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藝術的故事的讀書筆記

藝術的故事的讀書筆記

《藝術的故事》敍述了從最早的洞窟繪畫到當今的實驗藝術的發展歷程,以闡明藝術史是“各種傳統不斷迂迴、不斷改變的歷史,接下來小編蒐集了藝術的故事的讀書筆記,僅供大家參考。

藝術的故事的讀書筆記

篇一:藝術的故事的讀書筆記

《藝術的故事》這是一本教人如何欣賞藝術的書。它看起來有4指厚,16開,文字緊湊但閲讀舒適,畫面精美,非銅版紙,是啞光的一種我不知道但常用的厚實紙張。版式樸素,簡潔,封面看起來甚至不那麼藝術,高興的是它沒有腰封,因為它完全不需要這種俗氣裝飾。

看起來很唬人很高大上是不是?有點,但,它真的很有料。藝術聽起來不食人間煙火,但這本書就是讓你可以用雙手觸碰得到那些高高在上的藝術品,讓你知道它為什麼這麼做,它帶來了什麼影響。貢布里希寫作此書並非用作教材或學術,而是為我等凡人所學習閲讀,無論是茶餘飯後書,是睡前枕邊書,還是學習知識書,唯一不能成為的是口袋書或旅行書,因為它真的很重很重。我都是半躺着看,把它放在肚皮上的,肚皮上還要放個靠墊否則太低脖子很疲憊。

其實,我只是想説,你翻開了這本書,會感到雙眼大開,你會驚奇地發現那些離我們遙遠陌生詭異而面熟的世界,皆為有因有果。翻開這本書,開始藝術的探索(這麼説絲毫不為過)。因為我記憶差,所以要做讀書筆記。基本為各章節的概括總結、摘選。不知能堅持多久,書太厚了,但是能記多少算多少,算是個回顧。

人們對藝術品的評價,總習慣用簡單的美或不美來表達。一幅天真孩童的畫作,我們看到了細膩的皮膚,睜大的雙眼,純真可愛,我們不必追究畫作的細節、技法就能輕易做出判斷:這畫很美。一幅老婦的肖像,皺紋滿布,眼神渾濁,蒼老幹澀,我們第一反應是,它很醜。可是,等一下,如果我們可以撇開第一主觀的感覺,細細地觀察,會發現它描繪的老婦其實如此真實,皺紋、髮絲刻畫如此細膩,神情那麼到位,因為你看到了它的滄桑感。那麼,這難道不是一幅上好的畫作嗎?

(大多數喜歡在畫中看到自己喜歡的.場景、題材,這是自然的傾向)

(事實上,左右我們對一幅畫的喜愛之情的往往是畫面上某個人物的表現手法。)

當然,逼真不應該成為判斷的唯一標準。一幅野兔子的畫像真實再現了兔子的眼睛、鬍子、皮毛,無疑,再加上專業的技法,這確實是一幅好作品。無論是細緻的刻畫,還是粗略的勾勒,這是都是真實地表達。但是,那些看起來不逼真的畫作,難道就是不好的作品嗎?

人們似乎對看起來不對的東西天生地排斥厭惡,尤其在現代藝術中。不過,沒有人非議米老鼠這個非常規的老鼠,甚至喜愛有加。如果在看現代畫展,那麼情況就不同了,雖然米老鼠和乖張的小公雞實屬異曲同工,但是接受起來小公雞沒有那麼容易。

(不管我們對現代藝術家的看法如何,我們都可以毫無保留地相信他們有足夠的知識,完全能夠畫得“正確”。如果他們不那樣畫,其原因可能跟瓦爾特迪斯尼一樣)。

(所以,如果我們看到一幅畫畫得不夠正確,那麼不要忘記有兩個問題應該反躬自問。一個問題是,藝術家是否無端地更改了他所看見的事物的外形。另一個問題是,除非已經證明我們的看法正確而畫家不對,否則就不能指責一幅畫畫得不正確)

