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通用6篇)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通用6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通用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通用6篇)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1

近階段一直在讀麗蓮·凱茲博士的《與幼兒教師對話》一書,不愧是國際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畢竟從事兒童教育、教師成長研究多年,對兒童發展與教育、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乃至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具有豐富、深刻、獨到的認識。

書中分上下二篇,上篇為“幼兒與幼兒教育”,下篇為“幼兒教育議題”共十六章。無論在探討兒童發展、幼兒教育的目標、內容、幼教的專業化、幼教機構的評價,還是教師角色、教師與兒童關係、專業幼兒教師的行為、教師的專業成長等問題時,凱茲博士時刻向我們展示着她對這些問題的省思、檢視與理性的把握。譬如兒童自尊的培養是教師和家長都關心的一件事,但是目前用來培養自尊的做法實際上是在養成兒童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關注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於培養幼兒適宜、積極的自尊。她多次指出“自尊無法從直接教導或勸告兒童覺得自己很好中獲得”,教師應該“幫助兒童處理所面臨的負面反饋、挫折及失敗”,只有在適量的、明確且充分的正面反饋中才有助於增強兒童的自尊。這些觀點既反映着凱茲博士所秉持的客觀、審慎的態度,批判與反思的理性以及她對問題的辨證的把握,也體現了她科學的態度和嚴謹的學風,彰顯她獨特的學術品格和精神。使人領略到一種作為研究者的竟社和境界,一種在幼教領域中孜孜耕耘的勤奮態度,滋養與凸現着研究的內在價值與魅力。

讀了凱茲博士的書,在感受到她豐富的教育經驗和理論成果的時候,同時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麼的渺小與無知,在幼教的海洋中我只是個涉世未深的孩子,我想,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修養自己的內涵,使自己具有一點學有所想,做有所依,思有所悟,才能做一個真正優秀的幼兒教師.,才能擔負起幼教的重任。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2

看完《與幼兒教師對話》一書,不僅在專業上經歷共鳴檢討交流與提升的過程,也深受"麗蓮。凱茲"大師特有的學術品質與專業精神的影響與激勵。使我對"幼教事業"有了更強的歸宿感和責任感!體會本書結合實際工作崗位主要有以下幾點理解與啟發:

一,培養健康自尊,而不是鼓勵自戀

回想過去的一些學習記錄單,仔細分析,發現存在着養成兒童自戀的例子,並未鼓勵兒童想外探詢以求瞭解或者引導兒童探究價值得研究的現象。如調查表中的標題"我喜歡的小動物""我喜歡的顏色""我喜愛的玩具""我最想旅遊的地方""我的家庭"等等。這些記錄單將兒童的注意力擺在滿足自己的事物上,將兒童的角色定位在消費者,是娛樂,禮物,度假的消費者。而忽視了要求兒童思考"我想知道的事情","我想解決想清楚的事情""我想製造的東西"等。也就是缺少讓兒童扮演製造者創始者困惑者試驗者的角色。

有益於兒童的自尊應是詢問兒童的意見與喜好,提供機會讓兒童真正有權利決定自己的判斷,鼓勵兒童間相互支持與合作的教學。從麗蓮。凱茲淺顯易懂的例子中最能體會。如四個大班孩子花了3天的時間製造風速船。第一次嘗試時,他們用了很多的膠帶,把四個風標粘起來,結果需要很強的風速才能讓他們設計的風速級計轉動。雖然失敗了,但老師不打擊也不忙於告訴答案,反而鼓勵他們繼續嘗試,孩子們也不肯放棄。顯然他們的堅持會影響老師的計劃。最後這四個孩子成功了,他們從中學到了很多的知識與技巧。同伴們都非常欣賞羨慕他們的設計,老師也投去讚賞的目光。相信他們從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與自尊!

