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讀《基地》的優秀讀書筆記

讀《基地》的優秀讀書筆記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基地》的優秀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讀《基地》的優秀讀書筆記

讀《基地》的優秀讀書筆記1

1941年,21歲的阿西莫夫想出了一個嶄新的科幻點子:撰寫一部發生於未來的歷史小説,描述“星河帝國”衰落的始末。然後,他在整個40年代,總共為基地系列寫了八個故事,後來都歸入《基地》三部曲。

在遙遠的未來,人類在銀河系如蝗蟲般繁衍擴張,直至統一整個銀河,發展成為一個統治超過2500萬個住人行星、疆域橫跨十萬光年、總計數兆億人口的龐大帝國——銀河帝國。帝國建國後的12020年,一個剛滿32歲的年輕數學家哈里·謝頓開創了“心理史學”,這門學科能用數學公式準確推演全人類的未來。謝頓運用“心理史學”,推論出“銀河帝國”會很快滅亡,之後會有長達20000年的“黑暗期”。為了人類的未來,為了縮短這個“黑暗期”,謝頓在其有生之年分別在兩個地方建立了兩個有着各自任務的“基地”,作為以後“第二銀河帝國”的種子。大約150萬字的《基地》系列故事就是圍繞這一主線展開。

我從去年底開始,陸陸續續花了一個季度的時間,看完整個《基地》系列。在我看來,這部著作至少有三個方面的不可取代性:

一是其表現出來的深邃的歷史眼光。

謝頓是一名數學家,卻跨界以統計、分析、預測為手段,介入歷史、心理學、社會學的研究,並創建了一套名為“心理史學”的數學工具去分析人類的未來。

謝頓認為,人類個體的行為是無法預測的,但是人類羣體的行為是可以通過某種數學方法分析出來的。而成功的分析必須依賴於兩個必須的條件:分析的對象數量必須非常龐大,以儘量減少個人行為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影響;被分析的對象必須不知道這個分析的計劃,否則會多少影響到他們的行為發展。

“歷史從不創新,只是一再重複”。如果可以觀其大略,而不計其餘,人類的歷史是有跡可循的,這一點,我個人是深表贊同的。

二是關於機器人的一些思考。

在阿西莫夫的世界裏,人類對於機器人的感情是極其複雜的。沒有機器人的幫助,人類不可能衝出地球,建立起橫跨十萬光年的大帝國。機器人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又不可避免地走向人類的對立面,導致第一次星際擴張失敗,地球本體毀滅。經過漫長的鬥爭,人類消滅所有機器人,才得以建立“銀河帝國”,並使機器人成為人類歷史的一個禁忌,提都不能提及。

然而,最有諷刺意味的是,一直默默守護“銀河帝國”到最後時刻,並推動“心理史學”計劃順利實施,保存人類復興希望的,確保人類縮短“黑暗期”儘快進入全新復興的,又恰恰是一個機器人:使用年限達到20000年、功能極其完備、近乎無所不能的機·丹尼爾·奧利瓦。

《基地》試圖説明:機器人技術不發展,則人類沒有辦法挑戰浩瀚宇宙;機器人技術過於發展,則必然走上挑戰人類的道路,這是1940年代的阿西莫夫就認識到的一個兩難命題。正是這種矛盾的心理,促使阿西莫夫在另外一個系列《我,機器人》中首度提出“機器人三大定律”,並沿用至今,“機器人學”這個名詞也因此在人類歷史上首度亮相。

三是隱藏在科幻背後關於人類社會組織形式的思考。

在整個《基地》系列裏,阿西莫夫大約描述了30個左右的星際文明。這些文明,都各有各的特色,如果我們忽略科技的因素,就會發現這些表面千奇百怪的文明,其現實基礎仍然是1940年代的世界各國,只是在星際文明這個大背景下,阿西莫夫從藝術的角度對文明的特質進行了濃縮、提煉和極端化。從這個角度來説,《基地》系列中創造岀來形形色色的星際文明,猶如《鏡花緣》中的君子國、小人國、女兒國、犬封國、聶耳國一樣,可以當成一本奇異遊記來看。

