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暑期英語學科培訓心得體會

暑期英語學科培訓心得體會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暑期英語學科培訓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暑期英語學科培訓心得體會

暑期英語學科培訓心得體會1

七月驕陽似火,老師們的學習熱情似火,這是我在以往的培訓中所不曾見到的。一次普通的口語與聽力考試,竟變成了一次課堂精彩片斷展示。口語老師擔心的怕冷場的外教口語課,變成了一次輕鬆的交流座談會……….

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教研室王老師講到幼兒園英語課堂應以興趣為主。“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能把課本教活、教好。有了愛好,學生才能想學、樂學。我認為提趣是幼兒園英語教學的根本。那麼,如何培養學生愛好呢?

一、形式新奇,培養學生愛好

1.運用教具和電化教學手段培養愛好

豐富多彩,形象逼真的畫面,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真實體驗激發學生們強烈的求知慾,提起學生們對英語的愛好,使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熟悉了英語,練習了英語。

2.開展課外活動,培養愛好

開展多種有愛好的課外活動是培養學生英語學習愛好的有效途徑如開展簡單的英語會話,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howold areyou?高年級的學生可以用英語表演一些簡單的小節目或老師給學生講一些英美國家的風土人情天文地理等知識。這些活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保持學習英語的持久愛好.而且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英語,增強實踐機會,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

二、組織情境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愛好

幼兒園英語教學以口語為主。重在交際,在聽、説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課前,老師首先應該認真鑽研教材,吃透重點。在突破難點上下功夫,努力將每個步驟安排得井然有序。在教學過程中,要儘可能創設語言學習情景。可採用時説、時笑、時唱、時跳、時畫的方式。表現出各種神態表情。引導學生投人角色,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真正使英語課堂成為”寓教於樂的學習樂園。

三、培養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愛好

教育家夏丐尊説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沒有了情感,就成了無源之水。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是我們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愛好。在課堂上,教師從自己的舉手投足向學生傳遞關愛、信任、期望等信息。以情激趣,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如學生回答錯了問題,要鼓勵學生“tryit again"。讓學生通過成功的體驗,提起學習的愛好。

暑期英語學科培訓心得體會2

英語翻譯學習應該重在平時積累,把學習當做一種樂趣,以下《英語翻譯學習心得體會》由心得體會欄目為您精心提供,歡迎大家瀏覽。

我很榮幸的進入了一家外企,成了一名翻譯,雖然我是學的英語專業,但是翻譯卻給我帶了不少的困難,所以我還要不停的學習新的知識不斷的充實自己。

説到技能,翻譯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筆譯是鍛鍊一個人語言功底很好的方法,同時也是做好口譯的重要基礎。從口譯的角度説,如果語言文字有了比較堅實的基礎,接下來我認為表達和思維就至關重要。

練表達,一個好的方法就是視譯。同事給了我一些材料,這些都是非常有針對性的材料,因此可以使得練習變得很有效率。在拿到材料以後應該調整好狀態,想象自己就在翻譯的現場,給自己造成一定的壓力。看到材料中的中文後,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流利的語言表達出來。如果有哪些詞或句説得不通順或者結構不好,就可以記在筆記本上,之後可以向他人請教或者自己進行查找。通過反覆的訓練,在表達方面便有可能取得較為明顯的進步。

練思維,在英譯中時,聽力是基礎,首先作為譯員,自己必須明白對方所要表達的內容。有了這個前提,接下來便是思考如何用精練的句子傳達出來,這對思維有着很高的要求。單單只是聽懂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口譯譯員是一座溝通的橋樑,所以譯員的表達應該是工整的,讓受眾能夠非常順暢地理解對方的意思甚至是精髓。所以中文的功底在這時就顯得至關重要。語言是不同的,但又是相通的。因此,兩種語言不應該有所偏頗。

但是不論是表達抑或是思維,翻譯最需要的勤學苦練,在不斷的學習中不斷地提高。在我看來,這是成為一名好翻譯,一名不會落伍的翻譯的最重要的前提。在翻譯處這幾個月以來,我的另一個很深的體會便是處裏的同事時時刻刻都在學習新的知識,新的説法,新的詞彙,我覺得正是這種精神讓他們成為優秀的翻譯,我想作為新入部的公務員,更應該時刻謹記學習的重要性,不斷地向前看。

