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圓明園觀後感2000字(精選6篇)

圓明園觀後感2000字(精選6篇)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圓明園觀後感2000字(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圓明園觀後感2000字(精選6篇)

圓明園觀後感 篇1

她曾就是建築、園林、生態、藝術的聚集地和棲息地;她曾像一幅絢麗的中國畫,在歷史的光陰中隱現,又在雄雄的烈火中掙扎;她不僅僅承載了一個帝國的興衰,還滿盈着一個家族的淚水與歡笑。而今,很少有人能夠透過那些滿目瘡痍、斷壁殘垣的景象,聯想起她以前擁有的恢弘壯闊。

如果説圓明園的建造就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就是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奇蹟,那麼,她的毀滅就就是全人類的悲哀,更就是中華民族的悲哀與恥辱。圓明園不僅僅就是一個城市的記憶,更應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記憶。但記憶總該就是完整的,而不留殘缺的。記憶在侷促和焦灼的等待中迎來了大型史詩數字電影——圓明園,它採用電腦防真動畫手段,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圓明園,重現了300年前圓明園的瑰麗輝煌,再現了150年前的屈辱時刻。穿越時空隧道,抹去層層塵埃,歷史在這絢麗的洪流中更加的精豔,恢弘壯麗的“萬園之園”也變得更加瑰麗!然而,它越就是瑰麗,就越會引起國人的哀歎與惋惜。

“請您用大理石、漢白玉、青銅和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綢緞、綴滿寶石,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後宮,放上神像,飾以琉璃,飾以黃金,飾以脂粉……”

“請詩人出身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再加上成羣的天鵝,朱鷺和孔雀……”

“請您想象一個人類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就是宮殿,就是神廟……”

在雨果美麗的描述中,我進入了三百多年前這片獨一無二的土地,那個我們再也無法親臨的人間仙境——圓明園。這就是一次奇妙的旅行,也就是一次痛心的回首,當影片結束放映之時,我的心靈被恥辱啃咬着,被憤怒的烈火灼燒着,久久不能平靜。

當時的大清帝國擁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財富,統治者們卻以此自居,認為中國就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們目空一切,多次拒絕同其他國家的互通有無。他們不會想到的就是,就在滿清王朝閉關鎖國、安於現狀的同時,西方國家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着工業革命,正一步一步地趕超中國,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因此,大清帝國註定要從瑰麗的天國中墜落,這樣杯具性的懲罰註定就是無法逃脱的!這天的我們只能在滿目瘡痍、斷壁殘垣中尋找那份失落的完美。

在圓明園的陳設和各個寶庫中,除了繪製精美的各種瓷器,天文地理儀器,還有來自西方國家作為禮品進貢的銅炮、艦船模型和軍用望遠鏡等,可當政者卻並未意識到其中的科技含量和軍事價值。當影片中清朝官兵用自我的血肉之軀去迎戰西方列強的大炮和火槍的時候,我感到的不僅僅僅就是震驚,更多的就是人民的愚昧與無知。中國人就是智慧的,但聰明不能反被聰明誤;自信就是上天賦與的,可自大與自負卻就是萬萬要不得的。隆隆的槍炮驚醒了沉浸在驕傲情緒中的國人,卻無法挽回自高自大所付出的代價。英法聯軍佔領圓明園之後的兩次大肆掠奪慰藉了他們飢渴的心靈,每一個戰士都獲得了豐厚的獎品。當我們看到圓明園中的瑰寶在西方人的手中大肆拍賣之時,你就是否感覺到一種恥辱呢?