在三十多個星際文明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兩個:蓋婭和索拉利文明,它們一個極度統一,一個極度自由,基本上就是人類社會組織形式的兩個極端。蓋婭文明的進化使得包括有機物、無機物在內的整個星球可以通過意識連結成一個整體,所有的意識都可以實現共享;每個個體既是個體,更是共體,以集體意志為意志;在離開母星體以光年為單位的距離後,個體仍然可以接受整體的意識和意志,從而實現極度的統一。

索拉利文明展現的則是極度的自由:在一個三倍於地球面積的星球上,只生活了幾千索拉利人的成熟體,他們的肉體進化出一種命名為“轉換葉突”的能量轉換器,一個個體所轉換的能量足以支持成千上萬的機器人用於管理領地事物;他們信奉“他人即是地獄”,就算同類也互不來往,大事以電波形式協商;極度的嚮往自由讓他們甘於居住於地表之下,而且不謀求任何形式的擴張;為了盡最大可能減少和外界的接觸,他們甚至進化出雌雄同體,真正實現了絕對的自由。

在《基地》系列最後一本《基地與地球》中,阿西莫夫設計各種場景和反覆討論,似乎是試圖説服讀者(或者是他自己),蓋婭文明的組織形式雖然和人類對自由的嚮往完全背道而馳,卻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在最後,他還專門設計了一個場景,通過號稱擁有“不需要完全信息就可以做出正確選擇”天賦的崔維茲選擇用蓋婭或者索拉利為藍本建立人類新秩序,結果他選擇了極度統一的蓋婭模式,其原因就是,在即將到來的宇宙侵略中,我們需要統一意志!

也許,這就是阿西莫夫借《基地》系列、“心理史學”以及崔維茲,來對自己關於人類社會組織形式的思索做出一個結論。如果考慮到1940年代歐美各國最大的現實就是全人類聯合起來抵抗___的侵略,極度的集中因而可以理解。那麼,如果阿西莫夫能一直生活到今天,他會怎麼設計這個科幻寓言的結局,這倒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讀《基地》的優秀讀書筆記2

終於,用了將近半年的時間,利用上下班、等車、等時間在喜馬拉雅將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科幻小説聽完了,震撼於作者巧妙的構思、宏大的敍事,以及超前的科學思想和意識。下面,我就來介紹一下我眼中的基地系列小説。

心理史學當初一開始能夠將《基地》聽下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開篇介紹的“心理史學”。這是一個什麼鬼呢?這是一套統計學理論,就像是統計物理,只不過它的應用對象不再是大量的微觀粒子,而是大量的人。換句話説,心理史學可以抓住大量人類進行互動的宏觀規律。這聽起來好像非常不靠譜,但是書中卻假設,他的發現者哈里。謝頓不僅為心理史學建立了精確的數學方程,而且還利用理論構造了一個龐大的謝頓計劃,即在銀河系的邊緣——端點星建立了一個基地以抵抗銀河帝國不可避免的滅亡命運,並以此為原點,蓬勃發展出一個全新的帝國。於是,所有的歷史演進全部按照謝頓計劃運行下去。作為系統科學的從業者,我當然知道心理史學是什麼玩意兒。這不就是我們現在的人類行為動力學嗎?現在,隨着大數據的累積,人們已然可以做到為人類羣體行為寫出精確的方程了。例如Barabasi的輻射模型可以精確預測兩地的通勤人流量。但是,要知道阿西莫夫是從1940年開始寫《基地》小説的,我不得不佩服他超前的洞察力。

讀《基地》的優秀讀書筆記3

《基地》這本收被稱為“永恆的科幻經典”。本書作者阿西莫夫,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神奇的故事:哈里·謝頓開創了“心理史學”,預測銀河帝國即將滅亡,所有人都在強力挽回,一時間內,銀河震動,帝國飄搖;皇帝、宰相、奪權者、反叛星球,各方勢力立刻劍拔弩張,三個主人公之間也發生了一些茅盾。