二,學習氣質對與幼兒教育的啟示

反覆閲讀麗蓮。凱茲大師的觀點:"至少有7個理由,我們應該將培養想要的氣質列為教育的目標",覺得不無道理。另在第7章中她提出幼兒教育四大目標”知識技巧氣質情感”反覆強調幼兒”氣質”目標的重要性。這是我第一次深刻理解"學習氣質代表着課程與教學之間的關係"其中第7條理由:"兒童不太可能從直接的教導中心學習氣質,而是從目睹身邊的人所展示出的氣質中模仿學習而來,因此老師與父母可以想像孩子從自己身上看到了哪些氣質?如果老師希望幼兒養成探究假設試驗推論的氣質,就應該考慮自己的這些表現得更明顯,讓孩子看到。"這一條強調了教師對幼兒學習氣質的重要影響,因此值得我們在課程設計與師資培養過程中認真思考,哪些氣質值得培養,哪些氣質需要消弱。

三,行為改變技術背後的問題分析

其實"行為改變技術"是教師在實踐工作中常使用的一種制約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只是"行為改變技術這個詞是一種專業説法。我所理解的行為改變技術就是"糾正和制約孩子的不良行為,試圖達到預期的學習成果。""過去針對孩子攪亂無理行為,我也常常使用一些強化手段。但針對產生攪亂行為的本身原因缺少分析。經過麗蓮。凱茲大師的指點,原來要根據不同孩子的特點採取不同的策略,先了解其原因,然後對症下藥。如"制約型"的幼兒攪亂行為一般是學來的,大部分情況只要成人不去注意或"糖果"安撫就可停止。記得2年前的一次區域活動莽撞行事時,毛毛哭着找老師告狀,原來豆豆打了他。一問豆豆,是毛毛沒有徵求同意拿了豆豆桌前的玩具。一看兩人都有錯,當時氣憤之餘只好停止他們的玩具。現在想來,應該告訴他們或協助他們澄清他們問題的所在,建議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示範如何應付處理自己的人際關係。因為這即是針對"社會型"幼兒的策略。至今令我概念還比較模糊難以分辨和應付的是"情感型"的幼兒,由於他們的行為不易察覺,就很難消除他們內心素承受的壓力和傷害,經過書中的描述,我認為此類幼兒多為一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幼兒,應該根據眼神情緒來判斷,多提供機會讓幼兒宣泄和表達自己不能控制的緊張敢和恐懼感。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3

《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它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兒童發展心理學博士——麗蓮凱茲教授寫的。她通過文字和我們分享她的經驗、觀察與看法。她希望我們能借肋閲讀與思考,仔細聆聽她的見解,並通過與麗蓮凱茲博士的心靈交流,得到專業上的啟迪,邁向專業的成長之路。

我輕輕地翻來目錄,哇,有好多一行行的除了作者的介紹、譯者的感受和推薦都的想法,還分了上篇(幼兒與幼兒教育)和下篇(幼兒教育議題),真是一目瞭然。簡單的讀了序,我便開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兒發展的需求,從這裏讓我知道了幼兒理想發展的六個基本要素:幼兒需要有安全感、幼兒需要適度的自我肯定、幼兒需要體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幼兒需要成人協助他們理解生活經驗、幼兒需要與有權威的成人一起成長學習、幼兒需要有成人或兄妹作為學習榜樣。簡短的幾頁字讓我明白:我們所教育與照顧的每一位幼兒,其幸福與世界上其他幼兒的幸福的密不可分的。去照顧與愛護別人的孩子不應該只是為了一些現實的理由,而是我們本來就應該這樣做,因為這麼做是對的。就這樣,看完了第二章自尊VS自戀。真是讓我大開眼見,讓我知道所謂的自尊指的是評價自己後所衍生出來的感覺,而自戀指的則是專注於自己及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態。而從麗蓮凱茲教授舉的例子來看,讓我明白自尊和自戀會影響着孩子的健康的成長。

在接下去的第三章到第八章讓我學到了很多以後在教育教學方面的知識。如:如何解決或應對所謂的問題行為,我們不能光從外表的行為來看,而是要考慮問題行為和原因。而在處理問題行為的時,我們必須瞭解其原因,然後對症下藥,才是適當的治療方法。也讓我知道在教學中要學什麼?什麼時候學好?如何學最好?這讓我這個剛剛從事幼教工作者受益非淺。

而下篇幼兒教育議題是值得我認真去看的、去思考的。因為在這裏麗蓮凱茲教授寫下了有關幼教老師的反省與展望、現代父母與老師的角色、專業幼兒教師的行為、幼教老師的成長、幼教界的意識形態等有關幼兒教育方面的經驗和想法。而在第十一章專業幼兒教師的行為,讓我更進一步的理解了所謂的專業。它是對恪守執業標準或行事準則的承諾,這些行為準則規範專業人員在常見的困境中如何行事。其重點是:

