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焦裕祿觀後感(精選10篇)

焦裕祿觀後感(精選10篇)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焦裕祿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焦裕祿觀後感(精選10篇)

焦裕祿觀後感 篇1

近日,公司組織全體行管人員觀看了電影《焦裕祿》,主人公的事蹟讓我熱淚盈眶,他那種“心中裝着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僕情懷和艱苦樸素、廉潔奉公、“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使我很受感動和鼓舞,深受教育

在蘭考縣最困難的時期,焦裕祿擔任了蘭考縣委書記,此時蘭考縣遭受到了嚴重的內澇、風沙、鹽鹼三害,老百姓飢寒交迫,不得不逃離家園。他剛一到任,就深入百姓,體察民情,訪寒問暖,讓縣裏的領導幹部親身感受到老百姓的困難,並採取措施,將政府的救濟糧馬上發放下去,解決老百姓的燃眉之急。面對“三害”,焦裕祿同志身先士卒,頂風冒雨,不顧病痛,部署植樹防沙工程,並感動了在苗圃工作的大學生,使其留下來為改變蘭考的自然環境做出奉獻。面對夏季水患,他頂風冒雨,帶領幹部排查水情,在村幹部一籌莫展之時,他那句“吃別人嚼過的饅頭沒味道”的樸實話語,使大家燃起鬥志,與洪水抗爭到底。焦裕祿同志這種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值得我們在任何工作中不斷學習,在面對困難時毫不退縮,勇往直前。

焦裕祿同志艱苦樸素、廉潔奉公,在初到蘭考的日子裏,面對老百姓的貧苦生活,他帶頭取消了縣領導的特殊生活補貼,並冒着政治風險,購買糧食,保障了幹部開展工作的基本生活需求,並在上級領導調查時主動承擔責任,贏得了黨員羣眾的一致支持。焦裕祿同志在生活中教育孩子要尊重別人的勞動,不能不勞而獲,他把自己的工資資助給了貧困的百姓,女兒卻不能換一件新衣服。在當今的社會經濟的大環境中,我們更應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權力觀,加強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牢記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決不能用來為個人謀取私利。

焦裕祿同志的精神永久不衰,雖然他在蘭考工作的時間不長,但是他的心是火熱的,他心中想的只有人民,做到了“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今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調研時,聽取蘭考縣教育實踐活動情況彙報,指出:要把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作為一條紅線貫穿活動始終,做到深學、細照、篤行,要特別學習弘揚焦裕祿同志“心中裝着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僕情懷,凡事探求就裏的求實作風,不畏困難的奮鬥精神,艱苦樸素、廉潔奉公的道德情操。焦裕祿同志是黨和人民的好乾部、好兒子,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焦裕祿觀後感 篇2

縣委專門組織縣四套班子領導、科級以上領導幹部在縣會務中心集中觀看影片《焦裕祿》,讓我們的心靈再次得到淨化,對我來講也是一次接受再教育的過程。我認為,在自治縣當前形勢下,縣委審時度勢,組織全縣領導幹部觀看這樣的影片很有必要,很有意義,其目的就是要我們學習先進、趕超先進,進一步鼓舞士氣,鼓足幹勁,奮發圖強,戰勝困難,為實現自治縣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努力奮鬥。通過觀看影片,結合自身工作實際,主要有以下幾點認識:

一定要講黨性。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堅強的黨性是我們的根本,觀看影片《焦裕祿》,感同身受。我們一定要終牢記使命,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近年來,全國組織系統開展的“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組織部長下基層”活動,自治縣組織開展的“民生110”、領導幹部“大接訪、大走訪、大回訪”、“四同結窮親”等活動,為我們深入基層、深入羣眾、服務羣眾搭建了平台,在廣大人民羣眾中樹立了黨的良好形象。當前,正在開展“第三輪大走訪”活動,我們要把“大走訪”活動作為磨練意志、增強黨性的一項政治任務,不折不扣地完成好縣委交辦的工作。作為一名組工幹部,更應該將加強黨性修養作為必修課,要像焦裕祿那樣始終帶着對人民羣眾的深厚感情,到羣眾中去,察民情、聽民意、解民憂,切實解決羣眾實際困難,把羣眾所思所想所盼時刻掛在心上,堅決不能走形式、走過場,切實讓黨委滿意、讓羣眾滿意。

