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幼兒園讀書月心得體會五篇

幼兒園讀書月心得體會五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寫一份讀書心得,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怎樣寫讀書心得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讀書月心得體會五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讀書月心得體會五篇

幼兒園讀書月心得體會五篇1

最是書香能致遠。為了培養幼兒從小“愛讀書、樂讀書、會讀書”的好習慣,營造“書香校園”、“書香家庭”環境氛圍,我園將十二月定為幼兒園的讀書月。大二班結合園所要求,精心開展了一系列主題閲讀活動,現將讀書月活動總結如下:

一、營造寬鬆氛圍,喜歡閲讀

1、增設小書房

為了讓孩子們喜歡閲讀,家人們在我的指導下,紛紛在家裏增設了小書房。有的選擇孩子們喜歡的顏色書櫃,有的增添了孩子們喜歡的一些小繪本,還有的在家裏空間不太大的條件下,選擇一個角落,簡簡單單的幾本書,一個靠墊,卻變成孩子最喜歡的閲讀聖地,最開心的閲讀場所。

2、走進繪本館

為了進一步營造寬鬆愉悦的閲讀氛圍,激發孩子們的閲讀興趣,我讓家人們利用雙休日帶着孩子們走進繪本館,在班級羣視頻反饋中,當我看到孩子們見到書籍後的那種欣喜與專注,非常感動。因為這種學習的氛圍,是家庭和幼兒園所不能達到的。我希望,藉着閲讀月這一活動,讓更多的孩子走進繪本館,喜歡上閲讀,走進每一個優美的繪本童話世界。

二:整合一切資源,愛上閲讀

1、阿笨貓書

阿笨貓書園內每個班級都有,內容健康向上,且富有童趣。因此,我們充分發揮這一優勢,讓孩子們從閲讀阿笨貓故事開始,不但有效增加孩子們的閲讀量,而且為阿笨貓故事的優秀選拔奠定了基礎。

2、自制圖書

因條件有限,孩子們的圖書少之甚少,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們有效利用家長這一資源,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通過親子製作的方式,用不同材料製作了很多富有創意的好圖書,這樣大大彌補了圖書少的問題。不僅如此,我們三位老師用廢紙桶也精心製作了《小蝌蚪找媽媽》的螺旋式立體繪本,贏得了領導和家人們的一致好評。

3、圖書漂流

為了讓每一本書的價值發揮到極致,讓每一個孩子和家長閲讀更多的圖書,我們班開展了圖書漂流活動。園內圖書、家庭已有圖書、自制圖書進行漂流。最後,自制圖書又迴歸區域為寶貝們在園閲讀使用。通過圖書漂流活動,孩子們的閲讀興趣更濃了,原來開展區域活動,圖書區甚是冷落,現在卻變成了最受歡迎的閲讀吧。

4、故事大王

自開展閲讀月活動以來,班裏湧現了好多的故事大王,仔仔、盧亞惠、秦梓純、馬博磊、曉辰、源岐……太多太多,他們由原來的羞澀變為現在的積極踴躍,由原來的不會説到現在的完整講,那幽默的語言、誇張的動作,贏來小夥伴們的陣陣掌聲。

三、親子共同參與,享受閲讀

1、轉換理念,重視陪伴

通過長時間的引領和闡述,特別是閲讀月活動的開展,漸漸地他們的育兒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再是停留在把孩子吃飽喂好就行,而是更明確親子陪伴的重要性,盡最大所能的參與孩子的閲讀與成長。

2、注重互動,加深情感

在親子閲讀中,他們驚喜地發現:自己對於閲讀的態度和專注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慢慢地他們放下手機和電視,陪同寶貝一起閲讀,見證了孩子一天天的成長與變化。親子閲讀,無形中拉進彼此之間的距離,情感就更濃了。

3、貴在堅持,養成習慣

21天好習慣打卡雖已結束,但是好多家人和寶貝“愛上閲讀”好習慣仍在堅持,或朗誦詩歌,或看圖講故事,或結尾創編……,他們每天堅持,促進習慣養成。

4、掌握知識,收穫滿滿

在閲讀中,陶冶的是情操,收穫的是成長。有的家人向我反饋:“呂老師,園裏開展閲讀月真好,不光孩子們閲讀很多故事,連我從中也學到了很多知識,受益良多。希望以後園裏多開展一些這樣的活動,謝謝!”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雖然,讀書月活動暫時告一段落,但是,對於家人、老師和孩子們來説,閲讀才剛剛開始,在今後的日子裏,我們不僅要讓書香溢滿校園,還要讓書香飄向家庭,飄向社區,讓我們在閲讀中汲取更多的知識,在閲讀中感受更多的精彩與美好