首先,我覺得阿西莫夫的寫作手法十分新穎,明明三個主人公沒有一點關係,中間相隔了數十年左右,但把整本書看下來,卻覺得這是個完整的故事,後來發現,是百科全書的一些段落將他們串在一起。這種手法是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的。

其次,我覺得謝頓的目光十分深遠,他彷彿已經徹底將“死”字看透了。然而,他的責任感很強。“吾事已畢”從此話中可以看出整個事情的流程對他而言彷彿像某個人從一開始給他下達的一個任務或者命令罷了,帶給讀者的有一種深不可測,像天氣那般難以捉摸的感受。

説起責任馬洛成為了必不可少的角色,正如書中最後一段“未來關我什麼事……就留給那些繼任者吧。”馬洛的性格從表面來看貌似與謝頓差不多——完成任務。實際上吧,有些不同,馬洛更明顯對未來的事更加漠不關心一些,認為自己只要做好自己的本份就夠了,其實太多雜七雜八的東西無需考慮:反正又不是我的事,給人説不出的感受。

我們的生活中有着責任感很強的人,如:老師。他想教好每一位學生,無論什麼方法吧,責任感顯然很重,而並非完成任務。

阿西莫夫的重要科幻感不會讓人看了太誇張,而彷彿身臨其境。所以,他説“女士們,先生們,世界上只有一個阿西莫夫。

銀河震動,帝國飄搖:皇帝、宰相、奪政者,反叛星球,各方勢力立刻劍拔弩張,阿西莫夫站在歷史和未來的中央,看到了人性永恆的醜惡。

從人類出現文明的那一天開始,文明就在不斷地發展着,建立了千百個帝國幾立在不同的時代。一切都在發展着,惟有人性不變的醜惡。

當社會風雨飄搖,這個帝國銀河快要崩潰的時刻,人們並不是團結起來去追求和平,而是懦弱地像蝸牛那樣縮進了殼中,或者出手去傷害他人,打碎他人的“殼”,但他們並不知道,總會有比自己更加強大和更加卑鄙的人來打碎自己的殼。這就像清朝之後動盪不安的民國,文明的發展就這樣被按了停止鍵。“大魚吃魚,小魚吃蝦米”的這條鐵律才是永恆不變的。

人們就這樣變成了一個個“個人主義的末路鬼”和“社會病胎裏的產兒”,他們像一盤散沙般成為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並沒有水出現把他們“粘合”起來。

就在這個極其危急,關乎人類命運的時刻。謝頓出現了,他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儘管只是一絲渺茫的曙光。然而,人們並沒有因為他的出現而團結起來,只有兩個基地裏的人們在孤獨地支撐着銀河帝國。人們還是像從前那樣,像那些千百萬年前的人一樣,自私、貪婪。

其實在羅馬、奧斯曼和蒙古這些帝國的身上都有着銀河帝國的影子,人們永遠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只有阿西莫夫看見了。可人們何時能看清自己,瞭解自己,讓人性成為“永恆的美麗”。

讀《基地》的優秀讀書筆記4

這是金觀濤老師推薦的書。

阿西莫夫(1920—1992),這是一本寫於六七十年前的科幻小説,儘管如此,今天讀來,還是能夠感受到作者的不可思議。

故事。銀河帝國註定將衰落,3萬年的蠻荒時代即將到來。偉大的哈里·謝頓,通過心理史學準確的預測了未來的發展軌跡,並建立了科學基地(據説銀河系的另一端還有一個基地),以保存科學技術,從而試圖將蠻荒時代縮短到1千年,而謝爾頓計劃的目標是建立第二帝國。為了加快謝頓計劃的實施,謝頓在這過程中設置了一系列的危機,幫助基地更快的實現跳躍式的發展。這些威脅包括野蠻人的國王、地方軍閥,甚至還有“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帝國本身。然而每一次危機都會出現必然的解決方法,最終危機一次次被解決,基地也經歷了“科學—宗教—金融”等不同的`生存和發展階段。

