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朗讀者第七期主題觀後感2017

朗讀者第七期主題觀後感2017

繼首期以“遇見”作為主題詞之後,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本期以“告別”作為核心主題,嘉賓在感念過去的同時,也勾起了觀眾深藏於心底的情愫。下面是朗讀者第七期主題觀後感2017,快來圍觀吧。

朗讀者第七期主題觀後感2017

朗讀者第七期主題觀後感2017【篇一】

中國維和部隊,一個莊重神聖的名稱。無數的維和戰士前往危險、貧瘠的地區守護世界的和平。2016年6月1日凌晨,中國駐馬裏維和部隊遭到火箭彈襲擊,三級士官申亮亮不幸遇難,年僅29歲,危險時刻發生在他們的身邊。維和部隊的戰士們來到《朗讀者》的舞台上將朗讀獻給他們的兄弟。

他是《士兵突擊》裏的高城,是《我的團長我的團》裏的張迷龍,是《我的兄弟叫順溜》中的司令員陳大雷,他就是張國強。這次來到《朗讀者》,他不是講述自己的故事,而是為了維和部隊戰士們朗讀。

離家與父母的告別,畢業與老師同學的告別,分手與戀人的告別,轉身與陌生人的告別……這是生離;還有親人、愛人、友人離世的告別,這是訣別。那些你還未説出口的告別,我們在這裏傾聽。本期主題詞“告別”,説一説那些來不及説出的告別吧!

朗讀者第七期主題觀後感2017【篇二】

似乎一夜之間,人們都從撕名牌的狂熱愛好者變成了詩詞歌賦和歷史正劇的擁躉。無論綜藝節目,還是電視劇,突然發生了一次風格上的逆轉。《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刷爆朋友圈,《大明王朝1566》十年後復播被重新發現,驚為神作,《大秦帝國》引起的諸多熱議與爭議,這一切似乎都在證明着某種“正劇”的復興。

看似巧合的背後其實有着深切的原因。政策的推動、大眾接受美學的嬗變、文化心理的基礎,都在這個時刻與那些節目的風格互相印證。這是娛樂至死的拐點,還是多元化選擇的'開端,或者只是附庸風雅的曇花一現?答案只能留給時間。

《朗讀者》舞台上的董卿和春晚舞台上的董卿不太一樣。她不再身穿華服,也不再把髮髻高高豎起,她穿着一身淺粉色套裝,搭配白色的絲質圍巾。她所講的那些話也不再是導演給她的主持人文稿,她開始講她心裏的話。這一次,她的身份是主持人兼製作人。

朗讀者第七期主題觀後感2017【篇三】

“它是綜藝節目,但它不娛樂;它是文化節目,但它不沉悶;它以情感為表達載體,但它很勵志。即使落淚,也是有力量的。”在央視綜藝頻道總監郎昆看來,這是董卿的高明之處。

節目播出後引發的熱度超出了董卿的預料。她預期的受眾羣是50後、60後、70後和80後,讓她沒想到的是90後和00後成了《朗讀者》的主力觀眾。《朗讀者》第一期播出後的兩天內,自媒體上與之相關的超十萬閲讀量的文章已經數不過來了,“通常大型季播節目,自媒體上能有幾篇十萬加的文章就已經很不錯了。”田梅説。第一次節目嘉賓濮存昕所讀的本文《宗月大師》出自《老舍散文》,節目播出後,這本書上了微博熱搜榜單。有些此前拒絕過節目組邀約的嘉賓如今也改變心意了。

而超出董卿預期的這一切和郎昆的預期完全吻合。“這個節目得益於很多方面,但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是董卿,這就相當於《中國詩詞大會》,它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因素是董卿,這個你必須承認。” 郎昆和董卿相識20年了,他曾擔任2005年春晚總導演,那年也是他的一通電話,董卿站上了春晚的舞台。“董卿不是一個簡單的主持人,她實際上是一個電視人,一個傳媒人,一個地地道道的文化人。她只不過是以主持這個方式來切入。”

《朗讀者》的總導演之一劉欣在央視工作十年了。2016年3月,董卿為《朗讀者》組建團隊時,最早找到了他。第一次見面,聽董卿講完節目創意後,劉欣就有點激動,當時在場的還有一個製片主任,三個人當時就開始“頭腦風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xm0l8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