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難以忽視的真相觀後感

難以忽視的真相觀後感

 《難以忽視的真相》觀後感

難以忽視的真相觀後感

《難以忽視的真相》這部紀錄片可看性很高,導演是戴維斯•古根海姆,主人公是克林頓時代的副總統阿爾•戈爾。戈爾在片中調動了所有才情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難以忽視的真相”,這場演講比任何一部劇情片都跌宕起伏,比任何一部災難片都震撼人心,理由很簡單,除了靈魂之外,我們最不能失去的就是我們的家園——地球。

2000年,戈爾在總統競選中敗給布什,之後他便去哥倫比亞大學、費斯克大學以及田納西州立大學授課,並投身環保事業,2006年他憑藉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重新回到公眾的視野中,本片的主線是戈爾的一次演講,他向我們展示了在現代工業文明下,人類日益惡化的生存環境。

戈爾在為《寂靜的春天》(1994年版)所寫的序中提到,本書作者蕾切爾•卡遜是促使他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並且投身到環保運動中的原因之一。當他小的時候,母親就建議他和姐姐閲讀《寂靜的春天》,他被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了,在飯桌上與家人討論這本書的情景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幾乎所有超前於時代的人都會受到來自傳統勢力的壓制,如今,戈爾的處境與卡遜當年的遭遇頗為相似,在民眾這一邊贏得了巨大聲譽,但面對利益集團及政界的分歧,得到的卻是質詢、謾罵和漠視。這一切早在戈爾的意料中,就如同當年卡遜早已料到《寂靜的春天》出版後將要面對的激烈反抗,卡遜承受的壓力要比如今的戈爾更加巨大,卡遜作為一個女性要面對來自男權社會對她性別的嘲諷和質疑,另一方面又要去忍受來自利益集團及所謂的權威給他扣上的“污名”。數十年過去了,環境危機的議題已經不像卡遜所在的時代那麼驚世駭俗,戈爾致力於環保事業的發展可以説是順應時代潮流,可是前路依然艱辛,即使他曾經的政治生涯也未能幫上他太大的忙。

在《難以忽視的真相》中,戈爾一方面用來自各個領域多年的研究結果來證實環境的惡化,另一方面嘲刺了那些充當利益的衞道士的懷疑論者,他們正在拿日益惡化的生存環境來換取眼下的逍遙,用戈爾的話來説,“這是道德問題,聽之任之,就是極端不道德的行為”。

戈爾幽默地用了一個玩笑來表達他的諷刺,大意是他6年級的一個同學,在面對世界地圖的時候問老師,南美洲板塊能否和非洲板塊拼合在一起,老師輕蔑地嘲笑這個學生問了個愚蠢的問題,“這兩個板塊當然無法拼合在一起”,結果後來這個學生吸毒並且一事無成,可是那個老師成為了政府的科學顧問。

戈爾借這個玩笑表達了他最想要説的內容,善良的民眾正在被所謂的專家學者引向一個灰暗的未來。如果在環境問題上,你還無法產生共鳴,那就看看2008年始於美國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危機的種子早在數年前就已埋下,可是有哪個經濟學家站出來阻止金融衍生品的泛濫,樂觀的經濟學家們是在為百姓的未來樂觀還是為自己的錢包樂觀?環境危機的情況稍有不同,金融危機還可以燒錢救市,但自然災害降臨時呢?

南極冰川的迅速消融、熱帶風暴的頻繁光顧、成千上萬的人因為環境的惡化而背井離鄉、淡水資源的嚴重匱乏、變異病毒引發的新型疾病全球肆虐,種種自然給予人類的懲罰還不夠重嗎?可是即使戈爾四處奔走,呼籲政府採取措施應對環境危機,可結果總是令人沮喪,政客們對牽扯到眾多利益團體的環境問題總是採取“冷處理”,他們一再拖延,甚至假借保護民眾的利益而對戈爾進行人身攻擊。

戈爾在片中引用了丘吉爾的話,“拖延、折忠和自我安慰式的權宜之計的時代即將終結,我們將要進入一個嶄新時代——承受惡果。”

與其説污染來自廢氣和污水,不如説污染來自金錢與權勢,如同卡遜當年大膽地斷定,“殺蟲劑問題會因為政治問題而永遠存在,清除污染最重要的是澄清政治”。

戈爾舉例説,政府拖延採取有效措施的理由之一是“科學界存在分歧”,但是抽樣調查顯示,專家評審的論文沒有一篇懷疑“全球變暖”或是質疑“全球變暖”問題的重要性,而大眾讀物卻有超過一半的文章在懷疑“全球變暖”,它們的目的不是在揭示事實,而是重新定義理論。掌握了話語權和決策權的人,從破壞環境的主要企業那裏獲取了最多的利益。一言以蔽之,“如果薪水要他往東,他怎麼可能往西?”

