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老子讀書筆記15篇

老子讀書筆記1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老子讀書筆記,歡迎閲讀與收藏。

老子讀書筆記15篇

老子讀書筆記1

先秦時期,是中國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代。這一時期,白舸爭流,百家爭鳴,學術思想空前繁榮。據【漢書·藝文志】,先秦學説有十家,為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説。司馬遷的這篇文章就是關於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的重要傳記,他把老子,莊子,申子,韓非子合為一傳,是後人研究先秦道家法家思想的重要文獻。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春秋戰國早期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也直接對本文所傳的其他三人有較大影響,被太史公列在文章之首。文章中記載了老子的生平軼事及其後代的狀況。

老子哲學的根本觀點是“天道”,“道”是天地萬物之先,是本源。“道”沒有意識的作用,只是自然如此,即萬物皆生於自然,萬物的生滅有其自然的道理。“道”就是宇宙的最高原理。從“孔子問禮於老子”一事可以看出老子的人生哲學態度,他認為人貴能知道宇宙間的不變的通則,物極必反,所以才以“去且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婬志,是無益於子之身”來規勸孔子。

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張無為而治。誠如太史公所説:“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莊子是老子之後到家學派的最主要代表。司馬遷認為“其學無所不窺,然要其本歸於老子之言”。莊子在老子學説的基礎上,對道家哲學作了進一步發展,建立了一個更為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

司馬遷認為莊子善於行文措辭,但空設語言,還喜歡攻擊當時的其他的學者,只是對老子的思想進行了一些解釋。事實上,莊子思想與老子思想有較大的不同。老子從“道”悟出“常”,莊子卻悟出“變”。他認為天地萬物無時不在變化之中,這種變化是天道的運行,自然的演變。所以莊子主張人應當超脱一切慾望的束縛和情感的糾纏,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

在政治上,莊子主張極端無為,社會上的各種制度都是給人的天性帶來痛苦。楚威王想讓莊子出任曹國的宰相,莊子的回答“子及去,無污我”,“終身不仕,以快吾志”充分體現了他的政治觀念。

卡家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一個學派。因為他們在與舊勢力鬥爭的過程中,主張變法,實行“法治”,所以被稱為法家。

卡家有勢,術,法三派,申不害是法家術派的代表。他的思想學説本源於黃老,講究循名責實,名實相合。他出為韓相,把自己的政治思想與國情想結合,取得了很大成效。“終申子之身,國治兵疆,無侵韓者。”

韓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在法家重勢,重術,重法三派中,韓非可謂集三家之説,而能成一家之言者。司馬遷認為他“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在韓非子的書中有【解老】、【喻老】等諸篇,其思想中的“因自然,圖難於易,適應時變”都直接源於黃老思想。他批判地吸取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並在唯物主義基礎上加以改造,賦予了新的內容。

韓非看到自己的國家漸漸衰弱,想用自己的政治思想來治理國家,屢次上書卻不得重用。後淪落秦國,被李斯等誣陷,死於秦國。“然韓非知説之難,為説難書甚具,終死於秦,不能自脱”,太史公深為之歎,並在此傳中記載【説難】全文。

太史公把屬於不同思想學派的四人置於一傳,可以説是以其獨到的眼光看到了他們內在的強大的聯繫,氣勢恢弘。

從歷史上來看,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奴隸制向封建制急劇過渡的大變革時代。在生產力發展和奴隸起義、奴隸鬥爭的推動下,新興地主階級向沒落奴隸主階級展開鬥爭。鬥爭的中心問題是建立和鞏固新興的封建制、解放生產力,還是維護和挽救腐朽沒落的奴隸制。階級鬥爭所帶來的尖鋭問題擺在每個階層面前,迫使他們表明自己的態度,提出自己的主張和看法。於是出現了紛繁的、對立的思潮和流派,展開激烈的論戰,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道家是這其中反映沒落奴隸主階級儀式形態的一個唯心主義學派。以老、莊為代表的舊奴隸主階層選擇了消極應對,發展唯心主義思想,幻想回到過去。這種與生產力進步,社會歷史發展相違背的願望當然不可能得到實現。但是道家在中國思想史上影響久遠,後來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多少吸收了老子的思想,有的還進行了積極的改造,對整個中國社會的意識形態的影響都很大。

