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羅貫中三國演義讀後感(精選8篇)

羅貫中三國演義讀後感(精選8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羅貫中三國演義讀後感(精選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羅貫中三國演義讀後感1

自從去年看完了易中天老師的品三國後,使我更加的喜歡《三國演義》了。

在這本書中,我喜歡兩個人物:一個是曹操,另一個則是諸葛亮。

先説説曹操吧,曹操在《三國演義》中的形象不太好,但是我喜歡他其中的一個原因是曹操在公元200年的那一場三國中三大戰役之一的官渡之戰。這一場戰役是決定着當時中國的命運。雙方一邊是袁紹,一邊是曹操。曹操當時政治上很有優勢,但兵力卻遠遠不及袁紹。曹操卻能以寡敵眾、以弱勝強。

在這場戰役中,曹操為什麼能以寡敵眾、以弱勝強呢?我認為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曹操他自己會重用人才,對人才十分尊重。不過這其中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對手袁紹自己沒有重用自己的部下,使得許多人才不是投奔曹操,就是自己謀反。

那第二個説的就是諸葛亮了。在我們的印象中,諸葛亮永遠是足智多謀、聰明的。人們不也常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死諸葛嚇走活仲達”這些都是用來形容諸葛亮的。諸葛亮從小就熟讀兵法,一邊種地一邊生活,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而且,他讀的書也不少。正因為書讀多了,有了一定的文化,才在出茅廬後有很顯著的功績。

諸葛亮的事蹟不就告訴了我們,一個人,書讀多了,文化就自然而然的就進入了你的大腦裏去了。而且我們平時應該多多積累一些經驗,這樣也會對自己有好處。

幫別人辦事兒,不一定要像諸葛亮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也要有這種精神。我國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學生曾子曾説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那你説應不應該呢?

無論是曹操還是諸葛亮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讀完這本《三國演義》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啊!

羅貫中三國演義讀後感2

暑假中,我讀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主要寫的是東漢末年,漢靈帝昏庸無能,董卓在亂世中獨欖大權,廢了少帝。曹操,劉備,孫堅等人不服,同心協力討伐董卓。後來,司徒王允巧施離間計,呂布殺了董卓。經“赤壁之戰”過後,中國成為了吳,魏,蜀三國鼎立的形式。後來,吳蜀士氣衰弱,司馬昭奪了魏國大權,司馬炎統一了中國。

我曾多次被關羽的武藝、忠義而佩服。他曾經自告奮勇“温酒斬華雄”,他在虎牢關前立了功,他曾向曹操“投降”,卻不忘兄長劉備,一聽到劉備的下落,就不分晝夜地去尋找。他曾幫曹操斬顏良,誅文丑,他曾與魯肅約會,單刀赴會巧脱身,他曾在華容道上放了曹操……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關羽攻打曹操的樊城,不料龐德暗中使一箭,右臂中傷,華佗給關羽“刮骨療毒”,就是用刀割開皮肉,颳去骨頭的箭毒,敷藥用針縫好。我看了,不禁一怔,試問,這樣的治療誰堅持得住?可關羽卻談笑自如,還一邊與馬良下棋。像關羽這種意志堅強的人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也許生活中有像諸葛足智多謀、料事如神的人,也有像曹操一樣奸詐多疑的人,更有像劉備一樣仁慈的人,還有像關羽一樣忠義的人……儘管時間飛快流逝,《三國演義》中的壯觀場面早已不在,但《三國演義》這本書就像一盞燈,一盞永亮不熄,永存不失的燈,安在我心底,陪我成長。

羅貫中三國演義讀後感3

《三國演義》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了古代文化,而且讓我知道三國中每個人的獨特之處,我喜歡看《三國演義》。,厚厚的一本三國演義,不禁感歎歷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真的為讀者生動活現地演義了一個歷史故事,也讓我從中學到了一些為人處世之道。三國演義中的一些人物,也給我許多啟示。《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

《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一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着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麼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後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枚舉的人吧!

