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改寫作文 >

古詩改寫範文內容

古詩改寫範文內容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唐詩和宋詞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兩顆最璀璨的明珠,它們以凝練含蓄的語言,深邃的意境,真摯的情感,倍受人們的喜愛,千百年來膾炙人口。雖然説古語有“熟讀百遍,其義自見”的説法,可是讓小學生只靠背誦的方法來學習古詩是遠遠不夠的。如何讓這份民族文化瑰寶為學生所接受?如何拉近古詩詞與現代生活的距離?學生的一次偶然寫話機會啟發了我。

古詩改寫範文內容

在學完蘇教版五年級語文《清平樂村居》之後,為了讓學生領略到江南水鄉其樂融融的場面,感受到詩人對農村生活的喜悦和嚮往之情,我讓學生對照課文插圖先想象一下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再寫下來。突然,一個學生説:“老師,我想把《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改寫成一個故事,行嗎?”他的建議立刻被其他同學所採納。“對,我們四年級語文上冊曾學過一篇課文叫《但願人長久》,就是根據蘇軾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改寫的。”“三年級也有,像《李廣射虎》、《每逢佳節倍思親》、《少年王勃》。”經過討論,師生很快達成一致:一起來改寫詞作《清平樂村居》。十幾分鍾後,學生的作文本上都有了一段或長或短的話。

有學生寫道:“南宋有一位愛國詞人,名叫辛棄疾。他被朝廷罷官後,在農村隱居了二十年。在鄉間,他與山民野老打成一片,過着平凡質樸、恬淡安靜的日子。一個夏日的午後,辛棄疾一人在小溪邊散步。忽然,他聽到一陣親暱的話語。轉身一看,一對年老的夫妻正坐在離小溪不遠處的茅屋前,一邊喝着酒,一邊悠閒自得地聊着天,他們的生活是多麼的愜意和幸福啊。辛棄疾不忍打斷他們,便停下腳步觀賞着這周圍的美景。在這條流水潺潺、清澈見底的小溪裏小魚兒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水面上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全都展開了,露出綠色的小蓮蓬。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老人的大兒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動力,正在小溪東邊的豆地裏鋤草。二兒子心靈手巧,在家裏專心致志地編織雞籠子。天真、活潑、頑皮的三兒子呢,正翹着腳丫子,躺卧在溪邊剝着蓮蓬,津津有味地吃着蓮子。看着這一家其樂融融的場面以及這鄉村樸素清新的環境,辛棄疾心中那種對鄉村生活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他提起筆寫下了《清平樂村居》這首著名詞作: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媪?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學生對古詩的解讀方式是開放的、多元的、個性化的。一首短短的精練的古詩要改寫成幾百字的記敍文,需要學生與作者的心靈在對話中達到溝通與默契,在與作者進行智與智的互動、情與情的交融、心與心的碰撞的過程中,形成獨特的內心感受,從而產生寫作上的衝動,最後將古詩詞藝術再創造為一篇篇現代白話文。

又有同學寫道:“

一天傍晚,辛棄疾來到長滿碧綠青草的小溪邊散步。溪水很清,水面上舉着許多像大傘一樣的荷葉,在這些荷葉中間點綴着美麗的荷花,微風吹過,送來一陣陣清香。緊挨着小溪的是一所低矮的茅屋,一對白髮老夫妻正坐在茅屋前一邊喝着酒,一邊用吳地方言親熱地聊着天。幾杯酒下了肚,老兩口的話多了,老爺

爺望了望老奶奶,帶着幾分醉意指着正在小溪東邊豆地裏鋤草的大兒子説:‘咱們的大兒子多勤快,地裏的農活都快被他全包了。’

老奶奶説:‘二兒子也不錯,他心靈手巧,做事麻利。你看,他編出的雞籠子都可以拿到市上去賣了。’

老爺爺説:‘是呀,就是咱們的三兒子太小了,還不懂事。’

老奶奶説:‘不要急,他早晚會長大的。快瞧,這孩子正趴在溪邊的草地上剝蓮蓬吃呢。真是太頑皮了。’

‘哈哈哈??’老爺爺和老奶奶不約而同地笑了。他們的笑聲也深深地感染了辛棄疾。是啊,生活中的挫折並不算什麼,重要的是心裏的快樂、幸福,心裏有多美,日子就會有多美。”