圓明園的大火連燒了三天,大地在顫抖,人們在哭泣,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為了灰燼。法國作家雨果以前這樣説過:“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類的一大奇蹟,這個奇蹟就就是圓明園……這一奇蹟已經蕩然無存。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大肆掠劫,另一個強盜縱火焚燒,一場對圓明園的空前洗劫開始了,兩個征服者平分贓物,然後他們手挽着手回到了歐洲。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格蘭……”雨果直截了當地揭露了英法聯軍醜陋的嘴臉與無恥的行徑。

電影《圓明園》,給了每一箇中國人去感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悠久歷史與璀璨文化的機會,也使每一位華夏兒女在飛速發展的當代暫時駐足,思考歷史。痛定思痛,我們能夠嘲笑那些相信皇帝在天之靈能夠保護他們的宮女和太監;能夠瞧不起那些思量着憑藉中國地大物博能夠免過一劫的王宮大臣,但就是絕對不能忘記那個皇權至上、閉關鎖國的年代給中國歷史鑄下的烙印!

以史為鑑,面向未來。我們在深刻反思歷史的同時,更要勇敢地承擔起復興中華民族的歷史重任。為了不讓悲壯的歷史重演,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必須要踐行“保衞祖國,振興中華”的誓言,紮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努力提高個人綜合素養,為我們偉大的祖國奉獻出自我的一份力量!

牢記歷史,毋忘國恥,強我中華,告慰英靈!

圓明園觀後感 篇2

人人皆知的中國清朝皇家園林圓明園是東方文明中的奇蹟,被譽為是“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和“萬園之園”。法國大文豪雨果曾經説過:“從前在世界的一方有一個奇蹟:這個奇蹟叫圓明園。一個近乎超凡的民族利用其想象力能夠造出的全部東西都集中在那裏。請你想象一種大家不知道是怎樣的、而又無法形容的建築物,就像月宮的一座建築物,那就是圓明園”。我們今晚所看到影片裏的‘圓明園’只是通過現代的科技製作的一種假象,但足以感受到昔日的圓明園有多麼的美。

影片圓明園就是一場視覺大宴,在影片中我們可以欣賞到大量的中國傳統的建築藝術,也可以欣賞到西方以及西北少數民族的建築藝術。我們還可以透過表面現象看到更深層次的東西。我所感受到的有以下三點。

一、建造的規模和特色。

我信這是任何一個人看到這部影片後的第一個感慨。圓明園的建設經歷了三代帝王的建設,這是與當時的社會背景離不開的。當時清王朝入關後,由於皇帝不適應北京紫禁城內炎熱的氣候,就在北京西郊的海淀建造了圓明園的前身暢春園,成為皇帝避暑的地方。後來逐漸擴建,到乾隆帝時,國庫充盈,更是大興土木。由此,圓明園的格局大體已形成,其面積也相當於現在600個足球場那麼大,可以任由你想象其規模了。圓明園的建設彙集了當時江南的若干名園林勝景的特點,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皇帝也將自己的詩情畫意融入於千變萬化的景象當中。不僅如此,還吸收了歐洲的建築風格,把歐洲的園林建築特色與東方的園林風格相結合,最著名的就有‘大水法’。園內的各種亭台樓閣、洲島、橋堤、曲廊等建築羣的整體佈局讓人感覺到了和諧完美。

二、中國古代和諧美。

影片一開始就給我們再現了清王朝的宮廷畫師所作的圓明園設計圖,但這些幾百年前的設計圖紙在我們現代的人看來好像就是一幅山水與建築現結合的國畫。在這些‘設計圖’上的建築基本上符合當時圓明園的真實建築物,也就是説古人就是依靠這些‘設計圖’來建設圓明園。在設計圖上可以看到這些建築與周圍的環境很協調,與環境相融合,這也就是古代人追求的一種‘和諧美’,可以説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國的古典主義美學在美的形態上就主張和諧美,這也與儒道兩家思想密切相關,兩家思想的融合為共同的和諧美的思想。三代帝王對圓明園進行規劃時就特別注意和諧,圓明園在整體上本身也就是一個帝國版圖的'縮影,在園中的西北方向,有一座假山就喻為‘崑崙’,還有仿廬山景色的‘酗廬’等,建築物再置身其中。在影片中也講到這種和諧性直到乾隆帝時才慢慢消失。當然,古代的和諧美在文學上也有體現,蘇東坡就曾説過;“畫中有詩,詩中有畫”這麼一句話。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也是和諧的一種表現。

