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愛和自由閲讀心得作文

愛和自由閲讀心得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説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敍文、説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愛和自由閲讀心得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愛和自由閲讀心得作文

愛和自由閲讀心得作文1

看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感受很多。

每個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那愛到底是什麼?“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書中是這樣定義“愛”的。受此啟迪,我感覺:愛是尊重,愛是珍視尊嚴。

這本書以愛和自由為全書的立足點,強調給孩子的愛要有科學的方式,即在對兒童成長規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利用蒙氏的各種訓練方法,並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選擇。作者用各種事例詮釋了“愛和自由”對培養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作者相信這樣孩子就可以全面發展,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同時,也簡要地提到了約束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總體來講,作者比較審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實踐着兒童教育,並總結出一些經驗。

作者所謂的“愛和自由”是成人施捨給孩子的,主角還是成人,孩子是被施捨的對象。作者要求成人儘可能地瞭解自己的孩子,給他們科學的愛,給他們儘可能充分的自由。但無論加上什麼樣的修飾詞,這種施予和授予的關係沒有變,孩子是被動的,是從屬地位的。這意味着,成人有權力決定給什麼樣的愛,給什麼樣的自由。給什麼,怎樣給,取決於成人認為怎樣有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這種施捨的“愛和自由”是功利主義的,並且會因社會的壓力而不斷修正、變化,最終就是妥協和放棄。孩子得到的是被動的愛,缺少的尊重。

在此我想來和大家聊聊蒙式教育,教育的創始人蒙台梭利有以下教育觀點:

1、遵循兒童具有與生俱來的吸收性心智

2、注重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敏感期

3、重視自發性活動的自然法則

4、支持兒童的發展要在適宜的環境下,通過自身活動獲得

這裏有幾個關鍵詞:遵循、注重、重視、支持,在這幾個詞中,彙總一個詞:“尊嚴和獨立”:,其實,生命的尊嚴和個體的獨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張這種尊嚴和獨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賦予人類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極力想説明,如果你認識不到,不尊重這種天賦人權,你就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而愛、自由不是成人施捨給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權利,是從“尊嚴和獨立”生髮出來的。如果不認識到這點,所謂的“愛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偽善的,也是善變的。

僅僅“愛和自由”,並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嚴和獨立”地發展,他需要責任,需要平等。不揹負責任,很難談到尊嚴;沒有平等,獨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嚴和獨立,孩子在被施捨的環境中成長,很難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當然需要愛和自由,但不是施捨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擔負各自的責任。這樣,人格才能健康發展,並走向成熟。

書中談到了神遊一詞,讓我深受啟發。其實,兒童是最明白自己需要什麼的,當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碼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卻備受阻礙的時候,兒童智能通過幻想來實現自己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離,神遊就此形成。書中有一個例子:孩子玩水玩沙被禁止,他開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裏憑藉老師講述的植樹過程來構思一篇植樹的作文時,神遊就此開始。

您可以嘗試去看一下《愛和自由》這本書。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視,養育一個正常的孩子,需要我們成人反思自己,成長自己。

“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休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我在努力嘗試,並且相信會越做越好!

“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如果我們珍視孩子的尊嚴,那我們就該成為維護尊嚴的榜樣。從我開始,從你開始,從此刻開始!

愛和自由閲讀心得作文2

在這本書中,蒙氏幼兒園的園長孫瑞雪通過大量的實例來論述自己的觀點: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兒童按照自己的內心發展成專注、寬容、堅強的、完整的人。

關於兒童,連弗洛伊德這樣的大師所言也未必正確,我們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不過,作者的這一觀點,我倒是深表贊同。本來嘛,小孩子如同一張白紙一樣來到人世,對什麼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麼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腳等都是兒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兒童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因為經驗欠缺,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大人看起來淘氣的行為。如果真的愛孩子,又瞭解了這一點,給予兒童更多的自由,讓他去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完善,豈不是能塑造孩子!

我們成人有太多的“專制”和“越權”,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賞書名中的自由二字,從前我也是片面的認為自由就是讓孩子隨心所欲,任其發展,它怎麼會和紀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讓孩子更好的學會控制自己?但通過親身的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我很有感觸。首先,我覺得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一定要改變自己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同時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裏健康成長的孩子。其次,要做一個有心人,去仔細觀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傾聽和交流是很好的橋樑,是拉近我們和孩子距離的彈力帶。成人是孩子的榜樣,老生常談到”言傳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鏡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舉止,因此,我深感自己肩上責任的重大。

其實,何止是兒童,在充滿指責、冷漠、抱怨的環境裏,任何人都不會感覺到快樂,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圍的環境充滿了愛、自由與温情,人與人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會快樂、有效率的多?

