校相當遠,中秋又不在週末,所以當老師説了句回家團圓去吧,我只好獨自和住校的朋友一起去了食堂,其實那個時候的心情還是蠻難過的。然後對中秋的記憶也越來越模糊,完全可以忽視了,唯一的記憶就是大三那年我逃了兩天課提前回家過中秋的那個場景。只是感覺月餅越來越好吃,包裝越來越精美,過節的傳統卻在一天天淡化。

在國外每當中秋來臨的時候!“親情”二字對於異鄉的遊子來説,在這中秋之夜,理解得就更為深刻了,思念家鄉,思念父母的那種感情真的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同時也讓我體驗到了祖國的温暖,孔子學院和駐宋卡總領館總是把我們聚在一起聯歡一起吃飯!每年致辭中,孔院馬院長總要發表下一些感歎,大致意思是國家對你們真好,這些月餅都是空運過來的,一定要學成回國!飯畢,就開始品嚐從北京運來的月餅(還是蠻高檔的),可以拼命吃管夠(其實每個人最多1塊),吃不完還能拿回去分給泰國朋友!有時候孔院也會邀請華人華僑,他們總是帶很多榴蓮,紅毛丹,山竹等水果這些都是多得吃不完的……現在回憶起來還是特別的温馨和感動!

如今的我已經回國,只是還在工作的道路上比較迷茫,去年中秋是回國後第一次和家人一起過的,母親特別高興做了一桌子好菜,過節的氣氛彷彿又重新找回來了一樣!

中秋節心得體會2

中秋節前,一家網站發起一項“中秋過節回家嗎”的調查顯示,選擇回家的佔45.5%,不回家的佔54.5%。接受調查者過半是20至25歲的青年人。對於那些因工作、學習不能與家人團聚的人們,請把更多的時間留給思念吧。

中國當前正經歷着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流動,現有流動人口超過2億。人口流動越頻繁,越需要情感紐帶將人們凝聚起來。在這個流動的時代,很多年輕人在異鄉打拼而不能守在年老的父母身邊,也有很多外出務工的父母將兒女留在家鄉。中秋節,就成為一個流動時代的情感樞紐。因為中秋節,很多人將聽從親情的呼喚,而儘可能踏上回家團圓的旅程。

親情是所有社會關係的基礎和起點。在現代社會中,親情也是人與人彼此之間互相信任和關切的一種過程。於是可以理解,為什麼這幾天走親訪友會令交通擁堵陡然加劇,為什麼都説“月餅不實在”卻依然賣得紅紅火火,為什麼每個人都會發幾條手機祝福短信。

“流動時代”的中秋節也在考驗公共政策是否“貼身”,是否為中秋節的感情傳遞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在每一箇中秋佳節裏,家庭團聚的路徑,其實也是這個社會良性治理的路徑。我們的公共服務機構應該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需求,令每一個以温暖為歸宿的人也温暖在路上。公共政策應該順應時代的變化,適應人口大規模流動的現實,既要加快有關基礎設施的建設,突破硬件瓶頸,更要提升社會管理與服務的水平,加強應急處理的能力。

這幾天,許多大中型城市的交通擁堵都愈加不堪。假期中,又有無數的人乘坐各種交通工具踏上返鄉之旅,無論是鐵路還是公路,又在承受着空前的出行壓力。但願有關部門的應急預案能發揮作用,別讓人們在擁堵中度過中秋節。

這是一個人口流動空前頻繁時代的中秋節。這樣的中秋節別有一番滋味。

中秋節心得體會3

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進校園,豐富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根據縣文明辦通知精神,“雙節”期間,我男內褲局組織全縣中小學校開展了“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現就活動總結如下:

一、教育學生了解中秋傳統文化。

1、學校通過佈置假期作業,讓學生主動自行了解中秋節文化,收集地方中秋習俗,讓學生更易瞭解中秋節的來歷,瞭解中秋節的相關文化,體會、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2、開學後各校組織“我們的節日。中秋節”國旗下講話,開展“中秋節”主題班會。

3、製作黑板報,通過營造節日氛圍,宣傳中秋知識,讓學生多渠道瞭解傳統文化。

二、幫助學生度過一個愉快有意義的節日。

1、全縣各鄉校廣泛開展了“表孝心、送關心”、發親情短信、送節日祝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事等實踐活動。

2、開展了以“品月餅、賞圓月、過佳節”為主題的徵文、繪畫、書法等活動,幫助學生合理表達過節的愉快心情。

三、開展中秋節慰問活動。

1、中秋節前,我局組織人員到援疆教師李維超家進行了慰問,表達了對援疆教師家屬的感謝和祝福,讓為國家教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援疆教師家屬感受到了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心和支持。