一定要重品行。重品行就是重視培養高尚的道德和操守。品行是黨員領導幹部內在素養、道德品質、人格魅力的外在表現。重品行應以修身為本、立德為要。品行的優劣不僅關乎個人形象,更關乎黨在羣眾中的威信。作為組織部長,要始終以“日日彈塵、天天洗臉”的精神去涵養品德,以“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心態去規範行為,真正樹立起共產黨人高尚的從政品行和生活品行。一定要求真務實,實事求是,敢於堅持原則。要時刻牢記職責,堅決按照“5個嚴禁、17個不準和5個一律”紀律要求,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按照“三個不吃虧”的原則,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羣眾信得過的幹部選拔上來,讓幹事者有機會、幹成事者有舞台,紮紮實實幹好本職工作,為縣委選好人、用好人、把好關。同時,一定要廉潔從政,時時刻刻清白做人,乾淨做事,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要管好自己的家人。

一定要作表率。焦裕祿同志舍小家顧大家,恪盡職守,時時處處發揮着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艱苦奮鬥,吃苦耐勞,與羣眾同甘共苦,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作出了表率。結合本人分管工作,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好表率。一是要做解放思想、勤於學習的表率。要在加強學習上作出表率, 要堅持向實踐學習、向羣眾學習,廣泛學習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識,在學習中拓寬視野,準確把握髮展形勢,切實提高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能力,不斷解放思想,全面提高統攬全局、幹事創業的能力。二是要做轉變作風、狠抓落實的表率。領導幹部只有真抓實幹,深入基層,深入羣眾,保持同廣大幹部羣眾的密切聯繫,關心羣眾疾苦,肯做小事,善做實事,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促進各項工作有序有效開展。要明確和牢記工作目標和崗位職責,樹立執行意識,端正執行態度,提升執行能力,把組織目標變為自己和每一個組織成員共同的追求,才能推動各項工作的有效落實。當前,自治縣幹部人事制度改革、鄉鎮機構改革、教育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正在深入推進,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作為縣委班子的一員,在今後的工作中,我一定要按照縣委的要求,把羣眾滿意作為根本準則,牢記政治責任、政治使命,以高度負責、認認真真的態度,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忘我的工作精神,迎難而上,狠抓落實,紮紮實實做好本職工作,積極投入縣委中心工作,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

焦裕祿觀後感 篇3

第一次看這部經典老電影應該是在小學或者初中某個時候,已經沒有了太多的記憶。再次走進電影院觀看這部電影是我對這部電影第一次認真和全面的感悟,過程中有幾次淚水在打轉,情緒久久不能平靜,於是想寫出一些感悟來表達對所受教育的敬意。

最質樸的情感永遠感人。在觀影之前一直在擔心,24年前的拍攝技術,24年前的敍事手法和當時追求高大全的宣傳導向,在今天看來會不會落伍,會不會與社會的變化格格不入。但是當電影開播後,所有的擔心變成了多餘,真實的畫面,樸實的語言,真誠的情感,揪住了我的'心,一直到電影結束。這個經歷也轉變了我的部分認知,原來時代怎麼變遷,科技如何發展,人心底最柔軟的地方並未病變,那些淳樸、真誠隨着時間的流淌,日久彌新,依舊能讓人淚流滿面。

羣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領導幹部心裏有沒有真的裝着人民羣眾,自己心裏最明白,羣眾心裏也很明白。對羣眾的感情掛在嘴上是沒有用的,要放在心裏,體現在行動上。把羣眾當成自己的家人,做事就不會先想到自己,就不會只想到自己,就會吃苦在前,奉獻在先,羣眾也會把你當成兒女,當成父母,給予支持,給予崇敬。

