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朗讀者12期青春觀後感

朗讀者12期青春觀後感

這一期《朗讀者》是這一季最後一期了。這一期的主題詞是“青春”,下面是朗讀者12期青春觀後感,歡迎閲讀。

朗讀者12期青春觀後感

朗讀者12期青春觀後感1

青春是什麼?董卿説青春是一首詩,當我們擁有它的時候,往往並沒有讀懂它,而當我們能夠讀懂它的時候,它卻早已遠去。青春是那麼美好,在這段不可複製的旅途當中,我們擁有獨一無二的記憶,它是最閃亮的日子。

青青是什麼?我個人覺得,青春是夢想,青春是衝動,青春是健壯的體魄,青春是旺盛的精力,青春是敢想敢幹,青春是敢作敢為……

青春是短暫的,也許一眨眼一揮手,就過去了,就消失了,就成為我們的記憶的一部分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青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在那激情澎湃的青春歲月中,卻有無數的美麗瞬間感動着自己,感動着他人。

看《朗讀者》第十二期,在這場以“青春”為主題的朗讀中,歌手老狼、導演馮小剛、中國女排總教練郎平,還有餘秀華、丁一舟和賴敏等,有名的無名的,我們認識不認識的,熟悉的不熟悉的,他們用自己平凡的人生故事講述着自己不平凡的青春歲月,從他們的故事中,我感受到了他們最美的那一瞬間,感受到了最讓人感動的那一瞬間。

朗讀者12期青春觀後感2

青春是最美好的字眼,青春年華是最美好的時光,青春是最值得珍惜的年華,回憶似水年華,回憶奮鬥時光。正如董卿説的“青春是用來奮鬥的,而不是用來揮霍的”。

第一個朗讀者是老狼,八零後們無人不知“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而現在的他過的是奶爸的日常生活,他朗讀的是他的大學同學石康的《晃晃悠悠》。膩膩歪歪的表達真的只有青春正當時才能寫出來。青春不再的老狼也感慨現在再也寫不出這樣熱情的文字了。

第二位朗讀者是詩人餘秀華,想當年她的《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真的是驚世駭俗啊。

她朗讀的是《給你》,身患腦癱的她口齒不清,無法正常的走路,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她的才華。十九歲走入婚姻的她經常寫愛情,而談到為什麼寫愛情這麼多時,她説“缺什麼補什麼”。

馮小剛,我們都是馮小剛電影的粉絲,但凡看電影的應該都看過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而他與董卿聊到部隊生涯時也很青春,好有趣。最感動的是他對青春的解讀是“單純”,董卿説到一個墓誌銘“我從來沒有長大,但是我從來沒有停止過成長”,這句話很符合馮導風格,我也很喜歡這句話。

當我開始愛自己,這首詩寫的真好,好好的背下來,好好的愛自己。

郎平更是幾代人的記憶。從年輕時的五連冠到去年帶着女排奪取奧運會冠軍的輝煌,郎平,是女排的驕傲,中國人的驕傲。

還記得去年奧運會時其他都沒有追的體育賽事,而最後女排奪冠的那一場比賽我也認真的看了下來,真的好激動啊。兩代人的偶像。

而再次出現的丁一舟賴敏也好讓我們感動,孩子還有兩個星期可以做出判斷是否會有遺傳病,而北汽集團也沒有忘記他們,做出了資助,資助他們接下來的行程,他們的故事牽動着大家的心,他們的愛情讓人感動,而上天也將很眷顧他們,希望孩子一切正常,希望等孩子生下來的時候,他們一家三口可以繼續再上《朗讀者》。那將會是最温馨的畫面。

歌曲《最最遙遠的路》,結束了這一期,也結束了這一季的《朗讀者》,看着那些一期期出現過的嘉賓,他們朗讀時的情形彷彿還在耳邊,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但是一切都在“青春”的主題詞中説再見了。

董卿説“青春是那麼的美好,又是那麼的易逝,”正如我們的《朗讀者》節目一樣,那麼的美好又那麼的易逝,真的沒想到十二期彈指一揮間,總覺得還沒有品讀夠節目的精華,一切戛然而止。當董卿説出“明年再見”的時候,我感到深深的遺憾。幾個月的陪伴,每週六的期待居然無處釋放,以後週六八點檔該交給誰?

但是我又很佩服這個節目的安排“讓你意猶未盡又讓你期待萬分”,不會有疲倦感,也不會有厭煩感,居然讓我們再等幾個月才能再見《朗讀者》的精彩。

人生有一首詩,當我們擁有它時,並沒有讀懂它,而當讀懂時,它又早已遠去,這就是青春,青春永遠是最閃亮的日子。

青春彷彿是一種宣言,又彷彿是姿態,又彷彿是一種勇氣,不管我們是正在擁有青春,還是青春已經遠去,我們都可以擁有青春的心態,總有年輕的心態。猶記得每期最後壓軸的九十多歲的老人依然擁有年輕的心,依然讀書寫字,依然擁抱青春,就彷彿覺得時光沒有虧待他們。

期待明年的《朗讀者》,接下來的幾個月要好好的回顧一下節目裏提到的書,提到的電影,好好的回味,好好的品讀。這真是極好的安排!

謝謝你,青春,我曾經擁有過,再見,青春,我們永遠擁有青春。讓我們拼盡全力,好好生活就是我們對待青春的最好的態度。

青春是用來奮鬥的,不是用來揮霍的!青春不是資本,努力才是。

標籤: 觀後感 讀者 青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0jmq3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