2、各鄉校開展慰問退休教師活動。為家庭困難的退休教師送去月餅、水果等慰問品,向老教師致以節日的問候,感謝他們為獻縣教育事業做出的貢獻,使他們在精神上感受到集體的温暖。

3、各鄉校還開展了關愛留守兒童、慰問貧困學生等活動,讓留守兒童和貧困學生與其他同學一樣,度過一個開心、快樂的節日。

中秋節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我局通過組織全縣中小學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大力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引導學生了解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過好傳統節日,而且能大大地激發學生們的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中秋節心得體會4

根據縣文明辦文件精神,廣泛開展以“愛國報國,自強不息”、“互助友愛,共度佳節”“感恩。團圓”為主題的中秋活動的要求,我委在中秋節期間認真開展了“我們的節日。中秋節”主題文化活動,引導全體幹部職工進一步瞭解傳統節日、認真對待傳統節日、由衷喜愛傳統節日,傳承節日文化。

一、領導高度重視。將開展好中秋節主題文化活動作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抓手;作為豐富全體職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件大事,擺上重要位置。召開專題會議對本次活動作出部署、加強組織領導,落實任務,並制定了專門的活動方案。

二、宣傳引導有力。對此次活動進行了充分的宣傳,切實加強對民族傳統節日的輿論宣傳,積極營造尊重民族傳統節日、熱愛民族傳統節日、參與民族傳統節日的濃厚氛圍。在機關內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通過製作宣傳展板等形式,大力營造節日氣氛,擴大了傳統節日的社會影響,使“我們的節日”更加深入人心。

三、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按照活動方案院在節日前後開展了三大主題文化活動。一是“我們的節日—中秋節”中秋文娛活動。組織全體職工開展了中秋茶話會,中秋詩歌朗誦等方式引導全院職工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增強愛國情感。二是組織機關黨員幹部和志願者看望慰問貧困職工及傷殘軍人,為他們送去節日的祝福和水果、月餅等節日慰問品。與他們一起吃月餅、話家常等活動,讓全體職工感受到醫院大家庭的温暖。三是組織收看中央電視台有關“我們的節日。中秋”等特別節目。通過節目,讓全體職工感受到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及中國人民和諧的生活狀態等。

“我們的節日。中秋”主題活動,是更好地利用傳統節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一個載體,是機關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次活動,豐富了全體職工的文化生活,大大增強了全體職工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與偉大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愛國熱情。

中秋節心得體會5

兒時,中秋節印象最深的就是每當中秋之時,全家一起在院子裏賞月,那時住的都是平房,旁邊有個小菜地,菜地邊上種了很多桂花樹,空氣中瀰漫着桂花和青草的氣味。記得母親談的最多的就是那個古老的故事,月亮上有棵桂花樹……,然後工科出生的父親就來糾正母親的觀點,教育我到月亮上什麼都沒有。所以兒時的記憶永遠是最美好的,每次中秋心中總有一份快樂和希望,希望明年的中秋早早到來!

長大以後,感覺過節的氣氛越來越少,還曾記得自己第一個不在家過的中秋節,就是剛讀高中之時,那時候家離學

校相當遠,中秋又不在週末,所以當老師説了句回家團圓去吧,我只好獨自和住校的朋友一起去了食堂,其實那個時候的心情還是蠻難過的。然後對中秋的記憶也越來越模糊,完全可以忽視了,唯一的記憶就是大3那年我逃了2天課提前回家過中秋的那個場景。只是感覺月餅越來越好吃,包裝越來越精美,過節的傳統卻在一天天淡化。

在國外每當中秋來臨的時候!“親情”二字對於異鄉的遊子來説,在這中秋之夜,理解得就更為深刻了,思念家鄉,思念父母的那種感情真的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同時也讓我體驗到了祖國的温暖,孔子學院和駐宋卡總領館總是把我們聚在一起聯歡一起吃飯!每年致辭中,孔院馬院長總要發表下一些感歎,大致意思是國家對你們真好,這些月餅都是空運過來的,一定要學成回國!飯畢,就開始品嚐從北京運來的月餅(還是蠻高檔的),可以拼命吃管夠(其實每個人最多1塊),吃不完還能拿回去分給泰國朋友!有時候孔院也會邀請華人華僑,他們總是帶很多榴蓮,紅毛丹,山竹等水果這些都是多得吃不完的……!現在回憶起來還是特別的温馨和感動!

如今的我已經回國,只是還在工作的道路上比較迷茫,去年中秋是回國後第一次和家人一起過的,母親特別高興做了一桌子好菜,過節的氣氛彷彿又重新找回來了一樣!

