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目送的初中讀書筆記作文

目送的初中讀書筆記作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那要怎麼寫好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目送的初中讀書筆記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目送的初中讀書筆記作文

目送的初中讀書筆記作文1

初次看到這本書,是在朋友家做客,就放在她的枕邊。隨手翻開來看,恰好看到那篇。文章結尾説到: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頓時,眼角融化,因為內心的觸動。於是,隨即便也去買來讀。

確實,《目送》吸引了我,對親人,對家庭,對生活,這些我們天天要面對的,我們已經熟悉到視而不見,忽略不計的,讓我們喜歡也讓我們無奈的一切的一切,龍應台作了真切的描述,觸動了人性的柔軟,善良和美好。當然更多的是共鳴,因為她所提出的正是我們這一代人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和困境,我在欣賞美文的同時,似乎也在討教對人生、對社會、對親人如何交往的真知灼見。

這些年來,漸漸懂得,不論自己做多大的努力多少的嘗試,在父母心中,就如龍應台所寫,依舊是“背影漸行漸遠”。人,得於父母賜之生命,本來就是新的個體開展一段新的旅程,總歸是要自己往前走。他們至多隻能陪着走一段,將我們渡過初始的跌宕流域,然後便在那渡口,開始無望而甜蜜的目送和等待。子女也須知道,這是回不了頭的單程旅行,所能做的,只有感恩了。

在閲讀這本書過程中,你不得不敬佩龍應台觀察的精細,對父母,對孩子,對生活中的種種人和事,因為她是用心在體驗這一切。她的文筆優美而細膩,將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娓娓道來,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湧出筆端,躍然紙上。在閲讀過程中,你也不得不敬佩龍應台概括的精到,我們必須抓緊時間享受我們和親人在一起的感覺,否則一切將漸行漸遠,一切都不可複製。在閲讀過程中,你也不得不敬佩龍應台人格魅力,你會不自覺地在她的引領下忘卻這世上的所謂正事,大事,要事,把目光聚攏到自己身邊的人和事上,而這些正是你應該關注的正事,大事,要事。

目送的初中讀書筆記作文2

人生是由一場又一場的別離與相聚組成的,而孩子與父母盡為前者。

十三年前,父母的面孔在我的腦海中一直是淺淺的存在。我與大多數人盡同,生活在一個古樸的小鎮,伴隨着年邁的長者們靜靜地生長在這片土地,在槐樹底下聽盡“南柯一夢,精衞填海”,踏盡小鎮的每一寸土地,尋遍每一處花的存在。這樣的我很幸福,很幸福……但一直有個深深的期盼,去往那光芒萬丈的大城市。並不為了那份繁華的誘惑,只因那份來自父母,從那遙寄過來的愛。

每當那輛從遠方緩緩歸來的車停在那棵槐樹旁時,心中的喜悦就如蜜一般溢出,停滯在我那紅撲撲的小臉上。而這一次我深深地明白他們的歸來是因為有一份離別,一份與“南柯一夢,精衞填海”的離別。深深記着那一天,只有靜與黑籠罩在病房內,每一次機器正常運作的轟鳴聲對於每個人來説都是一份慶幸,只是……

當讀完《目送》後的那個晚上,我的腦海就一直顯現着這個場景久久不見散去。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的拐角處。他那背影彷彿正在説:不必追。”這段話伴隨着燈光打下,我回憶了許久。爺爺奶奶與父母的離別是這般無奈。我們每個人都站在時光軸上,而時光卻把至親的人推開直到我們無法再去眺望……

而真應當“不必追”嗎?我不欣賞這股淒涼,終有一天我與父母也會站在那個十字路口,而我會勇敢回頭站在父母身後,靜靜訴説:你養我長大,我陪你到老!