卡家是這時期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一個學派,是在新興地主階級反對沒落奴隸主階級的長期鬥爭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李悝在魏國,吳起在楚國,申不害在韓國,慎到在齊國,商鞅在秦國,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變法,為法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韓非順應歷史潮流,進一步較系統全面地總結了變法經驗,把“法”,“術”,“勢”結合起來,為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提供了較完整的政治思想體系,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在後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當時雖説戰火頻繁,但各國為了取得勝利而努力增強國力,生產力迅猛發展。農業科技的進步帶來意識形態的進步,他們的思想中都或多或少地擁有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思想,可是説是我國唯物主義思想的萌芽,也實際世界上最早出現樸素唯物主義的時代。

再從司馬遷寫這篇文章的歷史時期來看,漢武帝時期,漢朝剛步入中期。

漢初,因為承春秋戰國以來四百多年混亂,社會殘破,民生凋敝,人民的財產及精力早已消耗殆盡,舉國上下都需要喘息的機會。漢朝國家初定,深感秦因暴政而失國,所以力求清靜無為。老莊思想的“無為而治”恰好適合當時情勢的需要,於是漢初統治者實行“予民休息”的政策,文、景兩帝都提倡黃老精神,一直到武帝時的名臣汲黯,都是黃老的信徒。在當時的特殊的歷史條件下,曾對恢復和發展封建經濟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

武帝以後,漸崇儒家,但由於統治者追求長生不老,重視養性修身,道家思想中的返本歸真又受到重視。

司馬遷生活在黃老盛行的環境中,當然也受到了很好的黃老思想的教育,對他完成這篇文章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道家和法家作為兩個立場完全對立的學派,他們的代表人物被太史公合為一傳,表現了他非凡的歷史功底,不愧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歷史家之一。

但是從今天的研究成果來看,太史公之言也有寫偏頗之處。

莊子雖然是繼承了老子的思想,但更重要的是對老子思想的發展。他發展了老子的樸素辯證法,打破了傳統的束縛,宣告了一系列曾被認為是永恆真理的東西不過是相對的、處於變化之中的東西。這對於中國哲學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莊子哲學中的樸素辯證法等合理因素多為歷史上的進步思想家所吸收,也曾成為後來一些進步社會力量反對封建專制、要求民主的思想來源之一。

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治國思想在當時有積極的作用。但他始終還是一個維護剝削階級和鞏固封建專制等級制度的政治家。對於勞動人民,他主張“嚴刑重罰”,過分強調暴力、鬥爭和對立,為了統治而極端殘酷地對待百姓。他的思想給中國這麼多年的封建統治下的人民帶去了多少痛苦。

不管怎麼説,在當時,司馬遷能比較精要地紀錄到家和法家的思想,看到他們中間存在的聯繫,點出其思想本源,並且為後人留下了如此珍貴的研究資料,現在看來都是很了不起的。這篇文章行文流暢,氣勢滂沱,也可以説是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當之無愧是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

老子讀書筆記2

著名文學家魯迅曾説過: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道德經是老子所著,書中主要闡“道”,老子認為,事物的種.種玄妙都來自於道,而道是什麼,又來自於哪兒?

日前,我再次拜讀了道德經一書,有了新的體會和感悟,道是什麼?道是宇宙間萬物的本源,道無法以語言闡述,卻可以用心去感悟,老子曾用水來闡釋道,上善若水,水可以變成任何的形狀,在杯中便是杯子的形狀,水是最柔軟的,卻也是最堅硬的,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和合乎於“道”,這其中就包含了道家的核心理念——無為而治,無為並非不作為,而是不妄為,在為人處世中,能夠適應於各種環境,能夠快速融入其中並且發揮效用,同時不妄自作為,便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處於一個順暢的狀態。