努力做好頂樑柱和主心骨。領導幹部是管理團隊和人民羣眾的領頭人,當好領頭人就要有頂樑柱的能力和主心骨的精神。頂樑柱的能力就是能夠抓住主要矛盾,找準工作方法,解決困難和問題,當然這些不是靠自己閉門造車就能產生的,需要到羣眾中去,進行調查研究,羣眾是和自然最接近的實踐者,有很多寶貴的經驗,領導幹部虛心學習,認真梳理就能從中得到正確的解難題之道。主心骨的精神就是要激發起大家的信心,產生戰勝困難的決心。當然,信心和力量不是喊一喊就有的,必須要自己帶頭幹,自己帶頭做,“以令率人,不若身先”。領導幹部衝在前面,人民羣眾才願意跟在後面。領導幹部毅力越強,羣眾就會跟的越緊。

無私精神造就幸福的家庭。對於電影內容而言,焦裕祿的家庭無疑是個悲劇,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作為父親和丈夫的光明磊落,無私奉獻,給兒女和妻子留下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父母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兒女也會更加懂事,更加正直,不會出現部分“官二代”那樣的紈絝子弟。領導幹部具有無私精神,處處一心為公,家庭不見得富麗堂皇,但一定是幸福平靜,踏實穩定。

焦裕祿觀後感 篇4

影片再現了一個不朽的共產黨員形象,生動、親切、真實可信地表現了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品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所閃耀的精神的光芒,聚焦成同一個璀璨奪目的閃光點,那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全片以情動人。滲透、貫串、充盈着深沉、親切、滾燙的感情;它把國情、災情、民情、鄉情、親情、共產黨幹部與老百姓之情交融一體。幾十年來,我們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對生活的觀念也變化很大,但我們卻依然記着焦裕祿這樣一位共產黨人的名字,他的故事,已經深深地烙進了人們的心中,他俯首甘為孺子牛,鞠躬盡瘁為人民,無私奉獻、情操高尚、人格偉大;他帶領羣眾抗風沙、戰鹽鹼、堵風口,栽下了泡桐幾百裏,造福蘭考人民;他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繫,心裏裝着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所以他人雖死而神不朽,精神逾遠而彌存。他的事蹟感動了整整幾代人!

42歲的共產黨員焦裕祿,在1962年冬天的寒風中調任河南省蘭考縣縣委書記,走進蘭考這片貧瘠的土地,迎接他的不是簇擁着的鮮花,不是經久不息的掌聲,而是衣衫襤褸滿面塵垢的孩子、是飢寒交迫逃荒要飯的災民,是大雪、是風沙、是饑荒、是荒蕪的土地,身為縣委書記,身上沒有官氣、闊氣,一件舊大衣是他禦寒的唯一之物,他吃的是窩窩頭,小鹹菜,他的兒女和老百姓一樣捱餓受窮。

為了蘭考人民能擺脱窮困,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焦裕祿心甘情願地犧牲自己和幸福的家庭。

在下鄉救災治澇的數月艱苦奔波中,總是自備乾糧,手拿雨傘,和羣眾一起戰洪水,探流沙,查風口。在蘭考一年多的時間裏,他忍受着肝病的痛苦,日夜堅持工作,在狂風、大雨、沙窩、激流裏奔波,走了蘭考大地,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焦裕祿同志堅持生活在羣眾之中,和羣眾同甘共苦,哪裏最艱苦,哪裏就有他的身影。在那簡陋而又潮濕的辦公室裏,他和同志一起規劃着蘭考縣的宏偉藍圖;在北風呼嘯,飛沙漫天的田間地頭,他和羣眾一起揮鍬勞動;在寒冬雪夜,他踏雪百里把救濟糧食親手送到孤寡老人的手中。在那破舊的寫字枱前,他忍受着肝癌的巨痛,起草着治理風沙鹽鹼的方案。他一心為公,一心為民,從沒有考慮過個人的成敗,從沒有考慮過自己的得失,更沒有為求什麼政績而去弄虛作假。在他身上體現出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風采和不怕艱難困苦,不畏流血犧牲的,鋭意進取,廉潔奉公的高貴品質!