目送的初中讀書筆記作文3

隨着年齡漸長,我與父母之間,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不再僅僅是依賴,不再僅僅是聽從,不再僅僅是長幼。我開始抑制不住對父母的各種各樣的不耐煩,有時甚至是憤怒。

有一天,我發現,我站在我的世界裏,父母親站在他們的世界裏,我們各自懷揣着各自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卻解釋不了對方的世界。突然想到了作家龍應台,便來到書架,拿出《目送》,又翻上一翻。

書中華安和兒子一起去散步,兒子表現出的“成熟”,和對母親對東西的大驚小怪的“厭惡”的樣子;十六歲的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機場勉強和母親的擁抱和離別時沒有回頭的樣子;不願與同路的母親一起走,走在一起,只是把自己關在耳機裏的樣子,當兒子給龍應台做飯時,説,你學會了,以後要做給自己吃的樣子……像極了自己。也許這就是新一代人與父母輩的人之間建立起的關係,不僅僅是依賴,和被依賴的關係。這之中,多少有了些夥伴的意味。

從這個角度講,被依賴的即是送別時漸行漸遠的一方,而依賴着的則留在原地落寞觀望的一方。也許這就是所有的母子,最後的結果,孩個子的獨立就是漸行漸遠的背影。曾經一次,龍應台在遠遠的地方,目送着父親進到了醫院的門,然後門被關上,父親就消失在了拐角處。如今,最後一次目送父親,父親被送進五米處的火爐裏,再也沒有出來了。他開始明白。

這一輩子,父女的關係,在那一個背影,結束了。不過那一份,情,他永遠忘不了。這也是龍應台在每一次看到和父親相似的人,都會想到父親的原因。失憶的母親,不記得,龍應台是他的女兒。只是把他當做好心的路人。只有一直覺得這個“路人”和他的女兒很像而已。他們還在樂此不彼的玩着化粧遊戲,也不會覺得無聊。他們分開的時候,也會不捨。因為終歸他們還是母女。他們此生的緣分還沒有以背影來散盡。

目送的初中讀書筆記作文4

在嘈雜的人世中,亙古不變的,是那血濃於水的親情。——題記

從《孩子你慢慢來》中那位含情脈脈的美麗的母親,到《目送》中對於親情的詮釋。龍應台和她的文字已經變了,變的那麼柔和。但有時,也變的那麼尖鋭。

《目送》中那第一篇也叫《目送》。龍應台在文字中對父親對“我”和“我”對兒子的目送,相互交織,相互編織出美麗的音符。這本對於親情的拷問的文章,在很多人看來,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但在我看來,這篇《目送》更多的想要表達的,是對血濃於水的親情的另一種讚歌!

文中,那位母親、女兒,曾經多少次是在父母的目光交織成的“温暖大道”上行走的呀!她卻渾然不覺,當她也成為母親時,她才意識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 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罷了。”這是多麼感傷的一句話,讀畢,不禁讓人潸然淚下。

我又何嘗不是在父母的目送下成長的呢?我的童年,是在父母的反覆叮囑和目送下成長的;我的小學,是在父母的反覆叮囑和目送下度過的;我的初中,是在父母的嘮叨和目送下成長的。父母對於我們的每次離開和每次的回來。都是在看着的,他們都是用目光送我們到很遠的地方。甚至當看不見我們時,也會呆呆的佇立在那裏,注視着我們離去的方向。

父母的目送中,有着殷殷的期望,諄諄的教誨。我們在父母的目送中成長,在父母的目送中學習、生活。當我們明白了父母的目送的含義時,我們將會是多麼的感激父母用目光織出的激勵與深情,引導我們走向正途與光明,目送,織就了一個孩子的永遠的避風港。

目送,讓人感到了父母對我們深沉的愛意。感謝龍應台,讓我明白了目送的真正含義!