現代的生活節奏下,許多人們無法真正理解無為的道理,盲目追求金錢財富等,才會造成人們的貪慾不斷膨脹,最終導致了犯罪率的高發,若人們能重讀《道德經》,體悟其中的“道”,終有一天,人們的心能重歸平靜。

老子讀書筆記3

從低位上漲到高位,就是從無到有,而達到高位就要回返根源,必然調整到起始,從有到無,如此循環往復,這是規律常理。明白了這個道理,遵循它本身的循環往復就是明智的,否則輕舉妄動,沒有信號而操作,擅用心智,就會產生禍害。瞭解了這個規律,做事就坦然,就會順應規律而平靜。符合規律,就是符合天道而能夠不失敗,永遠免於危險,即虧損。

你不能有善惡,即有想法,讓自己與自然融為一體,放鬆心靈,一切順應自然生長。遵循常道,你就永遠遊刃有餘,順應常道而歸於平靜,不受制於市場的漲跌變化,不為物所用,卻能與漲跌同在。

老莊講究無為而治,我也是聽聽而已、説説而已,略知其意。但今天我突然覺得,在股市中什麼是無為,怎樣達到不治而治,自然順通。所謂無為,就是按照信號執行操作,之後產生的結果,不需要你再去想了,再去研究了,再去分析判斷了,它自然會告訴你我會怎樣了,那麼你也就無需作為了,你的一切生活也就悠閒了、輕鬆了,順乎自然之道了,自然就達到目標了,而達到這些目標並不是你做什麼了,而是你僅僅按照信號執行了,哪裏還有什麼緊張、忙碌,哪裏還有用什麼方法彌補之前的錯誤,你什麼都不用做,就會得到必然的結果,你在股市中也就無為而治了。而你多用心智,反而會帶來災禍,形成虧損和套牢。今天我明白了這個道理,心裏感到異常興奮和坦然。

執行信號,就是順應天性,與天性相向而行,也就不會有災禍,就無所不通,沒有災禍也就坦然了,無牽掛、無憂思,對後面的操作能夠遊刃有餘,這樣符合規律、禮儀,符合天道,所以永遠沒有危險,而能夠平靜的操作每一筆。執行信號,就是走在了趨勢的前面,不被套牢損失,執行信號就不會受傷,躲開了災禍,也就坦然平靜了。

信號是神聖的,必須對信號充滿敬畏之心,它是一切行動的惟一標準。

老子讀書筆記4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科?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哎呀,這一章太長了,而且很難。開始除了後面幾句,幾乎沒能看懂,沒有辦法,只能遇到不懂的字和詞,用我們的老辦法,查字典嘍。

先大概看一下句子的排列,我覺得前面都是如何去修身養性、去獲取知識的理性,去多樣性的發展,後面一句是達到這些之後更為理想的狀態。“營魄”不知為什麼,幾乎所有的書上都講這是“魂魄”之意,我查了一下:營,營,從宮,熒。宮,房子,與居住有關。本義:四周壘土而居;魄:從鬼,白聲。從鬼的字,常與靈魂、鬼怪有關。本義:陰神,迷信的人指依附於人的身體而存在的精神),我覺得營不是指‘魂’,而是指為‘形’,而魄指“魂魄”,因為魂魄之於身體,就好像我們之於房子。所以這句應該解為:魂魄和形體合一,能達到‘無離’的狀態嗎?無離可能是指人與道合一。“專氣致柔”可能是指一種修煉的一種方式,因為無重點詞,沒有辦法查詢,所以這句應該是説,專氣致柔的修煉,能達到嬰兒般(純潔?混沌?)的狀態嗎?老子除了喜歡用水來作喻,還喜歡用嬰兒,這很容易理解,因為嬰兒是人之初始,而道也是萬物之始。“滌除玄覽,能無疵科?”應該也和上句意思大概一致。愛民治國,可以達到無為而治自然而然嗎?老子的回答當然是肯定的,而且這也是他的理想和期望。“天門”:指指鼻、口或天庭,開闔即開與關,可能也意指交流,雌:從隹( zhuī)。表示與鳥有關。本義:母鳥。引申為母的。對於這句話,我沒有更好的理解,只能跟從大多數人的看法:感官與外界的對立變化相接觸,能寧靜吧?這也理解也有一定的道理。雌、母確實也有寧靜之意,而前半句也確實有自己的感官與外界交流之意。“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應該指明白道理,能沒有知識嗎?或者説,能不用知識就可以達到嗎?但這樣理解的話,就和前面的幾句有點不太一致,因為前面的後半句都是講老子的理想的狀態。無知顯然也是,但可能這裏的無知不是指沒有知識,而是指不用心機,自然而然,這樣理解的話就通順了。