所以,讓我們打開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羅貫中三國演義讀後感4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東漢末年至西晉統一這一段歷史時期的故事和人物。

這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錯綜複雜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演繹出了三國時期各種社會矛盾的透入、轉化,其中,豪傑與奸雄的較量、謀略與武力的鬥爭……一場場刀光劍影發生在生死悲歡之間,讓歷史變成一副多彩的畫卷。

這是一本極有特色的書。作者在描寫戰爭時,往往不以雙方的實力和武力的較量為主,而是注重計謀的描寫,將每次戰爭獨特的一面展現出來。

三國中描寫人物戰爭的場面更是令人激動。“劉、關、張三人圍住呂布,轉燈兒般廝殺,火花四濺。八路人馬,都看得呆了。呂布見不能取勝,便照着劉備臉上,虛刺一戟,劉備急閃。呂布衝開一角,飛馬便走。”這是描寫三英戰呂布的一小部分,但卻讓人身臨其境。書中還有許多描寫謀略的故事,比如:草船借鑑、借東風、空城計……

羅貫中爺爺筆下的故事把我拉回了戰火連連的戰場上,讓我感受到了各個人物之間的爾虞我詐,不時還會出現令人感動的兄弟情義。

劉備的仁德,張飛、趙雲的勇猛,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義凜然的關羽,而“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曹操的奸詐毒辣更是被刻畫得入木三分。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我深深地感受到經典之作的巨大魅力……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英雄以逝,但英雄氣概永不磨滅。打開《三國演義》,讓我們馳騁在三國的戰場上吧!

羅貫中三國演義讀後感5

《三國演義》一書講的是戰國時期,三國鼎立的局面,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諸葛亮了,他多謀善斷,文思如泉,任何難題都難不倒他。

書中介紹了一個十分有創造力的偉大發明——木牛流馬,他就是諸葛亮的發明。

書中説到,造木牛之法雲:

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着於腹。載多而行少:獨行者數十里,羣行者二十里。曲者為牛頭,雙者為腳,橫者為牛領,轉者為牛足,覆着問牛背,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肋,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細者為牛軸。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每牛載十人所食一月之糧,人不大勞,牛不飲食。

可見,諸葛亮的聰明可不是一般啊!如果是我,可不值一提,俗話説得好,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但即使是我,可能連諸葛亮的一半都不到。

但讀完這本書,其實諸葛亮這麼聰明都是勤奮所致。所以,我也要像諸葛亮那樣多加勤奮,做個對社會、國家有用的人。

羅貫中三國演義讀後感6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每當耳畔響起這首《臨江仙》,思緒便會穿越千年的時光,去追溯那蕩氣迴腸的三國……

《三國演義》記載了從東漢末年至西晉約110多年的歷史。它以陳壽的《三國志》為模板,經過作者羅貫中大膽的藝術創作而完成的`,使高深難懂的正史以一種生動、有趣的形象為廣大羣眾所接受。其次,《三國演義》又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小説,作者獨具匠心,以妙筆生花勾勒出過五關斬六將,火燒赤壁,借東風等一系列生動的故事。

《三國演義》又有獨到之處。劉備的仁德,張飛、趙雲、許諸、典韋的勇猛被描寫得淋漓盡致。而“寧可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的曹操被描寫的陰險毒辣,但他也有優點遇事審慎、渴賢望才、膽識過人。在如今曹操必定也是個很好的政治家。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只用了幾桶油借了曹丞相的幾萬支箭。一把火便把曹操八十萬大軍弄回了老家,不禁讓人佩服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還有“温酒斬華雄”的關羽。他是一個大英雄,但他我行我素的缺點是致命。在華容道時,本來依諸葛亮之計,曹操被嚇得半死、屁滾尿流的逃竄時,正好可以讓他束手就擒。但是關羽念舊情,擅自放走了曹操,可謂遺憾。用俗話來説就是“講義氣”。這一段更是被刻畫地入木三分,惟妙惟肖,真是寫活了!讀完《三國演義》,掩卷沉思,滿腦是鬥智鬥勇,殺聲陣陣的戰場,個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佩服作者自然流暢的文筆和巧妙的構思。