還有,作為翻譯,語言只是一個重要地前提,而博學則可以為翻譯工作提供堅實的知識理論的保證。在進行翻譯工作的過程中,一定會接觸到各個領域,如果不去進行查找學習,那麼在翻譯的時候可能就會出現只翻出了表面,而沒有把其中真正的內涵傳達到。有時更有甚者,會鬧出一些不應該有的笑話。所以在平時多涉獵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識是對翻譯工作的一種知識儲備。因此可以説,一個好的譯員應該是一個博學的人。

英語翻譯的學習需要廣泛的知識儲備,所以平時的積累的也是很重要的,這就是我個人學習英語翻譯的一些體會,當然我還有一個很好的學_台,就是這份翻譯的工作,所以我一定會努力完成我的工作。

暑期英語學科培訓心得體會3

我從正式開始學習翻譯到現在,不過兩年時間。作為一個年輕的翻譯愛好者,我對翻譯這門讓人時而絕望時而又充滿希望的藝術,有着自己最真實的經歷與感悟。在此想借本文與所有翻譯新手共勉。

關於英漢互譯的研究著作可謂汗牛充棟,各種派別觀點層出不窮,讓後來者眼花繚亂,卻又無從選擇。其實從英譯漢的角度來説,究其本質,過程無非就兩個步驟:1、準確理解英文原文;2、用地道的中文表達原文的含義。

如何準確理解英文原文

我們先來談談第一個步驟,如何準確理解英文原文——這一點説白了就是考驗譯者的閲讀理解能力。如果説在閲讀中遇到不認識的單詞或詞組,譯者尚且能夠通過查閲字典的方式解決的話,那麼英語中繁複多樣的句式往往就不是一本字典可以打發的了。尤其在閲讀文學性較強的英語作品時,作者行雲流水般的筆觸通常都是藉助豐富多變的句型來表現的。這些英語作品與我們日常教科書本中選取的文章相比,往往來得更為艱深難懂。怎麼辦?惟一的辦法就是從頭做起:

1、確保自己在學校中或是培訓班上接觸到的一切閲讀材料都能夠完全透徹地理解。

千萬不要小瞧學校老師為你選擇的閲讀教材,或許它們所觸及的話題不是非常新鮮前衞,或許它們涵蓋的內容與你的興趣愛好相悖。但是,它們卻能在不經意間為你打下閲讀基礎的堅實棟樑。

2、在學有餘力的基礎上,可以選擇一些英語課外讀物來擴充自己的閲讀量。

對具體英語讀物的選擇其實還是有些講究的。比如,有些學生對文學類作品很感興趣,但並不意味着他們在一開始就該選擇那些厚得像磚塊一樣的原版名著來閲讀,因為這樣做無異於“自殺”。究其原因,僅其中的生詞就足以使閲讀者信心全無。那麼,那些有中英文對照的版本是否能稱為上佳之選呢?答案依然為否。因為這極易激發讀者的惰性,尤其對閲讀量有限的讀者來説更是如此。

對此我的建議是,選擇那些名著的縮寫本,並且是配有詳細註釋的版本。在閲讀過程中,讀者往往很難定位陌生的詞組或表達。比如説有這樣一句話:HesaidthatIwaswayoutofthatgirl’sleague.初次見到這個表達的人可能以為只要查到league的中文意思問題就解決了,他們無法立刻意識到,AbeoutofB’sleague是一個完整的詞組表達式,其含義是:A君配不上B君;而句中的way一詞,也不是我們以前學過的“道路”或者“方式、方法”的意思,而應解釋為“遠遠地”或是“過於”。所以,全句的正確理解應為:他説我壓根兒就配不上那個女孩子。如果讀者選擇讀物的時候能夠找到有類似這樣配以註釋的版本,閲讀起來就既不會因為生詞過多而灰心,同時又能夠逐漸培養定位詞組的語感了。

3、將新鮮或新學的詞組記錄在筆記本上,並連同該詞組出現的句子一起寫下,以供隨時重温。

有時候,僅寫下詞組對我們的記憶來説是一項很大的.挑戰,因為我們可能很快就會忘記其含義。即使當初在一旁寫下了中文意思,時間一長就會忘記應如何使用它了。這時如果為該詞組提供背景環境,不但能夠加深我們對它的記憶,也可以為日後模仿成句提供現成例子。

對英語原文的準確理解是英譯漢的第一步。形象説來,這一步就像是“踩點”,一定要踩得準、踩得到位,只有這樣才能為下一步轉換成中文打好基礎。

如何使行文變得“地道”