面對目前的現實,戈爾説,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分清真理和謬誤”,這讓我想起了尼采對於追求真理的現代性的觀點,“現代文明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強調科學、理性,堅信人類的意識具有發現真理的力量,但這一態度更多的是一種信念而非事實……”

後現代思想家福柯認為,社會文化思想的演變並不是因果性、必然性和規律性的發展過程,而只有偶然的,突如其來的裂斷性變遷。如今經濟在發展,科技在發展,可是與科技的進步相比,我們的觀念並無實質性改變,戈爾在片中給出了一個公式“舊習慣+新技術=截然相反的結果”。過去我們用鏟子挖土,如今用巨型機械挖土,這使得人類對地表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過去我們用殺傷力弱的兵器發動戰爭,如今使用核武器,全球氣温不斷上升,專家一致認為,數十個原子能反應堆遲早會發生爆炸,屆時將造成全球範圍的巨大災難;過去我們挖渠引水,如今用抽水系統大量取水,使得河流日漸乾涸,甚至無法流入大海……

2006年10月份,戈爾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也許在外人看來他淡出了政壇,可環保事業卻是最敏感的政治事件,它甚至超越了國別和時代的限制。如同戈爾在演講中所説的,解決環境危機,“各方面條件都具備了,我們還要拯救我們的政治意願,在美國,政治意願就是‘可再生資源’”。

吉登斯將現代性比作一個逐漸失去控制的龐然大物,我們無法預測新的技術將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如果任由破壞環境的行為繼續下去,等在前面的或許是一場由自然災害引發的大屠殺。

如同鮑曼在《尋找政治》中所説,目前我們正坐在“泰坦尼克號”上,面前有很多座冰山,並且一座比一座危險。有金融的冰山、核武器的冰山、生態的冰山、社會的冰山……然而,“與導致‘泰坦尼克號’沉沒的冰山相比,上述那些冰山的不同之處在於:輪到它們與船相撞時,不再會有人倖免於難,以將事件拍成電影,也不再會有人倖免於難,將這些接踵而至的災難譜寫成史詩或輓歌。”

這部電影的風評很好,而其主角—戈爾的聲譽也日高,自此之後獲得諾貝爾獎金以及在政壇上,人們又重新提及這位曾經離橢圓辦公室只有一步之遙的民主黨人,不,應該説是進了白宮又被拉出來的民主黨人。

實際上,就個人的觀影感覺來説,這部紀錄片還是沒有脱出全球變暖的陳套之中,應當説這個片子針對的受眾層次並不低,不是純粹的喚起民眾感情的呼籲片,當然這一點之後還要再敍。然而但就其科學部分來説,對我們幾乎就不是“知識”而是“常識”。而戈爾所作的,就是強化我們心中已經存在的常識。當然,他另外的成功的一點,就是加入了個人的體驗和好聽的主題曲目——也幫助他獲得了奧斯卡。

還是不免要犯了俗氣的感慨一下戈爾的境遇,就事論事,阿爾戈爾的電影從影片的質量,以及其獲得的聲譽各方面來説都是全面的豐收,然而反面的思維是,戈爾跑遍全球做一百多次類似的報告,卻是默默無聞,然而卻因為這個演講被巧妙剪輯的搬上銀幕,又重新喚醒了人們對他的熱衷,以至於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和重新被認為是總統的合格繼承者,這對戈爾自己,難道不也是另外一種的二律背反式的荒謬麼?

環保主義的許多理念,其實人們並不反對,或者常常肯定,但是如何將那些幾乎像是定律和公理一般的東西重新的灌輸進大眾的頭腦,並不至於讓人反感其實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我個人的環保主義觀念就是如此的,那就是即使做的很少,也比要在科學上獲得重大突破在民眾角度上,獲取更大的收益。

戈爾十分勝任這項工作。

其觀念接受了挑戰,原因有四。

一則,冷靜而不狂熱,戈爾在競選總統時候電視辯論被認為是冷靜有餘而激情不足,事實上説明他作為總統的話就顯得比較學究,而在這項工作上,是絕對需要這樣的品質的。因為面對全世界最受矚目的公眾話題之一,面對的受眾又是非常廣泛,作為一個曾經的政治人物,戈爾必須做到的,即是如此。在西方不少國家,環保組織的聲名不佳,主要原因有 二,一個是過分多的干涉政治,如德國的綠黨等等,環保要納入政府的施政議程,環保組織進入政治進程當然無可厚非,但是環保本身卻僅僅只是政治很小的一個方面,以環保主義作為執政綱領,顯得過於狹隘,第二個是,不少國家的環保組織過分組織化和狂熱化,幾乎發展成為邪教——事實上,有些已經被認定為邪教,包括美國的“地球萬歲”幾乎和3K黨一樣的性質,被認定為邪教的原因不是其種種行動的目的,而是其過分專業的組織形式,和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過程。