愛與自由並重,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要多加引導和體恤,要學會相信,在此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愛和自由閲讀心得作文3

世界上除了生命,什麼最重要?金錢?權力?地位?都不是,它是自由。沒有了自由,就像一隻被束縛在鐵籠子裏的小鳥,惶惶不可終日,只能徒勞地等死,任人擺佈。

週末,我和同窗袁嘉寧去同學馬陽家玩,做了一些作業後,我們就迫不及待地在馬陽家“鬧騰”開了。我們先玩起了“跳格子”,馬陽在地上畫了十個格子我們開心地跳來跳去。後來,我們又想出了新招,找來馬陽的跳球(把腳踩在兩端,可以蹦來蹦去),看誰能跳到最後。我們玩得很盡興,這時,馬陽的媽媽突然喊了一聲:“快來看,有一隻松鼠!”天哪,有一隻松鼠!從來沒有見過鬆鼠的我立刻扔下跳球去看松鼠。“哎呀,跑了!”順着馬陽媽媽手指着的方向,只見一隻老鼠般大小、小而矯健的身影一閃而過。“真的是松鼠嗎?不會是老鼠吧?”我半信半疑地問馬陽的媽媽。她説“是松鼠”,又叫馬陽把門關了,這樣松鼠就跑不出去了。“抓松鼠!抓松鼠!”我們大聲喊叫着。馬陽的舅舅聞聲趕來,“在哪兒呢?”他問。馬陽的弟弟指給他看。他知道後,馬上挽起手腕,撲了過去,小松鼠似乎是受不了這麼多人的驚嚇,蜷縮在角落裏,一眨眼的工夫,一隻毛茸茸的小東西就到了他手上,並把它關進了籠子。我們圍起來一看,興奮了,真的是松鼠!只見這隻可愛的小東西渾身棕灰色,有兩條顯而易見的黑色條紋,小小的耳朵幾乎看不見,小爪子牢牢抓着籠子,正害怕地渾身發抖,盯着我們看呢!馬陽扔進去一些牛肉乾。小東西先愣愣地看着我們,並不吃,後來因為實在是餓了,用前爪捧着牛肉乾,大口大口吃了起來,全身蠕動了起來,從後面看,就彷彿是一團肉球在滾動,真可愛。就這樣單純地望着小松鼠,竟也會感到無上的快樂。我們逗它玩,不停地給它吃東西,可是小松鼠並不快樂。它不停碰撞着籠子,掙扎着,一分一秒都不歇息地跑來跑去,妄想跑出這個籠子。

後來,它累了,總算安靜了下來。它望着我的時候,眼神很迷惘。我惶恐地望着它,它過於安靜的眼裏寫的是要掙脱嗎?很扭曲,很矛盾。正如一般總以為自己是最強悍的人,往往是最脆弱的,我突然有一種放開它的衝動,它那渴望自由的眼睛裏寫滿了悲哀。我去問馬陽,她卻不屑地笑笑,説:“我怎麼不覺得它可憐?”問袁嘉寧,回答也是如此。她們是不懂得動物悲哀的人,她們不知道什麼是自由,失去了自由是什麼滋味,她們不懂。

愛,就是放它走,給它自由。

愛和自由閲讀心得作文4

這學期,我有幸讀了《愛和自由》這本書。這本書讓我在孩子早教上有了很大的認識。這本書強調要給孩子更多的愛,更多的自由,才會培養出更加獨立的孩子。

兒童對所有東西的熱愛應該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是一種薰陶,我們不強迫,但是我們不能不讓她接觸,孩子對周圍的一切不都是從她的觸覺、嗅覺、味覺、視覺、聽覺感知到的,在我們讀給兒童聽故事的時候,不是一種自然的過程嗎,不是聽覺的一種享受嗎?