目送的初中讀書筆記作文5

書的封面是大塊大塊深深淺淺的綠,這是大自然的顏色。時間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這片土地沒有變。初見《目送》這本書,隱約中使我從內心中感到無限的親切,回憶往事,感覺在某些方面與作者有着同樣的過去與經歷,作者在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正如書中所訴,曾經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色即是空”,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有點信了。曾經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現在也還沒準備相信,但是,有些無關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後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引發讀者無限深思。

通過全書的閲讀與思考,我深刻感受到作者擁有一顆悲憫生活的心,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最為珍貴的是,我學習到了作者龍應台的廣闊視野和樸實的文筆。建築在你的視野和你對生活汲取的養分上,這是一種平淡但充滿魅力的美麗。書中的很多想法內容很多的你我都能書寫出來,但是那樣的角度和敍述方式卻是我們不可及的。

有人説,少年時讀過的書,奠定了我們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過瓦爾登湖的晨光,奔跑過聶魯達的黃昏。任憑世間萬象映射心間,你仍舊能以夢為馬,踏遍天際的絳紫與金黃。讀完《目送》這本書,使我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一個是曾經歷的畫面。光陰似箭,曇花一下,稍縱即逝。

目送的初中讀書筆記作文6

“我慢慢的,慢慢的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題記

合上《目送》這本書,眼淚止不住的流下來,想到日漸蒼老的父母在目送我離家時的背影的不捨,想到終有一天我也要看着他們的背影漸漸走遠,最後消失不見。從温情的開始到殘酷的結束,人生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從不停歇。

我不知道龍應台是以一種怎樣的心情寫下這七十四篇散文,把歡樂的痛苦的回憶一字一句的剝開。也許人到中年的她早已懂得了時間的無言,生命的無奈,所以才可以用如此冷靜而又温情的文字寫下這些記憶。從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到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前行。每一篇都不僅是對親情友情的懷念,更是對自己人生的反思。而這其中最讓我感動的還是家和親情。

她寫“家”,小時候,我們覺得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長大了,有了伴侶,覺得有伴侶的地方就是家;再後來,有了兒女,有兒女的地方就是家。可是後來這些家會怎樣呢?。大多數慢慢地就散了,父母會離開,伴侶會離開,兒女也會離開,到最後也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去面對人生,獨自面對這人生的“寒色”。

我想起我的小時候,那個天真無邪的年紀,最愛的是飯桌上香噴噴的飯菜,每天早上熱騰騰的牛奶,還有爸爸媽媽温暖的懷抱;後來長大了,卻越來越想逃離,最愛的變成了哪個明星,哪件衣服,哪個新發型,開始拒絕父母的關心,討厭他們的嘮叨,把他們拒之千里之外;而現在十七歲的我背上沉重的揹包,踏上去遠方的列車,開始人生的新旅程。離開了家,離開了那兩棵為我遮風擋雨的大樹,一個人面對生活,最愛的變成了每天晚上家裏打來的那一通電話,是他們從家鄉寄來的小吃,是每次回家的相聚。家真的是隻有離開了才會想念,那樣温和的踏實感也只有家才能給的了。

可是有一天我終將遠走,而他們也終將離開,家就只變成了一個符號,一段記憶,告訴我在這段孤單的旅途中也要堅強的義無反顧的走下去。

而那份血濃於水的親情,讓我在這本書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讓我知道了父母的'無奈,艱辛,隱忍,付出。曾經種種不理解,種種埋怨都化為烏有,曾經的每一次爭吵,每一次慪氣,都變成了愧疚。他們用他們的青春養育了我,我開始懂得了他們的眼神,開始明白他們每一次的目送。

也許最後的目送難以避免,也許生命的輪迴我們無法抗衡,但在不得不放手之前,請好好珍惜愛你的人。之後也要堅強的面對人生。

目送的初中讀書筆記作文7

當我合上這本書的時候,窗外的雨已經停了。這讓我不得不想起,在書裏,那位母親輕聲的呼喚——雨兒。我不停地在問自己,誰目送了我,我又目送了誰。隔着一條馬路,當我回頭的時候,是誰在那裏,是誰在哪裏輕聲呼喚我。

人們常常説,三生,可是真的又三生嗎?如果又的話,今生的我在不停地被誰目送,來世我又會目送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真的是如此嗎?許多年過去,當我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我是否會在拐角處回過頭來,然後笑着對母親説——媽;或者,我是否也會在母親悲傷的目送中消失在拐角處?