戈爾很擅長演講(至少從這個電影能反映這點),但是和一般大眾演講不同,雖然你能聽到笑聲和掌聲,但是大部分時間觀眾都很安靜,而不是像希特勒的演講描述和馬丁路德金的演講錄音那樣反映出來的高度煽動性和極端的民眾狂熱,儘管後者被認為是演講效果更佳,但是實際上,更加危險許多。戈爾克服了這個政治家固有的癖好,顯得十分專業。

二來,戈爾順利的拿出了堵住反對派嘴的一些例子,如拿地球和金塊進行對比,這些例子很普通很形象,但是這方面的解釋,在過去,卻一直是一些環保主義者演講的一個通有的弱點,那就是正面的敍述證明過多,忽略反面的反駁,我們總是説“地球母親”如何如何危險,環保的措施的意義又有多麼多麼大,但是我們沒有反駁諸如“經濟和環保”以及我們一直在迴避的問題,就是我們看不見環保的前景。

人類總是非常短視的,在沒有看到地球的末日的時候,人們總是毫不顧及將要發生的那一切,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掉淚的是全人類的通病,這也是,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拿出那種觸目驚心的後果,我們是永遠沒有辦法説服那些“相信那種理論,卻不想行動”的人的,這點也算是對戈爾這部影片的唯一不滿的地方吧,説不準,他放一些“後天”的鏡頭,在ppt中獲得的效果會更好一點。

第三,也是最為獨特的,戈爾加入了他的個人體驗,這點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因為他現在的言行,證明了他並非想以環保主義者身份重回國會上——其實,這對現在的他來説是很容易的,他很理性的正視了自己在大選中的失敗,自己孩子的差點罹難,但是最讓人感動的是他提到他常常回農場的那段經歷,我想,是很少有人,會對這段,完全沒有觸動的吧,每個人從事環保事業的經歷各有各的不同,與其大義凜然的説自己是為全人類着想——這是開玩笑,對任何人都是,還不如將自己的心路歷程公佈出來更能讓人信服的多。

在這一點上,戈爾成功了。

另外,和很多政治人物不同的地方,戈爾在環保方面的實踐,使得他的話變得異常有説服力,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戈爾卻到達過兩個“煤礦裏的金絲雀”,南極和北極,這就讓他的話很有份量。

在這點上,戈爾又成功了。

3)一個很吊人胃口的片名,本來以為講的是類似華氏911一般的政治問題,結果卻是正而八經的呼籲環境保護,其實温室效應的問題説了十幾年了,理論誰都知道,聽多了麻木了誰都也不重視了。

AL GORE確實是個人物,如果在大選前看到這部片子,我肯定以為這是政治宣傳,GORE在大選失敗後還去了100多個國家作了上千次類似的環境保護宣傳,可見他確實關切環境問題,不過我也小人之心琢磨:也許站在堅定環保支持者的立場上,能更便於他攻擊Bush政府,誰都知道Bush政府就是為了幾家石油巨頭的利益,拒絕加入京都協議的。

這部記錄片完全就是GORE的演講秀摻雜一些個人的回憶,不得不承認的是,演講太完美了,到底是政客出身,這種知識普及和呼籲大眾類型演講,GORE操作起來駕輕就熟,擺事實,列數據,講道理,2小時的演講毫不給人倦怠之感。另外,很想看看GORE演講時用的ppt,效果設計得讓人印象深刻。

可惜的是演講末尾部分GORE暴露了大部分美國人的通病,歧視發展中國家,以為美國能推着地球轉的良好自我感覺,也許影片中拍攝的演講只是在美國國內,照顧了國內的民眾情緒,我相信如果Gore在清華是這樣演講的,結束後肯定被清華學生板磚拍死。

4)我只能説,把這個片子當成是美國政界鬥爭的人 太不瞭解美國的總統選舉了,贏的重點根本就不是民心。

在美國要當選倒是首先要解決石油問題,誇張點來説,就是越能讓美國順利排放更多二氧化碳的人就越能當選。

不要覺得殘酷,這就是real world。

為什麼?

