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關於家風心得體會範文(通用6篇)

關於家風心得體會範文(通用6篇)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家風心得體會範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家風心得體會範文(通用6篇)

家風心得體會1

20xx年春晚的主題之一是關於家風、家規的話題,新聞頻道採訪了好多社會上各行各業、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的人物,讓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來闡述什麼是家風、家規,被採訪的對象都從不同的角度對家風、家規作了詳細的解釋。

20xx年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感受到國家鼓舞的就是正能量,一種正氣,而良好的家風、家規恰恰就是體現正能量一種很好的表現形式。

假期中有充足的閲讀時間,結合這次國家提倡的家風、家規主題,我又把傅敏撰寫的《傅雷家書》又閲讀了一遍。摘錄其中一封:

終於你的信到了!聯絡局沒早告訴你出國的時期,固然可惜,但你遲早要離開我們,大家感情上也遲早要受一番考驗,送君千里終須一別,人生不是都要靠隱忍來撐過去嗎?你初到的那天,我心裏很想要你二十以後再走,但始終守法和未雨綢繆的脾氣把我的念頭壓下去了,在此等待期間,你應當把所有留京的琴譜整理一個徹底,用英文寫兩份目錄,一份寄家裏來存查。這種工作也可以幫助你消磨時間,省卻煩惱。孩子,你此去前程遠大,這幾天更應當仔仔細細把過去種種作一個總結,未來種種作一個安排;在心理上精神上多做準備,多多鍛鍊意志,預備忍受四五年中的寂寞和感情上的波動,這才是你目前應做的事。孩子,別煩惱。我前信把心裏的話和你説了,精神上如釋重負。一個人發泄是要求心理健康,不是使自己越來越苦悶。多聽聽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多念念《克里斯多夫》裏幾段艱苦的事蹟,可以增加你的勇氣,使你更鎮靜。好孩子,安安靜靜的準備出國吧。一切零星小事都要想周到,別怕天熱,貪懶,一切事情都要做得妥帖。行前必須把帶去的衣服什物記在“小手冊”上,把留京及寄滬的東西寫一清帳。想念我們的時候,看看照相簿。

傅雷夫婦作為中國父母的典範,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着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傅雷夫婦交給他們是做人,然後才成“家”,成為“大家”,這也正是良好的家風和家規才成就了孩子們美好的未來。

家風心得體會2

一個人的成長成材,離不開家風的潛移默化;而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即是千萬家庭家教家風的總和。“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的古訓仍歷歷在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信條更是千年不殞,中國古人對於家風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家風是一個家族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處世之道,是祖先歷經世事之後的經驗之言,可以成冊,可以言傳,但無論是哪種形式,必是對兒孫的諄諄勸誡。好的家風淳樸無華,催人向善,是引導兒孫成人成材的不二法門,也是約束兒孫行為規範的內心準則;反之,則誤人誤己,誘導兒孫步入歧途。往小看是修身齊家,往大看是治國平天下。優良家風需要傳承,需要推廣,社會正氣需要弘揚。

家風對個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是個人的第一課堂,我們常説“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便是對於家風的一個最通俗的理解,也是一個真實的寫照。父母誠樸,則兒孫向善,父母貪腐,則兒孫效仿,家風直接影響個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古來宗族大家庭,必讓孩子以德高望重者為榜樣,而今家庭變小了,更需要家長做好教育的第一任老師,讓優良的家風傳承下去,為後代茵福。

良好的家風能形成廉潔的行政作風。近年來,官員子女家屬腐敗事件頻發,影響惡劣,不免令人質疑其家風。“小來偷針,長大偷金”,不良家風追求物質、追求慾望、追求攀比,不僅自己鋃鐺入獄,也為兒孫後代埋下禍根。值得慶幸的是,行政廉潔公正的人也大有人在,他們一生奉公執法,淳樸善良,為人民辦實事,廣受尊敬與愛戴。家風會蔓延到工作作風,優良的家風則是法制化建設的重要推力,而行政作風的廉潔公正則需要家風正統來保證。

家風影響社風,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石。社會是千萬家庭的總和,家風匯聚起來就是社風,多數家庭家風淳樸,則社風淳樸;社風的急功近利,則説明多數家庭也是急功近利的。近年來人們對物慾的過度追求現象越來越嚴重,拼豪宅、拼豪車,甚至有結婚彩禮都明碼標價的奇葩景象。人民嚮往的美好生活,不僅是人人“倉廩實衣食足”的物質生活,還應該有“知禮節知榮辱”的社會風氣。而改變社會風氣不能一蹴而就,着眼點仍需在家風。