焦裕祿同志的事蹟給與我新的感受,新的啟迪和新的振奮,使我再一次認真思索着人生的真諦,人當怎樣活着?我們要做一個怎樣的人? 作為一個基層工作人員,我生活的環境遠比焦裕祿同志優越,但今天我感謝他為我指明瞭生活的航向,樹立了前進的路標,讓我明白了人生的意義和自己所追求的目標。為此,我將義無反顧的以焦裕祿同志為學習的榜樣,勤奮學習,勤奮工作,以實際行動為烏蘭浩特市城鄉建設發展而盡心盡力,為共產主義的實現而添磚加瓦!

焦裕祿觀後感 篇5

通過觀看電影《焦裕祿》,使我重温了窗體底端焦裕祿同志的先進事蹟,窗體底端焦裕祿同志是一個純粹的共產黨人,他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懷着一顆赤子之心,公而忘私,心繫百姓,一切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他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清正廉潔,勇於承擔責任。焦裕祿同志是黨和人民的好乾部好兒子,是我們全體黨員幹部學習的好榜樣。通過觀看電影《焦裕祿》後有以下幾點觀後感:

一、學習焦裕祿同志公而忘私,心繫百姓,一切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的忘我精神

焦裕祿同志是人民的好兒子、黨培養的優秀幹部。作為一個父母官,他沒有高高在上,發號施令;而他有着一顆愛民的.仁厚情懷,他深入百姓,體察民情,訪寒問暖,時時刻刻把人民羣眾裝在心裏;他想羣眾所想,急羣眾所急,一心一意為羣眾辦實事,辦好事。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基層幹部,我做的怎樣?當我面對羣眾訴求時,是否把人民羣眾當成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是否擁有像焦裕祿同志一樣的赤子之心、人民情懷?捫心自問,我們遠沒有做到。我們要像焦裕祿同志一樣愛護、幫助我們的人民羣眾,心繫百姓,一切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這才是我們的立國之基、立黨之本。

二、學習焦裕祿同志實事求是、身先士卒、敢於戰天鬥地的工作豪情

焦裕祿同志在工作上實事求是、身先士卒,頂風冒雨,明察暗訪,不顧病痛,用科學發展觀描繪出了蘭考的新篇章。為鎖住肆虐蘭考的風沙,他帶領通訊員,推着自行車,親自調查風沙的起因,在黃河故道的沙丘上,劇烈的病痛讓他滑下了沙丘,但他沒有退縮,忍痛堅持工作;當得知泡桐樹可以在當地惡劣的環境下生長,對改善氣候環境有巨大作用時,他親自到苗圃瞭解情況,部署植樹防沙工程。為解決夏季水患,又是他在洪水季節,帶領幹部羣眾,頂風冒雨,查看水情,在看到村幹部面對災情一籌莫展,垂頭喪氣時,又是他一句“吃別人嚼過的饅頭不香”的樸實思想,振聾發聵,激起了大家戰天鬥地的豪情。

在我們今天的工作中,工作內容雖然不同,相同的是我們都會面臨困難,面臨困境。在困難面前,我們是知難而上,還是畏懼退縮?工作方法採取的是實事求是,調查研究?還是推諉扯皮,知難而退?我們要學習焦裕祿同志一心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問計羣眾、實地考察、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學習他身先士卒、敢於戰天鬥地的工作豪情。

三、學習焦裕祿同志敢於擔當的精神

焦裕祿同志一心為公,兩袖清風,清正廉潔、率先垂範。初到蘭考的焦裕祿看到百姓的貧苦生活,在主要領導反對的情況下,帶頭取消了領導幹部的特殊生活待遇;在為解決幹部因飢餓浮腫而影響工作開展時,他冒着政治風險,主動拍板決定購買議價糧;當地區公署派專員調查時,他挺身而出,主動承擔責任,他大公無私、一心為公的擔當精神,贏得了黨和羣眾的支持和擁護。

