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關於《西遊記》讀書筆記700字5篇

關於《西遊記》讀書筆記700字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西遊記》讀書筆記700字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關於《西遊記》讀書筆記700字5篇

關於《西遊記》讀書筆記700字5篇1

《西遊記》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裏面的故事曲折動人,耐人尋味。人物描寫得栩栩如生。有慈悲為懷、一心想修成正果的唐僧;有機智勇敢、神通廣大的孫悟空;有貪生怕死、好吃懶做的豬八戒;還有老實憨厚、默默無聞的沙僧。更少不了讓故事增添色彩的人物慈悲的佛祖、善良的觀世音菩薩、狡猾的各路妖怪。在這麼多的人物中,想必大家最喜歡的就是孫悟空吧?因為他有一根金箍棒,這根金箍棒能變大變小,神奇得不得了,很受大家喜愛。不僅如此,孫悟空還會七十二般變化,騰雲駕霧,翻一個筋斗就有十萬八千里。但最讓人佩服的還是孫悟空對唐僧的一片忠心,在唐僧取經的路上,他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消滅了許多妖魔鬼怪。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都能像孫悟空一樣對待信任我們的人,那麼我們不僅會得到別人的好評,而且還會提高自己的聲譽。但是有些人,總是失信於人,我曾在電視新聞上看到廠家(或商家)失信於客户的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家樂福”超市的一些客户早上八點就預定了空調,原來只要兩個多小時就可以去取,可是他們卻等到了半夜十二點才取得空調。在烈日炎炎下等待多時的客户們雖然拿到了空調,但心裏的不滿卻不能平息。因為超市工作人員把空調搬出來的時候,不僅特別不耐煩,而且還用腳踢空調,誰見了都會生氣呀,更何況這些是本來早該取到空調的客户呢?這不是明擺着花錢買氣受嗎?

也許這些工作人員也沒想到事情會被媒體公開,這不僅讓自己顏面無存,還讓自己工作單位的信譽跌下深淵,現在他們一定特別後悔。不過我還要告訴所有的廠家和商家們,不要在犯錯誤後才悔過,應該在自己沒犯錯誤之前想想自己該怎麼做才是對的,樹立良好的信譽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要想讓每個人都説你的服務態度好,那就得從每一件小事做起。任何失信於人的個人和企業,都將遭到人們的遺棄。讓我們人人重信譽,講信用。共同建設一個真正和諧的社會吧!

關於《西遊記》讀書筆記700字5篇2

在四大名著中,我喜歡令人黯然神傷的《紅樓夢》,喜歡富有智慧色彩的《三國演義》,喜歡人物個性鮮明的《水滸傳》,可我更喜歡降妖伏魔,大快人心的《西遊記》。

西遊記講述的是一隻名叫孫悟空的石猴,他學會了七十二變和筋斗雲,還大鬧天宮,煉出了火眼金睛,之後被如來佛祖壓在五指山下,不得動彈。五百年後,由觀音派來的唐僧揭掉了山上的符,釋放了孫悟空,並收復了豬八戒、沙僧,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取回了真經。

在取經過程中,他們最大的敵人就是牛魔王一族:有力大無窮、同樣會變化的牛魔王,有同樣有蠻力的紅孩兒舅舅,有精通三味真火的紅孩兒,還有無比奸詐狡猾的鐵扇公主,他們多次入侵取經隊伍,被有勇有謀的孫悟空給了它們一次又一次的回擊,最終紅孩兒被收復,牛魔王和牛舅舅被打回原形,鐵扇公主也被擒走。

為了幫助師傅,孫悟空歷經千辛萬苦,一次又一次的與妖怪勇敢對抗,又想盡辦法,一次又一次的從妖怪手裏奪回師傅。孫悟空多麼勇敢頑強啊,為了救出師傅,他一次次被妖怪威脅,一次次又差點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有時還逃到了天宮求助,有些妖怪,連天兵天將也無能為力,可他硬是咬着牙,與兩位師弟不顧一切代價,和妖怪鬥爭到底。這一路上,他為師傅保駕護航,還時常被師傅誤會,可他毫無怨言。想到自己,自己遇到一點點困難就退縮,沒有那種迎難而上的精神,看了《西遊記》後,我深深的低下了頭。

看《西遊記》,我回味無窮。當我看到牛魔王逞兇一時,被八面包抄時,我高興得合不攏嘴;當我看到連孫悟空也對金角銀角大王無能為力時,我長長地歎了一口氣;當我看到青牛精竟用寶物吸走了孫悟空和天兵天將的武器時,我大吃一驚……

《西遊記》不愧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我對它讚不絕口,你也來仔細翻閲一番吧!