1、在工作上運用高級縝密的知道;

2、依據該知識做判斷;

3、採用專業行為的準則。

讓我懂得應該如何去教導幼兒,用幼兒教師的專業教育及訓練,為兒童的發展與學習盡最大的努力。

看完這本書了,感覺很不一樣,讓我進一步瞭解了有關幼兒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責任。也讓我明白做為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是多麼的重要!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4

一直不喜歡讀專業書,因為覺得這種書的理論層次太高,對於一線教師的我一直不敢高攀,於是看這一本書的日期就一拖再拖的推遲到了現在。最近終於能夠靜下心來讀美國伊利諾斯州立大學榮譽教授麗蓮.凱茲博士的《與幼兒教師對話》一書,作者關於兒童發展與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等的許多觀點與建議,讓我受益匪淺。凱茲博士是國際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從事幼兒教育、教師成長研究多年,對兒童發展與教育、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乃至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具有豐富、獨到的認識。在閲讀的過程中,我時刻感受到教授豐富的教育經驗和思考,不停地聯繫到自己的現實教育,不斷地享受着她對教育的對策建議與教育智慧。我們能夠感受到,本書的很多觀點並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實踐”與“思悟”出來的。在凱茲教授的書中,充滿獨到而精闢的觀點和見解,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在其樸實、流暢的語言中,我們時刻能感受到的是貫穿始終的她個人的獨特的學術品質!

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最熟悉“觀察為先”這一詞,只要碰到同行交流,總是掛上首先要觀察孩子這一句。可觀察到底從何處入手,如何觀察?我想大都都是隨自己的心境和意願,很多都是隨意的,然而凱茲教授為觀察做了清晰地闡述,文中這樣記錄着。

觀察幼兒,瞭解幼兒的所感、所思、所為,是實施教育的前提。根據幼兒教育的特質,學會觀察幼兒更是幼兒教師一項重要的技能。觀察什麼,針對一個兒童或一個現象,觀察需要持續多久,這是我們首先遇到的問題。書中分別陳述了以下11項觀察指標:睡覺習慣、飲食習慣、大小便習慣、情緒的變化、遊戲的變化、好奇、對權威的反應、友誼、興趣、自發的情感、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成人可以根據這些方面觀察到的現象,對兒童的發展是否正常作出評估。至於觀察的時間,書中這樣陳述:“對於3歲的兒童,需要先觀察他們在這些指標上的行為3周,提供充足的行為樣本,作為以後評價的標準;4歲兒童則需要4周左右的觀察期,5歲的兒童則再加上一週的觀察時間……成人可以按此公式計算收集行為樣本的時間。”

看着凱茲教授對於觀察的要求,心中慚愧,作為老教師的我沒有學會觀察,聯繫平時的工作,雖然也重視在生活、學習、遊戲中對幼兒的觀察,但觀察的內容不夠廣泛,觀察持續的時間也沒有達到過這樣的標準,更是從未這麼系統地觀察、分析與記錄過。觀察往往是處於一種無意識和下意識狀態,能看到多少是多少,真正有意識、有系統的觀察很少。

讀過此書,我更加明白只有如此詳細與持久的觀察,才能真正地瞭解一個兒童,這是需要我在以後的工作中努力去實踐的。觀察幼兒是我們做為幼兒教師必須具備的教育技能,也是幼兒教師必須履行的一項教育職責。只有學會觀察才能“因材施教”,所以我們要用觀察來了解孩子內心的需要,按每個個體的差異和其所能接受教育的能力,而給予得當的指導。一位偉人曾經説過:“對於人的眼睛來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這正是對觀察做的最精闢的詮釋。我們作為一名幼兒老師,其實只要在生活中做一個有心人,善於觀察每一個孩子,一定能從平凡的世界中發現不平凡的事和物。