我記得小的時候,我常常躺在母親的懷裏,聽母親將她那童年的故事,母親的淚光是啟蒙我的明珠。如今,我們兩人之間卻常常隔着一扇門,我在門裏頭,她在門外。我卻沒有勇氣打開門……父母養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那是責任。年少時,母親目送孩子離去,年老時,孩子目送母親離去。那又是什麼呢?目送着,背影消失裏,只剩下哀傷和寂寞嗎?不,不會的,我相信不會永遠都是目送的。我想,我會打開那扇門的,我依舊可以像兒時那樣,像兒時那樣依偎母親懷裏,儘管母親不再將她童年的故事了。

在這本書的魅力睿智的文字裏,我看見了自己,在歎息作者的哀傷之餘,也深深地體會到母親,我的母親的那麼傷情。我想,許多年之後,等我也是一位母親的時候,是否也會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嗎?也許,我現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問候,一杯清茶,一個擁抱真的可以讓那落寂消逝。也許,許多年後,我目送着母親離去的時候,我仍然會悲傷、難過,但是,至少不會遺憾,不是嗎?

目送的初中讀書筆記作文8

《目送》這部作品出自龍應台的筆下,是她“至今未畢業的學習”中作業的一本。

誰説女作家的筆下一定是優柔寡斷,柔情似水?龍應台女士是個特別好的反例,雖然她也有柔情的地方,可她批判起來卻毫不留情。比如我最喜歡的其中一篇——《狼來了》。這裏面數落了鴿子。其實它們是長了翅膀的老鼠,給人們帶來了各種疾病,卻只因為《聖經》中的一段話,使本應令人討厭的“老鼠”成了天神般的幸運兒。它的肥胖被視為可愛,它的呆笨被視為和平,而它的粗俗,噁心,卻有許多人視而不見。甚至當有人説要消滅鴿子時,那些“愛好和平”的人還會驅逐他。這一篇中,龍應台對鴿子的討厭,對那些盲目相信童話而大量殺滅狼羣,還自稱愛好和平的人的批評也絕對是毫不留情的。

我不僅欣賞龍應台批判時的果斷和勇敢,還佩服她對自己父母的在意,照顧和盡力的孝心。

在這本書中,有八篇文章寫了母親,十一篇文章關於父親,都十分感人。作者的母親在年輕的時候特別愛美,有一大堆的首飾,她一直很珍惜。當她老了,自己化不了粧了,沒事兒,女兒幫她化,還幫她染指甲,母女之間的親情令人動容。作者的父親一直為改善家庭條件而忙碌。為了給家裏省錢,一個小貨車他一開幾十年。直到出了車禍,才把鑰匙交給女兒。他後來生病了,很重,很重的病,變得不能走路,不能説話,唯一一次發出聲音還是因為女兒要離開去上班。這使作者感到很傷心,整個家也因此變得沉默。

作者龍應台一生的後半段,父親逝世,母親老年痴呆,兒子不再親近,整個世界好似離她遠去。作為孩子的責任,作為母親的責任,作為一個作家的責任,她肩上的擔子一定很重吧,正因為這樣,她才能寫出一篇篇對生命無常的思考,對家人朋友的留戀與心疼,對兒子親近的渴望的散文吧。

《目送》就是這樣一本關於生命、歲月、親情、人性的書。鄭重推薦大家都來讀一讀吧!