優良家風需傳承,社會正氣需弘揚,這不僅是利己的“小事”,更是利民的“大事”。在全社會弘揚家風的建設,不僅能揚善於小,防惡於微,更能引導人們摒棄浮躁功利,重塑文明榮辱。而家風的建設也不是輕而易舉的,需要榜樣力量,社會的持續關注和人們的長期努力。

家風心得體會3

前段時間電視上一直在放着家風這個話題,説每個人的家裏都要有家風和家規。我是根據新聞上的專題,來寫這篇作文的。現在大家都很注重家裏的風氣,風氣的'範圍有大有小,有國風、也有班風,今天就來講一下這個家風吧。

所謂的家風就是自己家裏的風氣,家裏的風氣好不好就會影響到子孫後代,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家風要正,首先是要注重以德立家、以德治家。家風也分為好幾種,在家裏做的事、在家裏做家務等等,在家裏做

的事情的是好家風。家風也叫門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

家規很嚴格的,所以家裏的規則必須要嚴格遵守一個家庭所規定的行為規範,一般是由一個家族所遺傳下來的教育規範後代子孫的準則。家規也叫家法,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就是指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法律,一個家庭有一個家庭的規矩,這個規矩就相當於國家的法律。指家庭的規矩,做任何事都要懂得講規矩。

最後,我覺得好的家風和家規每個人都要嚴格的遵守,我們小學生也要自己遵守好的行為規範,講規矩,要正義。

很多名人都有家風家訓,我們家不是名人家庭,如果要説也有什麼家風家訓,那一定是爸爸經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百孝順為先。

從小爸爸媽媽就教我要有孝心,要尊老愛幼,他們自己也在身體力行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道。我們家是個大家庭,外公外婆和小阿姨一家與我們合住,十多年來一直其樂融融,在小區裏傳為佳話。爸爸是山東人,不喜歡甜食,但對外婆做的菜從來不挑剔,總是裝作很愛吃的樣子。媽媽現在還經常講起外婆給爸爸吃桂圓肉的故事,那是爸爸第一次見丈母孃,外婆按紹興習俗給爸爸做了一大碗桂圓肉,放了很多糖,爸爸咬着牙吃下,外婆以為爸爸喜歡吃,以後經常給他做,一吃就是兩年多,直吃得爸爸哭笑不得。每次家裏有重大事項需要討論,開始大家嘰嘰喳喳發表意見,實在不能統一,最後大多是聽外公外婆的,用爸爸的話説,這就叫百孝順為先。

外公外婆年紀大了,有時會因為小事爭吵起來,爸爸媽媽總是耐心勸説,從不頂撞他們,即使有時外公外婆看上去很沒有道理,爸爸媽媽也沒有絲毫責怪他們的意思。爸爸總是説,孝順孝敬,沒有順沒有敬,哪來孝?對長輩首先是順從,要讓他們順心,感覺到被人尊重,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大問題,儘可以由着他們來。爸爸還常説,孝敬無底線,就是説對大人盡孝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終點,只有起點。

“百孝順為先”,“孝敬無底線”,我要牢牢記住這幾句話,把它作為我們的家風家訓,從小做一個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我還要把這幾句話告訴其他小朋友,讓他們和我一樣,大家共同做新時期的優秀少年。家風,家教,家訓!

從小,父母就讓我文質彬彬,做人要誠實,從小,我就把它當成家風。

在過年時,父母都會面帶微笑,大大方方是的招待客人,我和姐姐不開口説話。大人問,我便回答,客人就會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父母便微微一笑,説:“哪裏哪裏,普普通通罷了。”

在爸爸睡覺時,我有時還會在爸爸頭上別上一個蝴蝶結髮卡,夾在中間的媽媽只能把我趕到書房寫作業,在書房裏的我,都能聽到爸爸説:“竟敢在“皇上”頭上動土。”

我曾經在書上看過中國古代有名的家訓,如,《朱子家訓》,《章子家訓》,《顏氏家訓》,《錢氏家訓》等。它們都是中國古代家庭文化的傑出代表,也是中國古代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再一次的單元檢測中,我考試退步了一個等級,回到家後,媽媽看了試卷,變怒斥道:“你怎麼學的?考這麼差,快到書房好好複習一遍,週六週日別玩了。”砰—聽見一陣關門聲,一猜就是爸爸回來了,媽媽把我考試成績告訴了爸爸,爸爸走到書房對我説;“以後再考這麼差,就別光完了,好好複習不要光玩,學習是第一位。”媽媽説:“學習是第一位,玩是次要的,父母不是非要讓你考第一,只要考好就行。”自從那以後,這便成了我們家的家教。”

這便是我們家的家風,家教,家訓,有利有弊,它會伴隨我度過一生,讓我一生受用!