最後的總結語更是經典語,一直流傳至今。生之,畜之,應該是一個意思,就是生養萬物。後面的並列句是為了解釋老子理解的德,應該做到生養萬物而不佔有他,“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意思大致相近,為(為、為,為的本義是母猴。象形。按字,從爪,古文下象兩母猴相對形),有母意,可理解為:做萬物之長,卻不主宰他們,(恃:從心,寺。本義:依賴,依靠),這裏的“主宰”很有意思,恃的本意是“依賴,依靠”,統治者雖為統治被統治者,其實乃是依賴他們,這與我們政府宣傳的“人民是政府衣食父母”是一致的。可我們的政府卻只見它統治人民,卻不見他因依賴人民而感恩,如果説有感恩,也只是存在於文件和口號之中,説一切為人民服務,還説“以德治國”,殊不知,真正的‘德’不是佔有、控制,統治,而是自然而然的引導他們(與強制相對),生養他們(其實也就是服務人民)。我們的政府什麼時候能真正做到呢?

老子讀書筆記5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

善:古文,譱,會意,從言,從羊。言是講話。羊是吉祥的象徵。本義:吉祥;處:處、処,會意。從口,從文,或從處,虍( hū)聲。“處”即“處”的古字,於六書為會意。金文加聲旁“虍( hù)”變成了形聲字。本義:中止;停止。

這章老子是想借水來比喻道。老子喜歡水,因為水的很多的性質和道很相似。比如,水利於萬物生長卻不與誰相爭,停留(按本意是停留,但我覺得可能是存儲……呵呵,沒有什麼理由,只是感覺)眾人所厭惡或不喜歡的地方,可能是説不居功,俗話説“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後面一連串的排比,我大概查了查字典,大體講:水寧願處於卑下(地),心思沉靜(淵),施予(與:與,會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來,表示賜予別人東西。“與”,從與,從舁,共同抬起,與,給予。合起來表偕同、朋友。本義:賜予,施予,給予)時滿懷愛(仁:會意。從人,從二。右邊的二是重文。本義:博愛,人與人相互親愛),言談真誠不浮誇(信:會意。從人,從言。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本義:真心誠意),用正確的方向來治理,這讓我想起一句話:做正確的事比正確的做事更重要,前者是方向,後者更強調效率。(正: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號表示方向、目標,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這個方位或目標不偏不斜地走去。本義:不偏斜,平正;治:形聲。從水,台聲。①本義:水名。②引申義:治水;整治;修治);做官或處事也善於生效(事:從史,之省聲。史,掌管文書記錄。甲骨文中與“吏”同字。本義:官職;能:象形。金文作字形象熊形。本義:熊);行動總是在適當的時機。最後一句的‘尤’,我不確信是形容詞還是動詞,尤:小篆字形,從乙,又聲。乙象植物屈曲生長的樣子,受到阻礙,則顯示出它的優異。本義:最優異,做動詞時也有“責備;怪罪”,傅佩榮先生把他理解為前者,説“不會引來責怪”,我覺得也有可能是其本義,“不優異”,一切自然而然,無需比較。

我覺得這一章老子主要是想勸世俗更加謙卑、沉靜、博愛、真誠、正值、順時而動,自然而然。

老子讀書筆記6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世上無一物,何故惹塵埃?”無論是否擁有智慧,人們都只是活在自己的心境中,區別僅僅是庸人無事自擾和智者舉重若輕。何為智?