目送的初中讀書筆記作文9

這個暑假,我讀了著名女作家龍應台的散文集《目送》。這是一本適合感情細膩豐富的人閲讀的好書。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整個暑假,我花了大量時間,終於讀完了所有的七十三篇,書未讀完時已被深深感動。

同名篇《目送》,給我的感受最深。這篇文章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作為母親,龍應台敍述了兒子華安從第一天上小學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多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第二段,龍應台作為女兒,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裏永遠地消逝……所以她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當我第一次踏進小學的校門時,也曾一次次回頭注視父母離去的背影;當爸爸或者媽媽出差離家時,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們的背影消失在小區的拐角。當我第一次離開父母遠赴甘肅黃羊川,參加南京電視台的那次拍攝活動時;當我邁入南外大門,參加人生第一次入學考試時,我也都能感到背後目送我的那兩雙熱切的眼神……

對於13歲的我來説,人生才剛剛起步,還不能完全體會龍應台“目送”中飽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會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間我一定也都會經歷。只是我希望以後,自己也能有龍應台的那顆感動的心,那支感恩的筆。

目送的初中讀書筆記作文10

目送,是為了再次聚首最開始,先回憶一番。第一次聞及龍應台這三個字是在高三的某個課間,隔壁桌的同學説了一句龍應台的格言,而我卻啞然不知這位華人世界裏頗有影響力的一支筆,深感慚愧。

看的第一本龍應台的書正是《目送》,現在還在噹噹的銷售榜上,書是從小夥伴那裏借來的,在某個暑假裏看完,當時的情感至今仍有幾分印象。書中談到死亡,衰老和孤獨,觸及脆弱的敏感神經,幾次尷尬落淚。還記得是在家裏的客廳沙發上,蜷縮着身子,看得入情入味,在母親走出廚房門的時候,假裝無意地抹去眼淚。當時讀到的正是作者對其母親的描寫,平平淡淡的文字中卻有着一股讓人心生悲傷的強烈情緒。

給文字賦予情感,它就是擁有了靈魂的存在。再一次接觸龍應台這三個字,是在讀書會員的書單上,於是我便再一次重拾目送,決定細細品味一番。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我們都到了獨當一面的時候了吧,小時候渴望長大,覺得長大就有了自由,卻不知越是長大,越會被現實圈住。成長的自由是相對的,大手拉小手已經成為模糊的記憶,一個人走,需要更多的勇氣。

【人在天地之間終究是無所憑依的孤獨。你真能面對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麼可以附着依託。】人,終究是孤獨的,你會有家人,會有伴侶,會有朋友,但是更多的時候,你只有你自己。你才是你自己的全部,在這世間,所有的依附都只是暫時的,你所得到的一切都只是身外之物,你的情感和思想,才是真正屬於你的東西。

目送的初中讀書筆記作文11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她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的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題記

一直很喜歡龍應台的文章,以前看過一篇《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你怎麼能夠不生氣呢?你怎麼還有良心躲在角落裏做"沉默的大多數"?你以為你是好人,但是就因為你不生氣、你忍耐、你退讓,所以攤販把你的家搞得像個破落大雜院,所以台北的交通一切烏煙瘴氣,所以淡水河是條爛腸子;就是因為你不講話、不罵人、不表示意見,所以你疼愛的娃娃每天吃着、喝着、呼吸着化學毒素,你還在夢想他大學畢業的那一天:你忘了,幾年前在南部有許多孕婦,懷胎九月中,她們也閉着眼夢想孩子長大的那一天。卻沒想到吃了滴滴純淨的沙拉油,孩子生下來是瞎的、黑的!”她的文筆讓我震撼,那些慷慨激昂的文字,似乎是在控訴,其中也包含了一種心痛。一直以來都以為她是犀利的,只是我讀書太少。

《目送》中有太多包含神情的文字,以温柔筆觸描寫親子間的親密互動。父女母子,親情的線。書裏有她的父母,她的孩子。身為父母與子女雙重身份的她逐漸明瞭人世中親情的牽絆,不僅是當下的感動,亦是漸行漸遠的必經路程。不禁想起一句話,父母都是上輩子欠了子女的債,這輩子來還的,很心酸。有多少孩子,到最後的時刻才會真切的懂得“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涼?

