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筆記範文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筆記範文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你想好怎麼寫讀書筆記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筆記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筆記範文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筆記1

暑假期間拜讀了劉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雖説是拜讀,其實是囫圇吞棗。劉儒德教授把我們教育、教學、管理工作中屢見不鮮的事,站在心理學的規律、效應和法則的角度上,用淺顯的語言、生動的故事有趣的實驗以及案例娓娓道來,層層剖析。書中篩選了66條心理規律和效應,每篇正文前都有一個經典的實驗、故事或問題情境,使那些心理學的規律、效應很容易地和自己的工作對號入座。讀了這本書我發現,平時的很多事原來都有相應的心理效應的存在,這對我們的教育教學以及生活方面有很好的啟示和指導意義。

很多老師對學生特別認真負責,他們希望學生能取得好成績,可有的人非常努力,效果卻並不理想。讀了這本書中的“禁果效應”、“南風效應”、“霍桑效應”、“扇貝效應”等,我更加體會到教育管理學生的訣竅竟有那麼多書中用著名作家馬克吐温的故事對“超限效應”進行分析。馬克吐温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使人感動,就準備捐錢,並掏出自己所有的錢。過了十分鐘後,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於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於結束了長篇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温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相反,還從箱子裏偷了兩元錢。這個故事心理學家稱之為超限效應。我們有時何嘗不是犯牧師這樣的錯誤呢?學生犯了錯,批評一次或許會有效果,如果針對這件錯事重複批評,就會出現不良效果。我們常常就會因為孩子一次的錯誤而一再地指責他。這會讓學生不以為然,收效甚微。學生犯了錯,如果我們能寬容地對待他們,進行換位角度,多理解,少批評,適當的留點空白,給他們一個過程,讓他們思考、反思,這樣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人格的尊重,或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有必要再次批評,也要改變方法,以免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站在學生的角度換位思考一下,才能實現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天下英才未必個個是狀元。教育的規律告訴我們,小學期間前幾名的尖子在升入高中、大學,直至工作之後,有相當一部分會淡出優秀者行列,甚至在其後的升學和就業方面屢屢受挫,倒是前三名之外,第十名前後的學生,卻在後來的學業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現出色,併成為棟樑之才,印證了天下英才未必個個是狀元的結論。

在管理班級過程中,我們大多喜歡優秀的學生,因為他們學習好、表現好,各方面比較突出,深得我們的信任。相反對於後進生,我們往往表現出漠不關心、任其發展的姿態,實踐告訴我們,這樣的態度是不可取的。陶行知先生説過: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聲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更關注後30%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基礎差,需要我們的理解與關懷,在活動中我們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心與心的碰撞,老師的好,學生記得;老師的情,多年後學生會牢記;老師的愛,可直入學生的心底。我常常告誡我們的老師,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管好與壞,他都是我們的孩子。無論他學得怎樣,只要我們真心付出,以愛育愛,就無愧教師這一職業,我們都是成功的。

閲讀需要積澱與理解,並在工作生活中應用。今天聆聽教委辦舉辦的《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導讀講座,重温了書中66條心理效應,讓我更加明白這些心理效應不僅可以用在教育教學,校園管理中,更適用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願我們在“用心教育”時,“巧用心理戰 四兩撥千金”、“明暗結合 登高望遠”,讓我們“同學習,共進步”,進一步深刻地領悟“教育的科學和智慧”,在“教育生活路上且行且遠”。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筆記2

忙裏偷閒,認真拜讀了領導推薦的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儒德編著的《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裏面數以百計的心理效應對我們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善意的提醒,讀了這本書之後我驚喜地發現,平時的日常瑣事原來都有心理效應的存在,這本書好像洞悉我們的一切心理活動,把所有的現象用不同的心理效應歸納了出來,同時指引我們如何去做。

著名作家馬克吐温在教堂聽牧師演講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曉,但這個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心理學家稱之為超限效應。回憶自己的教育教學生活,我們何嘗不是再犯如牧師同樣的錯誤呢?當學生無意或有意做錯事時,當學生因粗心經常出錯時……為了確保他能夠記住並且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於是不厭其煩、不辭辛苦、苦口婆心的講解這樣做的危害……而學生則聽之任之,收效甚微。讀罷《給學生留點空白——超限效應》一章,心中豁然開朗。殊不知,超限效應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作祟。是啊,學生犯了錯,如果我們寬容他,理解他,少批評,變換角度、方法,點到為止,適當的留點空白,讓他們自己來思考、反思,或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超限效應告訴我們對學生的批評應有度,在表揚學生時更要把握一定的尺度,否則會過猶不及。表揚,對學生的發展有積極作用,但是,表揚也要適當,要注意度,過度的表揚可能會出現反面的效果。

同樣在課堂教學上同樣也應避免超限效應——認知超載。 如果老師上課拖堂、佈置作業太多,就會犯認知超載的問題。這些不應隨時提醒我們調整教學思路、改變教學理念嗎?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導學育人的對策寶典,它更為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理論依據,讓我們少走彎路,為我們指點迷津,《教育中的心理效應》已儼然成了我們的良師益友,更是我不可多得的枕邊書。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筆記3

林清玄説:“最好的表達是沉默,而不是語言。”隨着人生閲歷的增加,對此深以為然。有句俗話説得好:“兩年學説話,一生學閉嘴”,我們往往説太多,而忽視了安靜的力量。古人説“靜以修身”,安靜的時候才會關照內心,才會有深刻的思考。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通過小事例來展示原理,淺顯易懂,實操性很強,每個心理效應都寫得有趣又實用,工作中非常值得借鑑。今天我想交流的是令我印象很深刻的兩個效應——超限效應、齊氏效應。

著名作家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使人感動,就準備捐款,並掏出自己所有的錢。過了十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於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於結束了長篇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温由於氣憤,不僅未捐款,相反,還從盤子裏偷了兩元錢。

這就是超限效應。小故事令人發笑之餘,更引人深思:在工作中,教師要管好自己的嘴。

學生犯錯在所難免,教師應儘量保持一顆平常心,批評學生一定把握好一個度,有些錯誤,點到即可,不妨留一些思考的餘地給學生。話説多了,往往適得其反,不僅不能達到我們所期望的效果,甚至會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

傳授知識同樣要注意課堂留白,灌輸多了,也傷人胃口,不如多一些互動與交流,讓智慧的火花在思考中迸發。我們的實踐課堂,更要講得精煉,留更多的時間給學生去體驗,去感悟,去探索。還有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不要害怕學生完不成任務,因為根據齊氏效應:人們對那些沒完成的任務,印象反而會更深刻。

在齊氏效應部分講了這麼一件事兒:一個美國考察團到上海訪問,希望聽一節有中國特色的公開課。聽完之後他們的反應卻出乎我們的意料,他們問: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都能回答,這節課還上它幹什麼?

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反思的一個問題。怎樣的課才算是成功的?究竟該如何評價我們的課程?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不斷髮展不斷生成的過程,教師可以有預設,但更應注重引領學生思考,並具備隨時沉着、靈活地處理生成性問題的能力,我認為這一點非常重要,也是衡量一位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方面。自如應付生成性問題,除了教學經驗,其實最根本的是需要教師具備豐富的知識。所以,還是老生常談:教師必須熱愛學習,在學習中不斷成長,讓自己擁有的是智慧之泉,而不是一潭死水。

最後,用咱們讀書記錄上的一句話結束今天的交流:“讓讀書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共讀、共行、共悟、共成長!”這句話我非常喜歡,拿來與大家共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v72ey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