三、東西文化的差異。

在影片中有這兩個情節,西方傳教士郎世寧來到東方這個文明古國後,想進入清朝皇家畫院,就以西方繪畫技法畫了一幅小孩的肖像,以博得皇帝的歡心,結果失敗了。原因很簡單,就是皇帝不喜歡他的繪畫技法。另一個就是皇帝想要建一個西方水法,而在當時就只有傳教士郎世寧懂得西方的建築,於是郎世寧成為了設計師。由於皇帝的極度關注,郎世寧的設計都要由皇帝過目後才能行。這位東方的主宰看到郎世寧的設計的水法後一度在改,他認為‘裸身的人’不能出現在他的‘視線’內。更進一步的看,這些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當時的東方審美追求的是‘神’,神似而形不似。西方審美追求的則是‘寫實’,真實的寫照。難怪皇帝會説小孩的臉上怎麼能有陰影呢!傳統的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統治在清朝又達到了歷史鼎盛時期,未出嫁的女子足不出户是當時所謂的道德規定,更別説會出現‘裸體的人’了。而在西方人們的思想則是較開放的,他們更喜歡去追求為當時不知的一些東西。在影片中我們也看到了中國人與西方人對待科學不同的態度,西方人對科學是執着的追求,而在當時的中國人眼裏更本就沒有科學這個概念,清朝的統治者也認為學習西方的技藝就是玩物喪志。我想文化也是影響一個民族進程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也正是這些文化的差異,導致了火燒圓明園的悲劇。

如今是圓明園已是一片焦土廢墟了,但它曾經的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羣、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不會被人們忘記,更不會被歷史忘記。

圓明園觀後感 篇3

圓明園這個令國人既自豪又痛惜的名字,曾經讓多少人為之魂牽夢繞……它彙集了當時江南若干名園勝景的特點,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以園中之園的藝術手法,將詩情畫意融化於千變萬化的景象之中。圓明園也是一座異木奇花之園,名貴樹木多達數萬株。遺憾的是,經過法國聯軍和八國聯軍的兩次洗劫圓明園,園中的建築被燒燬,文物被劫掠,奇蹟和神話般的圓明園變成一片廢墟……一直想去了解這段歷史,可僅剩的斷垣殘壁卻令我無法想象……記錄片圓明園將這段歷史清晰的展現在我面前!

影片的序以生動的口吻向觀眾們提出構建一個夢,一個由大理石,漢白玉,青銅,和瓷器構建的夢,以一副副生動的而真實繁榮水墨畫為背景,將那個美麗的夢展現在觀眾的面前,音樂激昂而雄厚,深深的吸引觀眾,調動了我們的心絃。這是一個人類幻想中的仙境——圓明園。

在地圖中的廣闊疆域上通過鏡頭的拉近讓北京一點點成為畫面的中心,隨即切入一匹匹奔騰的戰馬,向我們講述公元1644一個北方民族的故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帝國—清,這個圓明園的主宰!然而半個多世紀後的羅馬傳教士—朗士寧,在中國50年的經歷,見證的圓明園的興衰變遷。只能故事他的一封封書信一點點記錄給了我們回顧段歷史的依據。本片便是以一個外國人的經歷為主題進行講述的,這種手法在觀眾的眼中真實生動而吸引我們,不僅僅瞭解圓明園,更瞭解的這段歷史,這個帝國,以及這個帝國背後的故事!