為什麼布什可以不顧聯合國的反對去攻打伊拉克?因為石油對於美國很重要。

布什當時之所以能當選,也是美國的有錢人支持的,所以,他只能聽他們的話,按他們的意願去做。

他們説想要伊拉克的石油,布什只能屁顛屁顛兒地打伊拉克去了。

簡單來説,布什當選了,因為他是個能給有錢人辦事的總統。

Gore的做法,在美國政界上,其實不是那麼討好的。

上面其實都是不相干的話,重點是作為一部環保紀錄片《An Inconvenient Truth》真是太優秀了!看完後很受感動,希望每個人都能看看這個片,而不要再給它附加任何政治的東西。

時間會證明一切。

5)核心提示:英國高等法院法官10日裁定,戈爾參與制作的環保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存在至少9處失實,不適合向學生放映。媒體戲稱這些錯誤為“難以忽視的假相”。

今年2月,戈爾憑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贏得奧斯卡獎。

南方網10月13日報道 戈爾參與制作的環保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今年榮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後原計劃作為一項課程在英國數千所中學展映。

然而,英國高等法院法官10日裁定,這部紀錄片存在至少9處失實,不適合向學生放映。媒體戲稱這些錯誤為“難以忽視的假相”。

至少9處失實

高等法院法官邁克爾。伯頓經審理裁定,影片中至少有9處內容不符合科學原則,整部影片充滿聳人聽聞的誇張色彩。英國《每日電訊報》在報道中列出這 9個失實之處,把它們戲稱為“難以忽視的假相”。例如,戈爾在影片中稱海平面在不久的將來將升高7米,但是科學界普遍認為這個週期至少為1000年,法官認為戈爾的説法聳人聽聞。

“政治影片”?

英國政府原計劃把這部影片納入英國學校教育課程。對影片內容提出質疑的肯特郡學校主管斯圖爾特。迪莫克卻試圖阻止政府的這項展映計劃。他説,影片帶有嚴重的科學錯誤、政治宣傳和多愁善感情緒,不適合向學生放映。

法官伯頓同意迪莫克的觀點。他裁定這部紀錄片為“政治影片”。他説:“(影片)出自一名才能出眾的政治家兼傳播者之手,科學被用來闡述一個政治觀點、支持一項政治計劃。”

伯頓説,英國法律禁止在學校課堂宣傳任何政治觀點。政府計劃在中學課堂展映帶有政治色彩的《難以忽視的真相》,有違法律。

法官為此作出裁決:《難以忽視的真相》只能在中學課堂實施有條件放映。但伯頓同時強調,雖然存在失實之處,這部影片基本上基於科學事實,“總體上真實”。

戈爾的發言人凱莉。克賴德也在得知上述消息後對美聯社記者説,法官的裁決沒有全盤否定這部影片,“裁決對影片主要內容及全球變暖真實存在並由人類活動引起這一科學界統一的觀點持支持態度”。

6)撇開有沒有隱藏政治目的的問題不説,這電影充分無比的展示了美國人另一種形式的閉關鎖國的無知。明明現代大消耗的生活方式就是從他們那來的,可此電影和其中戈爾的演講卻還要像教幼兒園小朋友看圖識字一樣來哄着一羣觀眾來意識到一些基本環境問題,哄一會兒還要放段動畫以防小朋友們分心,最後戈爾阿姨説,我們有沒有信心呀~,小朋友們説:有~,然後紛紛提着塑料帶開着喝油的四驅車像學到了東西一樣離去

但不管怎麼説,戈爾做的還算是好事。

7)《An Inconvenient Truth》翻譯為《不合時宜的真相》比較好。戈爾輸給了布什以後,這麼多年主要乾的就是傳播這部紀錄片所承載的環保理念。成都現在中午都二十多度,任由誰去質疑,全球變暖是鐵板上釘的事實。二氧化碳的含量就是原因,科學界認同,美國政府非常不認同,傳媒界自然就不那麼的認同,至於大眾,人加在一起都是白痴,認同不認同都沒有關係。最流氓國家或許是朝鮮,最大的流氓國家肯定是美國。《東京議定書》就它和澳大利亞不簽字,就是要胡亂排放二氧化碳,其混帳和白痴的程度下個世紀的人類保守估計要用罄竹難書來形容。《後天》裏面演的一夜冰封是戲劇虛構,不過十年之內整個歐洲化為凍土的確是有可能的——因為歷史(當然,人類史前)上發生過。作為一個《寄生獸》的崇拜者,和一個把整體的人類和個體的人在價值序列裏面放在兩個極端的我,這部電影再次讓我感歎個體生命羣落在低級階段將會面臨多少由愚蠢構成的危機。戈爾是不老實的,他迴避了最關鍵的問題,其實也就是現在環保最本質然而也最缺乏形而上哲學保證的核心——經濟和環境可能和諧嗎?他的回答是,可以。以他的深入研究,他應該很明白自己在撒謊。回頭看看我們現代文明的基石,我們悲憐的最基本的信仰是什麼?天賦人權。天都已經被人燻黑了,還在賦予人神聖的權利,可笑!只要人還把自己且單單自己當回事,那麼經濟就是一切神退位過後的唯一的神,人權就是由經濟所保證,人權就是經濟,信仰天賦人權就是信仰經濟。在每個思想維度都在分崩離析的時候,唯獨對人類的推崇和熱愛從不被置疑和修正,人類彷彿一直以來且將從此都一直會是“那麼的不同”,在此所有“正統”的思想都和諧一致,和諧一致地——找死。