對比焦裕祿同志,在當今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有多少領導幹部放鬆了對自己世界觀的改造,又有多少領導幹部以權謀私、權錢交易,迷失方向?還有一些人工作中不思進取,得過且過,推諉扯皮,不負責任,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焦裕祿同志正直無私、清正廉潔、勇於承擔責任的工作作風給我們樹立了光輝榜樣。在當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我們更應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權力觀,珍惜黨和人民的信任,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加強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牢記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決不能用來為個人謀取私利。

四、把學習焦裕祿同志先進事蹟同當前實際工作結合起來

當前全縣上下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正同心、同向、同調、同力為實現自治縣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而不懈努力。作為我們基層幹部,一定與縣委、縣人民政府保存高度一致,努力為民辦事,做好本職工作。結合自治縣“第三輪大走訪”活動,為解決羣眾的實踐困難和問題,我們努力做到帶着真情入户,帶着感情入户,帶着政策入户,帶着科技入户,甘當小學生,努力向羣眾學習,向實踐學習,實實在在為羣眾辦實事解決實踐問題。

焦裕祿觀後感 篇6

焦裕祿老書記離開我們已經50年了,作為新時期的一名縣委書記,對他最好的緬懷就是踐行和弘揚好焦裕祿精神。他可歌可泣的業績,成為了每一位縣委書記和廣大黨員學習的光輝榜樣,也是我立言、立德、立行的“量身標尺”和“精神燈塔”。

焦裕祿在蘭考工作的點點滴滴,完美地詮釋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責任擔當。“責任擔當”四個字,字面普通,卻內涵深邃。嘉善地處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肩負着建設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這一神聖使命。作為縣委書記,我常捫心自問:自己在勇擔示範點建設國家使命、為長三角地區作示範上做得夠不夠?在推進省級綜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試創造新經驗上做得夠不夠?在把握38萬嘉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真正實現“物質富裕、精神富有”上做得夠不夠?對照焦裕祿這一標杆,我感覺,自己缺的正是擔當責任的高遠境界和樸素情懷,迫切需要牢固確立事業意識,當好“掌舵人”、跑好“接力賽”,自覺帶頭在先,充分激發嘉善黨員幹部和人民羣眾的主人翁意識,在“擰成一股繩”中擔負起黨和人民賦予嘉善這個小縣的“大責任”。

每一次對照焦裕祿的奮鬥精神,對我來説,都是一次作風差距的深刻反思、一次精神思想上的深刻洗禮。論條件,再苦苦不過焦裕祿;談困難,再難難不過焦裕祿;講作風,再硬硬不過焦裕祿。深刻剖析自身,我認識到自己直面轉型升級、深化改革等縣域科學發展共性難題的膽識不夠足,親力親為衝在治水第一線、打造江南美麗水鄉的作風不夠硬,破除小富即安和守攤思想、敢闖敢冒的勁頭不夠足。歸結起來,根本原因在於自己的奮鬥精神淡化了,一定程度上存在畏難情緒,怕惹“馬蜂窩”,怕背“炸藥包”,沒把奮鬥作為一種責任擔當起來,存在奮鬥定力不足、奮鬥方法不當、奮鬥本領不高的問題。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就是要帶頭奏響“奮鬥”這一時代強音,帶領幹部羣眾鼓奮鬥勇氣、激奮鬥精神、鉚奮鬥勁頭,抓緊幹,科學幹,啃下難啃的硬骨頭。