幼兒園讀書月心得體會五篇2

近階段,我學習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學習中,我發現其中講到的每一點內容都是我們現在日常工作中所做、所學、所研究的事情,只有將每件事情真正的落實到位、認真負責完成,才能使得我們的自身素質、工作經驗有所提高,教學效果更好。

《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這幾個方面詳細地指出了幼兒在每個年齡階段所該達到的發展目標,以及我們成人在幫助孩子們達成目標時的教育建議。明確了孩子們在每一個年齡階段末期該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也讓我們教師教育不同年齡段幼兒的不同方式方法有據可循。

看了語言領域的第一點聽與説的教育建議,我自認為能較好地做到這些。如多給幼兒提供傾聽和交談的機會。我經常和孩子們一起談論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堅持給他們講故事,一起看圖書。並且我也注意培養他們的傾聽習慣。以前發現有孩子不夠認真,我總是即時提醒,現在我説話相應放輕,語速放慢,讓孩子們不由靜下心來細細地聽,這樣也較好地養成了他們的傾聽習慣。同時,在和孩子們進行交流時,我總是注意説話的語氣,總是能結合情景使用豐富的語言,以便於幼兒理解。特別是講故事時,注意語音、語調,配上表情,儘量把人物的心情表現得清晰,讓孩子一下就能理解。這樣操作,我希望能給孩子們做個榜樣,讓他們也能愛説、會説。

在此基礎上,我為幼兒創造各種説話的機會,如來園時和他們交流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有沒有什麼新聞説説。晨間活動時,今天你玩了些什麼,有什麼特別的跟大家交流一下。上課時更是鼓勵大家積極發言。但是,我卻發現,孩子們不怎麼説話,或者説,説得沒有我預期的那麼多。每天上課的時候,發言的總是那幾個,難得有匹黑馬冒出來,讓我欣喜一下。這讓我很是鬱悶。但仔細想來,問題總還是出在我的身上,於是,慢慢尋找,慢慢發現,再慢慢改變。能力強的孩子總是很能説,也表現很積極。那些知道卻不願意説的,我採取激勵措施,讓他們從懶洋洋的狀態中清醒過來,把自己的想法與同伴共享。能力較差的孩子儘量提問些簡單的問題,或把提問放在能力強的孩子的後面,讓他們如小鸚鵡般跟着其他孩子學説。

在語言活動時,有時候讓孩子們看着圖説一句話,請一個孩子説了後,我不斷要求其他的孩子,能不能説得更完整?能不能説得更好聽?這樣也刺激大家一起動腦筋,説得更好。這一點我發現很有用,在今後我也會一直用到。

當然,在孩子們大膽説話以後,不管説得如何,我總是給予肯定。希望孩子們越來越能説,越來越會説。

再比如在表現與創造中,《指南》提出的教育建議是創造機會和條件,支持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造。提供豐富的便於幼兒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兒進行自主繪畫、手工、唱歌、表演等藝術活動。經常和幼兒一起唱歌、表演、繪畫、製作,共同分享藝術活動的樂趣。營造安全的心理氛圍,讓幼兒敢於並樂於表達表現。如:欣賞和迴應幼兒的哼哼唱唱、模仿表演等自發的藝術活動,讚賞他獨特的表現方式。在幼兒自主表達創作過程中,不做過多幹預或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幼兒,在幼兒需要時候再給予具體的幫助。瞭解並傾聽幼兒藝術表現的想法或感受,領會並尊重幼兒的創作意圖,不簡單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標準來評價。展示幼兒的作品,鼓勵幼兒用自己的作品或藝術品佈置環境。這樣的教育建議就讓我們在教育教學中用兒童的眼光去欣賞他們的作品,讓孩子有創造的信心與興趣,對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作為幼兒教師,我想,我們可以做的是將《指南》的精神內化於心,對每個年齡段每個領域的目標瞭然於心,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授之以漁”,讓好奇心、求知慾陪伴孩子的成長,在他們的心中點亮一盞愛學習、會學習的明燈,讓他們能在浩瀚的知識天地中自由翱翔。千萬不能以“拔苗助長”的方式,或是園林工人的“修剪”技能,讓所有的孩子“超前生長”或是“千篇一律”。

《指南》中所提到的那樣在教育教學實際中我們遇到的孩子不可能是一模一樣的,尊重孩子們原有的水平,引導其不斷地向更高一層的水平發展才是只能所呈現出的階梯性的意義。所以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將繼續揣摩《指南》和《綱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理論,讓孩子們能夠得到真正合理、全面的發展。

幼兒園讀書月心得體會五篇3

翻開首頁映入眼簾的就是卡森的一句話:如果一個幼兒要維持他內在的好奇心,那麼他至少需要一個成人與他分享,和他一起快樂地、興奮地探究這個神祕的世界!