8)看到自己的標題覺得自己很不厚道,但還是應該感謝他沒有競選成美國總統,因為如果他真的成為了那個國家總統的話,或許他也會被政治所左右,在環保問題上讓步,而不是像現在準確甚至尖鋭得揭示這個INCONVENIENT TRUTH。

有些人懷疑他拍這部片子的動機,但是,不管動機如何,至少他裏面的論點,尤其是BUSH政府在環保問題上的差強人意,都的的確確存在着。不過我並不認為在石油大亨的鈔票面前,淹掉幾個新奧爾良會讓他回心轉意,支持環保。還好大選臨近,不指望新一屆的美國政府少打幾個伊拉克戰爭,但至少可以在京都議定書上籤個字吧,畢竟,世界上最高的地方不在他們那裏。

令人遺憾的是,中國在許多地方做得真的也很不到位。我們一直在反省自己的急功近利,但是我們的急功近利卻依然令人髮指。就像一直宣傳的那樣,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幸好,我們還有時間。

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可以行動起來,因為自然的可怕報復,我們每個人都不是不可能在有生之年領略到。

9)具體説,是美國左派的喉舌。

10)看過資料,説戈爾的生活是很奢華的,這奢華還不是中國式的,是和美國有錢人橫向比較的結論。引用《新週刊》的數據:戈爾他每個月光是用電,就超過了全美平均水平的20倍。

所以戈爾絕對不是你想象的身體力行,熱愛環保的先驅。製作了這個片子,只能説明他是個虛偽而且利己的美國人,典型的美國式雙重標準——你們都趕緊環保吧,省下資源讓我住大房子、開SUV、浪費水、浪費電、浪費各種資源……這不是賊喊捉賊麼?退一萬步説,就算他突然因為這個片子改邪歸正了,也僅僅屬於殺人犯的事後懺悔反省,不值得大張旗鼓的表揚。他為此片還獲得諾貝爾獎,其實非常荒謬。

換句話説,浪費,不是戈爾一個美國人的問題。

真正難以忽視的真相應該是:美國人佔世界人口6% 消耗了35%的世界資源……而且這個百分數還在日益擴大。

更直觀一點,提個問:一個美國普通孩子的消費相當於多少個印度普通孩子的消費?

答案是:125個。

這樣一個無止境過度消費的國家和國民,舉個環保的義旗全世界指指點點,擺出一副鐵肩擔道義的嘴臉,連幼兒園小朋友都知道這是在騙人。如果不能用滑稽兩個字形容,只有句中國老話合適:做了婊子還立牌坊!

地球確實需要環保,可為什麼地球變得這麼髒?結論是:過度消費才是問題的根源。所以,作為最不環保的美國人,是應該反省反省了。

《難以忽視的真相》觀後感

全球氣候變暖如今已成為人所周知的話題,但是在數十年前,這卻是個聳人聽聞的事情,如今從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口中説出來,有人説是騙局抑或杞人憂天,對我來説確實一語驚醒夢中人。

其實對於全球氣候變暖我們都在見證着,比如四季不再分明,出現暖冬,災難性氣候,花期不規律,自然的節奏被打亂,按時來覓食的候鳥無法生存,應該凍死的蟲子卻蠢動着傳播疾病…… 只是我們習以為常抑或還未有切膚之痛,頂多感到一些小小意外罷了。也許作為一個大學生或者是所謂的高素質羣體,我們會感到驚奇,但生活工作的匆匆碌碌往往使我們不經意忽略。如今看完《難以忽視的真相》以及查閲了相關的資料後,我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