這個故事便叢他第一天衝忙的進宮開始了。這是以一個外國人口吻敍述開始的,畫面與這種聲音相協調一致,幾個演員出現在熒幕裏,那一切真實的出現了,彷彿就在昨天!通過外國人的口吻提出問題,隨即切入旁白,對關於圓明園的問題進行回答,這些問題往往也是圍繞在我們心中的種種問題。郎士寧的經歷是那麼戲劇性,是許與圓明園無關,可是這卻暗含明園內在的變遷,康熙的愛好天文,寵愛小孩,投其所好進入皇宮。康熙,一個獨一無二的皇帝,在數學和天文學方面有極大的成就,他對科學的態度在古代帝王中絕無僅有。牡丹園主孫三帶的相會,影響了清帝國一個多實際的歷史。這個園林就和大清帝國的命運緊緊的聯繫在一起。

雍正即位,對圓明園進行擴建,圓明園的設計既藴涵中國傳統文化積澱了幾千年的審美情趣,又處處銘刻總設計師雍正自己的理想和意志。圓明園的儘管來自中國南方迷人的自然風景和在先中國詩歌與繪畫中的意境。這些圖紙在現在看來已經不能成為現實,而這樣一個建築世家創造了這樣的奇蹟,一個雷姓的家族。今天我門只能從這些圖紙來想象當年皇家原來內的建築盛況。雍正將圓明園建成了一個帝國的縮影,充滿了帝國象徵。每座宮殿都有他不同的含義,建造因為是獨特,這些也反映出統治者的統治方式!一幅幅圖象是圓明園真實的寫照!

乾隆剛剛即位就下令擴建圓明園,擴建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圓明園的東面,擴建工程持續了9年!燦若白玉的台階依水而建,碧輝煌的宮闕憑水而立,乾隆將東海的龍宮移到圓明園,雍正時期宮殿的外觀都比較樸素,而在乾隆心中,不管是人間還是仙境,所有的美麗和奇蹟他都應該擁有,圓明園越來越豪華,圓明園追求的和諧境界正在喪失。圓明園中有一個小城,太監們扮演各種各樣繁榮角色,集市上貨物琳琅滿目,絲綢,瓷器,古董。影片通過演員的表演將這一幕搬上了熒屏,一切真實的出現在我們的面前。中國式在歐洲成了時尚的代表。在圓明園建造西洋建築,用動物12生肖來代替西洋的人體噴泉。通過電腦特技將圓明園的景色重現,一切是那麼真實,美麗!羅馬式立柱,巴洛克式拱門,勒洛特式的植物造型,五彩斑斕的琉璃瓦,這座中西合璧的花園可以和歐洲任何一座園林媲美。然而在乾隆時期,制度僵化,政治腐敗,閉關鎖國,使大清在鼎盛的外表下,潛藏巨大的憂患和災難!只忙建築園林的皇帝不知道,世界以及功能變了,當乾隆陶醉於自己的豐功偉業時,以科學為先驅的西方文明蒸蒸日上!西方列強開始了依次有一次的侵入中國,大清帝國陷入風雨搖曳之中,有一個歷史的口吻向我們講述這個故事!

,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清軍是那麼不堪一擊,一面是大炮的狂轟猛炸,一面卻是皇帝悠閒的沐浴,畫面是多麼另人辛酸,難受。清軍的士兵在一個一個的到嚇,這是橫掃歐洲的蒙古騎兵最後的輓歌,也是大清帝國最後的一道防線。英法聯軍的進攻隨地圖上紅色的箭頭一點一點的接近圓明園,當進入圓明園的那一刻,它的豪華另人震驚,再也找不到與之媲美的花園了。當英法聯軍走入花園內,那一個我們的心在滴雪,這是一個怎樣的花園,無法形容。佔領圓明園的第二天聯軍們變開始偷走圓明園中的東西,一件件珍寶就這樣失去了,這樣的場景慘不人睹,凡是能拿走的,一件也沒有留下,拿不走的,毫不留情的毀掉。圓明園就這樣消失了……