對照這樣一面穿越半個世紀的“明鏡”,自己雖是從農村一步步走上領導崗位的,但不知不覺中漸漸遠離了羣眾,習慣於以“上網”代替“上門”,以“電話”代替“談話”,重視進“家門”,忽視了進“心門”,羣眾路線在踐行中由“實”變“虛”了。特別是與焦裕祿“心裏裝着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境界相比,自己身上多少還存在一種高於羣眾的領導感和遠離羣眾的距離感。當前,嘉善要建設“民生幸福新家園”,對於我,這裏的羣眾就是我成長的土和水,紮根這片土地奮鬥,就是要向焦裕祿看齊,多想羣眾少想自己,多想事業少想名利,與羣眾“面對面”消除距離,“手拉手”凝聚力量,“心貼心”真情辦事,用自己的“辛苦指數”去換取鄉親們的“幸福指數”。

焦裕祿觀後感 篇7

暑期裏,我觀看了《焦裕祿》這部電影。焦爺爺為蘭考日夜操勞的那一幕幕,深深地打動了我。

焦爺爺非常關心人民的疾苦。影片一開始就是這樣的鏡頭:焦爺爺風塵僕僕地來到蘭考縣委上任,路上遇到一羣飢餓難忍、沿街乞討的孩子,他們緊緊地抱着他,伸出一雙雙瘦小的手,向他討吃的。焦爺爺的心顫了,他立即拿出身邊的饅頭,全都給了那些孩子。孩子們都開心地笑了,可焦爺爺卻十分難過。作為一個共產黨員,怎麼能忍心看到這些孩子沿街討吃、忍凍捱餓呢?於是他邁開大步,急匆匆走進了縣委小院,去迎接一場新的“戰鬥”。

焦爺爺上任後,嘔心瀝血,思考蘭考前途,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慷慨激昂地對幹部説:“我們辛苦不就是為了讓蘭考人民的生活好起來,讓我們下一代人健康地成長嗎?一個幹部,只要他能看到人民的疾苦,心裏想着人民,就一定會有使不完的勁兒。”

焦爺爺還特別重視下一代的品德教育。一天,他答應小兒子買肉給他吃。可是在回家的路上,他卻把買肉的錢全給了一位生病的羣眾。吃飯時,端上桌的菜依然是素菜和窩窩頭。小兒子看到後,一個勁兒地吵着要吃紅燒肉,還把窩窩頭丟在地上。這一下,焦爺爺生氣了,便打了小兒子。小兒子傷心地哭了。當時,我也為孩子感到委屈,因為他爸爸已經答應了呀!再説想吃點紅燒肉,要求不算過分。焦爺爺也感到委屈了小兒子,便抱起他説:“不要哭了,都怪爸爸把錢花了,是爸爸不好,爸爸不該打你。”接着,他又深情地對兒子説:“糧食是勞動人民種的,是從很遠的地方運來的,你知道嗎?那些種糧食的伯伯都吃不上窩窩頭,我們更要愛惜糧食。來,把窩窩頭吃了吧。”看到這兒,我的眼睛濕潤了。每當我端起白花花的米飯,耳邊總想起焦爺爺親切的教誨。於得,我暗暗提醒自己:我們這些在蜜糖裏泡大的幸運兒,可要永遠記住“汗滴禾下土”的勞動人民,還要珍惜“粒粒皆辛苦”的勞動成果啊。

焦爺爺當了多年的縣委書記,但他的生活卻那麼清苦。他兩袖清風、一心奉公的高尚品德,為我們下一代樹立了光輝的榜樣。焦爺爺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摯愛,對革命事業的無私奉獻,給我們這一代,乃至世世代代都留下了一筆不可估量的精神財富。

啊,敬愛的焦爺爺,我們懷念您,人民需要您,時代在呼喚您……

焦裕祿觀後感 篇8

焦裕祿同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塑造了一個優秀共產黨員和優秀縣委書記的光輝形象,鑄就了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焦裕祿同志離開我們40多年了,但他的崇高精神卻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永遠是億萬人們心中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永遠是鼓舞我們艱苦奮鬥、執政為民的強大思想動力,永遠是激勵我們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寶貴精神財富。

古人説,“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我們學習和弘揚焦裕祿精神,就要牢固樹立宗旨觀念,始終堅持羣眾路線,認真落實以人為本,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焦裕祿同志“心裏裝着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焦裕祿同志到蘭考,不是為了做官,而是去為人民謀利益。