理解詩詞中的意境是改寫古詩詞的關鍵。以上兩篇改寫《清平樂村居》的習作,就是學生在理解古詩意思、理解背景,吟誦古詩中走進作者,產生心靈共鳴的基礎上,展開想象的翅膀,充分領悟、體驗和表達的結果。如果説學生沒有真正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沒有深切體會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熱愛和嚮往之情,是不會寫出這麼優美感人的文章的。

通過改寫古詩詞,既加深了學生感悟古詩詞美的意境,啟迪想象,在眼前展開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激發了學生的閲讀興趣,同時又教給了學生闡事明理,為人處世的道理,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可以説,“改寫”以古詩詞作為一個起點,讓學生去聯想、補充和創造,以構設想象中的圖畫,真正走到了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境地。

此後,學生就對課文中的古詩詞格外關注起來。只要是自己有話可説的古詩詞,學生就會忍不住地寫下一些話,或敍述,或抒情。我根據學生的要求,在每學完一首古詩詞之後增設了十幾分鐘的“我來改寫古詩詞”的活動,在這期間,學生可以大聲朗誦自己改寫的內容,然後由全班同學來評價,這成了一次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學生越來越愛改寫古詩詞了,同時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寫作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古詩詞內容也比以前理解得更深刻了。

下面是學生改寫其他古詩詞的部分內容:

《遊子吟》

孟郊是唐朝的一位詩人。他有一位可敬的母親。有一次,孟郊要出遠門了,母親忙着給他縫補衣裳。夜很深了,母親還在微弱的燈光下一針一線地縫着。也許是年紀大了,眼睛花了,也許是她縫了很久,太累了,瞧,她不時地放下針線,揉揉眼睛,再用拳頭捶捶自己的後背。可儘管這樣,母親卻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她在想:這次郊兒外出不知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回來,我要把衣服縫結實些??。

第二天清早,母親把兒子送到村外。她望着兒子説:“郊兒,出門在外要學會照顧好自己。還有,要早點回家!”孟郊牽着母親長滿老繭的手,看着母親飽經風霜的臉,感激的淚水不住地流淌。太陽出來了,路邊的小草更顯得生機勃勃。孟郊撫摸着昨夜母親為他縫製的衣服,注視看那又細又密的.針腳,心裏想:母親年紀大了卻還在為我操勞,她的恩情我這一輩子恐怕也報答不了啊!懷着對母親的感恩,孟郊在50歲那年寫下了一曲動人心絃的母愛頌歌《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又到了。人們一大早就起來了,他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遊玩。身處異鄉京城的大詩人王維看着家家户

户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遠在家鄉的親人。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王維都要與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麼讓人高興啊!可如今自己離開了家鄉,孤身一人在長安謀取功名,就連過節也不能回去與親人團聚,又是多麼讓人難過啊!??此時此刻,家鄉的親人們正在登高團聚,歡度重陽節,他們在“遍插茱萸”的時候一定會想起我這個異鄉遊子的。想到這裏,王維情不自禁地吟誦起來: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就在學生興致勃勃地進行古詩詞改寫,津津有味地修改着我們古典文學的精華之作時,我也曾經擔憂:這種方式是否會使學生把古詩詞獨特的文體特點給拋掉、變掉呢?但實踐的過程證明了這種擔憂並不存在。首先,每次改寫都是建立在學生對原作初步理解的基礎上,能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展開合理的想像;其次,改寫之後,我很注重新作與原作的比較,引導學生感悟詩詞的獨特魅力;最後,詩詞改寫變的只是原作的外殼,而不是其精神內藴。它是理解原作、觸摸作者內心世界的枴杖,它也是與文本對話後的自我創新、自我展示。新課標指出: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感悟、體驗積累的過程。這要求教師能夠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在讓學生大聲吟誦古詩詞的同時,不斷地為學生提供感悟和表達的機會,引領學生親歷閲讀過程,走進文本深處,傾聽文本的聲音,感受語言的色彩,觸摸作者的心靈,體驗文本的情感,盡情地讀,大膽地説,自由地想,歡快地寫,才能真正豐富學生情感,涵養學生性情,完善學生人格,展現學生個性,提升學生生命價值。

標籤: 古詩 範文 改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aixiezuowen/row40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