悲清帝國的腐朽無能,痛民族的冷漠和衰落,恨蠻夷的野蠻和無恥……留給我們的只是那一處處的殘巖斷壁雜草叢生……

圓明園觀後感 篇4

贊可夫認為“閲讀課的任務在於訴諸學生情緒、感情與激情,使他們學會思考,自己做出結論”。我們大家都知道教學活動是個情感的交流過程,需要調動師生雙方的主動性、積極性。只有師生情感能和諧地得以溝通、交流,才能使教學的各個環節和各種因素在情感這一“主線”引導下,成為活動的有機整體。

馬克思説得好:“激情、熱情是人強烈地追求自己對象的本質力量”。是啊,“綴文者情動而辭發”《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讓我深刻認識到情感對少年兒童學習過程影響的重要。執教老師用她熾熱的感情,帶領我們一起“進入角色”與作者和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我們都知道在新課程實施下的今天,發展是學習的目的,教學是發展的手段。老師的教學就真正做到了情知交融和諧發展。在這節課上,我感受了主動進入角色的情感體驗。我們和學生一起在她的情感伴學下,主動把學習的重點放在“朗讀”、“討論”、“練習”三大塊上。如老師問“圓明園如何被毀滅?什麼被毀滅?”時,我作為聽課教師便主動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彷彿自己是位學生,和他們一起爭論,一起研討……身臨其境,忘情學習。

在這節課上,我慨歎老師的以情導學,加深師生間的情感體驗。這樣一篇深沉的課文,我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老師竟以趣入境:創設記憶情境——開頭讓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的經歷,通過生活中的測量來説明圓明園的面積之大,通過“加一百米、二百米……”的依次順序,產生情感體驗,體驗圓明園的大;設定模擬情境——為了加深學生對外來侵略的憤慨,老師放了一段錄像,問學生“拿走的是什麼?運走的是什麼?毀壞的是什麼?焚燒的又是什麼?”突出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增強對八國聯軍的憤恨,從而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創造語言想象情境——在老師形象化語言作用下,學生通過想象、記憶進入特定的語境。如:老師問學生:“來到圓明園廢墟,你會想到什麼?”學生在老師的手勢、表情指導下,通過想象、興趣的誘發,回答出令教師滿意的回答。“落後就要捱打……”

老師教學注重情感的滲入,激起了學生的學習情趣,並在大力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和充分發揮文章的感染作用中,引導學生從整體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運用有形、有聲、有情的情境,將聽課教師和學生帶入學習場景。

在這節課上,我感受了老師的激情澎湃,以情激情,以情動情:老師從教材實際出發,發掘到教材中的情知結合點,抓住精華,創設問題情境,啟發思維,激發興趣。她指引學生“曲徑通幽”,設問抓關鍵,有思考性、情趣性,把學生帶入問題情境中求索,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到趣味無窮。如在教“英法聯軍如何毀滅圓明園”時,老師強調“拿走的…拿不動的…實在運不走的”句式,接着讓同學層層剝筍,聯繫課文仔細推敲,理解“八國聯軍”拿走、運走、毀壞、焚燒的各是什麼?這樣做,會導致怎樣的後果?由此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帶動起學生的情感因素。説實在的這些離不開老師自身對課文的反覆揣摩,離不開她自身先“入境”,然後“入得深切,出得活脱”鑽研。課上,通過表情、手勢、目光等體現出來,以感染學生。正是老師運用自己備課中的情來激發學生文字理解中得情,才達到了“形真、情深、意遠、理念寓於其中”的效果:你看老師吟誦中激情:通過語句的長短,聲調的高低、緩急、頓挫的變化讓我們感到情感的脈搏在流淌,引起內心的共鳴。她讓學生朗讀第五小節時,抓住“凡是、任意、實在、統統、三千多”等詞,通過“生讀、生自我評價、師範讀、師生齊讀”等方式,讓自身的胸中之情,流淌到學生心中,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彷彿置身其中,情不自禁地讀出感情來。