(在欣賞偉大的藝術作品時,最大的障礙就是不肯摒棄陋習和偏見)。前人這麼畫的,那麼就是這個樣子,比如聖經。

我們認為藝術家為之焦慮的事情,一般是美的表現和美,但是真正困擾藝術家的是很難用語言表達的。所以一般談論中的“藝術”都是非文字性的藝術,如果能用語言表達藝術那麼這些畫作雕塑等等似乎也沒了存在的必要。藝術家們只追求一個聽起來很簡單的東西,合適。這“合適”似乎很難有個明確的度,但多一分少一分,一切都不一樣了,就像做菜。藝術家們對着作品,尋找着自己認為的平衡,而這種平衡就是作品本身的平衡,當它傳到到觀眾眼裏,也同樣差別在分毫間,也讓我們覺得,它就應該是這個樣子,最合適的。藝術家為了達到這樣的平衡,練習自不必説,無數的改動、試驗,看似就更改一個顏色、位置,加減一筆,但事實上是複雜而嚴肅的事情,而非隨意隨性。如果我們為他到底為什麼要這樣改,他也無法回答。

在藝術領域,確實有評論家歸納總結規則,但是事實證明,那些墨守成規的庸才畫家們淹沒在了歷史潮流中。藝術家們在離經叛道的征途上獲得前所未有的新的和諧。

篇二:藝術的故事的讀書筆記

“希臘藝匠去跟埃及人求學,而我們又都是希臘人的弟子,於是,埃及的藝術對我們就無比重要。”如果我們把藝術的歷史看成是作品的自我修煉過程,那麼傳統的西方藝術史學家將會毫不猶豫的告訴你:“藝術起源於尼羅河流域!”我們無法將法國南部的洞穴或是北美的印第安人與現在我們所謂的藝術直接聯繫起來,但是從埃及可以。

當我們用藝術的眼光審視埃及,在建築上金字塔不能不提,在雕塑上浮雕和人頭像不能不看,在繪畫上壁畫更是重點的重點。這三大類,在埃及,仍然保持着原始藝術的一些特質,強調是否“有效”。

金字塔是人的陵墓,埃及人將巨石塊通過一些現在還不知道的方法壘成三角錐體,中間放置已經處理好的木乃伊,最早只有法老能享受如此待遇,久而久之,只要有能力建造的人都可以安息在金字塔。我們現在只能推測,修建金字塔是因為埃及人相信人死後會有靈魂,而靈魂存在與否,決定於肉體是否保存完好,所以要將人制成木乃伊,然後將木乃伊放在既安全又能夠使靈魂更容易飛昇的金字塔中。

人頭像,似乎也是走這個套路,埃及人將石像放在陵墓裏,可能是想要雙重保險——製造一個死者的肖像石雕使死者的靈魂長存不滅,所以在埃及,雕刻家的原始意義就是“使人生存的人”。值得注意的是,埃及人的石雕風格已經脱離了原始藝術的那種符號化,但是離惟妙惟肖的自然主義還有一段路程,這個時候的人頭像只是大致勾勒出輪廓。

壁畫和浮雕更是為了人死後而創作的。可能是因為太奢侈,也可能是因為太殘忍,埃及人採用了繪畫來代替殉葬。這和中國差不多,兵馬俑就是著名的代替人和牲畜的殉葬品,只不過不知道埃及有沒有一個像孔子一樣的人,發出“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為倫理進行到底的言論。因為是繪畫,所以能表現的東西就多了,不僅有人還有環境,當然目的一致——為了使死後的人能夠在另一個世界逍遙自在。