我只想,好好的愛你們我的爸媽。這麼久了,現在才發現你們是那麼的容易滿足。一條信息,一個電話,都會讓你們開心很久。是我以前做的不夠好。

只想,今生,不要留有對親情的遺憾。

目送的初中讀書筆記作文12

看着它,撫摸着它,靜靜的思考着,再把這本《目送》放回書架上的某個角落。

龍應台的《目送》講的是兒子華安從懵懵懂懂到一個成人,勉強忍受着父母的深情的過程,目送着兒子遠去的背影和父親在火葬場,目送着他離我們遠去。文中寫到華安上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手來到學校,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裏。而華安十六歲出國時,“我”送“他”到機場,期待着他回頭看我一眼,但並沒實現,“我”知道華安長大了,希望“你”不必追。

記得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就意味着,你和他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我反覆地朗讀着它,我把它告訴媽媽。她沉默了片刻,失神了片刻。媽媽的失神讓我回想到:幼兒園的時候,我做了一個夢,夢見媽媽不在了。我驚醒來,望着身旁的媽媽,一動不動地望着她,彷彿離開一刻,他就會從我的生命中消失一般。嘴裏不停的嘀咕道:“不會的,媽媽不會死的。”

念着念着我想到人總是要生老病死的,媽媽真的不在了該怎麼辦?那時的我極端地想:媽媽不在了,我也不活了!現在的我長大了,懂事了,知道就算媽媽不在我也要堅強地活下去。因為,未來的路要自己走。而現在,我正處於青春期,我也常會嫌父母煩,父母嘮叨,我知道父母是為我們好,但一臉的嚴肅,也會不時讓我們懷念起兒時那久違的微笑。我害怕失去,又不願接受父母的噓寒問暖。有時候,青春期的人們就一直生活在這樣一個可笑的想法中。我曾幻想過接受,但在嘗試中發現其實一個渴望自由的人並不能做到。

或許最好的結局不需要人為的改動,是要靜靜地享受着,吵鬧時的煩惱。或許作者在兒子與他漸漸疏遠時,除了無奈,還有一些欣慰,欣慰自己的孩子長大了,卻又無奈於不需要他了。

目送的初中讀書筆記作文13

讀完第一篇時強烈的感受令自己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之後的20來天,仔細閲讀全書,期間無數次落淚,無數次心底有深深的觸動,只是耽於提筆,漸漸的感覺也沒了。

8歲的陶陶見媽媽讀書還落淚,也搶起書來讀,一週下來竟也讀了不少,還總拉着我討論。於是,在29日晚我領她一起參加了讀書沙龍,回來路上我們一起聊她幼兒園門口的別離,聊她剛入小學時的不捨,聊起她姥姥每一次回家我濕潤的眼眶。今天,她和爸爸要去旅行,昨晚開始就有不捨,收拾行囊時總問我能否同行,得到否定答案後晚上摟着我聊到半夜。早飯和午飯都説沒有胃口,還流出眼淚,直説不要離開媽媽,搞得我也潸然淚下。

只是,我明白,父母對子女的愛需要以分離為目的。於是,我和陶聊了之前旅行中的趣事,鼓勵她去看外面美麗的風景並畫下來讓媽媽也能欣賞。而且,媽媽的心和她在一起,會天天電話聯繫她。最終,在車站分別時,她笑了,並逗貧道,“媽媽,你要看着我背影漸行漸遠,不必追也追不上哦!”那一刻,我鼻子一酸,不住地點頭。

目送陶和陶爸直到看不見,我方回頭,回來路上,更加強烈的想起分享會上最後大家齊聲誦讀的那段:原來,這兩本存摺之間,是有斬釘截鐵的反比關係的。你在那一本存摺中所賺取的每一分“金錢”的累積,都是用這一本存摺中的每一寸“時間”去換來的……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摺裏的“金錢”去回頭來換取已經支付出去的“時間”。任何代價,任何數字,都無法兑換。……

