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阿q正傳高中生讀後感600字8篇

阿q正傳高中生讀後感600字8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阿q正傳高中生讀後感600字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阿q正傳高中生讀後感600字8篇

阿q正傳高中生讀後感600字8篇1

閲讀了魯迅先生的小説《阿Q正傳》,我深深為阿Q感到悲哀,他可以説得上是個徹頭徹尾卑微到塵埃裏的小人物,但造成阿Q這個小人物悲慘命運的就是那個麻木不仁的時代。

阿Q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遺忘和拋棄的人,他表面的高傲卻更凸顯出自己內心的卑賤。

被別人打時,他因膽小怕事和無還手之力而自我安慰道:“是兒子打老子”多麼可悲又可笑!因不願面對現實而自我欺騙的精神勝利法,維繫着數百萬奴隸們的心理平衡,支撐着他們卑微地活下去。而阿Q只不過是他們中的一個典型代表罷了。

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她不想斷子絕孫,他和常人一樣有七情六慾,他覺得他喜歡吳媽,於是跪下向吳媽告白,只是那句“我和你睏覺,我和你睏覺”。讓人覺得似乎只有調戲和耍流氓的成分,而這場戀愛悲劇完完全全剝奪了阿Q靠自己勞動養活自己的所有權利,同時也剝奪了人性,將阿Q逼迫到了偷竊的道路上。

阿Q還曾想過革命,但他自己也不清楚什麼是革命,想要覺醒也不知道什麼是覺醒,最後成為了可悲的替死鬼,成為了人們口中的談資,眼中的笑料。多麼可悲又可笑的“大團圓”。

革命兜兜轉轉又回到起點,人們仍舊不懂什麼是革命,只顧興致勃勃看阿Q送去殺頭,羣眾們的眼睛比狼的眼睛更可怕。那是阿Q從未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他們又鈍又鋒利,似乎連成一氣,咬着他的靈魂。阿Q想喊‘‘救命”卻叫不出,兩眼發黑再也沒能醒來。阿Q死了,死在冰冷的屠刀下,死在鋒利的眼睛裏,死在封建的思想中。所謂的“大團圓”實質上卻是一場吃人的盛宴。

阿Q,一個悲哀、可笑、卑微到塵埃裏的小人物,他一生的悲劇如一面明鏡,映射出了一個黑暗封建的社會,那些封建害人的思想和一羣麻木不仁的看客,同時也引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深思和反省。

阿q正傳高中生讀後感600字8篇2

除了中學課本上的幾篇,魯迅的作品我讀得很少,在讀了《阿Q正傳》之後,才發現中學時甚至現在的我對魯迅的瞭解還太少。他的精神,他的文學功底,他那敏鋭的洞察力,一切都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阿Q,一箇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不朽的經典形象,具有穿越時代的魅力。

最為人所熟知的,要數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阿Q根本不願承認自己落後與被奴役,沉醉於那種臆想的自尊中,或者向更弱者(小尼姑)泄憤,在轉嫁屈辱中得到滿足,或者自輕自賤,甘居落後與被奴役,這些都失靈後,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覺中變現實真實的失敗為精神上的虛幻的勝利。這就是阿Q精神勝利法的核心所在。就阿Q所反映的時代人羣,前人説的夠多了。我想談談今人。現在的人中,不乏阿Q。

就拿今年中國最熱的話題反腐來説吧。這些官員為什麼紛紛落馬?貪污唄。為什麼貪污?慾望唄。他們不怕嗎?他們以為別人發現不了。這不就是自欺欺人嗎?我當然不知道他們在貪污時是什麼心態,可我大概能猜到冰山之一角吧,第一次的時候,他肯定提心吊膽,心裏邊矛盾重重,總想着這是第一次,我就這一次,不會有人發現的。有了順利的第一次,自然就要有第二次、第三次。中國有句老話: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何必自欺欺人呢?自欺欺人,阿Q在罵“假洋鬼子時”不也這樣啊嗎?

再説説普通人吧。我想中國人對於小悦悦時件應該還記憶猶新吧。市場經濟帶來了人民的富裕,卻也讓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逐漸丟失。人們變得冷漠近乎麻木,新聞中不斷可以聽到那些令人費解的新聞,我們會指責那些見死不救,見義不為的事情,可真到了自己身上,又是怎樣呢?看來這個時代真的不缺阿Q。

阿q正傳高中生讀後感600字8篇3

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為世人留下了許多精神佳作。《阿Q正傳》便是其中的一篇。我興致勃勃地翻開書,開始走進阿Q這個悲劇人物的內心世界。

魯迅筆下的阿Q,受到以趙太爺為代表的封建勢力的剝削和壓迫,社會地位低下,生活境遇十分悽慘。在他的身上有中國舊式農民安守本分,任勞任怨的優點,也有思想保守、認知愚昧、意識狹隘的缺點。