《三國演義》,是一部豐富而深刻的歷史文學鉅作,僅憑我的三言兩語不能細説。但我心中永遠的經典——三國演義,卻不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淡忘。

羅貫中三國演義讀後感7

在茫茫書海中,我曾把每年拜讀過曹雪芹的《紅樓夢》,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承恩德《西遊記》,安徒生的《安徒生童話》,楊紅櫻的《淘氣包馬小跳》。但是最讓我記憶猶新,愛不釋手的。還是羅貫中的經典著作——《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我國著名長篇小説它以魏,蜀,吳三國的興亡為線索。主要人物有曹操,劉備,孫權而寫。鮮明的描繪了三國爭紛時生動的歷史畫卷。

文中人物描寫各各生動形象,不由地像磁鐵一樣吸引住人的眼球。最令我難忘的還是劉備的一名軍師——諸葛亮。諸葛亮耐卧龍先生,是劉備三顧毛廬才請到的。我之所以洗歡諸葛亮,是因為他無時無刻,軍心不在,而且十分聰明,為劉備出謀劃策。我還記得諸葛亮最經典的一個計謀是空城計。因為當時大量的軍隊都去運糧了,只有諸葛亮和幾百個士兵守城,而誰知司馬懿的軍隊卻突然向遠處而來。在這十萬火急的情況下,諸葛亮讓士兵們換上了百姓的衣服,自己坐在城樓上彈起琴來,當司馬懿來時,看見諸葛亮獨自一人坐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怕中計便匆匆逃走了。這是,我不經問自己,難道伸出城樓上的諸葛亮就不怕嗎?難道諸葛亮這小小的空城計司馬以及看不出來嗎?不,諸葛亮也怕,他一怕失敗,也怕守不住城。可是,只有一種力量在支撐着他,那種力量就是軍心。我便不由得被感動了。還有趙雲,關羽,張飛,周瑜這些人的心都被軍心支撐着,正是這種力量,才讓我讀到了今天的《三國演義》。

這就是我喜歡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

羅貫中三國演義讀後感8

提起三國,便會提起諸葛亮,他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譬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這是徐庶對諸葛亮的評價。徐庶已經夠厲害了,一個被他稱讚的如此偉大的人,自然不可忽視。

“綸巾羽扇,身衣鶴氅,素履皂絛,面如冠玉,脣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長八尺,飄飄然有神仙之概”。這就是諸葛亮的外貌描寫。

且不説他借東風,襲華容,僅在他未出山之前,“北伐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已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這一席話,乃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

諸葛亮極具思想的。他內心一直忠於大漢,“忠貞”一直是諸葛亮這個人物的思想核心。

“忠”與“義”從來就是中國古人儒家倫理觀念的重要範疇,作為一箇中國儒士,諸葛亮將這一點做的很到位,以致杜甫有詩云:“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他出事之前就為劉備定好了未來進展的鴻圖,出山後,一直竭忠盡智,使劉備如魚得水,蒸蒸日上,劉備舍天下,徇義,堅持伐吳,將要傾覆剛成之大業時,孔明乃是“再三苦諫”,即是劉備將他的諫表擲於地,仍不成丹心。

“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王”,大概諸葛亮心中,讓劉禪即位,才是他興漢的最佳方案,當時諸葛亮聽了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講完了,還叩頭流血,也許要他“自立成都之王”是不忠不義之事,嚴重違背了他的儒家思想和忠君事主的理念。所以他日後做事更加小心謹慎“事必躬親”,雖然他釀造了悲慘的結局,但這正是古代君子之儒與義士英雄的高風亮節,松柏之操的凝匯。

為了統一中原,他出師伐魏時寫了一篇驚天地,泣鬼神的《出師表》,時刻都記掛着先帝,第一句説“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情深意切,對劉備逝去的惋惜與懷念溢於言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xmoyg0.html
專題