關於《西遊記》讀書筆記700字5篇3

大家都讀過西遊記吧,應該知道,西遊記講的是:悟空出生學藝大鬧天宮,唐僧父母的故事,唐僧為什麼取經,悟空被壓五行山五百年後被唐僧救救,並保護唐僧取經,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修成正果。

我對孫悟空的看法沒什麼變化;我眼裏的八戒由懶變勇猛的前鋒;沙和尚由無用變後衞,唐僧由垃圾變團隊中心;4人缺一不可。

在此書中,孫悟空嚴重的打擊了我,它很勇敢,它敢鬧蟠桃會,面對十萬天兵不退縮,遇見妖怪一頓打,遇到玉帝不敬佩。我被它的勇敢打動了,我也想象它一樣,無憂無慮,勇敢無比,臨危不懼。

這次讀西遊記我還知道了吳承恩寫它的寓意:當時社會腐敗,皇帝無能,自由被限制,人們渴望自由,好人包庇壞人,孫悟空代表是自由被限制,好人被收買,壞蛋放肆,無人清理。濫殺好人。

最近,我讀了西遊記,我發現了之前未發現的幾點:以前,我總以為孫悟空在西遊記中無所不能,舉世無雙,無人能擋;八戒好吃懶做,愛睡覺,呆;沙和尚無所事事,只是拉馬挑擔;而唐僧更沒用,一天到晚坐在馬上吹風休息,還經常被妖怪抓走;以前我認為去西天取經只需悟空一人即可,但最近讀了一次西遊記,讓我對4人的看法有所改變。

在以前,我覺得孫悟空就是孫悟空,西遊記想表達的就是取經路的艱難,現在我才知道,孫悟空代表的是自由,人們渴望自由。

孫悟空還有一點打動了我,他不計前嫌,每當它打死一個“人”(妖怪扮的),唐僧都會念“緊箍咒”,孫悟空明知道自己被誤會了,還不計前嫌,繼續保護唐僧。比如説: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肉眼凡胎,不知道是妖怪,以為悟空殺人了,就念緊箍咒,悟空有苦説不出,但它一如既往的保護唐僧,好像沒被冤枉似得。

以上是我對西遊記的看法,不知各位怎麼看。

關於《西遊記》讀書筆記700字5篇4

當我翻開《西遊記》時,總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動活潑的,小時候的我讀起它來總覺得既過癮又有趣。但今時今日,不變的是那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我的領悟卻變了。

這是一部所有人都愛讀的經典大作,每個人都能在解讀它時獲取不同的感覺和啟示,有人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活潑詼諧的對話旁白;有人還研究它的歷史背景、社會現象。但在我看來,他那曲折的情節中暗藏着人們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經歷了日復一日個性受約束的日子,廿一世紀的人們都格外向往自由,嚮往那個自由的化身:孫悟空。孫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所約束”,闖龍宮,鬧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稱王。可以説已經達到人性擺脱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中最突出的就是嚮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鬥爭也是為了爭取自由。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讀者一種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然而,每個人都明白,在現在,即使是將來,完全的自由終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儘管包圍着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我們可以讓內心儘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被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所束縛,卻自得其樂,還覺得很滿足。經過幾百年的探索和發展,人們對物質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對於精神自由的需求卻無端被抹殺了。總之,我認為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種開闊進取,尋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厲盡時間錘鍊的《西遊記》中,竟深深藴含着新世紀人們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為什麼它能夠傳承至今了。

關於《西遊記》讀書筆記700字5篇5

如今被翻拍為電視連續劇,從而讓我們更清楚的瞭解每個角色的形象與性格,顯得更活靈活現。是的,師徒四人——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他們各有各的本領與特點。

眾所周知,師徒四人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得真經,在這一過程中,孫悟空和唐僧有過幾回矛盾,但是最後也成功護送師父去往西天。

唐僧,三人的師父。雖然他總是被妖怪抓住,耳邊常縈繞着“吃唐僧肉”的字眼,但是,他是相信自己的徒弟的。在劇中,長的清秀,性格斯文極了,和尚,自然沒有武功,單靠“善哉,善哉,阿彌陀佛。”和徒弟“走天下”,是個善良,喜歡救助別人的和尚。

孫悟空,唐僧旗下大弟子,曾經大鬧天宮,最後修煉了一雙火眼金睛,拜師後,又因任性被戴上金箍,在師父的緊箍咒下小心做事。初開始就練成了七十二變,蒼蠅,蜜蜂,牛等以及變成其他人,也是因此功夫才更好的打下了妖怪。筋斗雲,十萬八千里,厲害透了,能上天入雲。正因為他的英勇善戰,讓大家對他的好感最大。

豬八戒,對,他本是天蓬元帥,因調戲嫦娥被打入凡間錯投豬胎,後成了人形。無疑,他好吃懶做,沒為師徒四人做過大貢獻,但也是待在師父身邊,不敢輕舉妄動。膽子小,對付不了高深妖怪,倒是能打小妖。

沙和尚,又名沙悟淨,原為天宮中的捲簾大將,因在蟠桃會上打碎了琉璃盞,惹怒王母娘娘,被貶入人間,在流沙河畔當妖怪,後被唐僧師徒收服,負責挑擔。使用的兵器是月牙鏟。劇中又將沙和尚稱為“沙僧”。淳樸憨厚,忠心耿耿。

對於師徒四人,瞭解的並不是很透徹,看到栩栩如生的角色,不知道怎麼形容。不過,更有形形色色的故事讓我們瞭解。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等的一些經典故事讓我們看的津津有味。而這些正能體現出孫悟空的精明,神通廣大,武藝高超,便真正以此形象塑造在人們心中。

然而,作為凡人,普通人,我們不可能成為故事中的孫悟空等師徒四人,但是,只要能看出他們的優點,就好樣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們應該學習師徒四人不畏艱難險阻的精神,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標前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xr43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