我認為:有智者,必定善於體察生活細微,又能洞悉何者為重;必定擁有非凡能力,兼且包容人所不恥;必定歷經世態滄桑,還能保持內心安寧。

老子讀書筆記7

最近學生課程在學習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我對老子的思想是比較嚮往與崇拜的,於是讀了一本書,林語堂的《老子的智慧》,對老子的思想更加崇拜。老子的智慧是哲人的智慧,可以淨化我們的思想和靈魂,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老子的智慧可以開啟我們的智能,教人如何處世;老子的智慧有助於我們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

感悟一 萬事定要順其自然

人生在世,終止結果皆為一死,萬事不能強求,要順其自然發展才好。名與利皆為過眼雲煙,追逐金錢,就會受金錢的束縛;追逐功名,就會受功名的束縛。只有拋開名利,才能超脱於種種名利之外。平平淡淡才是真。淡然的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吧,你會從寧靜的心境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妙的。

感悟二 萬事要堅持中庸,到了就好,不要過

人生也就60年,萬事到一定程度就好了,不要太過,太強求。為什麼要把自己搞的那麼累呢,現代人,壓力太大,抑鬱的很多。從懂事那天起,大部分人就要為了生存忙碌奔波,要不然一家人的生活就沒有着落。當一家人因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全家人的生活改善時,你説這種奮鬥的過程難道就沒有幸福的感覺嗎?在瑞典,就算是最壞的打算,一輩子什麼也不幹,他的收入也很可觀,所以,他們有很多人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歎,到底上帝要他降臨人間是來幹什麼的。其實生命中奮鬥也是一種幸福。

我們往往要感歎事事的不如意,其實我們都是幸福的,家人的平安,孩子的健康,難道不是我們最大的幸福嗎?做人要樂觀,要容易滿足才好,這樣才會幸福!

老子讀書筆記8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想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我覺得這章講的大概是相對論,然後從他的相對論中得出其處世之道。事物的價值只要是以人來判定的,總會是相對的。因為人本身就是一個主觀的東西,每一個人都有一個靈魂,而且認識事物都是由內向外的。因此後面講的無為,不有,不恃,弗居,可能更偏向於自然之道,而非人的價值。因為大部分人存在這個世界上,還是想有為,想擁有,想追求……。或許,用天道來養人道,會是人相對價值中的一個客觀標準,就像上帝的《聖經》一樣。不同的是,聖經已經寫就,而道提倡的向自然學習,則需要我們自己努力的去尋找。老子或許早在幾千年前就開始了尋找的歷程,而我們不但沒有很好的繼承,甚至越走越遠。(因為開始做筆記時沒有記錄每一句話的意思,只是寫了自己的理解。後面寫得比較詳細,像“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和第十章頗有雷同,如果不明白其意思,可以參照後文)。

老子讀書筆記9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這章好像是在講道是怎麼來的。感覺好像是萬物之前(或之源),而又在混沌之後,“挫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感覺在講他的產生過程,或者講他的性質。“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覺得這裏的帝是指萬物或萬物中最大的那個,不像是指神或混沌。道是混沌化作而來,存在於歷史與世間當中。或許,科學做的事“認識和總結規律”,就是在用人的認識能力,去試圖認識道。

老子讀書筆記10

智者見微。應該説,真正影響我們命運的,常常是我們視而不見的細微。古訓曰:“司命者,微名也。”現代社會管理學認為,心態決定命運,細節決定成敗。

以一例示之,此前在商場購買兒童牀,品牌貨,價格為國內之最。然而,送貨比約定遲了五天,商家解釋説“我們也不想這樣”。安裝時最主要橫板發錯貨,廠家説沒關係只需要再送過來。妻子發現牀柱有輕微裂痕,安裝師傅解釋説:“安裝完就看不見了”。

聽完解釋,我笑了,叫妻子不要再尋找其他瑕齜,最後檢查一下有無安全問題即可。不是我不想要好貨,而是我明白有些人每天忙着找理由解釋,又或指責別人的不是;另一些人則忙於表現能力和超越自我,兩者截然不同的命運,其實早已註定。因此,妻子與之爭論的結果也已然可以預料。