讀着此書,我還深刻地認識到要做一個專業的幼教工作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謂“專業”,應該有這樣三個特點:在工作上運用高級縝密的知識;依據該知識做判斷;採用專業行為的準則。如果我要做一名專業的幼兒教師,我還不斷學習,需要對教育對象的瞭解,需要有選擇教育內容的慧眼,需要對教育方式的辨析,需要應對來自各方的壓力……但不管怎樣,我還要在專業成長之路上邁好每一步,學習將是伴我成長的最好夥伴。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5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兒童發展心理學博士麗蓮凱茲教授寫的《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通過文字和我們分享她的經驗、觀察與看法。她希望我們能借肋閲讀與思考,仔細聆聽她的見解,得到專業上的啟迪,邁向專業的成長之路。書中對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一些教育現狀或教學方法進行了深入的解析,讓我收穫頗多。

麗蓮凱茲認為幼兒理想發展的第一要素是幼兒需要安全感。所謂安全感是指在心理上感覺自己與別人有“依附關係”,感覺自己有所屬。“被愛”和“被需要”並不一定使人產生安全感,安全感必須建立在被愛者感受到這份感情,感受到被需要,感受到自己的特別,而且這份愛還必須是適量的,重點是在兒童“感受到”被愛與被需要,而不是兒童被愛與被需要。而在家長和兒童之間、老師和兒童之間都存在着這樣的悖論。

在家長和兒童之間從與家長的不斷接觸中發現,現在的家長常常重視自己的感受:生活上我給了孩子什麼,我給孩子創造了什麼條件,我注重培養孩子什麼,我……而從來沒有問一問孩子的感受,觀察一下孩子的反應,思考孩子需要什麼。於是造成了“關懷強迫”、“非常態教育”等非正常狀態。孩子還不會自理的時候,父母無微不至地照顧,可是孩子漸漸大了,會走路、會説話了,上了幼兒園了,父母還是呵護得像捧在手裏的燭火,他們覺得孩子就應該接受這種照顧,如果有一天,孩子忽然不用他們幫着做什麼,這些父母就會覺得失落。還有的部分知識分子家庭,讓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教育包圍孩子:走在路上的時候“你看,那是什麼字?”遊玩的時候“這是什麼樹?”吃飯的時候“番茄裏面有什麼營養素?”,睡覺的時候“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家長們將“情境教育法”運用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生活中,任何一個情景、任何一個地方,都成為他們教育孩子的現場。家長對孩子照顧得非常周到,生活、思想、學習,家長無處不在,表面上是愛護關心孩子,其實是對孩子依賴自己有一定的依賴。這時候我們沒有去想一想孩子的感受,她感受到你的愛了嗎?你的愛是否適量?有沒有給孩子帶來壓力?當然有的家長也開始問“你覺得開心嗎?”,但常常這樣的提問只是形式上的,許多孩子並不完全會總結我這一天是開心還是不開心,他往往與具體的事件聯繫起來,而有的時候甚至想不到具體的事件,於是對家長的問題會不知所云,常常胡亂應答。而家長在自己的問題中滿足了,他不再讓自己去用心的觀察孩子,體會孩子的心是否如説的那樣。孩子短於表達,但情緒通常會在生活中體現,而這時家長已經在忙乎着自己的事情。望着孩子的眼睛,常常會看見空洞、無神;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會看見懷疑、委屈;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會看見不被理解的無奈,缺少真正愛的心靈。

在老師和兒童之間由於越來越多的業務,促使老師在進步,促使老師在不斷的要求自己。由傳統的師上生下的觀念到今天的師生平等對待老師走過了漫長的路。老師的確在改變自己,給予了孩子更多的愛,老師面臨來自各個方面的督促:自我的、家長的、上級的、社會的。我將自我放在第一位,是因為老師的職業責任感告訴老師自己必須進步,否則適應不了時代的發展。於是我們在生活中會看見:xx孩子依偎在老師的身上;xx孩子被老師摟抱在懷裏;xx孩子被老師特別關照;xx孩子的錯誤被匆匆忽略;孩子耳邊充滿了鼓勵和表揚……老師還沒有深刻理解:當你懷抱x個孩子的時候,還有那麼多的孩子等着你去愛;當你關照x個孩子的時候,還有那麼多的孩子等着你來教育;當你靠緊孩子的時候,你是否能客觀評價你的孩子;當你只是利用表揚作為教育手段的時候,你是否發現它們已失去了應有的效果……老師所給予兒童的安全感是幼兒相信成人對自己有一種真誠而強烈的反應,而不是空心的温和。是的,老師給予孩子的愛是更加理性的、公平的、真實的、由衷的。其實我們知道,孩子在自己真正努力的時候,他們也渴望這個努力被別人所發現,所賞識,所讚揚。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具體的實在的鼓勵和表揚的理由,讓孩子正確的、客觀的認識自己,賞識自己。當我們感受到孩子的進步時,就給予真誠的欣賞;當我們體會到孩子的錯誤時,就給予嚴肅的愛意的批評。當這些開始的時候,讓我們再來看看孩子的眼神,再來感受孩子的情緒,再來體會孩子的心情,看看他們是否感受到了你那份真正、真誠的愛。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6