阿Q是千千萬萬貧苦大眾中的一員,他對革命的認識模糊,直到辛亥革命風起雲湧,他看見趙太爺等一干欺軟怕硬的封建統治者威風掃地後,才開始嚮往革命,但他在思想上並沒有真正認識革命的意義,並繼續用他那可悲可笑的“精神勝利法”來安慰自己,根本不承認自己迷信,陶醉於幻想的自尊中,或通過轉嫁屈辱而得到心理上的滿足,自輕自賤。當這些都沒用時,就自欺欺人,把失敗變為精神上的虛幻勝利。這一點,阿Q至死都沒有醒悟。魯迅先生借阿Q的“精神勝利法”,批判了那個時代在思想上沒有覺悟的中國人,認為這是中華民族覺醒與振興的最大障礙之一。

阿Q想參加革命,卻不得其所,反而成為革命黨和封建勢力妥協的犧牲品,被送上了斷頭台,落了個“大團圓”的下場。阿Q的下場,正如辛亥革命的結局;阿Q本身的悲劇,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劇。小説正是通過阿Q的結局,深刻的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這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最終導致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充分發動和依靠農民羣眾。

讀完《阿Q正傳》後,我的思緒彷彿回到了清朝末年,我看到了當時農民羣眾悲慘的生活景象;看到了革命黨人前赴後繼衝鋒向前的壯烈場面;還看到了一部分像阿Q這樣沒有覺醒的中國人……

阿q正傳高中生讀後感600字8篇4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著名作品之一,也是五四文化革命時期的優秀作品。那是個激情似火的年代,重讀《阿Q正傳》好象也讓我回到了那個年代,阿Q的形象也深刻印記在我的腦海中。

以前的我以為,阿Q是個卑賤的,又可悲的中國農民,正如那時代的中國人民一樣,是封建思想的產物,應該被時代所拋棄。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想:“是兒子打老子。”這不正是那個時代的最好寫照嗎?那時的人們不會想我們為什麼會落後,我們為什麼要被帝國主義侵略,想的只是以前,曾經,我們的祖先多麼的`風光。

如今,細細解讀《阿Q正傳》又讓我認識到了很多以前不曾想到過的地方。阿Q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既高傲卻又卑賤,在別人瞧不起他的同時,他卻又瞧不起自認為比自己還低賤的人,王胡、小D。阿Q是悲哀的。阿Q並不懶惰,他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有一個家;阿Q想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

這正如我們現在的社會,每個人都在為生活而忙忙碌碌,巨大的壓力侵蝕着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沒有本事,沒有手藝,沒有知識就不能在這個社會上生存。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達爾文的《進化論》殘酷的説明了這一切。現在的我們,需要的正是阿Q的這種精神勝利法,在遇到挫折時,我們能自我安慰,自我振作。很多的人就是不能進行自我精神的解放,從而選擇了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樣的人是生活的弱者,他們不能勇敢地面對自己,社會淘汰了他們。我們應該學會阿Q的那種精神,讓我們更好的適應生活。

阿q正傳高中生讀後感600字8篇5

晚時分,落日的餘暉透過窗户斜斜地照在了我的書上。我微微側躺在椅子上,手裏捧着一本散發着墨香味兒的——《阿Q正傳》。

阿Q不但是姓名籍貫有些渺茫,連他先前的“行狀”也渺茫。阿Q沒有家,住在未莊的土穀祠裏;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做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工作略長久時,他也或住在臨時主人的家裏,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們忙碌的時候也還記起阿Q來,有時人們會説:“阿Q,你真能做!” 阿Q也不管是褒還是貶,總之很高興。阿Q很自尊,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的眼裏。最惱人的是在他的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起於何時的癩瘡疤。

作者用寥寥幾筆給我們刻畫了一個質樸、老實、勤勞然而又流裏流氣、投機取巧的人物形象。對於阿Q,魯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阿Q本質是一個勤勞淳樸、老實的農民,但由於當時社會的黑暗,造就了他懦弱麻木的病態的心理。當被一些閒人欺凌的時候,他的一句“兒子打老子”的話,充分體現了他的無奈、可憐,側面也襯托了那個社會的愚昧和落後。

此時,窗外已經是花燈初上,偶爾有幾顆星星在空中熠熠生輝。遠處的點點燈火微弱卻温暖,給人一絲温馨。我想,阿Q的“精神勝利法”應該是他在那個冷漠麻木的社會中給自己帶來温暖的唯一方式吧!