老子讀書筆記1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從辵,首。本義:供行走的道路。但此處的道可能指先於宇宙之前的混沌,莊子講《渾沌之死》,開七孔於頭,然後有了萬物或叫宇宙,而七孔在我看來不僅代表萬物,也可能指人類、慾望,‘名’。我覺得這章是在刻畫混沌之後,宇宙出現之後萬物(尤其是人)的差別與對比。道與名相對,妙與徼相對(前者為微妙之意,後者為考察,認識之意)。混沌死了之後,道卻永遠存在於宇宙當中,維持着宇宙的運行。

老子讀書筆記12

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人是需要判斷能力的。

大部分的人一生都致力於在矛盾紛爭中尋找自己想要的生活,卻非都能如願找到(或營造)屬於自己的歸屬。再讀《道德經》,我對人生到底何者為重作了一些思考。其實,這本來應該是文人的事情,只有純粹的文人才樂意用一生去追求終極的思考。

老子讀書筆記13

司馬遷以老子、韓非二人為題目,實際卻記述了老子、莊子、申不害、韓非四人。揣測司馬遷的意圖,似有排除儒學,其餘學説為一家的傾向;因為,儒學教化繁瑣,操心費力,社會效果並不見得好,堯舜、文武周王帶有人們寄託回憶美化的成分,現實中本難實現;最具有可操作性的,立竿見影當屬申不害、韓非的刑、法、勢、術之策略,君王駕馭自如,省心少力,百姓遵守,社會穩定安康。老子、莊子道學無為,看似無策,實無策乃是最大的計策;莊子崇尚自然,以寓言概述,而老子深遠矣,連孔子都感歎:“其猶龍邪!”;所以,四人學説乃一脈相承,只是深淺、表裏不同而已。

列傳介紹四人生平、學説後,以韓非【説難】佔用了較大篇幅,通讀【説難】,表面看是臣子進言的把握,實為君臣之間心理學大典,君王用勢,臣下用術,否則,臣子無術危險,君王無勢霸業無成;此理論與西方馬基雅維利【君主論】同出一轍,但早於千年,韓非應是太祖師爺輩分的了。

理論性強,實踐性差,此乃歷史上諸多理論家的命運;韓非研究的如此精透,卻深受之禍,本國君王沒有欣賞,在秦國卻受囹圄,最終命喪黃泉,進言的巧妙藥方在自身上貽笑大方,可悲!可歎!司馬遷感同身受,因為自己為李陵事件辯護,遭到武帝宮刑懲處,進言的【説難】別有一番滋味,大篇幅放在後面,理解之。

老子讀書筆記14

天長地久。天地所有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在。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這章節老子似乎想通過對天地之道的描述然後應用到我們人身上,其實這種方式基本是貫穿整個《老子》的。關鍵是我們要把前面的理解清楚了,前一句説天地長久的祕密是“不自生”,我不確定自己理解的對不對。是不是説“不求自己的生存”,還是 “不依靠自己生存”。我比較偏向於後者。天地不依靠自己,而是依靠道而存在。聖人也應該學習把自己置之身後,卻可以達到身先。“外其身而身在、“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也大概是這個意思。

老子可能還是想告訴我們,不應該太關注自己,而應該把自己虛出來,託付給道。這竟然與基督説的“把心虛出來,交與上帝”如此的一致……!

老子讀書筆記15

正常人很少只活在自己的精神家園中。史上只活在自己的精神家園的哲人們有許多,如尼采、王小波等。可惜他們有的瘋了,有的很年輕就死了。不管思維走多遠,人最終還是要回到現實中,實事求是地解決身邊實實在在的問題,處理身邊的事情和關係。

實事求是,語出《漢書》“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本文嘗試以科學的方法,結合自己的經歷,分析自身的不足,以期推動現實工作、健康生活的有效、正常和可持續發展。

標籤: 讀書筆記 老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gz4e9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