埃及的繪畫,特點十分突出,講究完整、明瞭、還帶着小個性。比如底比斯墓室裏的《內巴蒙花園》,作者想要構築一個有魚有鳥有植物的池塘,池塘周圍有着各種樹木,還結着不少果子,該怎麼畫?如果畫俯視圖,池塘是看清了但是周圍的樹和池塘裏的魚、鳥就看不清了,就算是看清了也就一個點誰知道那是魚;如果畫側視圖或主視圖,一邊的樹是看清了但是其他就沒了。畫這幅畫是為了給死者一個生活的地方,如果因為視角的問題,讓很多東西沒畫進去,那麼死者不就享受不到了?對於這個問題,埃及人通過有埃及特色的辦法解決了——池塘畫俯視圖,水裏的魚、鳥、植物畫側視圖,周圍的樹畫側視圖。看完,一股情切感油然而生,我在幼兒園的時候就是這麼畫的。這就是效用強過真實。人就更有意思了,畫裏的埃及人都有着挺好玩的“神聖姿態”,頭一般是側面的,眼睛、肩膀、胸膛一般是正面的,腳一般是內踝那一面的。畫成這樣,一方面是要完整,該多大就多大,該多長就多長,努力規避因為視角原因使人的某一部位“縮小”,從而影響以後冥界的生活;(性生活呢?)另一方面是偏好,實在有遮擋的地方就取一個喜歡的面,不管畫裏的人是否長着兩隻相同的腳。所以與其説埃及匠人在繪畫不如説他是在通過自己掌握的外貌表來組接畫面,尤其要注意埃及的畫和我國人物畫也有相似的地方,意義決定大小——越重要的人物,畫得越大。

埃及的藝術風格很難表達清楚,它程式化但又不笨拙,它完整精確但又不十分自然,它具有很強的整體秩序感。每一個當時的藝術家,更多的時間是學習各種類似於男人顏色要比女人深的法則,而不是如何表達情感,學習的終極目標是用今日的題材重現當年的感覺,所以埃及的風格穩定、樸素而和諧。

只有一個人打破了這個嚴格的規則,成為了“異端”——第十八王朝的Amenophis Ⅳ。或許是因為這是外敵入侵後建立的新王國,他打破了許多古老的傳統,統一了當時的宗教信仰,大破而大立,這股風潮自然而然的衝向了藝術家。這個時候更多的講究如實描繪,以至於把法老鵰刻得很難看,並且動作也有了改變,程式化的動作變成了夫妻倆抱着小孩,沐浴在Aten神的'聖光下等。Akhnaten(Amenophis Ⅳ)的藝術改革,很有可能是受到了克里特島以及其他地區的藝術的啟發,比如,在邁錫尼發掘出的約公元前1600年的講述了一個捕獵的故事的匕首,圖案就比埃及的生動、自然的多,如果埃及的藝術家看到其他地區的同行的作品一定大受啟發。可惜的是,埃及的改變只停留了一個朝代,Akhnaten去世後,他的繼任者Tutankhamun逐漸恢復了過去的信條。

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同樣有着藝術,與埃及一樣,只不過可能是因為原材料的短缺,或是信仰不同,(不相信靈魂永生)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遠古時期Sumerians民族在烏爾建都統治着這個地區,從烏爾發掘出的公元前2600年木質鑲金豎琴殘件,可以告訴我們在遠古的時候這裏的藝術技藝已經很高了,可以創作出很生動的物象,並且他們偏愛對稱和精確。美索不達米亞的國王雖然不去裝飾墓室的牆壁,但是他們喜歡建紀念碑,並且這些碑刻可能還有着某種力量,比如發現於蘇薩的約公元前2270年的納拉姆辛王紀念碑,講得就是贏得了一次戰役的勝利,國王一隻腳踏在對方軍隊的屍體堆上,讓他們永世不得翻身。久而久之,這種紀念碑成了記錄歷史的載體,比如出自尼姆魯德的阿蘇爾納齊拉普利王宮的約公元前883年——859年的浮雕,其中就記錄了一場戰鬥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攻城機械、雙方射手、痛苦的人民,場面不像埃及人那麼刻板,並且有一點挺好玩的是,傷亡者沒有本國人,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鼓吹宣傳的藝術,但是我更願意認為原始巫術是其濫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yx090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