你聽老師悟理中析情:老師引導學生將課文中感性的上升到理性,讓情感體驗上升為理性認識,達到從情到理的一種“昇華”,達到情與理的統一。讓學生分析過園林、建築、文物之後,她讓學生想“來到廢墟,想到什麼”,最後總結髮言,得出“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背叛”,“不讓慘痛的悲劇重演,不讓屈辱的歷史重現”,情理綜合,意猶未盡。

在這節課上,我體驗了老師創設的和諧民主教學氣氛: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它需要情感的交融,氣氛的和諧。老師特別強調信息的反饋,入情入境的效果。反饋信息越及時越好。課堂上她注意及時瞭解學生的意見,及時調整。如:“第一排同學答不上”,老師及時調動第二排學生,使生“會文明理”,達到雙方情感的交融。因此,在教學中應運用有形、有聲、有情的情境,來發展學生的聯想、想象,從而加深對科文的理解,在語言訓練中培養能力,發展情感。

老師在教學中以“呈現情境——激活興趣——組織教學——總結評價”,優化教學過程。然後通過對情感的點撥,使學生逐漸“感知表象——發現規律——討論問題——鞏固練習”,含蓄藴藉。整個語文課猶如一支動人的樂曲,“起調”扣人心絃,“主旋律”引人入勝,“終曲”餘音繚繞。因而,可以説:情知統一,融溶一體,難有涇渭之分,美哉美哉!

圓明園觀後感 篇5

上了半學期的中國近代史綱要課,感覺受益頗深。吳原元老師為我們精心準備上課內容,向我們展示了許多與教學內容有關的電影與《鳳凰大視野》的節目視頻,讓我們彷彿身臨其境般地目睹了那一段段歷史的血汗與眼淚,那一股股為國的熱情以及遭拒與失敗的無奈。我通過其知道了許多以前中學歷史課上沒有提及的歷史內情,瞭解了許多歷史人物之間的牽連與瓜葛,真正認識了那一位位在歷史中為國拋頭顱,灑熱血的錚錚硬漢,還有那些促進中國社會發展的能人異士,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筆筆點睛之處。但留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老師最初放給我們看的《圓明園》史詩電影。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從沒有聽過圓明園歷史上最華彩的那段樂章,沒有見過圓明園歷史上最宏麗的畫卷,更不可能親身遊歷那座精妙絕倫的“萬園之園”。原來,圓明園的歷史並不是從1860年開始的。“圓明園”這個名字已然不僅僅是一座皇家園林的名字了,它代表着一部中國近代的屈辱史,也是讓國人最具民族自豪感的“園中之最”,更是讓其後千千代代的國人為之神往、抱憾和緬懷的絕代佳作。

《圓明園》真實地再現了大清帝王家族隱祕的生活,創造了一個如夢如幻的世界。它既不同於故事片,也不同於傳統的紀錄片,是一部獨樹一幟的史詩電影。尤其是清晰而又不卑不亢的旁白描述,此起彼伏的視覺衝擊,不快不慢的拍攝節奏,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這不僅是中國屈辱歷史的愛國教材,更是中華璀璨文化的愛國教育藍本。

在圓明園宏偉壯觀的建築背後,我看到了雍正的藝術情操和治國的雄心壯志,乾隆的狂妄自大和西方藝術科學的不屑一顧。也許任憑我們的大腦如何聯想與描繪,都難在那滿目蒼夷、斷壁殘垣中,尋找到其300年前的模樣,而這部史詩幫我們再現了這場舉世瑰造的絢爛多姿,歷史也在這滔滔的洪流中更加的驚豔與迷人。