家風心得體會4

家風是什麼?

家風,是一個家庭中的良好習慣和優秀品質,是家族中長輩對後輩的默默影響,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我家就是一個幸福、和諧的家庭。

媽媽告訴我,做人一定要孝順。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從小,媽媽就告訴我要學會孝敬長輩。記得兩三歲那年吃團圓飯,看着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餚,我垂涎三尺,忍不住伸出筷子去夾。這時爸爸媽媽立刻制止了我,語重心長地説:“我們要學會尊敬長輩,好吃的東西,一定要等爺爺奶奶他們來才能一起吃!”當時的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雖然那時還不明白話中的真正含義,但我還是乖巧地安安靜靜地等長輩們來。從那以後,“孝”的種子深深地埋進了我的心裏,漸漸生根發芽。

外婆身體不好,行動不便,需要人照顧。只要一有空,媽媽就會帶着我去看外婆。由於外婆説話不太清楚,媽媽總是貼近外婆細心聆聽,猜測外婆的意思,陪她聊天,耐心地照顧她。媽媽用她的實際行動詮釋着“孝”的含義。此時,“孝”的種子已在我心裏開花結果。現在我們中學生,並不能也沒必要為父母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而孝敬父母,應從日常的小事做起,從生活的點滴做起,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爸爸説,為人處世要講禮。

“禮”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小家人就教育我要講文明懂禮貌。一次爸爸帶我出去玩,要問路。於是爸爸微笑着向一位叔叔走去,“您好,請問附近的……”那位叔叔看上去比爸爸還年輕呢,爸爸仍用了尊稱,最後還不忘説“謝謝”。我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一個微笑,一句感謝,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能帶給他人温暖和尊重,也能給自己帶來快樂。以後不管在家在外我都會牢記家風,注意禮儀。

奶奶教育我,要勤儉節約,勤勞能幹。

奶奶是個勤快的人,每天都會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條。以前我吃飯總是掉飯,“天上一半,地上一半”,奶奶就語重心長地告訴我粒粒皆辛苦,不要浪費糧食。奶奶心靈手巧,總是修復舊物。被子這裏縫縫那裏補補便繼續蓋,衣服也是打着補丁。奶奶還特別有創意,經常舊物改造,廢物利用。做衣服剩下的布料可以縫一個小枕套,奶粉罐綁在一起又是一個凳子。從奶奶手中出來的東西既美觀又實用。她還叮囑我們要隨手關燈關風扇關水龍頭,久而久之,我們都養成了節約的好習慣。

家風還體現在很多方面,在家人的言傳身教中,我還學會了做人要善良、寬容、誠實等等,我會銘記家風,並將家風發揚大!

家風心得體會5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主旋律,社會學家將其稱為“家庭文化”,心理學家則稱之為“精神風貌”,其內容是指一個家庭的所有成員共有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及言行表現的總和,也是家庭成員品格、文化素養、道德情操、人際關係的具體體現。

好的家風就是一所學校。因為家風雖是無形的、潛在的,但對孩子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它對孩子的成長既是一種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又是孩子行為規範的“調節器”,更是陶冶孩子道德情操的天然“熔爐。” 好的家風和不好的家風都會影響到後代。家風好,則人心正,父母慈,兒女孝,婆媳睦,妯娌和,子孫賢;家風不好,則父母惡,子不肖,孽孫生。美國的愛德華和珠克兩個家庭,家風傳至八代。愛德華是博學多才的哲學家,勤奮好學,為人嚴謹,為子女樹立了良好的風範。他的子孫中有13位當過大學校長,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學家,60多位是醫生,還有1人當過副總統,1人當過大使,20多人當過議員。而珠克是遠近聞名的酒鬼和賭徒,畢生玩世不恭,渾渾噩噩,無所事事。他的子孫有300多人當過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酗酒致殘或夭亡,60多人犯過詐騙和盜竊罪,7個人是殺人犯,總之沒有一個是有出息的。兩個家庭的家風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着後代,父傳子,子傳孫,子子孫孫世世代代相濡染,相延續,在社會的大舞台上向兩極發展着。所以説,家風的好壞直接決定着子女的成才與否,而且不僅是一代。

家風通過日常生活影響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字的典籍、無聲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經常的教育。因此,家長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形成一種有利於孩子成長的良好家風。