無論是黨員幹部還是普通羣眾,無論職位高低、能力大小,都要像焦裕祿同志那樣,把黨和人民的事業放在首位,把為人民服務作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最終目的。要深懷愛民之心,自覺擺正與人民羣眾的關係,不斷增進與人民羣眾的真摯感情,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時刻把人民羣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

焦裕祿觀後感 篇9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觀看了電影《焦裕祿》,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電影中的一幕幕畫面不時在我腦海中掠過。

焦裕祿是蘭考縣委書記,他工作認真,時時刻刻想着老百姓,是一位和藹可親的伯伯。他一心想着為民除害,親自到風沙區去種板樹;為了保護脱產幹部,關鍵時刻敢於承擔責任,分發糧食給幹部們;他明知自己身患重病,卻不請假不看病,仍然日夜操勞,他常説:“只有老百姓滿意,黨中央才滿意,自己才是共產黨員。”

當他不得不住進醫院時,已經到了患病的晚期。小兒子在他的牀前説:“爸,爸……,我再也不要吃紅燒肉了,我只要爸爸……”,這時我強忍着的淚水不禁流了下來。最終,焦書記與世長辭,蘭考的每一個人都為之悲傷流淚。

是呀,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正是一個個像焦書記這樣的黨的好乾部,日日夜夜的辛勤勞作換來的。我們要象焦書記那樣,從每一天做起,每一件小事做起,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把祖國的明天建設得更加美好和強大做好準備。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懈努力,我們的祖國必將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焦裕祿觀後感 篇10

親人送葬、雪夜送站、挽留技術員、送回一桶魚、雨夜抗洪、治沙栽桐……電影裏的每一幕都讓人感動、每一幕都讓人落淚,離開大禮堂好長時間,我的心情還不能平靜。焦裕祿的工作動力從哪裏來?我的感受有三個:對黨的忠誠,對崗位的熱愛,對人民羣眾的深厚感情。

一是對黨忠誠。就是要堅定黨的宗旨,執行黨的決定,維護黨的形像,嚴守黨的紀律。1962年蘭考遭遇自然災害,30萬人民羣眾衣食無着,縣裏的許多幹部用圍攻組織部長方式想方設法往外調,可焦裕祿卻從條件較好尉氏縣調到蘭考,受命於危難之時,不攀他人,不講條件。僅這一點就值得我們許多人汗顏,我們現在就有一部分同志領導安排工作皺眉頭,完成工作講客觀。工作中,焦裕祿遭人誤告,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不氣餒、不摞挑子,一如既往的幹工作,因為他始終想信上級黨委會正確處理他的問題。不像個別同志遇到一點挫折,就發牢騷,就向領導喊冤叫屈。焦裕祿同志光明磊落、襟懷坦白,用自己的言行樹立了一座共產黨員的豐碑,為我們後來人,確立了一個標杆。要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我想既不能看官位,也不能看財富,要看他為社會做了什麼,為老百姓做了什麼。

二是對崗位的熱愛,就是把工作崗位當做實現人生價值的舞台。以幹好工作為目標,加強學習,提高素質;反過來又將學到知識,練就的本領,全部用到工作中。“黨是叫我們帶領30萬蘭考人民戰勝災荒的,而不是來送人民羣眾逃難的……”。他上任之始,沒有忙着樹官威,建衙門,而是扛着背窩卷一頭扎進了牛棚。為治風沙,牛棚裏訪到老園藝場長,火車站台上打動了技術員,身先羣眾,一鍬一鍬栽下泡桐。為抗洪,大雨滂沱,天黑水深,擋不住他前進的路,一首團結就是力量,讓無數人為之動容。焦裕祿同志這種精神,對我們現在的有些人,也是一種教育。出工不出力,上班謀私利;幹事怕擔責,遇難繞道走。焦裕祿身患重病,卻依然堅持工作,在病房裏還在學習,這種愛崗敬業,無私無畏,艱苦奮鬥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j8op9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