這本書的作者是麗蓮.凱茲博士,我想,教育學院的老師們選擇這位女博士的這本書作為我們新入職教師的必讀書籍,肯定是有一定用意的!麗蓮.凱茲博士是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兒童發展心理學博士,在教育方面的經驗非常豐富,曾經先後在七所美國知名大學教授過短期課程,並致力於著述工作,將她的經驗撰寫為文字和所有的幼教工作者分享,這本《與幼兒教師對話》就是她的幼教專業的經典之作。

還沒有翻開這本經典之作,我就看到了書的後頁上一個大大的問題:幼教工作是專業嗎?如果您是幼兒教師,您的答案會是什麼?之前,我確實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高中畢業,進入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畢業,順利取得教師資格證書,xx年8月正式進入寧波市第二幼兒園江廈園區進行工作。似乎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我從來都沒有去想思考過,幼教工作到底是不是一門專業。現在想起,如果剛開始工作,有一個人問我這個問題,我給他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高中三年,大學兩年,我所學的都是如何成為一名幼兒教師,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該學習的專業知識、鋼琴、舞蹈、聲樂等技能,……如何不能説幼兒教師不是專業呢?

但是,在翻看了這本書之後,我對幼教界所稱的“專業”又有了新的認識。近年來卻因為大家對於幼教人員極低的薪資、地位和權力,而開始辨別幼兒教育是否專業或承認幼兒教育是否專業。

“專業”有很多種定義,在本書中提到的貝克所著的《專業的本質》一書中告訴我們,“專業”這個詞可分為“科學”的和“一般通俗”的兩種用法。從通俗定義上來講,一般人對“專業”基本上是帶有敬意的,認為“專業”是對於一種道德上值得稱許的工作,具有一種特別崇高的精神與承諾,而且專業人員的社會地位高,收入豐盈。我想,這是比較現實的一個現象,本書中的作者也提到,她認為現在幼教界追求專業的冬季是起於這個通俗的“專業”定義,而非科學的定義。她也很直白的講到,在她遊歷各個國家,與很多國家的人接觸下來發現,在很多國家內,一般人認為兒童的年齡越小,其工作人員所需的訓練與必須具備的能力就越少,薪資福利也越低,工作環境也越差。雖然很多幼教工作者認為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在道德上非常值得稱許,但是,別人似乎不這麼認為。很多掛架都認為幼兒應該在家中由母親照顧,即使進入幼兒園就讀,大家也認為保教人員的工作就是代替有事情的母親照顧他們的幼兒而已。

在科學定義上,一個領域要被稱為“專業”,則必須符合八項條件:即社會必要性、利他、自主性、倫理規範、與服務對象間保持距離、行為的標準、長期的訓練、特殊的知識。

提到幼兒教育的必要性,雖然目前有一些證據對於幼兒教育的長期成效提出了令人鼓舞的結果,但是,這些結果還需要再做一些大規模的試驗研究後才能有定論。我們無法確切的説,劣質的幼年經驗是無法彌補的。而在“利他”這個條件上,作者認為幼兒教育的表現良好,沒有人會説幼兒教師忙於斂財或者從事光鮮亮麗的簡單工作。

