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博士的愛情方程式觀後感

博士的愛情方程式觀後感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博士的愛情方程式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博士的愛情方程式觀後感

《博士的方程式》是一部集温馨,友愛,哲思於一體的描述“愛情”的電影。

往往我們對愛情的理解是它狹義的方面,但愛情還有另一個定義是:人與人之間的強烈的依戀、親近、嚮往,以及無私專一併且無所不盡其心的情感。這裏的“愛情”指的是廣泛意義上的“愛情”,包括家人之間的愛情,朋友之間的愛情。而影片中主角們的微妙關係就是一種自然而生的廣義“愛情”,營造了温馨,淳樸,純美的畫面。

影片中的男主角是一位17年前因車禍而導致大腦損傷的數學博士,但倖存的他對新事物只能維持80分鐘的記憶。他的記憶永遠只停留在17年前車禍發生之前,所以他經常以為他還是17年前的年輕的他,即使有時候他知道了這個痛苦的事實,但他痛苦的時間也只有80分鐘,因為,80分鐘以後,他就會把這段80分鐘的短暫的記憶忘掉。這對於一位曾前途無量的數學博士來説,是一種不幸,也是一種幸運。

不幸的是,數學博士只能維持80分鐘的記憶,對於他研究數學理論存在很大的阻礙,一個數學理論的證明或推導,是需要長時間的潛心研究的。可是,記憶的侷限並沒有撲滅他熱愛數學的真摯之情,數學像是他心愛之物,他們形影不離。他習慣於用數字來形容一件事物的聯繫,例如,220與284是奇妙的親和數,各自全部的約數和等於對方,它們並非僅有數學上的意義,而且跨進了他的生活,他用220與284來描述了一種朋友之間親密的關係,就像他與受僱傭照顧他的女主角的關係一樣,朋友般的親近與理解。

我一直相信,數學,在某種意義來説,它並等於各種各樣的符號的推導,它是有其生命的,一旦找到了瞭解它的知音,它就會展現出無窮的魅力。數學,裏面隱含的生命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可以説是微妙和有趣。着名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過他對數字的獨特的`理解:“1”表示理性,因為它是萬物不變的本原;“2”表示意見,因為它包含了對立與否定;“4”和“9”是正義與公平,因為它是相等的數對相等的數,即2×2=4或3×3=9;“7”是死亡,因為它既無因數,又非倍數。

也許,在行外人看來,這些是很難理解,甚至會覺得莫名其妙,生搬硬套,我曾經也有過同樣的感受,但是自從接觸了數學,讓它走入我的生命以後,我對數學的理解就有了本質上的改變。作為一個信仰者,我不會承認數學是一門工具之説,因為數學在我心中,它不是一種工具,而是一種偉大的信仰。特別是當我看到《博士愛情方程式》這部電影時,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博士和新管家第一次見面的對話:“你穿的鞋尺碼是多少?”“24號。”“噢,多尊貴的數字啊,是4的階乘”。可能新管家會覺得這個博士很奇怪,疑惑着什麼是階乘。但是細細一想,博士的世界裏雖然飄滿着這些讓人覺得“不可理解”的數學概念,但是他的世界和我們是一樣的,他在表達着他對管家的歡迎與尊重。

階乘在這裏就像是日常生活中的禮節一樣,平常我們會和新認識的朋友握手,以表示歡迎。在古代,主人可能還會為客人賦詩一首。博士他只不過是換了一種他最熟悉的方式表達他內心最真摯的情感而已。我能感受到這份質樸的情感。

博士説:每個數字都有獨特的吸引力,1、3、5、7是質數,自然簡單又特立獨行。我想,就像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數字,我們生於自然,因經歷不同而人生的色彩不同,有的人可能是奇數,孤獨而勇敢,有的可能是偶數,偶數乘以或加上偶數還是偶數,與偶數彼此相連,作伴一生。

學習了高等數學已經有一年多的我,逐漸明白了一些數學的哲學意義,儘管是冰山一角,但是在感受的那一刻是無比興奮與激動的,因為我讓它融入了我的生命中。我讓我的靈魂擁有了數學的氣息。我一開始聽老師描述極限的定義的時候,我就悟到一些與極限有關的人生道理。我假設,每個人都是一種特別的函數,有的可能是正弦函數,人生中有高峯和低谷。

但社會中普遍的人都有其“極限”,一旦超過了某個範圍,函數就不會再收斂,不會有極限。如果把這個極限定義為成功,那麼人一旦超過了一定的年齡階段還沒有成功,那麼成功的可能性就幾乎為零了。這是一個社會的常態,但也不排除有特殊的情況。因此,我得出的結論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正處於這個還沒有收斂的階段,我們還需要艱苦奮鬥。當時將數學和人生聯繫起來的那刻,我就體會到萬物都有共同的屬性。所以,不能將數學簡簡單單地看成是一門工具,它更多的是人的一種信仰。

《博士的愛情方程式》裏面博士對數學本質的熱愛,是我最為欣賞的。數學的表面特徵並不惹人喜愛,但我一直信仰着有一天能接觸到數學的純真本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7dzze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