“金錢”可以給過路的陌生人,“時間”卻只給温暖心愛的人。寫到這裏,我決定趕緊好好做晚飯,等老爸回來陪他吃完,再陪他去看場電影,要像對孩子一樣陪他開心過好每一天。

目送的初中讀書筆記作文14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開始厭倦父母的關心,生活獨立,做事果斷,似乎,生活中需要父母的時間越來越少。我們喜歡把自己關在房間獨自思考問題,卻總是被一杯熱牛奶一句問候打擾;我們喜歡自己做出決定,卻總被零零碎碎的建議所幹擾;我們喜歡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卻總被沒完沒了的嘮叨所牽絆。那個願意陪我們哭陪我們笑鼓勵我們進步陪伴我們成長的人竟漸漸顯得多餘。但當我們閲歷豐富,逐漸成熟,驀然回首,才會理解當年父母的心情,卻也發現,時光匆匆,早已彌補不了當年的遺憾與創傷。所以,即便現在不在父母身邊,即便我們可以處理好大部分問題,即便我們覺得自己已經可以展翅高飛,可無論我們身在何處,最牽掛我們的一定是父母,所以我們無論身在何處,有時間還是要大個電話送去問候,報個平安,也許就是那簡單的幾句話,就能讓父母開心一整天,讓他們不用再牽腸掛肚,時時刻刻都在想着自己孩子的情況。

這篇文章與《雨兒》相比,我更能體會作者與兒子之間微妙的感情變化。因為年滿18的我,剛好也處在這樣一個渴望獨立的時間段。離開家鄉,不在父母身邊,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想嘗試一切新鮮事物,想挑戰各種難題。於是,父母的意見變得不再重要,父母的叮囑變成了絮叨,父母的關心顯得多餘,父母的一切與我似乎關聯越來越少。可是,當我漸漸長大,父母漸漸變老,有一天突然發現,他們的兩鬢染上白霜,眼角佈滿皺紋,反應變慢,聽力下降。他們的世界越來越簡單,簡單到只能裝下孩子一人。那時候,又是否會後悔當初態度惡劣,冷眼相待。

目送的初中讀書筆記作文15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台

一直以來,最牽動人心的就是母愛了。

漸漸地,隨着我們年齡的增長,我們的想法也會有所改觀,會迸發出許多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看法。我們開始變得有思想了。我們有時候會覺得媽媽懂得東西太少,可能會看見什麼稀奇的東西之後大驚小怪。

但是,在咱們小的時候,媽媽對我而言就是天啊。

她會在睡前給我講故事,也會在無聊的時候教我唱歌。那時候,我覺得媽媽是世界上最博學的人。

然而,我慢慢地長大,我漸漸改變了對媽媽的看法,但媽媽呢,她的看法還像當時一樣麼?

在《目送》中,我開始學着處在媽媽的位置上來看我現在的行為。龍應台的一字一句使我明白,不論是處在那個年齡的我,變的都只是外在的表達方式,不變的,是媽媽對我的愛。

所以,從那時起,我開始注意起媽媽的感受。我不再抱怨她講話囉囉嗦嗦,不再怪她懂得太少。因為這麼多年來她都在包容你,愛護你。

有些話啊,要快些講出來,因為也許某天,你已經沒有講的機會了;有些愛啊,要快些表達,因為這愛太深厚,要用一輩子回報;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因為路途中的各種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

也許,你只能在某個瞬間強烈的感受到父母的愛,讓你覺得這愛不過是沙上印、風中音、光中影。

殊不知,這感情,早已深入骨髓。

或許有一天,我們就會與她身在不同的世界,做着痛苦的永別。或許有一天,滿上遍野的茶樹盛開着花,滿上遍野的一片白,在這個場景下,我們做着最後的訣別。

我們還小,這一天不會離我們太近。但我們也必須知道,這一天總會到來,我們能做的只有活在當下,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每分每秒,才不會在未來的某天幡然醒悟、後悔不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klngg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