英譯漢的第二步是用地道的中文表達原文的含義。這對譯者的中文功底是一個十足的考驗。這裏的“地道”指的是,譯文不會讓人感覺到有英語原文的痕跡,就好像它原來就是一篇中文作品一樣。

很多時候,譯者對原文的理解沒有問題,但是要將這粗糙、原始、零碎的理解昇華為通順、精緻、具整體性的另一種語言,並用符合該語言習慣用法的表達轉述出來,往往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尤其當原文是以精確簡約著稱的英語,而目標語言是慣於華美繁複的漢語時,我們往往就得花費更多的工夫去打磨譯文,才能彌合兩種語言之間的溝壑。那麼我們如何培養出這種“地道”的翻譯呢?

再拿前文提到過的一個句子為例:HesaidthatIwaswayoutofthatgirl’sleague.句中way一詞若單獨解釋,則可以理解為“過於”或“遠遠地”等含義,但是如果直接放置到句中,其譯文則成為:他説我過於配不上那個女孩子;他説我遠遠配不上那個女孩子;與我們給出的譯文“他説我壓根兒就配不上那個女孩子”相比,“過於”和“遠遠”顯然都不如“壓根兒”來得地道,雖然從本質上講,這三個詞的含義都很相近。你一定想問:我怎麼就想不到“壓根兒”這個詞呢?那是因為你沒有成功進行角色的變換。

什麼叫做角色的變換?

當我們做到上文所講的第一步“準確理解英文原文的含義”後,我們的思維會在不經意間嵌入英文語言的模式。這時,只有成功脱離該模式,進入換位思考的狀態,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激活自身的漢語表達能力。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將原文的含義提取出來,暫存在大腦中,想想作為一箇中國人,他會怎樣來表達這層意思;或者回想自己有沒有親歷過類似的情況,自己當時又是如何表達的呢?如此這般,較為地道的用語就能信手拈來了。

又如這麼一個句子:Butthesameadvantagewouldapplytoallspecies,andyetwealonecomposesymphoniesandcrosswordpuzzles,carvestoneintostatues,maptimeandspace.原文理解起來並不困難,但若跳不出英語的思維模式、不考慮中文慣用表達、逐字翻譯,其結果就是:但是同樣的優勢將會出現在所有的物種身上,然而惟獨我們譜寫出交響曲和字謎遊戲,將石頭刻成雕像,劃分時間和空間。

這樣的翻譯不能説有錯,但是中文的美感全無。翻譯界前輩總結的“信達雅”是以信達為基礎,以雅為目標的三步翻譯標準,其中最難把握的也就是這第三步“雅”的境界。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這個句子的各個部分。

首先要注意的詞是第一個分句中的would,這個詞可不是隨便用的,它除了在過去將來時中會出現以外,還會出現在虛擬語氣裏。在此我們可大致判斷,第一個分句其實是一個省略虛擬句式,即省略的非真實條件句,而被省略的部分就是該非真實條件複合句中的條件部分,而我們看到的只是結果部分。所以有必要將條件部分還原為:如果自然界中所有的物種都擁有發現美的能力,那麼它們都將在進化過程中稱霸一方。

第二個小分句andyetwealonecomposesymphoniesandcrosswordpuzzles,carvestoneintostatues,maptimeandspace中,值得注意的地方可不少:

(1)整個句子的結構:andyetwealone如同一個統領的標誌,後面的compose,carve,map分別是其下的三個並列動賓詞組。如何翻譯此類句子?

在這裏我們可以採用類似數學中合併同類項的做法——將andyetwealone先提取出來總述,然後將後面的三個動賓詞組作為分述,譯文為:然而,惟獨人類在演變中獨佔鰲頭:我們譜寫交響曲

(2)動詞compose後面跟的兩個賓語symphonies和crosswordpuzzles該如何處理?雖然原文裏只用了一個動詞,但是在中文裏面卻很難找到這樣一個動詞能夠同時搭配交響曲和字謎遊戲,所以在翻譯過程中,應將一個compose拆分為兩個中文動詞,與兩個賓語分別搭配,譯文為:我們譜寫交響曲,創造字謎遊戲;