工業中大量的使用各種燃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是温室氣體的主要來源之一。我還記得小時候曾“有幸”路過一家硫磺廠,當時附近遍地枯黃的野草和如同巨獸大口正噴吐着黑黃煙霧的一排排大煙囱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據説這在之前的德國隨處可見,如今中國已有超越“前輩”的趨勢了。温室氣體遠遠不止CO2,還有甲烷、NOx,不僅僅是工業,大量的農業生產,特別是畜牧養殖,都是温室氣體的温牀。曾有人提倡素食從而為温室氣體減排做貢獻,那是因為肉食動物在飼養的全過程中,排放的温室氣體更多。如果氣候真如科學證明的那樣快速的變暖,南北極的冰會融化,洋流的走向會變化,於是,海平面升高了,均勻的降水變得不均勻了,熱的地方更熱,冷的地方更冷,乾燥的地方鬧旱災,濕潤的地方鬧水災。而且冰川融化會使人類的很多生存地方都將被淹沒,人類或許會因此而滅絕。也許會有人説,我們科技這麼發達,倒時候還會沒有解決方法麼。但是我們得明白的是在大自然的威力下,高科技真的不值一提。

這是個全人類的重大話題,當然也就有人站在反對的一面。看過《騙局》後我又一度迷茫。《騙局》提到過人類排放的CO2只佔大氣中co2很少一部分,只有百分之幾,火山每年產生的CO2比工廠、汽車、植物和人類加起來的都多,製造更多CO2的是動物和細菌,它們每年製造出1500億噸的CO2,而人類只製造 65億噸,而且CO2 的最大來源是海洋。而且根據《騙局》中的圖像數據表明是氣候變暖造成co2增加而不是《真相》中所説的co2增加導致氣候變暖。不論二者你相信誰,全球變暖確確實實發生着,這就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或許變暖是不可逆轉的,或許人類必定會滅絕(因為地球上生物都是有生存週期),或許下一代的生物們就會在博物館裏放上人類的骨架觀賞就像我們欣賞博物館裏的恐龍骨架一樣。或許我們就是一艘艘載滿基因片段的船,當我們駛離港口,駛入下一個港灣,把貨物傳遞下去,便完成了我們的歷史史命。但人類和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類會思考.所以,我想我們現在既然活在當下,就不應該逃避這個問題,再不濟也要設法減緩極端氣候來臨的步伐,無所事事是最危險的一種狀態。

但真相要得到人們理解承認總是這麼難,因為相比科學的迅速發展,人性的發展腳步卻是這麼慢。 布魯諾,蘇格拉底這些先驅們沒有得到回報卻是落得一個悽慘下場。戈爾來回奔波,賣力宣傳,美國始終沒有簽訂京都議定書。

就像戈爾所説的,科學家們是要發現問題,他們已經做到了。而解決這個問題是需要我們一起努力才行。其中新聞媒體的宣傳造勢必不可缺,政府的政策導向才是一切的關鍵。人類從是羣體性的動物,必不可免的具備從眾心理。當改變了羊羣中頭羊的路線時,其他的羊也自然會乖乖地跟着拐彎。民眾的吶喊中或許藴含無限的潛在力量,但政府的政策才是最具效率和力量的。想當年多少環保組織宣傳過用布袋的若干好處,也免費發過布袋,可依舊是滿大街的“白色污染”,政府的一張限塑令下來就一切了無痕了。這也是人性因素造成的,崇高的東西往往都是脆弱的,人從本質上講都是趨利避害的。

我想我們最大的目的就是促使國家政策出台,但如果我們實在不能要求到別人做好,那我們只能要求自己做得更好。我們應該盡力保護這個共同的家園,也許個人的行動看起來很無力,但我只是不甘心做那隻温水裏煮着的青蛙。

電影《難以忽視的真相》觀後感

《難以忽視的真相》是一部紀錄片,其中揭露了氣候變遷的資料並對此做出預測,同時也在電影中穿插了高爾的個人活動。透過巡迴全球的簡報發表,戈爾指出全球變暖的科學證據、討論全球變暖經濟和政治的層面,並闡述他相信人類製造的温室氣體若沒有減少,在不久後全球氣候將發生重大變化。

電影包含許多段落是為了反駁認為全球變暖不明顯或尚未被證實的人。例如,戈爾探討了南極洲冰牀溶解的風險,可能使全球海平面升高近6公尺,沿海地區將會被淹沒,也會讓約一億人因此成為難民。格陵蘭冰雪融化後的水鹽分含量較低,可能會中斷灣流而造成北歐地區氣温驟降。

為了解釋全球變暖現象,電影引用了對南極洲冰層中心樣本在過去六十萬年間的温度和二氧化碳含量數值的檢測。颶風卡特里娜也被用來推論9-14公尺高的海浪對沿岸地區造成的破壞。

戈爾在紀錄片的最後説到,若是儘快採取適當的行動,例如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並種植更多植物,將能阻止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高爾也告訴觀眾如何能幫助減緩暖化現象。

同名的書籍也在電影上映後不久推出,其中包含了更詳細的附加內容、科學分析,以及戈爾對於紀錄片中探討之議題的評論。

第一次看一部這樣的紀錄片,看完後最深刻的.感覺是:震撼!