中秋節心得體會6

又是一箇中秋節,令人盼望的中秋節。在這一天,人們通常都要回到自己家,和家裏人一同吃聚會飯。如今,人們餐桌上擺放的食物真是多種多樣,似乎和中秋節以前搭不上邊了,但我們只需細心點,就會發現一些傳統的中秋美食還是會出如今不少餐桌上,大家還是會舉家在窗前賞月——至少人們還沒有遺忘中秋節和它的習俗。

那麼中秋節的來歷呢?有沒有人確切地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呢?也許大家會零系統碎地説出一些,也只是大約,似乎只要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這一輩知道了,我們還真不必須完全瞭解,這,是變。還有就是中秋的氣氛,雖然人們都吃月餅、賞月,好不繁華,但總覺得這繁華中似乎少了點什麼,一時刻又説不下去。

中秋節最重要的莫過於吃月餅了,這點大家都知道。那月餅都中秋節感想鈥斺敱漵氬槐有些什麼餡呢?豆沙,椰蓉,你必須會笑着説:“過時了!”如今我們吃的大多是冰激凌、抹茶、榛果、巧克力等一些稀罕乖僻的口味,甚至鮑魚、海蔘的也屢見不鮮。走進商場的月餅區,我們會發現這些口味的月餅獨佔最顯眼的中央,而那些最為傳統的只能不幸巴巴地躺在一旁,一點也不顯眼,假設不細心找,甚至還發現不了它呢!

俗話説:人靠衣裝馬靠鞍,這月餅的包裝就更為樸素了!外盒就象鍍了層金一樣閃閃發亮,拆到外面,一個小月餅用一個小鐵盒裝着,底下還有“紅袍”襯着——有必要這樣“大費包裝”嗎?我估量一個包裝都比一盒月餅要貴!這難道和以前繁複的包裝比起來,不是一個大的變化嗎?如今,大少數買月餅的人都不是自己吃的,而是送給親戚冤家的,如此送來送去,家裏的月餅不但吃不完,還有能夠堆積如山,這和以前又是一個變吧!

中秋節,有些變化是好的,用心的,比如放假,人們能夠跟家裏人聚會,共享天倫之樂。但有些變化能否真的好呢,這值得我們深思!

中秋節心得體會7

月到中秋分外明。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到了,中秋之夜,閤家圍坐,皓月當空、或對月飲酒,以助談興,亦人生之一樂事。可對於孩子們最關注的莫過於今年我能吃到什麼餡的月餅。假期過後孩子們見到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老師你吃月餅了嗎?我吃了好多月餅還有怎樣的味道。可當我問道什麼是中秋節?為什麼吃月餅?孩子們就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個個小腦袋搖的像撥浪鼓似的,誰也不知道了。那現在由我來告訴你。

所謂傳統的中秋節又叫做團圓節,古詩中有“每逢佳節倍思親,遍插茱萸少一人”等詩句,也就是到了中秋節,大家更盼望團圓。如果家中有人在海外或外地能來家團聚,就增加思念之情,這是中國以家庭為社會組成單位所具有的特點,而中秋節也就是這一特點的集中表現。中國曆代以農立國,中秋節正當春華秋實,農業收成的季節,所以農村有以“芋魁”供奉之俗,即所謂中秋吃蕃薯、芋頭,這兩種根塊作物,其形碩大而圓,象徵豐收與完滿之意。而親友之間饋贈月餅,同樣也是象徵完滿、團圓之意。

至於月餅的來歷一向眾説紛紜,甚至還可與遠古傳説中的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搭上一點關係。此間説一個公元八世紀時唐明皇的故事。相傳唐朝玄宗年間的一個仲秋之夜,唐明皇李隆基在宮中賞月,身旁道士羅公遠變法術,將手杖扔向雲天化為一道長橋,邀玄宗同遊月宮。兩人走過長橋,眼前忽現一座宮院,上書“廣寒清虛之府”。再看宮內仙山瓊閣引人入勝。宮中嫦娥命宮女捧上可口仙餅讓客人品嚐,並觀賞了天仙們表演的輕歌曼舞。待回到人間,唐明皇命人照月宮所見所聞一一仿造下來。此後,人間就有了“霓裳羽衣曲”和形如圓月的“月餅”又傳唐高祖武德年間,邊寇犯境。李靖帥師出征,大獲全勝,於中秋節凱旋,長安內外通宵歡慶,時有吐蕃人獻餅祝捷,高祖取出圓餅手指明月笑曰:“應將胡餅邀蟾蜍。”嗣後分賜羣臣共啖,於是遂形成中秋吃月餅之俗。二謂北宋時中秋節以爬山登樓先睹明月為快,然後舉行拜月儀式,供品有圓餅,據《燕京歲時記?月餅》雲:“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蜍之形,有祭畢而食者”。這就是宋代中秋食月餅之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indetihui/9e27e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