(3)那麼carvestoneintostatues,maptimeandspace這兩個動賓結構又該如何處理呢?在這裏可以延續前面的主語“我們”:我們譜寫交響曲,創造字謎遊戲,刻石頭成雕像,劃分時間空間,但是,這樣的譯本就看似平淡,沒有層次感。如果我們根據意羣對該分句進行二度劃分,就能把劃分符放在carve之前,將後兩個動賓詞組合為一組,與前文分開。同時,採用主賓對換的方式使得句式結構富於變換,即不再使用“我們”作為動賓結構的主語,而是讓原本處於賓語地位的stone和timeandspace翻身作主人,這一切變換措施只需要藉助一個小小的地點狀語即可實現:在我們的手中,頑石誕生為雕像,時空歸依為座標。全句翻譯如下:如果自然界中所有的物種都擁有發現美的能力,那麼它們都將在進化過程中稱霸一方。然而,惟獨人類在演變中獨佔鰲頭:我們譜寫交響曲,創造字謎遊戲;在我們的手中,頑石誕生為雕像,時空歸依為座標。這樣一來,整句中的小結構裏又透出工整對仗之意,大結構上又十分富有層次感,也不失變化;讀來全無英文的痕跡,而又忠於原文,這才是令人頗為滿意的好譯文。

綜上所述,翻譯兩部曲中的第二步是“成品”的關鍵所在。譯者在此既要有跳出原文束縛的能力,又不能一蹦三丈遠——完全脱離原文內容實質、憑空創造;也就是説,譯者還得有將譯文“靠”回原文的本領。翻譯之路如此漫漫,大家還需不斷“上下而求索”,希望我的這篇文章能夠在此給大家“拋磚引玉”。

暑期英語學科培訓心得體會4

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我們即將結束《英漢翻譯教程》的學習。通過學習,我又掌握了一門新的英語學習技能,也初步瞭解了英漢翻譯的基本要求與要領。簡而言之,就是獲益匪淺。

英漢翻譯是一門建立在綜合能力基礎之上的學科,囊括了全方位的知識以及中西文化的差異。不管是對個人能力以及日常積累都有較高的要求。前我一直有一種誤區:認為只要掌握大量的詞彙,翻譯起來就會很容易,認為翻譯只不過是把大量的詞彙拼接連接在一起。可是當我真正接觸到這門課程時驚覺自己原來的思維是有多麼的狹隘。當翻譯一句話時,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組合。勉強組合在一塊時不是錯誤百出,就是很Chinglish.

首先,英漢翻譯應遵循“忠實,通順”的標準。所謂忠實,就是忠實於原文的內容。由於中西文化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一句英文在歐美人看起來順理成章,而在我們中國人看起來就會極其彆扭。我們就會在翻譯過程中不自覺的用上自己的思維,因而改變了原文的意思破壞了原文的風格。通順就是指原文語言必須通俗易懂,符合規範。譯文必須通順,避免死譯,硬譯,符合規範。把原文的內容適當的表達出來,既不能改變扭曲,也不能增加或刪減。如“Heisseriouslyill”.就譯為:“他病得很厲害”。有人為了追求漢語的“漂亮”譯為“他苟延殘喘”,這就得不償失了。

其次,翻譯分為三個階段:理解,表達,和校核。準確理解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注意上下文的關係在翻譯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在翻譯時採取直譯或者意譯兩種方式。有時在翻譯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直譯和意譯結合起來使用。主要取決與具體的情景。校核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不可忽視。即在翻譯時要經過反覆的推敲,已到達最好效果的翻譯。

翻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做好的事。我們在日常學習中必須注重積累有關英譯漢方面的知識以及基本方法。瞭解基本英漢語言對比(詞法和句法)。通過對比,掌握兩種語言各自的特點,以及所對應的意思,在翻譯的時候才能得心應手的運用。避免造成錯用,誤用,鬧出笑話。需要注意的是隨着語言的發展,很多英語單詞已經不再緊緊侷限於其原有的意思,更有了擴展。這就要求我們積極擴充自己的積累。同時,我還學習掌握了英譯漢時常用的方法和技巧。如:增詞法,重複法,省略法,以及詞義的轉義等等。還有關於各種不同句型的不同翻譯方式。如定語從句,被動語態,狀語從句等等,這些在書本上都有系統的介紹。我們在日常練習的時候也要避免為了做題而做題,要在過程中學會理解,應用這些方法。