管理學裏講的一個例子:把青蛙放進沸水裏,它會馬上反應跳出來,而放到冷水裏慢慢加熱,它卻會若無其事的呆在裏面,知道死亡!沒想到這個例子會出現在這裏,以此來警醒我們,人類正在這樣一個被加熱的冷水裏,而加熱的人就是我們自己!

當冰糕一拿出冰箱就會融化,我們該在麼做?把世界都變成一個冰箱嘛?那壓縮機又從哪裏來?當北極熊因為沒有廣闊的冰層而溺死水中,我們有怎麼來拯救他們?當山上的積雪都融化掉,長江之水又從那裏來?我們生活的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暖,但就在這暖的同時,卻產生了更多的問題。就拿我國為例,越來越暖的冬天和今年冬天南方雪災;不斷增多的颶風襲擊;臨近省市一邊洪澇一邊乾旱……

這些近年來不斷增多的各類自然災害難道只歸功於自然的無情?我們難道沒有做什麼讓我們應受這讓的懲罰嗎?當你看到某個工廠的煙囱裏冒出的黑煙,當你聞到化肥廠裏飄出的難聞的氣味,當看到露天煤窯無限制的開採,當你看到冒着黑煙的汽車排氣筒……看到這一切你會想到什麼?空氣污染、酸雨……更深一層的是什麼呢?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效應?有多少人能看到這些,當人們注意保護了環境,接下來的任務就是要維持地球這個生態圈的平衡!

經濟增長建立在高耗能的基礎上,燃燒石油、煤炭產生了大量的温室氣體,我們對它們做了什麼?——直接排到大氣之中。當它們積累到一定程度,把太陽輻射到地球的能量很大一部分保留了起來,温室形成,全球氣温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我能記得好多“大片”之中災害來臨之時人們惶恐的表情,和之後的塗炭,但是人們怎麼就不能在這一切來臨之前就預防呢,國家、政府一系列的“應急預案”又能挽回多少人的性命!

戈爾一遍一遍講述着這個難以忽視——嚴峻的真相,又有多少國家行動起來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美國這樣一個超級大國遲遲不肯支持京都議定書,還不是為了能更肆無忌憚的消耗能源換取經濟的增長!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將會在40多年內採完,天然氣也只有不過100年的壽命,再這樣下去地球上百萬年積攢下來的東西就要被我們以200多年的時間用光!

值得嗎?再這樣下去後代靠什麼來生存!

深受格爾的精神和毅力所感動,銘記這些話,讓改變氣候危機從我做起!

《難以忽視的真相》觀後感

在這次暑假中,我觀看了《難以忽視的真相》這部榮獲奧斯卡獎的電影,片中的主角——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對全球變暖導致的一系列問題的講座令人膽戰心驚。

電影的主要內容是:戈爾揭露了氣候變遷、全球變暖的資料並對此做出預測。由於環境惡化、二氧化碳過多,大氣層增厚,紅外線留在了地球上,導致全球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温度上升、水土流失······不久將會導至一次全球性的災難!戈爾呼籲:只要人類覺醒起來,多種樹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將會阻止全球變暖對全世界造成的影響!

看了這部電影,我感觸良多。全球變暖所造成的災難如陰影一般在我大腦揮之不去。當然,造成今天這樣的後果,終究到底還是人類的錯啊!是人類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失去了自己的家園。全球變暖到底離我們多遠?可能不久以後,當我想去西藏,發現雪山雪崩,想去雲南,發現梅里雪山上的雪越來越少.

卡特里那颶風的形成和温室效應有關.全球自然災害的發生量大大增加.還有印度洋上的海嘯.人類的所謂的最終審判日到來了嗎? 了不起的人類到底有多了不起?在災難面前,人類毫無抗拒之力!