“專業”所要求的服務理想與以服務對象對中心的精神似乎也是一般教師的明顯特徵。從準也的“自主性”來講,我們的服務對象有三個,即家長、兒童、社會。那些認為幼兒才是他們服務的主要對象的觀點是狹隘、有其缺點的。幼兒教育想要成為專業,就必須學習如何迴應服務對象的要求與期望,尤其是當服務對象的要求與幼教的專業知識與判斷相違背或不相容時。從“倫理規範”來講,要形成一套幼兒教育人員的倫理規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幼教人員在工作中嚐嚐會遇到有關幼兒、家長、同事、僱主及社會的兩難困境,再以其為基礎發展出能協助幼教人員解決倫理困境與誘惑的倫理規範。從“與服務的對象保持距離”來説,要求從業人員能依據特定的知識與原則來解決問題與倫理困境,因此,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之間的關係,就應該具有理想的距離、適度的不關心或“疏離性的關注”等特質。

但是,這項專業條件不是要專業人員拒絕對服務對象有憐憫的感覺,而是要專業人員能以適當的角度來處理這類情感。強調“理想距離”,還希望能協助從業人員拒絕偏愛x些兒童或家長的誘惑,防止從業人員按個人的偏好或行動來對待服務對象。從“長期的訓練”這一點來看,專業的訓練應具有五點特徵。即:訓練的內容是有關特殊領域的,以確保受訓者習得複雜的知識與技術;訓練的過程艱辛、充滿壓力與緊張,並且要求認知上的優越。要進入專業,必須經過審慎的篩選程序,有些人會在過程中被淘汰;所有的專業都要求受訓者所精通的知識範疇,必須超過實際執業所需或受訓者本身認為必要的程度;負責提供專業訓練的機構,必須經過該專業成員監督的程序而獲得認可或取得訓練的執照;專業團體與訓練機構會提供其成員系統的與定期的在職訓練相關課程。從“特殊的知識”來講,我們很難為幼教界找出一套特殊的知識、列出特殊而可遵循的原則,發展出一套最佳專業行為的準則,作為專業行為的基礎。但我們可以列出我們認為重要值得的原則,以系統的方式來檢視那些原則。

以下是作者依據個人對於最佳專業行為的理解,希望幼教專業知識中能包括的原則:教學策略與課程營改進考慮學法與課程對兒童的當前價值與長期影響後;讓兒童從事一些互動性的活動,以及主動而非被動地進行活動;很多影響兒童發展與學習的經驗或因素,在適量的情況下效果最佳;幼兒教育的課程重點應該是協助幼兒對於自身的環境與經驗有更佳的理解;發展與學習具有循環性,當兒童具有x種行為模式時,別人對待他的方式會增強他的行為模式;學習的環境越開放、越不封閉、越不正式,老師越能獲得有關兒童學習發展的訊息,而老師知道的訊息越多,就越能採取適宜的教學策略,進行適宜的課程活動;適當的教學與課程會同時考慮知識、技能與氣質的學習,尤其是在“繼續學習”與“應用知識技巧”方面;兒童的年齡越小,教學策略要越多元化,課程要越有彈性。

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才發現,以前一直認為“專業”的我們,其實離“專業”還有很遠的距離。在我們所處的領域,很難讓我們得到可靠的資料。當一個領域所奠定的資料越鬆動,就越容易出現不同的意識形態,造成我們往往在缺乏證據的情況下強力推行x種教學法。專業的倫理規範提醒着我們,要時刻保持開放的心胸,閲讀所有可得到的相關證據,而且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哪些立場是基於證據、哪些是基於個人的經驗,哪些是出於個人的意識形態……或許只有當我們很清楚自己的立足點時,我們才能增加社會大眾對這些觀點的瞭解,獲得他們的支持,讓我們能致力於改善我們對兒童的教育。

作為新教師的我們距離“專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幼兒教育距離“專業”也有一段很長的路。還處於“求生階段”的我,在這一年裏面,面對孩子、家長,還有很多很多的不足。但我知道,在接下來的幾年裏面,我一定要努力度過“強化階段”,順利達到“求新階段”,努力向“成熟階段”發展!“經驗是最好的老師”,在實際工作中,爭取從工作經驗中學到該學的,並廣泛閲讀相關書籍,觀看名師講課,全面利用身邊可利用的資源,得到應得的工作經驗,行“專業”事,做“專業”人,為更好、更快地成為一名“專業”的幼教工作者奠定紮實的基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y3k7m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