圓明園因清王朝的繁盛而橫空出世,頗有一種俯瞰世界的姿態,卻也隨着清朝的腐敗趨向消亡。這種消逝好像秋天的落葉,燦爛了一個夏天,終究還是隨着夏天一起走了,走得那樣義無反顧。我覺得它的毀滅應該是一種必然。它確實不屬於我們,它只屬於那個逝去了的大清王朝。它註定和阿房宮一樣不屬於後世的我們。它留給我們一個美麗的倩影,任憑我們猜測臆想,讓圓明園的“一生”多了一絲悽美,讓人心生憐愛。圓明園這個華麗的夢,矇蔽了很多人的眼睛,這其中就包括雍正和乾隆。當夢醒時,也許只有那個時候的咸豐和那個時代的人才真正明白自己身處的世界,直到這個夢變得支離破碎,才看清這個世界。但是即便如此,即便這個夢已經醒了,結束了,還是有人不願從中醒來,期望着夢的延續。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列強不斷入侵與吞佔中國的時候,大清皇帝還是從努爾哈赤一直走到了溥儀,這才真正從本質與形式上結束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圓明園在清朝滅亡前被毀,也許預示着什麼,但是遺憾的是,清朝的皇帝也好,官員也罷都沒能做出改變,也無法改變什麼,預示終於變成了現實,船到江心,悔之晚矣。

在欣賞復原後的圓明園何其雄偉壯觀、幽靜深邃的同時,我的心中不止一次地發出歎息。這個當年大清王朝為自己築的夢,一個令今人不止幻想過一次的夢被毀,誰之過失?難道真如維克多·雨果所説那樣,這座只有在《一千零一夜》中才會出現的仙境是毀於格蘭特將軍及其士兵之手?如果引燃炸藥的是這些面目可憎的侵略者,那麼我想,埋藏導火線的必定是是中華大地上最後一個帝國。在一千多年前,中國始終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哪怕是內火戰亂、外敵入侵,就算是在最為孱弱的宋朝,中國的國力依然排名第一。

到底是什麼讓一個曾經極度繁榮的帝國在最後倒在了西方的火器之下?我的回答是:落後的科技、僵化的思想。正因為這樣,我們拿着弓箭與大刀的士兵們才會在列強的大炮與火槍面前宛如手無縛雞之力。我彷彿可以聽到可惡的老外在驕傲的笑着,笑着他們的勝利,笑着他們的偉大,笑着中國的腐敗。後來中國在“天朝大國”的美號中迷失了自己,封閉了自己,也斷送了自己的未來,終將一代圓明園斷送在敵人的炮灰之中。“落後就要捱打”,這就是先人給予我們的血的教訓。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伯納·布立賽曾説過:圓明園劫難是中國歷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災難。他一直堅持自己的態度:對於歷史上所犯的錯誤和罪行,可以原諒,但不能忘記。因此,我才不支持重建圓明園,俗話説“好了傷疤,忘了痛”,這一塊代表着中國那段屈辱歷史的疤痕,就屹立在我們的首都北京,這麼的觸目驚心,只有這樣,才能時不時地提醒與督促着當今中國,發展才是硬道理,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裏,一國不進則退,我們一定要牢記歷史教訓,國家要全心全意為人民,同人民一起一心一意謀發展,謹記這為了忘卻的紀念——圓明園。

圓明園觀後感 篇6

曾經去過圓明園,滿目所及只有一片廢墟,殘缺的大水法孤獨地佇立在那裏,依稀想提醒人們它的舊日輝煌。的確,從1709年初建時,歷經康雍乾三朝盛世,圓明園是中國最為繁華旖旎的存在。請您用大理石、漢白玉、青銅和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骨架,披上綢緞,注滿寶石,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後宮,放上神像,放上異獸,飾以琉璃,飾以黃金,施以脂粉。請詩人出身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添上一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

請您想象一個人類幻境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宮殿,是神廟。這是維克多·雨果1861年寫下的,也是電影《圓明園》開頭的篇章。整部電影從開頭到結尾,貫穿其中的是驚歎與憤怒,驚歎於圓明園的巧奪天工,憤怒於英法聯軍的殘暴,將這樣珍貴的人類文明毀之一炬。