什麼是真相?全球變暖就是真相!人們無家可歸就是真相!全球變暖導致温室效應,導致海平面上升,導致氣候反常,導致海洋風暴,導致土地乾旱,導致水土流失·····為何人們總是忽視真相而對一場一場的災難視而不見、無動於衷呢?因為科技的進步很快,但是人性的進步很慢。海平面上升,將會導致一億人生活在海平面之下,後果可想而知。大家知道北極熊因為氣候變暖,導致冰層融化而必須游泳96公里覓食,結果體力不支溺死嗎?

北極的冰如果全部融化,海平面上升,上海肯定就不存在了.這就是大自然對我們的報復!

人類啊,覺醒吧!只要人類覺醒起來,保護環境,多種樹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展開低碳生活,那麼,全球變暖的陰影將會遠離我們而去,我們又將會生活在安居樂業的環境之中啊!

《難以忽視的真相》觀後感

《難以忽視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是一部有關氣候變遷的紀錄片,其中特別關注全球變暖現象。片中揭露了氣候變遷的資料並對此做出預測,同時也在電影中穿插了前美國總統戈爾的演講。透過巡迴全球的簡報發表,戈爾指出全球變暖的科學證據、討論全球變暖經濟和政治的層面,並闡述他相信人類製造的温室氣體若沒有減少,在不久後全球氣候將發生重大變化。電影包含許多段落是為了反駁認為全球變暖不明顯或尚未被證實的人。

例如,戈爾探討了格陵蘭或南極洲冰牀溶解的風險,可能使全球海平面升高近6公尺,沿海地區將會被淹沒,也會讓約一億人因此成為難民。格陵蘭冰雪融化後的水鹽分含量較低,可能會中斷灣流而造成北歐地區氣温驟降。為了解釋全球變暖現象,電影引用了對南極洲冰層中心樣本(ice core samples)在過去六十萬年間的温度和二氧化碳含量數值的檢測。

颶風卡特里娜也被用來推論9-14公尺高的海浪對沿岸地區造成的破壞。戈爾在紀錄片的最後説到,若是儘快採取適當的行動,例如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並種植更多植物,將能阻止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

記得最早知道“全球變暖”這一詞語是在我初中時所看的一部影片《後天》。如今相信沒有人會對全球變暖感到陌生,尤其是近年來越來越詭異的天氣彷彿昭示着全球氣候變暖時代的來臨。在影片中我看到了北極熊在海面上漂了60英里只為了尋找冰面,聽到了人們已經發現了被淹死的北極熊,我猛然發覺原來一直以來全球變暖都在影響着我們生活的環境,影響着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

據統計,北極冰面將在50到70年內融化,這將是一個多麼嚴峻的考驗呢!試想一下,當北極變成了汪洋大海,海平面上升,沿海的陸地都將變成海底,人們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創造的財富都將被大海所淹沒,真的等到那時候我們人類又該何去何從呢?單就我們國家來説,中國這兩年遇到的都是百年難見的洪水和乾旱,各種極端天氣的頻現並不是運氣的問題,而是我們所作所為導致的。再這樣下去,生態環境會隨着温度升高被破壞,大量的動植物會因為來不及適應飛速改變的生態壞境而滅絕。更多疾病會蔓延開來,更多的威脅會出現在我們身邊。而其中最嚴重應該是北極和南極的冰川融化,冰川融化後海平面會上升,許多海拔過低的國家或者城市會被海水所淹沒。有人就曾預言,著名的島國-馬爾代夫將在50年內被海水完全淹沒。而這僅僅是冰川融化所會帶來的嚴重後果之一,北極的冰川消失後,太陽光會更多的被地球所吸收,全球變暖的速度可能會翻倍的加快,海水的循環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一部分地方會進入冰河時代。還有很多的影響是我們所未知的,而現在已知的這些每一個都是相當致命的。

當我們正坐在涼爽的空調房裏吃着冰激凌,玩着電腦的時候,沒有人會注意到南極與北極正一天一天的融化着,頻繁的颶風,海嘯,洪水還有大面積的水土流失正悄悄的向人們逼近。現在的我們就如同那泡在温水裏煮的青蛙,在危險不斷靠近時還在那裏怡然自樂,直到沸點來臨的那一刻才感到恐慌。如果真到了那個時候,我想諾亞方舟也救不了人類。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們自己造成的。近幾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經將歷史的排放量遠遠拋開,這也是造成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保護地球,人人有責。其實我們能做的很多很多,很多生活小事,比如出門坐公交、坐地鐵,上班騎自行車,既環保又能鍛鍊身體。

讓我們都行動起來吧,為了我們的環境,為了幾十年以後上海、廣州那些沿海城市不會成為歷史,為了我們的家園,一起行動起來吧,趁着還不太晚。

標籤: 觀後感 真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80n9y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