作為守護在孩子身邊的幼兒老師,我們都有這樣的機會去分享、感受、把握這個和孩子共同快樂的機會!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幫助孩子瞭解所處的這個世界,而好奇心正是自然科學家的基本心態,當孩子正用盡辦法去探索事物時,自然科學家的精神便已悄悄萌芽了。有位科學教育工作者曾説:“當孩子問‘為什麼?’時,最好的回答便是‘那你覺得為什麼呢?’”這本書便是希望喚起成人去觀察、發現孩子原有的好奇心,依從孩子的好奇心,提供適當的探索環境和引導,培養孩子像自然科學家的精神和態度一樣,去學習如何發現和找尋答案。這本書也是老師最佳實用指南,清楚的提供老師在自然探究前的準備,並在不同階段的探究(開放式探究、主題探究)中,詳列出探究的核心概念、教學計劃、引導方法和延伸活動,以及討論時的引導話語。也讓老師能在符合個別孩子的發展、興趣和能力之下,如何從孩子自身的經驗,引發他們主動觀察環境;如何提供孩子好奇、發問、探索、調查、討論、反思自己觀點的機會,進而瞭解孩子如何在相互學習中建構概念,發展出科學探究的技巧和態度。此外,書末附有相關資源、表格,可供老師記錄孩子的發現和觀點,再透過這些檔案檢討和發展課程。

《與幼兒一起探索自然》一書拓展了教師在教育中所扮演的傳統角色。這本綜合課程能指導教師開展以探究為基礎的課程,該課程是以探究為基礎的課程,該課程是以幼兒對周圍生物世界的自然好奇心為基礎的。從在室內養育生物和種植植物,到去室外搜尋動物和他們的棲息環境,並且在此基礎上進行一系列的討論活動,教師們能學到如何為教學活動做好準備,學到如何知道幼兒通過開放式或主體式的科學活動進行學習、學會觀察。“如果一個幼兒要維持他內在的好奇心,那麼他至少需要一個成人與他分享,和他一起快樂地、興奮地探究這個神祕的世界。”這應該是《與幼兒一起探索自然》一書所秉承的理念,同時也符合《綱要》中“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一思想。幼兒對於自然有着一種天生的探索慾望:看到花草,他們總試圖觸摸;看到小動物,他們又會滿懷好奇地觀察;下雨了,他們會穿着雨具,在雨中嬉戲,找尋雨水的奧祕。我們要保護幼兒的這種好奇心,我們應該讓幼兒在好奇中觸摸自然,親近自然。

在幼兒共同探究和互動的過程中,他們總會試圖搞清楚所見和所做的事情。他們開始建構有關事物的概念。這時,“小小科學家系列”讓教師擔當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確保幼兒有關科學的遊戲和想法可以受到關注、深化和挑戰。在幼兒探究過程中,教師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在教室中創設一種支持和鼓勵幼兒成為小小自然學家的環境與文化,而這種環境和文化的特點是:尊重生命;強調調查;分享觀察的內容和觀點;檔案與記錄;關注真實的生物。其中首要的'“尊重生命”,讓我特有感悟。回想到,自己在平時的自然角管理或是科學探索活動中,常常就會忽視,甚至迴避這一問題。小蝌蚪死了,老師也不向幼兒説什麼就把它處理掉,當他們發現小蝌蚪不見了時,來問老師,老師就會用一些非常理的話敷衍了事。久而久之,將會使幼兒形成了無視周圍生物的意識。通過這次的閲讀學習,我會更新自己的認識,反省自己教育中的不良問題,用全新的“自己”去帶動幼兒、帶動周圍的成人,把尊重生命放在首位,為與我一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小生命負責。

另外,我還充分體會到“家庭參與”的重要性,《與幼兒一起探索自然》一書所展示的教學案例都將家長納入到活動的參與者中,這也能進步激發幼兒觸摸自然的興趣。我們不要總以為幼兒年齡小,不懂事,其實有時候他們腦中能閃現出成人都沒有的靈感,尊重幼兒,讓他們充分觸摸自然,或許未來的自然學家就會在他們之中產生。這不僅僅是《與幼兒一起探索自然》一書所給予我的認識,更是應在今後的幼兒教育中貫穿始終的一種理念。

幼兒園讀書月心得體會五篇4

讀了日本作家黑柳徹子的《窗邊的豆豆》一書,感慨萬千。書中記載了作者(豆豆)經歷過的一段真實故事。當豆豆的媽媽聽老師説孩子在學校是個“怪怪的人”、“搗亂”、任性,會影響別人,建議轉學時,她想:一定要想辦法找到一所能夠理解這個孩子的學校。

