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陪孩子長大讀後感範文

陪孩子長大讀後感範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陪孩子長大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陪孩子長大讀後感範文

陪孩子長大讀後感1

《陪孩子長大》一書,裏提到的例子都很鮮活,給出的建議也很明確。如同一位心理專家,帶我走進了孩子的內心世界,解讀孩子成長的煩惱,給我講述與孩子溝通的技巧,為我提供了許多實用的方法,使我受益匪淺。

孩子是上天給我們的生命禮物,我們只是代為管理,孩子有自己的意志和能力,他們知道自己的路和方向在哪裏,而我們只是一個同路的陪護人,給他們自由、給他們安全。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要維護他們的權利,作為父母我們必須做到為孩子創設相應的空間和條件,還給他們應有的權利。父母必須瞭解幼兒的基本特點,按照適合他們的方式去養育他們。例如,兒童思維具體形象,我們要避免空洞地給他們講大道理;兒童的興奮過程強於抑制過程,活潑好動是健康兒童的標誌,我們應給他們留有充分活動的空間;孩子記得快,忘的也快,我們不能抱怨他們學習不用心…

孩子就像是一本書,我們要理解和寬容他們。興趣是孩子學習的動力,我們必須珍視他們的興趣,引導他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興趣。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保護孩子們的興趣就是保護他們可持續發展的後勁,忽視兒童的興趣和需要,一味追求"學有所成",甚至從小定向培養,以犧牲孩子童年快樂為代價獲取某些特長是必造成兒童心理負擔過重。

孩子的健康發展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合理的約束和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從小培養他們的責任感,使之學會約束自己,懂得遵守必要的規矩,隨年齡的增長,學會控制、調整自己的慾望,鍛鍊自己的意志,形成堅強勇敢的品質。

陪孩子長大讀後感2

曾經有人對“孩子為什麼要放寒暑假?為什麼要開學?”這兩個問題給出這麼一個解釋:“不放暑假,老師會瘋;不開學,家長會瘋。”之所以要放假和開學就是為了給老師和家長彼此一個不進精神病院的理由。這個説法雖然有些戲言,但卻非常形象的道出了一些老師、孩子和家長之間平時相處的狀態。確實,我相信,大多數家長和孩子平時關係應該是這樣的:説笑玩鬧,母慈子孝;作業一到,雞飛狗跳。這不,2018新學年如期而至,又到“雞飛狗跳”的時候了……

孩子已經升入一年級,除了完成日常作業外語文老師也佈置了每天閲讀的任務,許多家長叫苦連天。其中的原因絕大部分都是因為孩子沒有閲讀的習慣,閲讀興趣不高,一到讀書的時候就坐不住,摸摸這個,搗搗那個,三心二意,小動作不斷。為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部分家長只能絞盡腦汁,甚至“河東獅吼”、“大刑伺候”,強迫孩子進行閲讀。但是,“強扭的瓜不甜”,一味的強迫孩子讀書,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孩子反感讀書,畏懼讀書。於是很多家長羨慕我,説我們家女兒懂事,每天都能夠自覺閲讀,給家長省了不少心等等。其實,只要順應孩子的心理特點,運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可以幫助孩子培養讀書興趣,養成閲讀習慣的,比單純的口頭督促和武力強迫效果要強的多。下面是我和女兒的一些閲讀經歷,希望能對正處於苦惱中的家長有些提示和啟發。

首先,我認為,角色扮演在女兒的閲讀興趣培養過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謂“角色扮演”,在360百科中是這樣解釋的:

角色扮演(英文:Role-playing),也叫扮裝遊戲。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社交活動,可以以任何形式進行(遊戲、治療、培訓)。在活動中,參與者在故事世界中通過扮演角色進行互動。參與者通過對角色的扮演,可以獲得快樂、體驗以及寶貴的經歷。角色扮演可以是:遊戲娛樂、表演、實景練習、心理引導、自我思考等等。這是一種綜合性創造性的活動。當然,我這裏所説的“角色扮演”沒有這麼複雜,只是單純指在親子共讀中父母和孩子通過自己對書中的描寫對象的閲讀和理解,彼此扮演角色進行遊戲互動。通俗點來説就是在閲讀中為了不讓閲讀過程顯得那麼枯燥乏味,在孩子閲讀以後父母可以和孩子分別去飾演書中的人物,甚至是動植物,以此來激發孩子的閲讀興趣。舉個例子來説,我和女兒讀《沒頭腦和不高興》讀到《奶奶的怪耳朵》這個故事時,進行角色扮演。我演奶奶,女兒演鬧鬧,演的是“鬧鬧給我講他奶奶那雙怪耳朵的故事”這一片段。

我本準備跟她商量一下具體要怎麼演,就見女兒認真的穿好自己的拖鞋,“撲撲撲”地跑出卧室“咚”一聲就把自己關在了外面,我正納悶着這孩子是不是去上廁所了的時候,就聽到卧室門“嘭”的一聲響後又被踢開了,我這個氣呀,這孩子怎麼回事!不學好想找揍了是不是?剛想拿出我“母后大人”的威嚴對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時候,卻只看見女兒張開大嘴扯開嗓子就喊起來:“餓壞了,餓壞了,你快給我吃……”。愣怔一瞬之後,我終於明白:得,人這是已經開始扮上了。搞得我一口氣噎在胸口,哭笑不得:你這到底是有多着急?這麼心急,能演好才怪!看來演完之後我要好好教教你什麼叫“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慢工出細活”的道理。不過,雖然心裏對女兒暗暗腹誹,我卻也還是按部就班地陪着她把整段故事演了下來。但最終我並沒能在演完之後繼續發揮我的“三寸不爛之舌”。因為:女兒的台詞竟然比我記得還順溜!對此我不禁感到十分詫異!於是在閲讀後的放鬆時間就調侃他:“女兒,你是不是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啊?台詞怎麼記這麼熟練?”“哪有啊媽媽,知道我們要演這一段,所以我早就提前看了幾遍把詞背熟了。”這時我才恍然:原來,在我看不到的時候,女兒已經默默在背後付出了自己辛勤的汗水。我不禁為女兒的努力點了個贊,但依然對女兒破壞公物的行為進行了勸戒,畢竟我們沒有專項的道具經費。女兒也欣然點頭接受。

也許有的家長會説:“那是你女兒乖巧懂事,知道上進!”“不!”我會這樣反駁他們:“沒有不貪玩的孩子!有幾個孩子是剛開始就願意老老實實坐在書桌前讀書而不去惦記電視機裏各種各樣好玩的動畫片和手機上五彩繽紛的遊戲的?”孩子之所以喜歡動畫片和遊戲機是因為那裏面有吸引他們的地方,只要你能找到比動畫片和遊戲機更吸引他們的東西,他們的注意力肯定不會再只集中到動畫片和遊戲機裏,那就是--“角色扮演”。試想:看動畫片過癮還是自己演動畫片過癮?這樣一想,你就會完全明白“角色扮演”對孩子的吸引力有多大了。而想要順利完成“角色扮演”這個遊戲孩子就必須要閲讀,這就無形中給孩子的閲讀行為提供了動力,從而進一步由外而內去激發他們的閲讀興趣。也有的家長會説:“並不是所有的書都適合拿來進行‘角色扮演’”,更甚至有的還會説:“我沒有表演的天賦,演不好”等等諸多問題。可我卻只想説:“確實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適合表演,我們家長也的確都不是科班出身的專業演員,甚至有時候有些書中的句子和詞語連我們自己也都揣摩不好到底該用怎樣的語氣和聲調去讀……”但是,這些真的重要嗎?沒有合適的書我們可以去找,“角色扮演”不需要你有多麼精湛的演技;也不需要你把台詞背的滾瓜爛熟;更甚而都不需要固定的時間和場地,專業的道具和服裝。相信我,所有的這些孩子都不會在意,他所在意的,不過是和你,“一起”而已--不管是閲讀,抑或是表演。