而憤怒之後,更多的是思考。我們曾經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財富,我們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我們曾經也應該一直是世界上最聰慧的民族,正因如此,我們才得以建造彙集人類智慧的圓明園。但當我們站到制高點時,我們開始固步自封,陶醉於既得的一切,豐饒富足,衣食無缺。我們的耳朵開始聽不見聲音,我們的眼睛看不見改變,我們的心,再也容不下外部世界的一丁點緩慢卻一直持續的進步。而或許這,正是當英法聯軍的大火焚燒圓明園時,我們無力阻止的原因。

而造就這一民族性的或許更多是延續了兩千餘年的封建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締造了第一個統一帝國時,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也隨之建立。朝代幾經更迭,這一制度卻從未改變,並不斷加強。所謂物極必反,封建制度在經過不斷的發展之後,到明清達到頂峯,也開始了它的衰弱。“大清帝國好像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她之所以在過去的一百五十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它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幹的人在甲板上指揮,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了。”影片中這樣評價大清帝國的覆滅。我們無可否認,帝國的命運都掌握在皇帝的手裏,而一旦帝王沒有足夠的眼光與才華駕馭這個帝國,面對列強的侵略,我們唯有歎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廢丞相制度,直接管轄三省六部,曾經對皇帝最有制約力的相權至此消失。而清雍正帝又設軍機處,將軍事權力進一步收歸至皇帝,並隨後擴大了軍機處的職能範圍,各個領域的事務都由皇帝及其親信大臣處理,標誌着封建皇權達到頂峯,而這帶來的後果是皇帝權力極度膨脹,無所制約。

圓明園的毀滅固然令人歎息,但遙想它的建立,難道不是封建皇權肆意使用的象徵?封建皇帝力圖作為封建文人的審美情趣,蒐羅全國的奇珍異寶,珍貴字畫,囊括全國建築園林形式,窮全國之力圖一己之私慾,它的繁華背後早已預示着當日之殤。倘若投入圓明園中的金錢人力用於發展軍事力量和科技,或許就不會有當日的悲劇。除卻皇權的極度膨脹,強大而腐朽的封建制度也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封建制度是以封建性質的地主階級佔有土地剝削農民剩餘勞動為基礎的社會制度。其基本剝削形式是封建地租,農民耕種封建地主的土地絕大部分產品作為地租被封建地主剝奪。

我們無可否認,封建制度在中國成立之初在鞏固統一,促進發展的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着商品經濟的逐漸發展,小農經濟佔比的逐漸下降,上層建築的經濟基礎已然發生改變,這時封建制度對社會發展更多的不是促進作用,而是阻礙。英國是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的國家,但不可忽略的是其也是最早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1640年的權利革命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穩定的政治環境,也是在鼓勵科技創新的背景下,紡織工具的創新拉開了一系列工具創新的序幕,使得英國在經歷兩次工業革命後,在1840年的六月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

而當時的中國,在封建制度的主導下,仍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但小規模的農業經濟在技術上難以有所突破,技術創新得以產生並發展的商品經濟又遭到抑制。同時天朝上國的思想深深地印在各個皇帝腦海裏,乾隆就曾言“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而閉關鎖國,重農抑商的中國,也因此錯過了一次重大的發展機遇,在隨後的百年間遭受外辱。圓明園的毀滅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無法抹去的傷痛,那裏曾經獵獵生長着我們的驕傲與光榮,那裏也永遠埋葬了我們的榮耀和自大,那裏永遠提醒着我們不能忘懷的屈辱和憤怒。如果我們不能正視所有的傷痛和屈辱,我們就不能真正地崛起,如果我們只喜歡那繁華盛世而避開戰亂流離,那麼圓明園的冤魂將仍得不到安息,她用她炫美的生命所付出的一切,將仍得不到我們的痛惜。

因而我們,更應銘記傷痛,奮力前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0jmdj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