“巴學園”真是一所奇妙的學校,當小豆豆第一次來到這裏,校長就和藹可親地讓她介紹自己,“隨便怎麼説都行”,小豆豆看到校長聚精會神地聽自己講了一個上午,心情好極了。

“巴學園”的孩子可以坐在用廢舊的電車改做的教室裏,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想學的課目,也可以跟自己喜歡的同伴坐在一起。音樂課,孩子們不僅用耳朵聽,更是用心去體會,他們光着腳跳來跳去,感受着節奏、韻律。學校運動會上,身體有缺陷的孩子總能拿到第一,而這一切都是校長的精心設計。

“不要把孩子束縛在老師的計劃中,而要讓他們到大自然中去,孩子們的夢想比老師的計劃,更要遠大得多。”這就是小林校長的辦學宗旨。

一段“巴學園”的生活,讓在一般人眼裏“怪怪”的小豆豆逐漸變成一個讓大家接受的好孩子,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礎。

我將書中感悟到的見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在實踐中真正體會到與孩子平等互動的快樂。比如:我班的_x小朋友,聰明、調皮,在別人的眼裏他是個典型的多動症孩子,整天摸這動那,一刻也停不下來。他一天到晚就用彩筆到處亂畫亂塗,經常與別人説反話,老師説請小朋友坐好,他卻接話説看誰坐得不好。老師對他説服、教育、引導都不見效,不少家長要求孩子遠離他。我通過與_x的家長談心,知道孩子在家也是如此。我對其進行了跟蹤觀察,發現他十分喜歡車,也愛畫車。投其所好,我們兩人共同探討與車有關的話題,他興趣猛增,滔滔不絕地説個不停。我發現他真是個“車行家”,知道那麼多名車,他所畫的車,部部形色兼備,十分漂亮。

我試着與_x小朋友進行了幾次談話,將他的優點告訴全班小朋友,請他自己講他最喜歡做的事,將車的有關情況説一説,將他的畫貼出來。小朋友們這才發現_x很了不起,自然改變了對他的看法和態度,慢慢與他接近,接受了他。_x小朋友融入到集體懷抱,各方面都有很大進步。

通過讀書,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教育不應是僵硬的教育,而應是互動的充滿生氣的教育。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有眼睛卻發現不了東西,有耳朵卻聽不到聲音,有心靈卻無法理解真、善、美,這是值得我們幼兒教師深深思考的。

幼兒園讀書月心得體會五篇5

今天,我在《學前教育》雜誌上看到這篇文章。是文章的題目首先吸引了我,引起我強烈去閲讀的興趣。

因為在我們以往的慣性操作中,認為只要制訂好計劃,班內三名教師認真組織實施就可以了。教師就像一根指揮棒,指到東孩子就得向東,幼兒完全不知道教師有什麼安排,幼兒是一個盲從的狀。所以我們各班級在每個活動前後的環節銜接很亂,幼兒常常在班內追跑打鬧,教師要一刻也不能閒的看住孩子,要孩子集體的喝水,集體的上廁,幼兒完全失去了自主,沒有自主的空間。針對課間自由活動混亂的局面,作者在文章中是這樣反思:我們給幼兒自主的空間了嗎?我們有提供給幼兒按自己的意願選擇做事的條件嗎?幼兒知道在這個環節可以做什麼嗎?於是,作者在每天的活動區講評時都將問題拋給孩子:“活動結束後我們有什麼事可以做呢?”洗手、小便、喝水等等。“小朋友做事有快有慢,需要我們等待,這個時候我們還可以做什麼呢?”根據孩子的回答,按照孩子的想法,作者在教室中豐富了一些簡易活動材料。

這樣一來,活動結束後幼兒可以看、可以説、可以玩,多了許多自主選擇的機會,兩節活動課間的環節就顯得順暢多了。針對每次活動在不同的場所,需要幼兒在短時間內一次次搬椅子到不同地方的問題。如何讓幼兒預知呢?作者還是把問題拋給孩子:“我們每天上課的地方都不一樣,怎麼才能讓小朋友都提前知道把椅子搬到哪裏呢?”通過幼兒的討論,最後決定用圖片的預知方式來告訴幼兒,下一環節要準備什麼。於是作者在班內開設了一個“温馨提示角”,每天早飯後都將當天上午的活動要求、場地安排用圖片的形式告訴幼兒。如上閲讀活動,就放一張書的圖片和一張小椅子的圖片,幼兒一看就知道老師需要他們搬椅子到上閲讀的地方上課。通過作者這兩方面的闡述,我們可以貫通的使用這種方法。在一日活動的其它環節中,如:户外活動前,通過提示牌讓幼兒瞭解去哪兒,站幾路隊,要帶什麼?音樂舞蹈要到哪裏上?要帶上道具嗎?數學活動要到珠心算室嗎?要帶上書嗎?

做到讓幼兒預知下面的活動,瞭解自己要做的事情,讓幼兒從小學會有計劃的支配安排自己的時間,形成有序做事的習慣,對幼兒的成長很有幫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indetihui/4jkqe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