我還體會到理解和翻譯並不是一回事,幾個人的理解相同,翻譯成的文字風格可以是不同的。通過學習,我瞭解到可以直譯的就直譯,只要把詞序調整一下,保證通順,不致引起誤解就好。如果不能直譯,可憑藉各種翻譯技巧,在不偏離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對句子的結構作一些變動。方法也好,技巧也好,都是為忠實、通順地再現原作這個目的服務的,其功效自不待言,但並非萬應靈藥。任何方法在應用中都有其限度,過猶不及。如果一味死搬教條,盲目遵照翻譯的規則,過分依賴這些翻譯的技巧,最終只會落得個邯鄲學步的結果。優秀的翻譯者會在在實踐中經常數法並用,因人因文而異,並無一定之規,主要靠自己不斷實踐、不斷總結經驗和不斷提高理論水平,才能最終達到得心應手、曲盡其妙的境界。

經過學習,我確實獲得了不少的進步以及在本學期的翻譯學習中,我們獲得了翻譯專業應具備的一項技能,也對下學期的漢英翻譯學習有了初步的計劃和想法,以後學起來的時候亦不會無從下手。我相信我在今後的翻譯道路更加寬闊平坦,我會再今後的學習中,不斷總結經驗技巧,是這些寶貴經驗成為翻譯學習的寶貴財富,力爭做一名合格的英語人。

我也知道只是經過這學期的學習,我還有很多缺失以及不足的對地方。像中西文化這方面我就做的不是很好,經常在翻譯時會弄不清具體的背景知識而做出錯誤的譯文。翻譯的時候也會出現措辭不當的現象。我還需要繼續的加深關於這方面的知識。翻譯不像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但是也不是高不可攀。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顆積極學習進取的心,無論何時何地不能失去對翻譯的熱情。只有這樣,才能在日後的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有勇氣克服它。翻譯本就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積累,應運的過程。我有信心在未來的學習中會越走越遠,越做越好!!!

暑期英語學科培訓心得體會5

學英語到底有沒有訣竅?或者説怎樣才能很輕鬆的學英語?我一直認為,培養自己的興趣是學習英語最好的方法。目前,在網上,有很多我感興趣的文章都是用英文寫的。多我來説,我一直對股票,投資,以及世界經濟局勢十分感興趣。所以,我就在網上經常遊覽這些方面的英文文章。後來,我才發現,比起西班牙語,法語,德語,和其它歐洲語言來説,英語應該是算最容易的。我一直覺得,要想掌握一種語言,像一些在缺乏必要的語言環境的條件的大學生,還是有捷徑可走的。大量的閲讀和擴大詞彙以及做全真試題,然後通過四六級考試,接着利用在準備這些考試過程中培養出來的語感及詞彙過渡到口語和聽力的學習,是一個順理成章的事,但這些都和diligence分不開。而大家的偶爾一句“我要好好學英語了”,也決不能只是一句漂亮的話,一定要有行動並持之以恆。

我高中英語一般,但是通過大學三年的積累,也自認為學到了很多,並有了很大的進步,所以,只有日積月累,通過量變,才有可能實現質的飛躍。大一的時候學英語還是很保守的,所以剛聽到李陽這種英語教學者也覺得非常新鮮,所以寢室裏每人都買了他的其中一本書,我記得我買的那本是“愛情英語”,因為它裏面説學英語是枯燥的,而愛情是浪漫的,所以把英語與愛情結合在一起是最好不過了。我還記得我背下了“大話西遊”裏的那段經典的對白,那是我大學裏學習口語的開端。而外語系公共教學普遍的背文章期末加分制,也促使我背了好些文章,這些都為我以後四六級考試以及在和人家對話練口語時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説實話我四六級考試至少在作文這塊從來沒有刻意去準備過,只是圖表分析作文我看過一點格式,其他的我都是用我背誦的文章加改寫完成的,背誦這個方法太有好處了,幾乎涉及英語學習的每個方面。但是我背誦不是那種迷迷糊糊的背,而是背的很熟練的,能夠脱口而出的,這是李陽老師的書上教的。在英語學習的道路上,有時你會感覺自己進步很慢。曾經記得在剛準備四級考試時,每天做閲讀,卻發現還是錯那麼多。明明自己閲讀的感覺好起來了,為什麼還錯那麼多呢?後來出現自己還只是處在一種比較低的階段。因為那時我由於語感還不好,所以無意識的就陷入那種想去把握句子結構的行為,卻忽略了文章到底在描繪什麼內容,所以一篇文章下來,雖然覺得自己把握複雜句子的能力加強了,卻做不對考題。在認識到這個問題後,我就不會那麼在意做錯還是做對了,反正總有一天我會做對的。