其次,我認為,要把激發出來的孩子的閲讀興趣培養成長期習慣的另一種方法,則是“閲讀打卡”。“閲讀打卡”活動最先是由女兒的一個口才興趣班發起的,目的就在於激勵學生進行閲讀。具體操作方式是這樣的:孩子可以自由選擇在每天的某個時間段進行閲讀,讀書內容和時間都沒有任何限制,唯一的要求就是孩子必須每天都要閲讀,不能間斷,而家長則要每天拍下孩子讀書的畫面發到微信朋友圈讓朋友點贊,稱作“閲讀打卡”。當孩子累積閲讀一週後就可以在興趣班領到一個小禮品,第二週又可以領到另外一個小禮品,以此類推。説到這裏,很多家長應該都明白了:其實,這就是興趣班搞的一個宣傳活動而已。禮品也都是一些很常見的小玩意兒,女兒的玩具箱裏也有不少類似甚至一模一樣的東西,儘管如此,我卻驚奇的發現:這個活動竟然治好了女兒本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讀書拖延症”。因為,自從參與了這個“閲讀打卡”活動,女兒的閲讀積極性空前的高漲,竟然每天都能自覺主動地閲讀,讀完之後還默默唸叨今天是“閲讀打卡”的第幾天了,再讀幾天又能領到什麼禮品了……我有點不敢置信:一個小小的常見的禮品而已,竟然有這麼大的魔力?可轉念一想就又明白了。

即使是大人,在長時期做一件事時都會產生倦怠,更惶論是孩子?“角色扮演”的遊戲再好玩,孩子也總有玩膩的時候,這時再單單靠內在的動機去促使孩子閲讀顯然是不夠的,他們還需要來自外界的肯定。所以,其實並不是女兒有多麼喜歡活動裏送的這個小禮品,而是這個禮品是她自己得來的,意味着對她努力付出的肯定,而來自外部的肯定在女兒產生閲讀倦怠的時候給了她堅持的理由。想通了其中的關鍵之處,我也就懂得了“閲讀打卡”對孩子的意義。因此,在興趣班的“閲讀打卡”活動結束以後,我們家裏的“閲讀打卡”活動又開始了,具體操作過程基本不變,只不過“禮品”發生了一些小小的變化:每天堅持閲讀都可以得到一顆小星星,累積得到7顆就可以讓爸爸媽媽幫忙完成一個小願望。如果暫時沒有願望可完成,星星也可以累積記賬,等有需要的時候再用星星進行兑換。行為心理學上有這麼一種説法:一種行為如果堅持21天就能成為一個習慣。就這樣,一個學期下來,女兒每天的閲讀從來沒有間斷,後來根本都不需要我的提醒,晚上洗完澡後就會主動地拿起書本閲讀了。

如果説“角色扮演”是從內部去激發孩子的閲讀興趣,促使孩子“拿起”書本的話,那麼“閲讀打卡”就是從外部對孩子的閲讀行為進行強化,鼓勵孩子不把書本“放下”。這樣一來,內在的興趣有了,外在的習慣也有了,孩子每天都能自覺主動的閲讀,家長也能省心不少。況且,“雞飛狗跳”的事情還是少些為好,畢竟減少一些“噪音”污染,為城市的和諧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屬於我們家長“言傳身教”的一部分。

陪孩子長大讀後感3

《陪孩子長大》,這是我國著名的臨牀心理學家李子勛老師一本專著的名字。經過仔細地閲讀,深感獲益匪淺,我被書中深入淺出的心理學講解撼動。那麼晦澀的原理和術語,在他的筆下,只是一個個案例,像是一個望遠鏡,一個小小的洞眼,卻瞧得見萬家燈火背後正在發生的故事。

李子勛老師在《心理訪談》中做的一個案例——《我的兒子為什麼冷酷無情》。很多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都會逐漸變得冷漠、叛逆、自私、主觀、不可一世。任何大人的話都抗拒接受,任何形式的説教都敏感地迴避。逃學、厭學、打架、早戀、沉迷網絡,這個複雜的社會環境催生了這些行為問題的出現,把本來很簡單的`叛逆心理演變出了許多品行問題。這是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引起重視的,我們給了孩子什麼樣的教育?我們帶給了他哪些心靈的力量?我們又有沒有教會他一些在面對困境時,可以給自己加油打氣的小祕訣?