我們更多一定要關注的是孩子的.每個敏感期,要學會尊重孩子。讓兒童在愛和自由中成長!兒童只有依靠愛和自由,才能獲得成長的全部能量,以便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這讓我想起一個學者的一句話:“以愛的情感激發兒童成長的積極性;以自由的空間確立兒童自我意識的主動性…”

我們不能為了灌輸式的學習而給孩子帶來很多外界的內容和認知,孩子的學習各個階段表現出來的行為都不一樣,比如重複做一件事,重複聽一個故事,孩子會從反覆聽故事中吸收理解內容,首先是邏輯,然後是情節,最後是概念。所以一定要仔細選書,讓孩子吸收好的東西。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智力真正的內涵,或許我們就會走上長輩們的老路,以為成績衡量一切,而忽略了高貴的品質,完整的人格,崇高的道德和充滿創造力的思想。而做好這一部分,0—6歲是關鍵的時期。

愛,獨立,這兩個概念是相互相通的,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也給孩子足夠的空間。生活在壓抑,因為怕犯錯而察言觀色,謹小慎微的狀態下,這樣更容易喪失自我。所以從愛走到獨立,父母要有很大的勇氣,很多時候要學會放手。同時也不可限定孩子的思維,不可“教”孩子一些影響到他創造力的內容,而是讓他自己去感知,去發現。

理解孩子,就是要讓孩子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中,我們不能把我們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特別是效果上。就像蒙託梭利教育學校不會強迫剛送來的孩子馬上進教室工作學習一樣,孩子都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慢慢接受的過程,只要給予的方法正確,裏面還有愛和自由,這就足夠讓這孩子的成長規律正常起來。這裏面也涉及到紀律的問題,也可以説是專注力的問題,孩子都很喜歡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反覆的做,在長久的專注過程中他才能把握事物的規律,這樣他就願意遵守紀律,並且有了自我控制力。

愛和自由閲讀心得作文5

自10月3日收到《愛與自由》以來,我翻看了其中大部分內容。不時對自己的教育行為進行比照。有時這種比照讓我很心痛,是愧疚之痛。我對一些教育現象及其本質知道得太遲了。錯過了多少教育時機,又造成了多少遺憾!比如昨晚看到的關於“神遊”一節。“神遊”指胡思亂想,想的跟做的不一樣。這是心理障礙的表現:心裏想做某件事,卻受到壓抑,不敢做,轉而去做了另外一件事情,或者只是幻想、胡思亂想。這樣的孩子何其多哉!昨天下午我帶心悦去外邊玩“釣魚”遊戲。有個男孩坐在那裏用小魚網撈魚。他媽媽看見後迅速過來説,孩子,這魚是讓釣的,不能用手撈。説着,奪下男孩手裏的魚網,把一根魚竿塞到孩子手裏:你看,就這樣,用魚竿釣魚。

那孩子自始至終臉上毫無表情,目光迷離。他的選擇權被媽媽的好心剝奪了。他只是想用魚網嘗試一下,卻被橫加阻止了,而他的媽媽對此毫無知覺。我們玩了釣魚以後去盪鞦韆。一個約5歲的小女孩正在蕩,蕩得很低。她媽媽顯然對此很不滿意,就口授“要領”:“寶貝,你把腿往前伸,然後往回縮;再往前伸,往後縮;再往前,再往後。”態度生硬,還有點漫不經心。那小女孩聽了並沒有多大反應,而是看了我們一眼。我感覺她的眼神裏有一種難堪。在一個小妹妹面前被媽媽以教訓的口氣教授盪鞦韆,一定讓她很傷自尊。經過一番指導,她蕩得比剛才高一些了。又蕩了沒幾下,她就跳下來走了。她根本沒提起興趣來。這位媽媽跟女兒説話的語氣就像一位嚴厲的體育教練,不像一位母親,生硬,沒有感情,簡直不顧及女兒的感受,甚至還因為女兒動作的不協調而嗤嗤笑了一下。而她的爸爸,就在一邊玩跑步機,這一切似乎與他無關。説到父親,我領着心悦在外面玩,見過好幾個父親,他們根本不管孩子,我是説,不教育孩子。雖然他們和孩子一起出來,但他們不跟孩子交流,不跟孩子一起玩,只是遠遠地坐在一邊看着孩子玩,要麼乾脆望着別處。好像看孩子只是當媽的事情,他們不需要參與。也許他們認為,當爸爸的只要掙錢養家就夠了。我懷疑,這是很多父親的想法。我真替這樣的人難過,他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卻不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和孩子待在一起。他們沒有意識到,父親在子女的成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雖然現在生活好多了,但是有多少人真正重視教育呢?學校裏有不少孩子,明顯缺乏家庭教育。他們對很多事情都不懂,沒有規矩,不懂節制。他們的家庭背景,恐怕都相似吧。

標籤: 自由 閲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indetihui/0mv28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