我有個蠻怪的方法,就是喜歡在平時做試卷時把所有答案都寫好了,我指的是單選題。因為我覺得英語這東西,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那些不懂的東西只能拿來記,而不是刻意去理解,有些人一定要問我這道題為什麼選這個答案,我實在説不出,反正我自己知道了,因為我以前碰到過,有這種感覺。那些因單詞問題而解決不了的題目就更是這樣,我做錯這種題目的時候從來不會有什麼挫折感,反而會在心裏想,這種題目要是我認識這個單詞早就做出來了。所以就刻意記一下這個意思,記住了就完事,沒記住也沒關係,反正我從來就是有重複做題的習慣的,一套試卷我可以做18遍而不會覺得煩,因為每次做我的感覺就會好一點,語感也會強一點,句子結構的把握也會再好一點,而且更重要的是,自信心也高一點。我是那種什麼類型的題目都會拿來當作培養語感材料的人。比如,我以前在開始做一份試卷前,有時會花20分鐘在一道單選題上。

暑期英語學科培訓心得體會6

20xx年8月15日至16日,區中學英語學科暑期培訓活動在鎮江實驗學校如期舉行,我全程參與了本次培訓,做到不遲到、不早退,認真聆聽、記錄與反思。雖然培訓的時間不長,但培訓內容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使我在思想上、業務理論上、工作實踐上都受益匪淺,我的觀念得到了更新、知識得到了拓展、團隊精神進一步增強、教學熱情進一步提升。同時我也看到了自己與他人的差距,明確了新學期努力的方向。此刻我把培訓中的心得與體會與各位英語教師共勉。

一、聆聽專家講座,感受名師風采。

第一天上午市教研員萬紅紅老師針對英語音標和詞彙教學為我們開設了精彩講座,她深入地闡述了新課標的要求和一些專家的觀點,提醒我們每位教師必須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並在此基礎上善於去總結教學經驗和勇於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在教學模式和方法上,教師一定要重體驗、重實踐、重參與、重創造。最重點的一點就是我們教師在教學設計上要貼近生活,符合學生的需求,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設計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不是告單純的記、背和抄的方法來提高學生成績。

第一天下午區小學英語教研員戴天揚老師帶領全體初中英語教師“零距離”了小學英語的教和研。她列舉的一個個生動典型的教學案例讓我們明確了該教什麼和怎樣教以及如何更好地做好中小學英語教學的銜接工作。我感覺小學教師們勤于思考,善於激發學生興趣,使得孩子們中在愉快、豐富的課堂中學習,所以自然而然地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就比較高。因而我們初中英語課堂也要傳承這種有效地做法,在如何實施趨於激發學生的興趣的課堂結構方面多做文章。我們的教學活動不僅要立足常規,更要注重發展學生的運用英語的能力。此外,小學英語的區域教研更是一個亮點,從初稿研製到教後反思的每個環節都力爭做到了精細化。優秀學校和骨幹教師的引領作用已經逐步體現出來,薄弱學校和教師越來越少,尤其是青年教師在集體研討的過程中成長速度非常之快。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二、努力鑽研,充實自己

在我區教研員錢老師的安排下第二天上午由我做了題為《走出誤區 因課制策——英語習題講評課之我見》的講座,我感到非常榮幸和自豪。當我接到此項任務後,我利用暑假的時間精心做了準備,將自己多年來的教學實踐進行了反思與整合。之所以選擇這個話題是因為目前在全區英語教師的通力合作之下,我們在教學案的研討和新授課的教學流程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我們還可以在教學案或試卷講評方面有所突破,使得教學成效最大化。習題的講評是新課知識的延續,有效的講評有助於學生了解自己知識能力水平,查漏補缺,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通過習題講評還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與相互理解,促使教師尋找學生產生錯誤的原因,幫助教師發現自己教學方面的不足,進行自我總結、自我反思、自我改進,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我主要從引導教師走出講評課的誤區、幫助教師正確理解講評課的概念、明確講評課的目的和如何優化講評課的策略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內容中呈現的較多的是自己的實際做法,我想通過拋出這個話題和大家進行探討,以便收集更多的優秀講評課的案例。

此次培訓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增長了我們的見識。今後,我會在新的課程改革的帶動下,轉變教育思想改變教學模式,在教材的鑽研上多下功夫,勤于思考,善於分析,將學到的知識技能運用到英語課堂教學中,爭取成為一名優秀的中學英語教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indetihui/4qro3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