首先要言教。古人云:養不教,父之過。魯迅先生也曾説過:“父母對於子女,應該健全地產生,盡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翻開歷史,在我國不知有多少膾炙人口、生動感人的名人家規、家訓,感召來者,滋養後人,如周公的“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孔子的“不學禮,無以立”;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朱伯廬的“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以及周總理的10條家規等均是。

其次是身教。即自己以身作則,作出表率。把孩子培養成人格健全、對社會有益的有用之才,這是家長最重要的責任。古人云:父母亦師;身教重於言教。家長的言行舉止、生活習慣等都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子女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甚至左右着孩子一生的道德行為。著名翻譯家傅雷教育孩子就不止於言教,更注重於身教。他在1962年給傅敏的信中説:“我和你媽媽給你的榜樣總還是勤勞認真的,……我對青年人、對自己的要求,除了吃苦(肉體上,物質上的吃苦)以外,從不比黨對黨團員的要求低;這是你知道的。但願我們大家都來提高自己,不僅是學識,而尤其是修養和品德!”

三是要構建和諧家風。良好家風的重要基礎是團結、平等、和諧的家庭關係。家庭關係不正常,互相指責、埋怨、爭鬥,孩子感受到的是冷淡、冷酷、敵對情緒,心靈深處就會留下痛苦的傷痕。因此,家庭成員之間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和睦相處,互相關心,互相愛護。家長要理智,善於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感,不當着孩子面吵架;要發揚民主,主動傾聽孩子的意見、平等協商;要開朗、樂觀,和孩子一起玩,讓家庭充滿歡樂情趣。總之,要給孩子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讓他們在和諧、温暖和相親相愛的人際關係中健康成長。

家風如春雨,潤物細無聲。要形成好的家風,做父母的就得事事從自我做起,不斷提高為人父母的素養,努力將自己的家庭變成人才的學校。

家風心得體會6

【雨露滋養 花木生長】

俗話説:“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每家每户都有着獨自的家風家訓。這種良好的品質,將會從上一輩的心裏,傳遞到我們的心中。我們要接過這沉甸甸的擔子,並把它傳承下去。

“沒有淵博的學識,也沒有強健的體魄,你用什麼服人?”這句話,母親從小就對我説,因為家中原來經營着一家書屋,我也從小養成了看書的好習慣,母親對我很嚴厲,自打我認識字以來,她便不再給我念童話書了。這也使得我的童年過得特別快,甚至我還沒有發覺自己長大了,就已經不再是小孩子了。不過,這也帶給我別樣的收穫,在同類孩子中,我總會顯得格外的成熟,這讓我總是認為自己高人一等似的,母親告誡我:“你不要以為自己比別人多認幾個字就能怎麼樣了,外面比你爭氣的人多多了!”聽了這話,不爭氣的我不爭氣地哭了,這淚水把我心中那囂張的氣焰滅了個灰飛煙滅,我明白母親的意思,她不過想同其他母親般告訴自己的孩子,不要驕傲。

父親總是温和的,可我卻有着如此潑辣幹練的性格,大概是隨母親吧。“做人輕浮,態度隨便,這可不是個好孩子的表現喔!”父親為了告訴我這個道理,做事經常慢慢的,母親見了是要罵的,我不由得替他擔心,直到有一天夜裏,我下牀上廁所,偶然聽到母親與父親的對話。“你不要這麼兇嗎,”這是父親的聲音,“孩子還小,有些習慣要慢慢養成的。”“那也不能教他做事慢呀!”母親的聲音比平常温柔了許多,父親回答到:“我不是在教他做事慢,你瞧他平日裏,做事情老是一會走神,一會認真,這怎麼行嘛。我要告訴他,做事首先要態度認真,什麼事情都不重要,正在做的事情最重要。”果然,父親不同於那些五大三粗的人,他的心思彷彿比別人更細,更密。

中國的傳統文化可不能丟,如何使人既遵循規則,又能學習良好品質,還能傳承傳統。這便在我眼中是父母不同於其他父母的特點了。記得那時候我還小,吃年夜飯時,因為無知,而坐到了正對門的“上八位”,這是長輩的位置。母親見了,便走過來,同我説起“上八位”是長輩坐的,問我能不能和外婆換個位置,我第一次見母親温和的樣子,便爽快的答應了,事後,母親對我説:“兒子,你要學會尊敬長輩,如果沒有他們,就沒有爸爸媽媽,沒有我們,就沒有你了,對嗎?所以,我們要通過每一件事情來表現出對長輩的愛,對吧!”我點了點頭,看見母親笑得那麼美,那麼美。

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有許多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的,家風家訓會伴着我們每一個人成長,帶給我們許多良好的品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indetihui/0vezn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