“阿Q精神”在許多人眼裏是不被肯定的,因為它代表着自欺欺人、喪失鬥志,認為它是阿Q在被欺負之後一種無能的表現。但我卻覺得“阿Q精神”有時並不是一無是處的,在受到挫折卻無法改變現實的時候,“阿Q精神”可以幫助我們驅散失敗的陰影,緩解心理壓力,幫助我們重新樹立信心,不斷進取。

在當今社會中,競爭無處不在。一場比賽只有一個金牌獲得者,其餘的選手則慘遭淘汰,這時“阿Q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和高手過招也是一次提升自我的機會”,這種“阿Q精神”可以讓我們獲得比冠軍更重要的東西——良好的心態。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阿q正傳高中生讀後感600字8篇6

讀過的書不多,《吶喊》卻是其中最能帶給我能量的書,雖然只是一部短篇小説,但卻揭露了當時人性的醜陋,喚醒人們的良知,十分生動。

《阿Q正傳》寫的是一個叫阿Q的人,他是一個自欺欺人的人,雖然從表面上看,他十分樂觀,但他是一個沒有身份,沒有地位的人,許多人都會瞧不起他,把他看得很卑微。多年後阿Q有了自己的工作,賺了許多的錢,人們卻又對他滿着敬畏,這是種不良的社會風氣,對窮人唯打是罵。對有權有勢的富人卻阿諛秦承。魯迅小時也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家境富裕時被人尊敬,家境貧窮時,又被人唾棄。

封建社會就是這樣。阿Q是一個沒有身份,但卻是一個野心極大的人,他希望能成為大人物,被人們尊重、關注,所以,他也會為此大費周折,甚至不擇手段。那些大官員也是為了爬得更高,而亂殺無辜。這樣,就影響着社會風氣變得以大欺小,人人不平等。

《阿Q正傳》告訴我們:我們要用平等的眼光看世界,共享同一片藍天,共處同一個世界。生活中,會有許許多多的不平等,但我們不該抱怨,應該懷着愛與感激,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別人,去發現別人的優點,而不是去嘲笑、侮辱。

魯迅先生寫《吶喊》,他吶喊的不是就人們心中的善良嗎?他想要改變人們的內心,他想要拯救人民。世界對我們來説有時是不公平的,但不要灰心沮喪,我們只有試着改變自己平等地對待他人,才能讓自己的心靈純潔善良。

讓我們懷着一顆善良有愛的心,善待他人,發現他人的美。

阿q正傳高中生讀後感600字8篇7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之作。這篇小説十分的短,但從幾個方面寫出了當時我們國人的靈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於投機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個落後的僱農。作為一個落後的流浪的僱農。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説的,阿Q有着“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正面説明了阿Q作為一個流浪僱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説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當然,阿Q也有一些流氣,但這除了社會的影響以外,應該説主要是受了壓迫的結果。這些地方都很簡單,也很明顯,一般人也都承認的。一個難於解決的問題是:阿Q是一個農民,但阿Q精神卻是一個消極的可恥的現象,應該如何理解呢?這確實是一個矛盾。要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從當時的現實社會和阿Q本身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上去找答案。

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評!《阿Q正傳》讀完了,《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儘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苟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説:“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並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

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阿q正傳高中生讀後感600字8篇8

魯迅先生的其中一部經典之作,《阿Q正傳》我讀完了,阿Q的形象印在了我的心中。我認為魯迅先生是想以阿Q作為代表,去描寫當時舊社會人們的共同特徵和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我覺得阿Q他的個性非常突出,他與趙太爺,王胡和小D十分之不同,正如魯迅先生所説的,阿Q有着“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

我認為阿Q是個可憐的人,因為,他總是受盡欺凌。例如,有一次他喝了兩碗黃酒,便説自己是姓趙的,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結果第二天就被趙太爺罵了一頓,還被打了。看到這裏,我想起了魯迅先生説的一句話,“他未必姓趙,即使真姓趙,有趙太爺在這裏,也不該如此胡説”。我在想,如果阿Q真的是姓趙的呢?為什麼趙太爺可以姓趙,而阿Q卻不能姓趙呢?只不過是個姓氏而已。這或許是與貧富有關吧,趙太爺是有錢人家,而阿Q只是個給人打散工的農民,是個下等人。

別人根本不尊重他,在這種生活中,他只能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己騙自己,例如,有一次,他被別人打,他就自我安慰説:“是兒子打老子。”還有勝利感呢!不久,阿Q進了城,還賺了錢回來,結果,別人都對他恭恭敬敬的,趙氏一家對他的態度也改變了一些。我認為這裏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弊處:富人受人尊重,而窮人只能受人欺凌。當時的社會就是這樣不公平,阿Q是可悲的,不單止是他一個人,想必當時的所有窮人也是一樣,受盡富人的欺凌,壓迫與剝削,真是悲哀!《阿Q正傳》這部小説十分的短,但卻表現出當時舊社會的弊處和人性的善良與醜惡,是當時民眾痛苦生活的縮影。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與感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y8ojw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