科幻。小説構建了一個龐大的銀河帝國體系,星球之間採用“超空間躍遷”的方式進行行星際旅行,核能作為主要的能源,在此基礎上科幻了很多新的事物,三位全息影像,人造陽光等等。如果要説科幻的話,這些算是科幻背景和科幻元素吧。

關於社會。這本書最精彩的是對於社會形態和變革的設定,據説有羅馬帝國的影子。將科學披上宗教的外衣來統治周邊的蠻荒國家這一章寫的很精彩。同樣,隨着宗教逐漸受到抵制,貿易的無孔不入和隨之而來的強依賴性,再次鞏固了基地的統治地位。小説雖然就此結束,但1千年的軌跡才剛剛開始,未來基地的發展更加耐人尋味,未來是通過文化,道德,還是其他什麼不知道的手段來實現第二帝國人不可知。

人物描寫。這本書很薄,人物描寫很單薄,很少,沒有那種有血有肉的感覺。小説的結構是按照不同的危機,不同的章節來設定的,同時當然也是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人物。其實人物在這裏並不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為按照謝頓心裏史學的計算,歷史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如98.4%)是可以預見的。只是有這麼一些特定的人在某個特定的時間段,完成了該做的事而已。

關於邏輯。對於社會發展的可預測這一點,也是小説最基本的一個設定,僅從邏輯上來説是不成立的'。但就每一次危機的到來,和每一次社會的變革,以及文明的衰退或者發展,作者給出的架構還是能夠不錯的自圓其説的。

花了不到一天的時間,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儘管這本書已經經歷了很多個十年,但仍然沒有生澀的感覺。

讀《基地》的優秀讀書筆記5

《基地》是一本怎樣的書呢?額,我也不大清楚…作者可是大大有名,叫艾薩克阿西莫夫。最有名的是他的機器人三大定律(這個很牛的)。我也説大不來。

基地則是説寫的銀河系歷史,是科幻小説。裏邊有個很牛的理論,叫心理史學,一個很牛的數學家,他發明了這個東西,通過這個,他可以預測銀河系的未來。並知道了盛極一時的銀河帝國將會衰亡,並將由此度過長大三萬年的黑暗時間,為了將這個時間縮短到1000年,他組織了一羣科學家,在銀河系的邊緣地方――端點星成立了一個叫基地的組織,為了對抗的銀河衰亡而戰鬥着。

基地是這個系列的第一部,整本書由5箇中短篇組成。看完這本書花了我兩個下午,也因為時間比較倉促,可能還有很多地方沒了解到。第一次只看到前2個故事,到今天花了一下午,到最後差點看不完,就看快了些。現在有內容都幾乎不記得了。

試着記一下,第一個叫心理史學家,然後是銀河系百科全書,接着市長,行商,行商皇族?忘了……

書裏有3個牛人,第一個就是數學家謝頓,創立了心理史學,可以預測未來。成立了基地。第二個就是端點星也就是基地的第一任市長,哈定。利用宗教控制了對基地虎視眈眈的四國,而且用宗教傳播科學。控制了周圍的國家。第三個人是候洛,出身於基地外的星系,最終卻當上了基地的市長,並用商業戰敗了最後的敵人,本部書就結束了。

書是寫與196幾年的,所謂的科幻是那個時候的科技,其實還是差了很多,至少還沒有計算機,不過這並不能掩蓋這本書的精彩,可預測未來的心理史學,雖説在現世不可能成立,但仍十分出彩,利用宗教傳播科學,控制國家,這段是本部書看的最爽的部分,哈定這個人在書中是個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之後的候洛在宗教無法控制的情況下,解決了第三次“謝頓危機”。商業打敗了武力。

記錄一句話:最後使用武力的都是無能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p3z7x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