如果,一定要給案例中的父母挑錯的話,癥結就在於一個“陪伴”二字。之前的父母太過於關注孩子生活表面的富裕,物質上的滿足,而忽視了以足夠的耐心去陪伴孩子的成長。而這種成長,主要是心理上的。

也許,孩子今天的問題,不是我們親手造成的。但是,作為父母,我們責無旁貸的是什麼?是陪伴,是觀察孩子細微的變化。是抹去他眼角的淚珠,告訴他如何做個勇敢的孩子。我們可以拉着他的手,帶他到學校,找到老師,告訴老師他的心情。找到那些欺負他的同學,如果自己曾經做錯了什麼,自己先向人家道歉,然後再接受他們的歉意。

在這個過程中,記住,要緊緊牽着他的手。當他説話磕磕巴巴,詞不達意很緊張的時候,要緊握住他的手,給他傳遞去力量。讓他知道:孩子,別怕,媽媽陪着你……

陪孩子長大讀後感4

本書根據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通過“快樂童年篇”、“少年煩惱篇”、“青春物語篇”、“長大成人篇”四個篇章,針對孩子各個階段的心理和行為特點,通過案例來探討在每個時期的孩子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

讀完本書,領悟一個道理———永遠不要去阻止孩子,孩子要靠正確引導。引導的關鍵在於使其明白自己的選擇將使自己承擔相應的責任。

孩子有時有小病小痛,父母給他處理一下就行,不一定非要上醫院,這時,父母扮演的是“家庭醫生”角色。但從全面來講,父母扮演“家庭醫生”這個角色,不僅要醫治孩子身體上的小病小痛,還要醫治孩子心理上的小病小痛,也就是説父母要扮演孩子的心理保健醫生角色。我們家長可以通過反射情感的方法,安撫委屈的孩子,孩子受到委屈時,父母應該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當時的心情。當孩子向你表達某種感受時,你可用孩子的原話表示你對他的理解。當然與成人一樣,孩子也具有喜怒哀樂等情緒體驗,他們的情緒是毫無掩飾的,敢愛敢恨敢説敢笑,這是幼小孩子心理方面的一種優勢,這種優勢會使得孩子的各種情緒能量得到及時的宣泄,這當然有利於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他們這些情緒的自然流露並不是什麼可恥的事,只要不擾亂別人的正常學習和生活,不傷及別人,就沒有什麼對和錯之分。孩子情緒的自然流露應該得到鼓勵,而不是壓抑。發脾氣、反抗行為、哭泣、大聲喊叫比默默承受更有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家長還可以通過玩具和遊戲,促進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玩具不僅有玩耍功能,還具有對孩子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矯治的功能。把爸爸媽媽可以根據孩子不同的心理問題選擇玩具。如,為缺乏耐性、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孩子提供積木、棋類、串珠等需要“靜心”的才能玩得好的玩具。經常玩這類玩具,有利於培養毅力和注意的堅持性。而這些玩具,對於那些性格孤僻不愛動、沉默寡語、不合羣的的孩子來説,會更容易令他們沉迷於此,而失去許多與人交往的機會,孩子越是沉迷於此,他們就越發變得孤僻不愛動、沉默寡語、不合羣。製作性玩具可以糾正孩子急躁的脾氣。孩子性情暴躁,做事毛手毛腳,“破壞性”很強,他們如果自己動手製作各種各樣的玩具,會慢慢培養耐心、細緻、不急不躁的良好性格,使孩子變得心靈手巧。給內向的孩子買些特別“好”的玩具,讓其有“資本”吸引其他孩子,並從中獲得與人交往、分享的快樂。

總而言之,作為一個現代的父母,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要促進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

標籤: 範文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zyze0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